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浅谈训诂重要方法之一——“以形索义”

编辑推荐 浅谈训诂重要方法之一——“以形索义”


作者:禅林听雨 秀才,15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85发表时间:2011-06-22 23:13:31

“以形索义”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训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始于春秋战国,盛于汉代。《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说字形是为了释义,例如:“命,使也,从口从令。”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按如此之理,每个字都应适用于以形索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汉字靠“以形索义”的方法并不能正确地解释它们的意义。这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运用也是具有一些前提条件,其一是,从汉字结构来说,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四书,才真正与汉字形体结构发生联系,才能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探求词义,而转注和假借是不能产生新字的,它们仅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因此,这二书则不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词义。其二,从汉字的形体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七个阶段,从这些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金文、篆书是能反映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则已符号化而不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因此,只有通过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字形的分析才可以解释词义。
   基于以上的条件,我们才能够运用“以形索义”方法去正确地诠释词义,但是为了使词义解释得更加准确,我们还有必要去参证文献语言,可以说文献语言是检验词义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我们不能仅凭字形结构来凭空而谈,而还应参证一定的文献材料,以此为依据,把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与字形结构的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正确地诠释词义,否则,则会望形生义,造成谬误,贻笑大方。例如:向,《说文》:“北出牖也”,即本义为朝北开的窗户。在《诗经·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中的“向”也是此义,与分析字形得出的本义相吻合,这说明,探求词的本义,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两种方法互证,就会更加准确。
   由于正确使用这种方法,因而,它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其一,是探求词的本义,如:豆,像一只高脚盘的形状,本义为器皿。本的甲骨文的上部是“木”(树),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说文》说:“木下曰‘本’。”是说木(树)的下部(根)就叫“本”,这就是“本”字的本义。走的金文的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表示人快跑的样子,本义为跑。其二,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以形索义”还可以准确的揭示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如:“引”:《说文》:“引,开弓也。”开弓须用手拉弓,所以引申为拉、拉开;开弓就使弓弦延长了,因此引申为延长、伸长;开弓就要把弦和箭引向后方,所以引申为引导、带领;开弓时要把箭往后拉,所以引申为退却、后退。这些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叔”,《说文》:“叔,拾也。”也就是说,“叔”字的本义为“拾取”,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断壶,九月叔苴。”经传中又假借训“拾”的“叔”为“伯叔”之“叔”,即伯、仲、叔、季,排行第三,如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仲叔继幽沦。”“安”字,从甲骨文来看,“安”字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即“安”的本义是“平安”,如《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后又可引申为“习惯于”,如《汉书·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还假借为疑问代词,当“怎么”讲,与“本义”无关。
   “以形索义”虽然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十全十美,它还具有一些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功能,所以,“以形索义”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还应与其它的训诂方法相结合,才能使其字义解释得更加准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如“哲”字是个形声字,其意符是“口”,“口”字的本义是“嘴”,而“哲”字《说文》:“哲,知也.从口,折声。”许慎的说法是对的。这里的“知”实为“智”,是“聪明”的意思,因此,其意符并不等于其字的本义。总之,“以形索义”是训释词义的重要训诂方法之一,我们应该认清其实质,把它与其它的训诂方法相结合,使其更能准确地探求、诠释词义。

共 18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客观辩证的分析,对比,例证恰切,行文自然,是一篇基于训释词义的重要训诂方法——“以形索义”的学术探讨研究文章,对于相关研究者以及同好,不无借鉴意义。【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6-22 23:27:00
  挺专业的探讨,读之长知识。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菊梦悠悠        2011-06-23 08:28:42
  “以形索义”,形象而容易记住,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问好。
怒江大峡谷一所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回复2 楼        文友:禅林听雨        2011-06-23 08:43:36
  谢谢您的多次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