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传统绘画元素由静态形式向动画形式转换的方法研究

精品 『指间★杂谈』传统绘画元素由静态形式向动画形式转换的方法研究


作者:上官争和 进士,663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77发表时间:2011-06-07 20:57:31

第一章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多元化的发展,艺术上也已经出现了很多以“古典美”为中心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也伴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前进,它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文明,也是人类追求表现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特艺术形式。本文是通过对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挖掘、制作和分析,把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古典绘画艺术通过动画的形式搬到了银幕上,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背景和内容
   (一)中国画研究
   中国画作为一种民族形式的语言传承下来,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之一,风格独特,栩栩如生,被受世界各族人民的关注。
   中国画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并在形神关系的基础上以“神”为主,而所谓的“神”完全是一种“意会”的存在。因此范老师经过慎重的思考推荐给我们一个叫做《韩熙载夜宴图》的资料作为参考。
   (二)《韩熙载夜宴图》时代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臣韩熙载家开夜宴的场景。(如图1-1)
   图1-1
   韩熙载,字叔言,山东青州人,唐末进士,他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他便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便与宾客纵情嬉游。
   韩熙载很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
   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于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
   它完整的描绘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三)《韩熙载夜宴图》初步分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我做的片子是以第一段听琵琶演奏为素材制作而成。
   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从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场面似乎十分宁静,从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
  
   第二章传统绘画的静态形象与动态形象转换设计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才是灵魂,好比真人电影中的演员。它可以是人、动物、植物,甚至玩具(《玩具总动员》)、赛车(《赛车总动员》)、海绵(《海绵宝宝》)等等,它们都可以被赋予生命,成为动画片中的角色。要想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那就必须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其动作、语言、个性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带来欢乐,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一、人物性格分析
   《韩熙载夜宴图》的第一个场景里面,主要角色还是人物,在做动画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一场景里面的人物性格进行逐个的分析。此段出现的人物最多,共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这一场景的主题是弹琵琶,这一部分的焦点人物是这个弹琵琶的女子,她是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在琵琶演奏方面很有造诣,也很能把握琴弦之间的节奏,她正在心情平静地弹奏琵琶,画面中的其他人要么是她的观众要么是在配合她的琵琶演奏。
   李佳明离他妹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心情满足中略带得意,他的那种得意不是留在表面,而是发自内心。(如图2-1)
   图2-1
   穿红袍的是状元郎粲,他的衣服太红艳了,给人醒目感,和状元一起坐在床上的就是韩熙载,隐约间能看得出他的心事重重。
   床前座椅上的两位宾客,背对观者而坐的中年男子即为太常博士陈致雍,另一个就是紫薇郎朱铣,这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心情很高兴,也看不出有什么心事来,他们毕竟是客人,也不应该总是沉着脸。
   站在李家明左侧的蓝衣少女是王屋山。
   另外两位官员模样的人,其中有一个是韩熙载的得意门生舒雅,至于是哪一个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
   站在韩熙载身边的是她比较宠爱的一个女子弱兰。
   这一幅画里面的主要人物就是这些。
   二、人物服饰分析
   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很多玄机,大体上可以判断出他是干什么的,也就是什么职业,比如学生,教授,打工仔,农民,工人,流浪汉等等,即使同样是学生,因为衣着不同,我们同样也可以猜测出他的思想,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甚至可以判断出他现在的心情。
   所以说,一个人的服装代表着一个人的另一张脸,无形中你已经把你的信息透露给了别人。
   在这一幅画中,服饰也挺有研究头。弹琵琶的女子,穿的衣服非常宽松淡雅,比如我们在看乐器演奏的时候,尤其是古典乐器,她们穿的衣服都非常轻便而宽大,这样以便她在演奏的时候不会受到衣服的束缚,比如练功夫的和尚,裤子都比较宽松,牛仔裤肯定不行。
   别的女子穿的衣服也都非常合身,因为是夜宴,大家也都比较放松,又在听音乐,心情更轻松。(如图2-2)
   图2-2
   这些大臣穿的也是大衣马褂,气氛比较柔和,只有韩熙载心情有点浓重。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各自具有的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的元素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对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创造使我国传统动画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创造出许多经典作品,这是不用怀疑的。
   三、动作设计
   分析一幅古典名画的人物性格和服饰是为了它的动作设计而服务的,因为我们要把这一张图片做成一部动画片。
   其实我国传统动画的许多动作设计都深受戏曲和舞蹈的影响,它们都在强调程式化的动作和抒情的动作。比如动画片《西游记》。猴子在走路时,以及所配的音乐,分明就是戏曲里面的东西。
   其次,受到舞蹈的影响,具有抒情化的特点。《南郭先生》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的动作,尤其是走路时双手舞动的线条柔和,有种舞蹈般的飘逸感。(如图2-3)
   图2-3
   这些我们都可以借鉴。
   比如韩熙载轻微的点点头,捋下胡子,弱兰倒杯水,状元满足的欣赏琵琶演奏,李佳明随音乐点头等等,但一定要伴随着琵琶乐曲的节奏,动作尽量缓慢一些,他们是在赏乐而不是在吵架。
   我国传统动画的动作往往不单纯是推进故事的进展,而是富含深意,简洁的刻画出人物性格,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只有把握住这一幅画的主题,深刻的领会到它内在的含义,这样才可以成为一部好的动画片。
   这幅画的人物性格、服饰、动作都分析完了,下一步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剧本。
  
