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专栏·明慧无惑】人们厌烦哲学谁之罪?

精品 【指间专栏·明慧无惑】人们厌烦哲学谁之罪?


作者:秋林 举人,335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4发表时间:2011-06-28 00:39:27

许多人说我的文章很有哲学功底,我就有些不安和狐疑,我就不知道是真的赞美我还是讽刺我,因为我知道:许许多多的人并不喜欢哲学,甚至一谈哲学就厌烦,也不喜欢读所谓富有哲理的文章。这些人即使当面不直说,也往往用太玄妙、太高深的说法来躲避。没有来江山文学之前我在一个文学性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哲学性的文章,那个社长给我的评语是:“没有想到,秋林居然能够有耐心研究那么多枯燥无味的哲学著作!”,后一句好象在说我是一个大傻瓜,说我好像猪八戒一样有一股常人没有的不可思议的巨大的笨力。我现在写文章总是想极力避免哲学性的语言和哲学概念、范畴等等,但由于年轻时候读的哲学书太多,中毒太深,我的文章还是无法抛弃那些所谓深含哲理的语言。
  
   人们已经形成观念:认为哲学是深奥的、玄妙的,这是客气的说法,但其真实的意思往往是:枯燥、无味、僵化、没有生命力。有一句流传极广的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就是针对哲学说的,就是含有批评哲学的意味。
  
   哲学从来就与人生最近,哲学从来就是人生必须的学问,我们的先人中,凡是有大成就的无不首先是一个哲人,到了近现代为什么变化了呢,而且到了现代和当代许许多多的人却反对和嘲笑研究哲学的人呢?
  
   有一个恶魔式的哲学家说:哲学是现代人颓废的形式,它已经失去了灵性和生命力,相反的运动是:艺术。哲学过去在诗中在宗教中在艺术中,是与人生密不可分的非常生机勃勃的东西,到了近代就只能在僵死的逻辑和概念范畴中了。翻开现代的哲学教科书,我们马上迎来的是一些令人头痛的概念和名词,诸如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等等等等;而且还有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流派。别说是一般人看到就厌烦,就是专门的学者也是耗尽一辈子的精力不能彻底弄清,我过去为了弄清这些东西耗费我了十年的光阴,只是学会了一些固执的定见和一些唯物主义偏见,凡是自己没有证明的东西就一概否定和怀疑,幸而我后来研究老子和佛家的东西使我获得了新生。我经常看到,谁如果使用这些名词概念稍有不准确的地方,那些如石头一样坚强的唯物主义就会歇斯底里的说:概念划分不清,使用概念混乱,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严重错误!看他们那愤恨的神情仿佛宇宙和世界就要灭亡一样,国将不国了一样!当然,我不是说几十年来哲学界没有一点突出的成绩,毕竟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学者和博士。但外国哲学界对我们的总体评价值得参考:他们说中国就有两个半哲学家,一个是毛大人,一个是邓大人,其余的都加起来不过算半个哲学家。
  
   真正伟大的哲人根本就不会去构造所谓的体系、范畴和概念。解放你的思维还唯恐不及,为什么还要构造一些僵死的束缚人的无灵性的概念呢?试想想,在历史上有哪一个真正的大哲和圣人教人学习概念体系和定义之类的范畴呢?一切哲学的开端都是起源于对真善美的探求,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就是探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再比如孔子的哲学是怎么实现仁,老子的哲学是如何得道,如何成为真人,这些学问难懂吗?这些学问复杂吗?其实一切所谓的哲学流派都不过是真善美这三个字的不同形式的表现,不管多么高深博大的哲学如果与这三个字无关,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所以我说哲学不复杂,简单的很,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少则得,多则惑。孔子曰:我道一以贯之。其弟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所谓这些东西高深莫测是因为真正实行起来难,真正做到难,所以他们才越讲越多,因为直接简单的告诉你这几个字,你也无法去做,你也不会真正重视起来。为了叫人珍惜,为了叫人有得之不易的体会,所以一些哲人们不得不故弄玄虚。一下子叫你明白一切,一下子就叫你得到一切,天下没有这样的便宜事。大道至简至易又至难至繁,说至简至易是指他的道理,说至难至繁是指真正做到必须在现实的繁杂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种种考验中通过。而其中的道理根本就不晦涩难懂,也不高深莫测,更不玄之又玄。往往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高的真理,但是,打破你的脑袋你也不会相信的。因为人们总是把最高级的东西等同于最复杂的东西,人们不知道:繁杂理论的本身就是谬误。
  
