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未完成

精品 未完成 ——整理20世纪之五


作者:海天居士 举人,32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89发表时间:2008-12-09 17:03:40

一、《梦的解析》与《美学原理》简介:
   《梦的解析》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在弗洛伊德之前,科学界解释梦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符号性的释梦”,即将整个梦作一整体看,而尝试以另一内容来取代。另一种是“密码法”。即视梦为一种密码,其中每一个符号都能用另一种已具有定性的内容一个个予以解释。在他之后,精神分析法通过梦的研究,窥见到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包含冲突的心理过程,由此揭示了梦的奥秘。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他认为绝大多数的梦,尽管都要经过形象变形,但“均有其意义与精神价值”。卡夫卡显然是有意识地探讨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在代表作《变形记》中可以看出。尤奈斯库的《犀牛》也暗示了形象的变形蕴含着的深刻含义。二、弗洛伊德认为有许多梦是有主题的,但主题应当隐蔽,隐蔽主题可以令人迷惑。要揭开主题只能以暗示的方式。文学家们往往把这种思路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三、弗洛伊德指出:尽管主题需要隐蔽,但是应当有力地体现出相当于思想内涵的“精神强度”。四、他认为只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可以采取一定的不清晰形象;但是形象的鲜明生动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强烈的,而形象暧昧不清时就会给人以强烈的梦象,许多西方“现代派”作家把作品写得晦涩难懂,也是受教于弗洛伊德,认为可以更深刻地剖析心理。他也给予了传记作家们深刻的启示,传记作家们学会了要为琐碎的表面“真实”的材料而忽视被写人物的心理真实,即内心中有意识的、潜意识的甚至无意识以及梦中的活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艺术家们“开辟了一个广阔无垠的表现领域,从而把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荣格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部划时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在经验主义基础上掌握意识心灵之迷的最勇敢的尝试”。《美学原理》的作者是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提出了一个简洁而重要的定义“直觉亦即艺术”。他的意思是说明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具有诗人、音乐家、画家、文学家的素质,或者说所有的人往来就或多或少是艺术家,只不过艺术家能够把心灵中复杂的状态、繁复的直觉尽量表现出来而已。他指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不是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艺术不可以分类。对于美的鉴赏,他具有更精彩的论述,正如同我们要判断诗人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从经验方面入,我们当然不是但丁,但丁也不是我们,但在观照和判断那一刻,我们和但丁就是合二而一,这就是天才与鉴赏力的统一。
   二、意识流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专栏作家、评论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出身贵族家庭。从小体弱多病、病患有严重的哮喘,终日依恋母亲的怀抱,是个被娇生惯养了的孩子!也正是贵族式的可以充分富裕时间去多愁善感,造就了他极为纤细敏锐的意识能力,1896年,他开始创作《让•桑特伊》,一部未完成的三卷本小说,内有很多主题后来成了《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情节。此书于1952年由后人整理出版。1909年,他开始创作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共由七部小说组成。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因遭出版商们的冷淡只得自费于1913年出版,然而却使他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小说的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1918年底出版,获得了1919年龚古尔文学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分别在1921和1922年出版,这时的马塞尔•普鲁斯虽然特虽然成了名,但日趋严重的哮喘迫使他不得不像生命暮年的巴尔扎克一样,拼命与死神争时间。最终是在死前完成了小说的全部写作。1922年11月18日,他的意识流终于是停止流动了,第五部《女囚》、第六部《女逃亡者》和第七部《重现时光》成了他的遗著。
   《追忆似水年华》小说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在20世纪初,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如象征主义、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深化发展,它们强调人的情感和思维的自发性,注重主观意志和感性认识,主张依靠直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进入人的意识深处,这些哲学思潮促使了文学用这种方式去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文学探索上,奈尔瓦擅长描述朦胧感觉,拉辛有丰富的心理发现,夏多布里盎的内心世界一片萧瑟,波德莱尔写模糊的回忆,斯汤达更是个心理学艺术大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首先完善了对“意识流”的描述,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这些前人的理性支配下的心理描写发展成为了直觉引导下的内心探索,开创了意识流创作形式。这种小说体裁具有“一多与一少”性,它多了以往传统小说不曾出现过的、可与外部世界并列的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人的意识世界。它又缺少了传统小说中的那个贯穿全书的情节。传统小说似乎只让读者留置在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前面,欣赏作者刻画成功的外貌图景。普鲁斯特成功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手法表现为有意无意间的回忆和自发性的联想。有了记忆助了一臂之力下,“我”便“从冥冥之中脱身,在一秒钟之间,我飞越过人类文明的十几个世纪。”在小说中,回忆常伴随着自由联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崭新的。作者没有顺着年代、按人物事件的先后次序来写;从巴黎的依稀睡梦也可以“飘”回贡布雷的乡间,然而小说阅读起来仍顺理成章。
   《追忆似水年华》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观念,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改革创新,这首先表现在这部小说没有情节这一点上。普鲁斯特反对为了作品的需要去虚构情节,反对把这个虚构的世界强加给读者。在他的创作中,他唯一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生活的真实。而且他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次序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的发展结构。从体裁上看他打破了小说自传性和回忆录之间的界线,把三者融合为一体,创作了一部回忆录似的自传体小说,并使作品散文化,洋溢着诗一般抒情的风采。普鲁斯特是西方第一个真正大量地使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家。他善于通过回忆、联想、直觉等形式来转达最终被发现和理解的生活,来重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的唯一真实的书!他依靠直觉的牵引,透过人的虚饰的表象,发现了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流活动,因此,他被誉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先驱。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出生于一个日益破落的中产阶级家庭。代表作是小说《尤利西斯》,乔伊斯运用并发展了“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创作方法,即意识流。这种意识流手法以其精彩的心理描述着重描写人的下意识活动,直接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外在的世界只有通过主人公的意识屏幕才能反映出来。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直接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和说明手法不同。乔伊斯强调通过知觉顿悟的活动捕捉对象的美的特质,而不是依靠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另外,他竭力反对粉饰现实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通过坦率方式表现全面的人和真实的社会,对传统认为“粗俗”而加以回避的一些方面毫不避讳,这在英语文学中尚属第一人。