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二则

编辑推荐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二则


作者:禅林听雨 秀才,15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8发表时间:2011-06-19 16:26:24

—一则
  
   据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凡例称:“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以上者,先讲本义,再讲引申义。”然考之《古代汉语》第一册,偶有因本义不明而使某个多义词义项之次第错乱或分类不清者。例如:第60页“介”字条列有五个义项:〈1〉疆界〈2〉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3〉量词,个〈4〉甲,特指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5〉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误讲“疆界”当作“介”字的本义,其实这个字的本义应该是“甲”。从甲骨文“介”字来看,它像一个面朝右侧站立的一个人,手臂略向前下方伸展,腿部的前后四点是护身的铁甲。从这个字的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断定“介”字的本义是“铠甲”,比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介者”就是指披戴盔甲的人。再比如:“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韩非子传》)。铠甲是很坚硬的,所以动物身上的硬壳叫介壳。如在《淮南子》中说的“介虫”,“介”是指硬壳;形容人很强硬,有骨气,叫耿介;铠甲是用以隔离刀箭的,所以引申为“间隔”,如:后介大河。既然有“间隔”之意,则处于两者之间,如:介乎大国之间。由于甲片是很小的,“介”字还可以当“个”讲,如:一介行李。由“一个”之义又可以引申为藐小、微贱,比如:王勃称自己是“一介书生”(《藤王阁序》),而“疆界”义项应该是“介”字的假借义,与本义联系不大,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界”,如《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由此可见,《古代汉语》误将“介”字的假借义当作了本义,它的本义应该是“铠甲”。
  
   —二则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第292页中“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书中把“御”字解释为“治”。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我们先看看一些学者的注释,“御”字,毛亨注:“御,迎也。”孔颖达注:“御,治也。”马瑞辰注:“御,引也。”我们可以由“迎”义,进一步引申为“延及”,再引申为“引”,最后引申为“推及”。句中的“刑”字作“示范”讲,“至”当“推及”讲,由文意及修辞原则,我们可以推知“御”字,也最好解释为“推及”,这样才能使原文说得更加通顺。另外在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二册,第382页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书中把“效”字解释为“功效,这里作“胜任”讲,“征”字解释为“信,这里作取信解。”而把“比”字解释为“合”,“合”字解释为“符合”,我们认为这样解释完全不符合作者的意图,失去了古文体应具有的特点,对于“效、征”字的解释,应联系上下文,并从互文的修辞角度来看,因此,最好也把“效”、“征”字解释为“合”,当“符合”讲,这样才更能体现文章的对称性,使得原文说得更加通顺。

共 11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经常会为古代汉语之中的那些通假字或者现在不用的字词郁闷,而作者却不厌其烦,深入其中做了细致的解析,让人感慨作者对宣传古文化的执着,从这样的解析之中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理解字里行间的韵味和内涵,透彻明晰,很受启发。【编辑:菊梦悠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梦悠悠        2011-06-19 16:27:45
  欣赏你的文字理解力。问好。
怒江大峡谷一所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2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1-06-19 19:23:31
  读过,告诉孙儿这是错的,没再写文章。其实还有几个。钦佩作者治学严谨。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