   中国的大哲和圣人从不构造体系和概念,他们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智慧用一个“道”字概括。而且他们也最怕他们的弟子形成固定的僵死的观念。禅宗用“棒喝”的办法开导弟子,没有什么理论,没有什么概念和范畴,也没有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之说,也没有什么问题解答,全靠你自己去悟。你如果想提问题,那个老师就给你当头一棒,这就是“棒喝”。真的很奏效,往往是一棒子就把人的悟性打出来了,把人的自我思考能力打出来了,把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出来了,把人的自己觉悟的方法也打出来了。当然禅宗的方法好像有点走极端,但是能够学习哲学的人已经不是小学生了,方法极端一点还是能够收到奇效的。老子开始就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否定了一切概念、范畴、定义的可靠性。老子最怕人们把他的东西形成观念和固定化,所以反复强调:道隐无名,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道,只是用人的词语强谓之道而已。释迦牟尼在他的金刚经中更是反反复复的唠叨着一个思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告诉你,死守概念和范畴一点用处都没有,只能走向虚妄,越来离佛即真理越远。佛那里有概念吗?也有,只不过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法无定法,万法皆空而已,你自己去参悟吧!我们中国古代的大智者教人和现在的导师们教人是大相径庭的,他们教导人总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以及不同人的不同状态和程度进行开导,从不教他们记住一些教条,更不交给他们一些观念和范畴。孔子和苏格拉底是最好的典范。西方的许多圣哲都是这样。但是到了近代之后就变了。概念、体系、范畴以及各种定义成了哲学家的支撑或拐棍,没有这些他们就不会讲话了。因为这些所谓的哲学家已经将哲学变异了,不再是人生修炼和灵魂净化的学问而是学术探讨了,脱离了人生的根本实践了。人生智慧变成了僵硬的石头和不动的桌子。其实,对于哲学来说,哪种哲学死亡了,哪种哲学的真灵消失不见了,哪种哲学就会留下一些定义、概念、范畴和体系等等僵死的东西。须知,活的有生命力的哲学的真灵不在这些东西里面,而我们的许许多多的哲学研究者们却把这些东西当做宝贝,他们总是说,什么什么哲学家对什么什么范畴做出了更新和贡献,什么什么哲学家的思想不符合这样那样的范畴和体系。这样怎么不令人讨厌呢?人们厌烦哲学不是我们的哲学研究家的罪过吗?我看最好先罚他们学诗作诗,实现不了哲学家向诗人的转化就打他们的屁股。
  
   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相比是更高级的哲学,当然我这样说,会使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及其弟子也会勃然大怒。只有低级的哲学才需要逻辑、体系、范畴、概念等等,哲学层次越高就越来越抛弃观念范畴体系之类的东西,任何一个哲学的开山者没有构造体系的,哲学鼻祖们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僵死的东西。表面看来哲学越来越发展,体系也越多,概念和范畴越来越完善,其实是哲学的异化、倒退和死亡的象征。上乘哲学正如上乘艺术和上乘武功,不是什么探讨和研究的结果,而是启动人的悟性的结果。西方的圣人往往说东土即中国是出高人的地方,有的哲学家却说中国的哲学思想不发达,说中国的理论和逻辑思维不发达,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高人和哲人就不懂逻辑思维吗?这不等于说大学生不懂小学课本中的道理吗?在低层次上认识问题逻辑思维还有点用处,到了更高级的思维就只有启动人的灵性和悟性了。
  
   中国的哲学没有必要赶着西方学,因为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说绝对一点,我们和他们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他们把智慧的东西起出个名字叫哲学,我们也把我们几千年的智慧学也西方的哲学筐子里套,弄得不伦不类。我们就是道学,就是修炼,和西方的古老的哲学有些相近之处,但不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我们东方人没有必要搞那样的所谓的强大的细密的逻辑学,那都是现代人大智慧消退后的小聪明和小把戏。
  
   智慧永远是流动的河,智慧是活的灵魂的不息的光芒,那么,概念、定义、范畴、体系是什么呢?就是人类智慧之河中的泥沙、乱石。一种哲学一旦形成体系,并且形成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定义等等,这种哲学就僵化了、僵死了,实际上就是死亡了,灭亡了。那为什么人还学习这种哲学呢,学习的只是这些死的范畴、定义和概念,有人还说这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最好的办法,好像那些开山立派的大哲都是学习逻辑学的结果。其实学习逻辑根本就不会获得人生的智慧,不会成为一个智者。只能是把脑袋弄得条理化坚硬化和形式化,在脑子里形成顽固的坚决的所谓评判是非的标准,把人的灵性和悟性弄得精光。形式逻辑也好,最高级的所谓辩证逻辑也好,不会教给人伟大的智慧和能力,就像生理学不能教会我们消化,语言学不能教会人写诗歌一样。没有哪个语言大师是语言学教育出来的,也没有哪个大哲是学哲学学出来的。不要以为我的说法野蛮,真理往往是粗野的不好听的,真理往往以令墨守成规和擅长习惯思维的人们暴跳如雷的形式出现。现代哲学家们把逻辑、定义和概念范畴作为思维支柱,但我要告诉人们的是,这些东西象你的眼睛一样不可靠。我们看到的石头和桌子是不动的,我们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了,因为石头和桌子里的分子在运动着,而分子里的原子和原子核更加激烈的运动着,往更微观追究下去,其内的运动就更加的激烈,这些我们都看不到,我们形成的一些固定的概念、范畴、定义不就是这些石头和桌子吗?哲学家为什么非要死死抱住哲学东西不放呢?你是教学的需要,你是取得资格的需要,绝不是成为智慧之人的需要,更不是生命必须的精神食粮。
  