   第三章传统静态情节与动态情节的转换设计
  
   先说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动画都有那些叙事方式,在我们做片子的时候有那些是需要吸取的,那些又是我们不应该借鉴的。
   动画片的叙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丝丝相扣、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会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魅力,故事能不能吸引观众决定了动画片的成功与否。我国动画片具有和美日动画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从根本上看,相对于美国动画强调叙事时空和结构上的写实,我国动画在叙事上是从点到点的线型结构,抒情性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一、单线叙事
   我国传统动画在叙事上的特点首先就是单线式的叙事模式,这和我国动画的受众定位有关。
   我国的受众定位为年幼的少年儿童,因此动画的创作中多是简单的单线结构。另外我国动画作品的创作中长期重视美术思维,而忽略电影思维,在美术思维的影响下,动画片一直被认为是“活动的画”,更注重动画片的画面,而电影思维的重要性长期备受冷落。而美国动画片却不是“一人一事”的模式,往往一部动画片配角的形象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情节上也是一波三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利处来讲,单线叙事的模式使故事情节集中、统一,可以集中的塑造出主要角色的形象和讲一个故事,而且容易理解,尤其易被年幼的儿童接受,但是缺点在于这种模式的单调、呆板,对于配角的刻画不足,难以塑造出让观众觉得亲切的复杂人物。
   所以在我们写剧本的时候即要借鉴中国传统动画一些东西,也要借鉴一些国外的东西。
   二、抒情风格
   影片节奏舒缓,这是受我国动画“以画为本”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动画受中国绘画的美学风格和创作理念的影响,片子强调画面的抒情性,而不是故事的有趣,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动画,像我国的水墨动画《牧笛》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牧童梦中失牛和得牛,讲述故事是在其次,重在画面上营造天人合一、与世无争的意境,轻灵空蒙。
   《重回夜宴》也借助它抒情的一面,琵琶乐曲本身就是一种抒情的音乐。(如图
   3-1)
   图3-1
   抒情性的叙事追求使我国传统动画形成“中国学派”的重要原因,舒展的节奏、具有韵味的片段设计都是抒情性叙事的优点,但是在美日动画熏陶下的观众,往往难以忍受舒缓的节奏和情节故事的平缓。
   所以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要使情节有松有紧,也就是有节奏感。
   三、舒缓结局
   我国动画的叙事讲究起、承、转、合,故事层层推进、步步铺垫,在故事到达高潮后,动画片呈现出舒缓的节奏,并且多以团圆结束。这和我国叙事上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有关。
   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特别讲究文章的结构要求做到起承转合。在“转”之后加上一个“合”,这就成了那个“尾巴”。在这个“尾巴”中,作家引导观众从迸发的激情中慢慢平静下来,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结局,或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剧情的美感,或给人以道德的教化,或给观众以生的希望,或以超自然的手法满足观众平时无法实现的愿望等等。而且在高潮后的舒缓节奏也使观众在高潮时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强调情绪宣泄的适度。我国动画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故事结尾处总是转为舒缓的叙事,比如《三个和尚》中老鼠打翻灯台,导致寺庙起火,这便是情节的转变。
   单线叙事、抒情叙事以及故事结尾的平静追求都是我国传统动画在叙事方式上的特色。我国传统动画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来说有利有弊。当今学习借鉴传统动画的叙事方式可以学习成功作品的经验,比如《三个和尚》,成功的做到了叙事虽然简单、节奏舒缓、抒情,但是简洁中蕴含诗意,舒缓中又趣味十足,叙事简洁流畅,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小片段,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另外,不适合现代观众审美需要的地方则要坚决抛弃,美日动画作品多注重故事的跌宕起伏及其趣味性和娱乐性,完整的故事可以分解为独立有趣的小片段,这些片断紧凑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吸引人的故事。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我国动画的发展可以吸取美日的经验,增强讲故事的能力,尤其重视分析观众的审美需要,用观众喜欢的叙事方式去讲述故事才能吸引观众,在情节设置上注重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并制造激烈的矛盾冲突。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先要把《重回夜宴》的剧本写出来,然后片子便进入了紧张的制作之中。
  
