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芙蓉外史》之《荒年记》(十三)

  《芙蓉外史》之《荒年记》(十三) ——第三十四卷 徐岩生


作者:陈晓江 进士,633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6发表时间:2011-05-17 22:27:03

《芙蓉外史》之《荒年记》(十三) 第三章闹社
   国家实施救济政策,本来岳母也是救济对象,却老是分不到粮票。若有粮票,一斤米公价只用一角来钱,很便宜的,生活就有着落,就不至于饿死。汤岙农业合作社的干部们不仅不给粮票,还扬言:“这些阶级成份不好的,饿死就把他饿死,救济粮就是坚决不给。”
   在紫云英开花,小麦长穗的时候,为了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所有的田及庄稼要归集体,计划由集体安排收割春粮,待集体先完成购粮任务再给各户分粮。岩生推算,春花粮折价给集体,待征购任务完成后重新分到户上的粮食可能不到一半。而这时,到处都有老百姓闹春花的风潮。岩生认为是应该出手的时候了。为了啸聚一班人马,他选择傍晚社员田头归来的时候,站在三官爷亭敲锣叫喊:“粮食谁种谁收喔!粮食谁种谁收喔!”
   当晚,就有许多人乘着夜色摸进岩生家里。烟囱头油灯发红的光焰照射着几十张模糊的面孔。灶间外油灯照不到的游廊,还有许多人心神不定地走动。岩生出于礼貌高声招呼门外的人进来,而门外的人根本挤不进来了。岩生与大家闲话几句,看看该来的人都差不多来了,就正式发言。他首先向大家介绍芙蓉陈颜松这个人物,然后介绍当年其合作社的人和事:“芙蓉陈颜松这个人真了不起哪。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港口曾经都被日军封锁,温州成为惟一对外的港口。凡是江西、安徽的茶叶、纸张、桐油等输出,国内须向上海采购的物资及往来上海的旅客,全部以温州为集散地。而这些物资的输出入都必须由设在丽水的浙江省战时物产调整处检验发证,才可放行。芙蓉陈颜松正是这个处的负责人之一。这个新机关权力非常大,陈颜松由于工作劳累得病,导致身体非常虚弱,请假到芙蓉老家休养。为了增加农民受业机会,改善生活,同时也为了奖励勤劳,减少空闲时间,消除游荡赌博恶习,改善社会风气,他与乡贤陈叔平利用一点有限的抚民资金,在芙蓉发动村民入股,以那郑岙底广阔的山场为依托,创办了芙蓉乡合作社。合作社先向永(嘉)瑞(安)农民银行借款贷到一笔款子,首先开展了担盐贷款业务。对于所收的利息,扣除合作社规定的利息外,凑足一元以后,接下去的利息全部作为借款人的存款。到了年底,扣存一元后,全数退还借款人。合作社还运销桐油、茶叶、杉树、毛竹、杨梅、鸡卵、鸭卵、伞类、木炭、棕榈等,生意做得很红火,社员收益也很高。由于效益好,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劳累,到家里吃了夜饭后就要早睡休息,无形中游荡赌博的风气消除了。同时鼓励社员将部分工资储存在合作社,养成节约储蓄的好习惯。合作社带来芙蓉的经济繁荣,从上海带回来的畅销货,生意也十分红火。这以后,颜松还筹划在温州办一个温州食品合作工厂,在芙蓉横坑溪办一个火柴厂,以安置大批过剩的劳动力。”
   “后来怎么样了?”有人迫不及待地问。
   岩生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明白,都改朝换代了,这个合作社反正早已没了。正办得红火的时候,颜松去了重庆在合作事业管理局里任职,芙蓉乡合作社被诬为有组织、有行动纲领、有银行票号的共匪团伙,被省防军强行解散。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批不是人娘生的畜生捣乱,芙蓉乡合作社办得多好啊。要是能够一直办到现在,到处都这样办社,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啊?那发达得还了得么?”
   有人议论要按芙蓉乡合作社的样子办社也不错,岩生乘机把话转到正题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也按那样办社已不可能了,主要是当头的私心太重,太贪,不为民办事,办事不公正,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或者说不同的人受到的待遇各不相同,结果是人心涣散,大家拧不到一块儿去。相比之下现在的合作社有很大的欺骗性,当官的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太独裁专横了。”
   是的,是的。大家纷纷说岩生总结得一点也不错,一致认为要团结起来,各人把各自田里的小麦自己抢收过来,决不能落入合作社干部之手。当务之急是去芙蓉村看看,学习学习芙蓉人的经验,人家总有什么新潮的事值得学习的,起码人家比咱们生活得滋润呀。
