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菊韵☆文学评论】农村问题与政治改革

精品 【菊韵☆文学评论】农村问题与政治改革 ————读《中国农民调查》


作者:雷子 布衣,36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0发表时间:2011-03-24 18:58:55

丁作明是安徽省利辛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因宣讲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新政策,要求清查村集体的帐目,带领村民上访,于1993年2月11日被当地路营派出所的几个工作人员惨打至死。这是《中国农民调查》第一章所呈现给我们的农村现实,这一章的标题是“殉道者”,可以见出酸涩的悲壮与无奈。像这样农民与基层干部矛盾僵化的事情,我们在电视、报纸上也时有所闻,《中国农民调查》一书接下来的三章所写的也是大致相似的事情,不过性质与程度有所不同。这显示了农民与基层干部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便不可避免地对农民或基层干部有着一定的偏见,站在干部的立场上看,农民可谓“刁民”,不断地“闹事”,而站在农民的方向来看,基层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则是“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固然我们不排除会有这样的农民与干部,但如果仅从矛盾双方的角度看,或者仅从道德上对其中一方做出谴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探询深层次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底层农民借助中央政府的权威,对不按规定征收税款的干部进行抗争,很符合现代民主制度“上”、“中”、“下”三层互动的良性循环。如崔之元所说,“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活动;另一方面,失控情况也日益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正确的政策的改革方案,往往在执行中严重走样。那么,中央政府怎样才能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呢?‘三分法’启示我们,中央政府必须紧紧依靠普通群众,使群众真正拥有监督基层干部的民主权利,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央政府才不会被架空,才能确保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如果深入探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农村尚未步入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中,这表现为:一是像丁作明这样的“监督”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甚至会酿成恶性案件,这从《中国农民调查》所举的例子越来越惨烈中可以略窥一斑,即使中央高度重视、三令五申,似乎也无法制止;二是我国目前农村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基层干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执行”中也有问题),有些是政策性的、结构性的,这样就不是“有了好政策不去执行”的问题了,而变成了“好政策根本就无法执行”的问题。为什么无法执行?就在于有些政策没有顾及到具体国情,或者单项的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使基层干部在执行时困难重重,有时为了上面的任务,“不得不”去违背上面的政策。
   这样的矛盾在农民王俊彬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中国农民调查》中告诉我们,王俊斌是安徽省临泉县王营村的村民,他上过高中当过兵,当兵时入的党,属于村子里有文化的人。在村民们因负担过重而决意进京上访时,他成了代表之一。就在他带人上访,希望能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之时,当地公安局下达了《关于敦促王俊斌等违法犯罪分子投案自首的通知》,而当地的纪检委则作出了《关于开除王俊斌党籍的决定》。由于王俊彬等人不懈的上访努力(其中包括忍受酷刑拷打、“逼上梁山”、在天安门集体跪旗等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终于在中央的关注下解决了问题,随后王俊彬也被恢复了党籍,并在民主选举中被选为村支书。可是,几年后的一天,有关方面又接到了该村村民的上访信,而这一次被上访的对象居然是王俊斌本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当年的上访领袖为什么一变而为今天扒粮打人的被访对象?如果仅仅用个人品质恶劣或者人性的阴暗来解释,恐怕无法令人信服。以王俊彬对农村与农民的了解,他不会不知道农民的辛苦,如果深深知道而仍然要去那样做,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王俊彬转变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乡村基层干部的困境(“阶级意识的分裂”?),而这大部分来自政策或结构性的因素。
   比如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因为分税制是先划出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反而造成了‘事权’与‘财权’的分离;在‘事权’的划分上,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出现混乱。地方政府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往往成了‘吃财政饭’,一些地方甚至连行政事业费、人头费的开支也难以保证,这就诱发了各级地方政府追求财政‘增收’的欲望,都为尽可能地提高本级财政的留成比例,而给下级政府下达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目标和上缴任务。农村继承政府及农民自治组织由于有事权而无财权,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只有向农民身手。”
   比如税费改革与农村教育的矛盾,“实施税费改革之后,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两项收费全被取消,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要求从乡镇财政预算中安排,可乡镇财政原本已是寅吃卯粮,这笔经费于是没有了着落。……形式一下子变得严峻。仅税费改革搞得最早的阜阳地区,截止二OO一年春天,就已累计拖欠教师工资六亿一千七百二十七万元,全地区平均拖欠教师十个月工资;有的自税费改革以来就再没给教师发过工资!……农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忧心忡忡地说道:‘现在是轻了农民的胆子,饿了教师的肚子,误了俺的孩子’……”
   这些改革带来的负面效果,显然并不是改革设计者的初衷,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农民负担的加重,以及农民与基层干部关系的紧张,王俊彬的故事只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如何将配套的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如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素、坚决维护农民的利益,是我国当前农村改革面临的巨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倾听并重视农民的声音,只有农民能代表自身的利益,而只有农民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问题才有可能切实地得到解决,农民如何表达意见?我觉得于建嵘先生提出的允许农民建立农会是一个可行的措施,在这一农民自己的组织中,他们的意见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表达。仅仅是发出声音是不够的,只有在与其他利益群体的争执与相互妥协中,才能在政策中形成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而这就要求决策的更加民主化与科学化,这同时也涉及到了政治改革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农村问题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我国整体改革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目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共 24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国还是算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做为农民中的一员,我知道农民的生活的艰难。而能够有人肯为农民维权,的确是需要勇气甚至代价的。作者最农民问题和农村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述,很有观点和见解,欣赏作者对农民问题的透彻分析与睿智建议!赞! 【编辑:夏日雨荷】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325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日雨荷        2011-03-24 21:20:51
  我国还是算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做为农民中的一员,我知道农民的生活的艰难。而能够有人肯为农民维权,的确是需要勇气甚至代价的。欣赏作者对农民问题的透彻分析与睿智建议!赞!【编辑:夏日雨荷】
一直都在渴望,渴望在文字中寻找一个灵魂的栖居地。
2 楼        文友:※疏影※        2011-03-25 11:17:32
  很有见地的一篇文章,给力!欣赏学习了!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