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菊韵☆文学评论】《一潭清水》的一种解读

精品 【菊韵☆文学评论】《一潭清水》的一种解读


作者:徐则臣 举人,406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436发表时间:2011-03-23 17:55:53

【菊韵☆文学评论】《一潭清水》的一种解读 张炜的这个短篇发表在1984年7月号的《人民文学》上,也是张炜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所谓的代表作,很大程度上是从作品当初的影响和作家风格化的典范来界定的。的确如此,这个小说是比较典型的张炜小说,这个时候定下的小说主题和基调至今仍然在张炜的小说延续,土地、自然、人情、纯美的注视,抒情,淡淡的忧伤和逐渐升腾起的感叹与叹息。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作为一件艺术品,《一潭清水》还是有不少问题的。现在看来,这篇小说和当时的很多小说一样,还没能及时走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和象征,整个小说不免概念。
   从故事的结构上分析,不难看出小说存在主题先行的毛病。通过两种对立情节的对比,突出美好的东西,暴露丑陋的东西,以达到作家的高昂的立意。这是一种比较简陋的叙述方式。对比分析如下:
   1、徐宝册和老六哥
   小说里一共三个人,瓜魔、徐宝册、老六哥。瓜魔是小说的主线人物。对比就在徐宝册和老六哥两人身上完成。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他们两人搭档看瓜。徐宝册整天把瓜地看得很严实,轻易不让槐树林里潜伏的偷瓜贼得手,午觉都不睡。老六哥却觉得无所谓,反正是集体的瓜田,得罪谁都不好,就当为人民服务算了,谁要吃谁吃。偷完了他们乐得轻闲。所以一些赶海的人都知道,老六哥是个大方人。相比之下,徐宝册就小气了,护着集体的东西,整天背着枪巡逻放哨。
   对待十二三岁的瓜魔,两人也是对比着的。喜欢是都喜欢,喜欢的原因不同。徐宝册喜欢瓜魔是因为他是个讨喜的孩子,而且算是个孤儿,真心喜欢他。老六哥则是因为,瓜魔是“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不时地送给他们一些海鱼。
   两个人原来是很和谐的搭档,瓜魔被老六哥赶走后,他们就散伙了,各走各的道。谁都想不到这两个搭档这么多年的老哥俩也会分手。
   2、老六哥前后态度的变化。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像换了一个人。瓜地成了自己的,就把每一个西瓜都当成宝贝了,一反过去大方的习惯,整天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瓜魔的态度也变了。原先觉得瓜魔是个挺不错的孩子,现在则认为他“不是个正经的孩子”,“正经孩子有他那个样儿吗?黑溜溜的像铁做的,钻到水里又像鱼,吃起瓜来泼狠泼愣”。从此不再招惹瓜魔,厌烦瓜魔的情绪随处可见,心疼他的瓜,竟制止了瓜魔吃瓜。
   3、瓜地、大海和一潭清水
   在老六哥看来,瓜魔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小说也一直有这么个假象,瓜地是满足瓜魔欲望的地方。事实上,真正吸引瓜魔的是用来浇瓜地的那一潭清水,他可以在从海水里出来后,到清水里洗净自己的身子。一潭清水是个清净的地方,与欲望无关。清水作为一个象征,是在与海水和瓜地的对比中完成的。他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家的孤儿,生活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大海,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出了水身上就结盐花,必须在清水里洗过了才能干净。孩子向往的是一潭清水那样的清澈、纯净的美好生活。瓜地只是大海与清水之间的纽带。这个对比张炜用心良苦,寄托了相当的象征意味。
   4、然后就是人情。
   这是张炜多少年来热衷的主题。要有爱在,要有美在,爱和美都通过自然、大地和人情彰显出来。瓜地上的人情是功利的、世俗的,大海里的人情是混乱的、肮脏的,只有清水里人情是天然的、无欲无求的。这是一个最接近自然、最美好、最基本但又最难以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足大地,与泥土、青草同构,回归自然。这也是多年以后张炜逐渐形成的泛宗教一般的大地情节。瓜地里老六哥的人情,与一潭清水边瓜魔需要的人情和徐宝册给予他的人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徐宝册因为忍受不了老六哥的自私,重新与别人搭档看起了葡萄园,为了让瓜魔的情感有所寄托,于是决定在葡萄园边重新挖出一潭清水来,也就是为清水出芙蓉的瓜魔重新提供一份纯净的赖以生存的人情。当然,这也是徐宝册本人内心所需。
   如此分析是对小说的一种有效肢解,可以发现小说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音质、音高完全不同的二人转中,我们最容易发现作者的价值取向。这种模式显然失之简陋,也是当年革命文学没有消除干净的余响。当然,这不是张炜的错,毕竟那时候才1980年代初期。这个小说不可避免地沿袭了当时小说的用立场说话的概念化倾向。
   关于这篇小说,习惯的解读是,这是张炜对“田园牧歌式”的人情与生活的向往。这没有问题。在对比中也可以看出,张炜力图展示的就是人的私心私欲如何走向了田园牧歌式的清净里。以上简单的对比可以作证。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实际上是封建式的,大集体,大锅饭,看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实则一直处在“他者”的身份之中。所以才会出现老六哥这样的人:“反正是集体的瓜,吃就吃吧”。而一旦老六哥翻身成了真正的瓜地的主人,另一种封建意识又出来了,自己成了地的主人,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别人成了“他者”,所以别人不能占我的便宜,不能侵犯我。为了守住既得利益,他有理由把瓜魔哄走。这样一种封建乡村的人情关系,正是张炜所要批判的,他希望有一种最合宜人性的、清洁的人情关系,这就是自然素朴的“田园牧歌”式。
   到这里就看到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中国当代历史来看,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举措,它的意义并不亚于共和国的建立和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一个百废待兴的历史境遇,开始真正着手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开始真正实现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如果以此为“现代化”的分界点,可以发现,之前前现代式的生产力、社会现实都需要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开始悄悄地酝酿、实行,他们没有想到,就是他们的这种渺小的举动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他们将貌似共产主义实则封建生产的前现代乡村生产方式革除了,取而代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整个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如果把“联产承包责任制”最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转折点,小说《一潭清水》的意蕴就大大地开阔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小说里就一目了然了。
   老六哥所代表的“传统”,即在大锅饭、大集体背景下形成的慷集体之慨、不疼不痒地大方的习惯,有点类似长工的心态;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在“现代”的背景下,老六哥转身成为吝啬鬼,又具备了地主的心态,严格坚守“私有制”。也就是说,在“现代”的背景下,他彻底地暴露了“传统”的那一面。东西一旦成了自己的,心态也跟着变了。老六哥这类人骨子里头还是留在过去的,他没有实现超越,甚至超越的意识都没有。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这么多年,在社会底层这个大基数上依然步履维艰的原因。形式上的现代化,并未带来心理认识上现代化,很多人依然是受制于那个卑琐的自己。这其中就造成了徐宝册这样人的无奈,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奇异的荒诞感。
   这个小说里,张炜把这种“传统”归结为老六哥的机心与俗虑。作家本人显然是赞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他解释联产承包之后的“现代”,依然用的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祖宗方法,就是简单的“人心”。这人心就是对别人的爱,对自然的爱,或者说像大地那样宽容磅礴地爱。绝不能因为私利私欲而损害这种高贵的爱,这是我们最优美的人性。这种美好在张炜笔下总是与老人和孩子、女人、自然、庄稼、植物、泥土、大地等联系在一起,与“融入野地”这样的愿望和行动有关。所以需要有一个对社会和人世沉默的瓜魔,他从来不说为什么要不懈地来到瓜地。当所有人都认为这孩子是因为西瓜的诱惑才和两个老头打成一片时,张炜不失时机地将小说升华了,他让瓜魔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潭清水!”
   而徐宝册,这个心疼瓜魔的老头,毅然离开有利可图的瓜地,来到一个葡萄园(这里又是一个田园),这样,孤独寂寞的孩子又可以和他在一起了。在晚上可以一起睡在草铺子上,半夜里点火烧起鱼汤,让瓜魔把脚搭在他后背上。多么悠闲惬意的生活,躺在大地上,活在自然里。这样的生活和人情是区别于“传统”的。也是张炜所以为的“现代”。因为这是颠覆老六哥“传统”的途径,也是作家认为在联产承包这个“现代化”之后应该追求的美好的人情与处世状态。毫无疑问,这是张炜列出的拯救之策,是他提供的升华人类的拯救之路。他和瓜魔需要的是一潭清水。所以小说结尾,“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桔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那一潭清水,才是我们应该生活的美好地方,所以要“用着力气”去挖。