   第四章传统静态语言在动画制作合成语言中的转换设计
   在任何一部动画片中,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会给动画带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真实的环境,也带来有趣的故事和更真实、讨人喜欢的角色。我们对视觉空间的真正感觉是与我们对声音和画面的体验紧密相连的。
   一、镜头语言
   任何一部影片都是由镜头组成的故事,所以制作片子的第一步先要根据剧本分镜头,然后再制作镜头。(如图4-1)
   图4-1
   我做的这部片子是用PHOTOSHOP软件分镜头和扣图,然后用FLASH软件做出镜头。
   在一部片子里,表现镜头的方法有很多,推、拉、摇、移是最常见的基本方式,这个片子一共分了二十多个镜头,做了一个月,仅仅修改镜头和重新返工镜头就用了两个星期。
   然后把这些镜头根据剧本衔接起来组成一个短片,也不一定非要按照剧本来,如果在镜头调换之后感觉比之前的效果更好,也可以尝试。
   这要进行反复的观看和修改,必要的时候再重新返工或者删掉感觉多余的镜头也是可行的,这个片子本来做了五分钟,最终减去了两分钟,在这其中范老师给予了很多高明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
   二、片头片尾
   片子的主要内容做完了,随后要进行片头和片尾的制作,片头尽量要做的精彩,而且要符合这个片子,片尾就好比燕子的尾巴,这都是一部完整的片子必不可少的部分。
  

共 1301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本篇是一篇学术性研究文章,要解决的课题是“通过对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挖掘、制作和分析,把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古典绘画艺术通过动画的形式搬到了银幕上,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是一篇很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而更可肯定的是本文对中国的审美特点进行的精神溯源,指出中国动画片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使民族的孤立自封和狭隘性已经不可能了,而创新和借鉴是必然的,但却不能离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切不可形成不中不西毫无民族特色的怪物。越是民族特色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东西,不伦不类的东西是没有地位和市场的。推荐给大家尤其是绘画艺术爱好者参考、欣赏、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进一步可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秋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608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林        2011-06-07 20:59:01
  我对绘画是门外汉,编辑不当之处请包涵并指教。问好,远握。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2 楼        文友:上官争和        2011-06-08 17:45:46
  呵呵,谢谢秋林编辑,辛苦辛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