   按照西方的说法,哲学是爱智慧的象征,那么,我们学习哲学就应当是使自己成为智者,就应当象在中国古代那样为了使自己得道而学,那么就和一些僵死的概念、范畴、体系无关系了。学习哲学就不应当用加法而应当用减法,正如老子说的:学习一般的东西和技术是越学越多,而学习智慧和得道的学问就要越学越少,少之又少,最后到什么都没有,就可以成为大自在了,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了。这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我这样说,现代的哲学研究者们肯定要勃然大怒,甚至会对我进行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因为观念、概念、范畴和体系是他们的传家宝,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他们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家底,我这样做岂不是叫他们倾家荡产吗?这岂不是等于枪毙他们吗?我哪里是想枪毙他们,我只是想逼他们自杀而已!其实,哲学的的确确应当来一次彻底的更新了,现代的文学艺术也是。我们冷静理智的看一看哲学和文艺的几千年的历史马上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哲学和文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几千年来甘当宗教的婢女。一切伟大的第一流的文艺作品包括伟大的音乐和建筑雕塑创作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的伟大宗教热忱的迸发。我们看看《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以及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再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就会知我所言不虚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做专门的讨论,愿意看我文字的人就拭目以待吧。现在哲学和文艺吵闹着自己独立了,但是它们也失去了它们坚实的基地和高翔的最广阔的天空,变得没有根基了,变得无家可归了,而创作者也成了失落的人。上不能和天国呼应,下不能和地狱沟通,成了梁上君子。作家和诗人的过客感、孤独感和绝望成了最终归宿。哲学的向古代回归和向诗性思维回归是必然的,是真正的前景和归途。
  
   这样的让人厌烦的哲学枪毙它或逼他们自杀有什么不好?须知,置之死地而后生,死了才有复活和再造辉煌的希望。

共 47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首先肯定地说,我很赞同秋林对哲学的分析与看法。记得我曾经与一位对我谈哲学的朋友说,哲学不过就是先人们走错了路而又折回来的学问。这话,表面看去只是唯物主义的说法,但也不无道理。任何离开事实依据的哲学都是站不住脚的谬论。唯心主义的哲学,不过是一道表面光鲜的风景,与实际生活扯不上联系。哲学从生活中来,也更在生活中发挥他的智慧和能量,哲学如果只是死板而墨守成规的套子,那么这样的哲学不学也罢!很欣赏秋林先生的学识和胆识,没有真正的学识是作不出这样深刻而又尖锐的文章的。读先生的文章而窥视哲学,就如杨过从大雕身上学武功,省却许多宝贵时日,感谢秋林对哲学做如此深刻的破析。推荐大家共赏,青鸟为你编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628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城市青鸟        2011-06-28 00:58:20
  感谢秋林给我们带来哲学的问题,这样的话题很懒人寻味,如今学哲学的人少了,这关乎到一个哲学应用的问题,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层因素,令人浮躁的环境也占一层因素,如今没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学而无用的哲学方面,浪费宝贵年华,这无疑是很令人悲哀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的。很喜欢先生的文章,有你的文章在指间,无疑是给指间曾光添彩。问好秋林。
城市青鸟
回复1 楼        文友:秋林        2011-06-28 08:53:41
  谢谢青鸟,辛苦了。远握。
2 楼        文友:杨月弯弯        2011-06-28 15:28:24
  弯弯虽是哲学的门外汉,可也钟情于哲学带给人们的思考。人生需要哲学吗,生活中离不开哲学。谢谢秋林带给我们一篇关于哲学的精辟分析。欣赏后学习了。问好秋林。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喜欢与别人沟通的人。总是捧着一壶茶,伴着一盏灯,盘点人生的点点滴滴。
回复2 楼        文友:杨月弯弯        2011-06-28 15:30:20
  呵呵,打错了,多了一个“吗”。人生需要哲学,生活中离不开哲学。
回复2 楼        文友:秋林        2011-06-28 15:32:11
  谢谢弯弯关顾。远握。
3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1-06-28 18:11:27
  有所思,成就大境界。老秋,继续加油!!
回复3 楼        文友:秋林        2011-06-29 11:43:25
  谢谢小秋的热切鼓励。
4 楼        文友:邬海波        2011-07-01 13:03:33
  哲学是最没用的学问,因为世界上最大的哲学家也没能走出人性孤绝的怪圈;哲学也是最能影响人性的东西,世界上由这主义那主义产生的政治团体,就在随时随地管束着人们的身心。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5 楼        文友:邬海波        2011-07-01 13:07:43
  东方的哲学更富诗意,更能深入人类的灵魂,印度的古哲学对于灵魂的考察,就比西方的深刻,西方哲学之源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的抽象与理性给予的是向外寻求科技发展的思路。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回复5 楼        文友:秋林        2011-07-01 21:26:20
  谢谢海波兄的点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