共 34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张炜的《一潭清水》进行了独到解读,出乎我们所料,开门见山客观分析此部作品为其代表作及其存在着不足局限之处,提出自己对小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还没能及时走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和象征,整个小说不免概念。”。针对此观点,围绕原著作展开了精辟的解读,从故事的结构上分析着手,指出小说存在主题先行的毛病,列举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论证自己的见解,“通过两种对立情节的对比,突出美好的东西,暴露丑陋的东西,以达到作家的高昂的立意。”。解读剖析深入,入情入理,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下,客观反映了小说这种比较简陋的叙述方式对情节表现的影响和社会局限性,找出了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共同探讨的一面,作者中肯的语境无凝是小说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和认知,具有很深刻的学术探讨价值意义,语言犀利流畅简洁,主题思想突出,脉络清晰,观点论证有力,学术专业性很强,佩服作者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对作品极强的鉴赏能力,引发提出的见解有很高的领域深度和广泛的内涵,耐人思考,具有挖掘研究价值。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学术性篇章。推荐欣赏,问候作者!【沙砾】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323003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砾        2011-03-23 17:57:20
  作者对张炜的《一潭清水》进行了独到解读,出乎我们所料,开门见山客观分析此部作品为其代表作及其存在着不足局限之处,提出自己对小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还没能及时走出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和象征,整个小说不免概念。”。针对此观点,围绕原著作展开了精辟的解读,从故事的结构上分析着手,指出小说存在主题先行的毛病,列举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论证自己的见解,“通过两种对立情节的对比,突出美好的东西,暴露丑陋的东西,以达到作家的高昂的立意。”
清新淡雅,云水环绕,世界万物,一切自然
2 楼        文友:沙砾        2011-03-23 17:58:21
  解读剖析深入,入情入理,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下,客观反映了小说这种比较简陋的叙述方式对情节表现的影响和社会局限性,找出了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共同探讨的一面,作者中肯的语境无凝是小说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和认知,具有很深刻的学术探讨价值意义,语言犀利流畅简洁,主题思想突出,脉络清晰,观点论证有力,学术专业性很强.
清新淡雅,云水环绕,世界万物,一切自然
3 楼        文友:沙砾        2011-03-23 17:59:26
  佩服作者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对作品极强的鉴赏能力,引发提出的见解有很高的领域深度和广泛的内涵,耐人思考,具有挖掘研究价值。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学术性篇章。问候祝好!
清新淡雅,云水环绕,世界万物,一切自然
4 楼        文友:司药        2011-03-24 00:57:43
  同一作品,不同读者、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阅读,得到的一定是质地不同的“随感”。解剖,是为了肢解作品,还是为了还原本意?但最终,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努力表达,解读者,亦在努力表达。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