   第二天,几十人在岩生的带领下直奔芙蓉而去。一进芙蓉村却发现出奇地静,静得让人心慌。阳光下没有一丝凉风,街路行人稀少,甚至不见鸡鸭牛羊猫狗,却很脏乱,路面岩缝中杂草丛生。经过打听,大部分村民都集中到老宗等祠堂在开批斗会呢。一班人不敢惹事,悄悄地溜回汤岙,只当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各自回屋。
   全汤岙村没有一个人敢自己收割自家的小麦,合作社集体却开始发动人马折价收割。一连几天都没人敢带头单干,小麦还是被集体折价收割了。岩生分析,这都是发动群众“闹社”不深刻的结果。这以后,汤岙村凡有什么会议召开,不论大会小会,岩生就带头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他随时随地发表演说:“……合作社不是没见过,抗日战争时期芙蓉人就办过。”其实芙蓉人办合作社的时候岩生未出生,他口气说得那么大,别人还是被震住了,认为他确实内行。汤岙村的干部对他感到非常头痛。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徐象溪要处理岩生,只因村党支部书记顾念同门房族亲情,拗着不肯,岩生才未被戴上坏分子的帽子。
   岩生报名参加大学统考,考了以后心宽了。他不满定购定销定口粮的“三定”政策,又发动村民聚众“闹社”。他带头喊口号,村民激动时还围攻合作社干部,并纷纷要求退社。这引起了上级政府的重视,抓走了好些村民,闹社风潮却愈演愈烈。
   为此,徐象溪对岩生恨之入骨。他动用房份势力,扬言岩生要是闹社闹到我象溪家里,就叫他有来无回。这样一闹,岩生在整个孤山乡也都有些名气,所到之处,受到更热烈的欢迎。随之全乡“闹社”之事风起云涌,干群关系日趋紧张。
   孤山有个潘寿西,瘦小个子,很不起眼的,却是个徐岩生的忠实追随者,“闹社”的骨干分子。“闹社”期间,寿西被逼得走投无路,有人甚至乘机想瓦解他的家庭。他气血冲头,冤恨高级社社长潘孝丘,扬言就要杀人。他磨柴刀磨了三天三夜,别人问他柴刀磨起干吗,他说要砍一棵大松树。
   一天早上,潘寿西把潘孝丘的头放在床杠上剁了。孝丘头上的伤口从耳根一直裂到嘴角,露出腭部,鼻头、额部也被剁得不成像样子了,当场被剁死。孝丘的老婆早起做早饭,小儿子躺在下床睡觉,两人都未被伤及。隔壁邻居闻声赶来,见寿西手拿雪亮柴刀,全身血团鱼一样,知道出人命了。同屋教桃的父亲迅速操起大门闩向他顶去。寿西情急之下用柴刀狠剁门闩,由于柴刀极其锋利,杉木门闩比较松软,剁得很深,结果柴刀卡在门闩的刀口上扳不下来了。寿西就被几个人擒住。大家用棕绳把他捆了起来。寿西想自杀,尽管全身被捆,跪在地上还拼命将自己的脑袋往地上撞。撞了几下,头上撞出几个大包,出了血。为了有效地防止他自戕,孝丘的亲房把他捆在适合于杀猪用的大板凳上,任其猪哼哼。
   为寿西的事,孤山有两个人来岩生家串连,打算群众集体签名盖章为寿西鸣不平,试图保住寿西,叫岩生想想办法。岩生听了这件事顿足说要抓紧时间。他知道孤山常常有些出格的事闹出来的。以前“个人地主”潘赤奶,是个发明家,只因他与村长有意见,村长前门写报告到双溪县县委里报批,后门就要拉他去枪毙。孤山人准备抢法场,说好由潘昌福的母亲先上台喊口号“打倒国民党”,然后一批保赤奶的人趁乱将他抢出来。潘昌福母上台后看台下那么多人都朝她看,慌了,高呼“打倒共产党”,有人起哄,说她叫错了,不行不行。这一乱套,赤奶就提前时间被毙掉,事情就这样黄了。后来,村长打给上级政府要求枪毙赤奶的报告没有被批准,人毙错了,政府赔了10石谷。她的妻子冤气不散,将木壳枪、草鞋放入赤奶的棺材,叫他在阴间一路寻仇报复。结果当夜赤奶的阴魂就找他的仇人算账,第二天就有若干人病倒,一时弄得整个孤山地方鬼哭狼嚎。
   孤山人这次吸取上次赤奶被先斩后奏的教训,大家齐心要保住寿西。为了稳稳当当地请到岩生,孤山方面先后派了两批人来请。起先两个人刚到不久,前脚后步另有几个人又追来了,叫岩生切切去讲几句话,声援声援。岩生就答应去了。
   绿珠知道岩生这一去凶多吉少,却是阻拦不住,在家一筹莫展。后来设想应该有谁劝得住岩生的,想来想去想到他的好友象苗,便去找他。绿珠到了象苗家,象苗正好得了疟疾,一阵冷一阵热的,刚才吃了药,这会儿正躺在床里蒙着棉被企图蒙汗哩。绿珠不忍打搅病中的象苗,坐在床杠上等他。待象苗汗蒙出来,揎开棉被时,已是岩生走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的事了。象苗见绿珠坐在床杠上,猜想一定出事了,急问什么事,绿珠说岩生去孤山闹社去了。
   “咋不早说呢?”
   “不好意思打搅你呗。”
   象苗揎掉棉被霍的一下就跳出病床,却发现自己脚步有些飘,为了救岩生,也只好挺着病体去孤山。到了孤山村,只见潘氏大宗里人山人海,人人翘首听岩生在里面演讲。象苗想进去劝岩生,却是挤也挤不进去。
  
