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千秋功过论秦朝

编辑推荐 千秋功过论秦朝


作者:红烛醉西楼 秀才,122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38发表时间:2011-06-18 19:37:55

秦朝,一个史书记载中极为暴虐专制的王朝,一个短命却又开创封建社会历史的王朝,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隐藏文化里惨无人道的基因。
   秦朝在史书的记载中统治中国“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的历史,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有句古语: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纷纷称霸天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秦国雄霸一方,招贤纳士,商鞅变法等一些政策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此时的秦国储蓄力量,窥时良机,已是箭在弦上,对天下虎视眈眈,欲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一统天下,正当39岁年轻气盛的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封建王朝的开山鼻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这些作为使以后封建王朝的帝王们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继承了残暴的基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等制度,对中国的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改革,可以说秦始皇这些功劳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历史评价一个人功过是非是综合来看的,秦始皇虽然是功不可没,但是也是罪不可赦的千古暴君。史书记载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连年的征战刚刚结束,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不是去如何体恤民情,安抚稳定民心,而却是让老百姓去拿生命服劳役,更是甚者,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他征发了70多万人筑阿房宫,又动用大量人力财力修骊山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他残酷赋役的控诉。同时秦朝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征,又推行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并且把数十万人民变为国家的囚徒。频繁的战争、庞大的官僚机构、连续的大兴土木,动摇了统治基础,人民不堪重负,痛苦到了极点。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早已埋下了注定秦王朝灭亡的祸根。
   应该说加快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则应是“焚书坑儒”的悲剧,一般人会认为“焚书坑儒”是坑杀的是儒生,其实《史记》上称“坑术士”。“坑儒”是后代的一种不严密说法,正规说法应为“坑术士”。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也许这是秦始皇所始料不及的。虽然这种残酷的暴政统治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相当残忍,残暴。
   在历史的记载中“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的文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话说的不无道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却为封建王朝又开创了了历史先河,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或隐隐约约或大张旗鼓的效仿着,展开了“文字狱”迫害文人的运动。这种残暴的基因应该说真是一脉相承。不妨我们看看自秦始皇之后的历朝历代效仿的“焚书坑儒”运动。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年代,做为一个残暴昏庸的君主萧绎,只当了两年的皇帝,北朝的西魏攻进了梁都城江陵,他也被俘丢了性命。在他临死前,萧绎将宫中十余万卷藏书付之一炬,还将宝剑在柱上击断,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这些作为只不过对中国文化上的一场灾难,可在以后的朝代中,却演变成了对文人的一场摧残身心的灾难。北宋大诗人,大词人苏轼就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书上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赞美朱元璋。朱元璋却牵强附会,硬认为“光”是指光头,“生”就是“僧”,是在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近音,意在骂他是贼,竟下令把徐一夔杀了。金国翰林学士张钧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因为一场天灾为金熙宗起草“深自贬损”的诏书,被萧肄诬陷而被劈开嘴巴剁成肉酱。公元1323年,身为高僧的前宋恭帝怀念宋朝,写了以下的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触怒元廷,便赐死。到了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更是空前绝后的,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同时客气的说就连文化大革命也未能逃脱历史中继承的这种残暴扭曲的基因。中国的历史上自古就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文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也是中国文化在无声无息的滋润塑造出来的强烈的责任使命感和坚韧的品质,在沉重危机和神圣的召唤中突凸而出。一个朝代的文人如果缺少了血性和骨气,那是文人的悲哀,也说明了朝代的残暴!
   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天下千秋万代延伸不休。一场大火并没有烧毁老百姓对秦王朝的仇恨,一次坑杀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并没有换来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反而加快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步伐。秦始皇的残酷暴戾专制统治,让天下苍生哀声怨道,民心向背,弩张剑拔。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时秦朝就灭亡了。真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场替天行道、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把秦王朝定格成一段历史,翻作史书的浪花滚滚东流汇入历史的长河中。
   秦王朝的灭亡也难逃劫数,应该说咎由自取,正如《阿房宫赋》所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世人皆曰:“秦,虎狼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不妨翻开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老百姓充当着两种角色,一种是当顺民,一种是当暴民,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人身和思想的自由。当顺民就是听天由命,是福是祸,那是上天的安排,受谁的统治那也是上天的安排,“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统治阶级精神统治起来,承受着社会上各种苛捐杂税和兵役劳役等等。当暴君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便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暴力推翻统治阶级。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开始,一朝江山狼狈的覆灭,一朝江山冠冕堂皇,粉饰太平的登场,而最终换来的结果又是“换汤不换药”的统治方式。历朝历代就是这样单项轮回的循环方式在史书的舞台上轰轰烈烈演绎一场,而后激荡起历史的浪花滚滚东流!千秋功过、是非恩怨刻在历史上那永不毁灭的丰碑上,代代相传,任由后人评说!

共 29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作者的大爱情怀,在分析和感受历史之中更好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给自己找到一些灵魂的支撑,比如对某一段历史的眷恋,或者对某一种生活的向往,甚至对某一个句子的迷恋,或许,灵魂深处,总有一支歌谣,只有自己清楚那些和弦的意味。读作者的这篇文字,突然觉得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启迪灵魂的东西,它能够让我们好好地活在当下。【编辑:菊梦悠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梦悠悠        2011-06-18 19:38:32
  赞同:千秋功过、是非恩怨刻在历史上那永不毁灭的丰碑上,代代相传,任由后人评说!我为你修改了一个字。祝好。
怒江大峡谷一所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2 楼        文友:红烛醉西楼        2011-06-18 22:02:31
  谢谢点评,问好
喜欢文学,从事业余创作,并多次获奖!
3 楼        文友:红烛醉西楼        2011-06-19 21:17:13
  问好,谢谢
喜欢文学,从事业余创作,并多次获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