再者,乔伊斯在作品中采用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将两年以上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距甚远的事物、意象排列并置,通过瞬间回顾的形式产生一种新的时空形象,这就是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时间蒙太奇是主体在空间上保持不动,而人物意识却在时间上大范围移动;空间蒙太奇是让时间保持不动而空间因素发生跳动,同时出现多种景象,这种“多画面构图”也称作“同步叙述”。叙述时间的同步对照,使情节处于并置状态,打破了传统小说章节之间固有的因果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联系。乔伊斯成功地发掘了人们头脑中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广阔领域,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扩展了西方小说的表现力,以后不少作家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之模仿,可以说,乔伊斯为西方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径。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回荡着“人类内心冲突”的喧哗骚动,讲述着“人是不朽的”伟大寓言。为此,威廉•福克纳的世界吸引着众多的人去思考、想象和探索。他对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将乔伊斯的“意识流”叙述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作品中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针对某个人物或某个情景,安排几个其他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形成小说独特的环形形式。他还运用时序颠倒、象征隐喻和对位结构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个丰富、复杂、神奇的,具有多种解读意义的小说世界。
   三、文艺理论简介:
   雷内•韦勒克(1903——)美籍文艺理论家,《文学理论》的主要作者。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开始走向“个性说”,人们普遍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人文科学、历史学方法研究的重心则在于试图把握具体的、个别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事物。作者雷内•韦勒克使用了辩证法,认为每一部作品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我们需要寻找到可以对所有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进行科学概括的规律性东西,使文学研究走向系统性,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和判断体系。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上,作者从语言入手,分析了作为文学材料的语言的特质,找出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及日常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指出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艺术媒介物,它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具有多歧义性、暗示性、富于高度的内涵,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词语的声音象征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文学特出的特征是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性。“文学外部研究”即根据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前身去解释文学,作者提出“起因谬说”,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结果把作品的意义完全归结于它的起因。“研究起因显然决不可能解决对文学艺术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起因和结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那些旬在原因所产生的具体结果——即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无法预料的。”对于心理学上的研究方法,作者也有所批判,他认为许多伟大的艺术仍在不断违反心理学上的准则,艺术创造未必全有幻想的母题,因此,“就心理活动及其机制的有意识和系统化的理论而言,心理学对艺术不是必要的,心理学本身也没有艺术上的价值”,而“只不过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一种准备;而从作品本身来说,只有当心理学上的真理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和复杂性时,它才有一种艺术上的价值——简而言之,如果它本身就是艺术的话,它才有艺术的价值。”对于文学的社会性,作者指出,“社会性的文学只是文学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主要的一种”。如同文艺学不能代替社会学或政治学一样,社会学也不能代替文艺学。不能“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文学分析的目的也不是要获得某种中心思想!”文学研究中的本体对象是以一部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与技巧方式为主的。韦勒克的形式主义研究不可避免地切断了文学与作者、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使文学成为不透明的、封闭自足的、空洞的“本体论”,从而使文学研究难以对文学作真正的批评,他未能回答或有意回避了下列问题:文学能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生活?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世界是不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审美观念反映的产物?作者认为小说中的人生都不过是根据某些“艺术成规”或“程式”虚构而成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艺术成规”或“程式”又是根据什么东西创造出来的呢?其实他从根本上回避了文学的生活本源问题。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已经得到了世界上普遍的承认,在现代西方文论界越来越被视为众多学派与理论的代表人物。巴赫金研究目前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巴赫金学,到1995年止,国际巴赫金研究年会已开了七届。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主要是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他在深入研究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后,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先前俄国和欧洲小说主人公有根本上的不同,所以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前的小说都称之为独白型小说——作者是主体,主人公是客体,主人公存在于作者视野的世界中,小说的整体性服从于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作者意识的一统天下。把它的艺术结构比作主调音乐;以某一个声部构成主旋律,以其它声部按照和声原则构成陪音或伴奏。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打破了小说世界的独白型统一性,他的主人公同作者平起平坐,都是主体,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也都平等,他们各有自己的意识、视野和声音,小说的整体不是统一于作者的声音或故事情节,而是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小说的艺术结构类似于音乐中的复调(多声部),因而巴赫金独创性地提出了“复调小说”这一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之所以与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位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些有思想、有独立意识、爱思考和探索的人物。在主人公和作者的关系上,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具有同等的价值。
  

共 1253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梦的解析》与《美学原理》,意识流小说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文艺理论,未完成与《写作的零度》,这几个构件在文章中的组合相当圆融,理论与引申,最后所展示出来的意向也是相当前卫的。【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8-12-09 17:30:12
  期待着海天的完整稿子。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溪洋        2012-10-04 02:04:50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 楼        文友:卓帮圾        2015-09-12 19:03:43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