   第四章演讲
   一开始,孤山潘氏大宗聚集了50来个人。那是几个高级社的干部与一班农民在争论寿西杀孝丘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撮脚捋手地就要打架。大堂比较敞亮,徐岩生进去,在大堂上一站,首先高声说:“乡亲们,大家不要争了,先听我讲几句话。”纠纷争论的双方看这个生得特别清头的后生发话,以为是什么领导来了,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所有的人都不吱声,静候指示。
   岩生自我介绍说:“乡亲们,我是汤岙人,都是同乡人。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认识我,我也基本认识你们。”在场的人其实基本上与他不认识,不过没关系,人家这样说无非想拉近距离。他说,“我叫徐岩生,我的爸爸叫徐文星,教书的。”大家一阵哄笑,这小子竟是赫赫有名的徐岩生;他竟然高叫自己父亲的名讳,大都感到有点意外。有说这小子也真有点孟浪的,有说读书人不像种田汉守旧的。哄笑持续时间不长,声音像水闸闸下一样迅速趋于平静,大家心里明白,毕竟今天不是取乐的时候,今天的事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大宗里的人骤然增多,而且人流潮涌一样还在陆续涌进来。这天全村人都在关注寿西杀孝丘的事,听说政府打算枪毙寿西,个个热血沸腾起来。岩生见人多了,说话也特别带劲,继续高声说,“一家人不讲两家话,大家听我岩生讲几句,讲好讲毛大家懵听听,总的一句话,你们听了我的讲话,就会明白现在办合作社的真相。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怎样避免饿肚子,顺便也谈一谈对潘寿西的看法。”
   社干甲高声挖苦:“听哪,秀才卖文了。”
   岩生并不理会他,说:“乡亲们,今天寿西的事其实不能算是件偶然的事,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这件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在搞这样那样的合作社是会饿死人的。说确切一点是少数人吃饱,大批人饿死的。”岩生的话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心,连几个社干也被说得心惊肉跳。“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咱们永嘉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完成土地改革后,从1951年试办互助组开始的。1953年8月,试办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0月,试办了全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也就是现在所讲的高级社,到1956年3月,全县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其实这一套是学习苏联的,苏联靠农业机械化耕作大片土地,获得增产增收,可是咱们中国,或者干脆说眼前的楠溪山,还是1007部队的生产力,就是一根扁担,两个粪桶,一把锄头的生产力水平。”
   一阵哄笑,1007部队的提法新鲜而且亲切。所谓的1007,就是一人挑着一担粪桶,锄头当棒拄的高度概括。在场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锄头拄着扁担息肩,换肩以后,担着走的时候锄头拗着空肩,分一部分重量分摊到空肩上,图省力。
   “我们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获得增产的。换句话说,田地就这么多了,你要精雕细刻,甚至像绣花一样细致才能提高产量,‘种田种田摸’,‘勤张田头懒望亲,勤张田头有点心’,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合作化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干部乱派工,庄员磨洋工,上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满堂红’的现象。生产队长责任重,庄员无责任,就出勤不出力。事事不管,一餐三大碗,大事有主任,小事有队长。吃公饭,打公鼓,公鼓破了公家补。每天早上,队长呼鸡一样叫了几番,庄员才出工。有的懒汉队长日上三竿春梦中,庄员倒反三顾茅庐请不起。有人编了顺口溜:‘出工鹭鸶探穴,回家流星赶月;干活李逵叹苦,评分武松打虎。’这样干浪费了劳动力,挫伤了干活勤快农民的积极性,效益不高是肯定的。越是效益不高,越是吃不饱。吃不饱出工以后,烟筒衔嘴角,脏话连路诅,担灰担半箩;到田头干了一会儿,人就饿软了,削底坎的靠底坎,削外坎的靠田岸,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合作社还称什么合作社呢?”
   有人说:“岩生说得有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得,就是总结不出哪。”
   社干乙反驳说:“岩生,依你说,农民单干就是好吗?可是中国的农民单干几千年了,也没有出路啊。”
  

共 50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以“闹社”为因,引出徐岩生,并由此将故事引向纵深。潘寿西因为被社长潘孝丘逼得走投无路,杀了潘寿丘,汤岙的人请岩生去声援。期待更新!【编辑:累了请抽支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六月竹子        2011-05-18 07:52:02
  小说对农村合作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向纵深方向发展。潘寿西被逼无奈杀了潘寿丘,人们对合作社产生疑义。期待下文。欣赏。问候!
爱好文学发烧友
2 楼        文友:陈晓江        2011-05-18 11:46:16
  徐岩生是个天才,性格上与时川有相似的一面,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人对脾气狗对毛。
作家、书画家,《辞海》纠错专家。微信chen4401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