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散文·家园】再见了,土屋!

精品 【散文·家园】再见了,土屋!


作者:月儿常圆 榜眼,2864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7发表时间:2008-12-10 11:20:56

再见了,土屋!
   儿时,故乡是清一色的土屋。翠竹掩映之下,弥漫着浓郁的自然、清新、敦厚朴实的乡村风情。
   有几间是刚修的,像新媳妇般的吸引乡亲们的眼球,它们袒露着泥土的本色,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同时也隐隐浮现着生命的光与影。
   其他的土屋,墙已变成油墨色,这是烟熏和手摩挲的缘故。深沉的凝重泛出衰老的气息,屋顶上腐败的茅草,像乱蓬蓬肮脏的头发。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那位脸粗糙得像松树皮的中年闰土,你心头会涌起沧桑、苦难、清贫。
   那些来观赏乡村风情的人,品尝出土屋流淌着的古朴古香,涌动着的原始情调,他们会有返朴归真的欲望。他们在新鲜和好奇感的驱使下,兴许会到土屋里去体验一番。然而,像他们这种肤浅的,带着游戏的情感,是无法同我们与土屋的情感相比的。
   我们与土屋是息息相关的。它是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和土地亲密接触,相亲相爱。为什么到远方去的人,会带着家乡的一把泥土,就是这个缘故。
   故乡的土屋都很低矮。像一个人佝偻着身子,有着蜗牛负重的沉重感,它们好似在呵护着什么,又好似在向宽厚仁慈的地母探询着什么。它营造出的空间显得很狭小,却拉紧了同一屋人心灵的距离。
   土屋一般都不开窗,有着自我封闭的恬淡惬意。也许乡亲们的憨厚、木讷、拙朴,可能就是受了土屋的熏陶。
   土屋的采光,全靠向北开的那道门,这门一般是不会关的。通常是木门,推开时,咿咿呀呀的哼着欢快的小调,把乐观带进了农家。少数人家,还是用古老的柴扉,在诗人的眼中,挺富有诗情画情的呢。门不宽也不高,个子高的人进屋时,得低着头,不然头就会撞着门楣。这倒应了乡亲们说的“来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这样,屋里与屋外成了两个世界,屋外阳光灿烂,明亮亮堂,屋里却是昏暗阴晦,难辨什物。每每进屋时,你会觉得眼前一暗,不敢迈步了。等过了一会儿,你的眼睛适应过来了,屋里的一切渐渐清晰起来,你才敢迈步。
   至于在土屋生活的人们,则不会这样,因为他们就是闭着眼也能在土屋里行走自如的了。
   有的人家为了增加土屋的亮度,特意在屋顶加上“亮瓦”,屋里便亮堂了不少。只是这些“亮瓦”靓丽的时间过短,没多久就蒙尘垢面,似乎连自己都忘失了。
   这是因为土屋灶膛中的柴烟,聚集在屋里很难散去,土墙在长期烟熏下变成灰褐色,就像乡亲们长年吸烟积起的厚厚的烟垢。“亮瓦”太单纯,禁受不住柴烟的诱惑,很快就与柴烟一色了,俨然一道屏障,光便很难渗透。再有,屋上被风撩起的竹叶及散落的茅草,很容易地就让亮瓦潦倒沉沦。这时的亮瓦,就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它深陷黑暗中不能自拔。于是,屋主人就到屋顶上去把淤积于亮瓦上的竹叶茅草扫清,将积垢清洗掉,只是这么一折腾,亮瓦如同半老徐娘,余韵犹存。
   土屋最让乡亲们感到骄傲的是冬暖夏凉。乡亲们常以不屑的语气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说它夏天的闷热,冬天的寒冷。热得像蒸笼,能把人蒸煮,冷得像冰窖,能把人冻僵。还必须得用空调。这些房屋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却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吃。那门曾天关着,住在里面的人,就像是动物园被关在笼里的动物。难怪城里人那么爱得忧郁症,都是关出来的。哪像自家的土屋。夏天,屋外的太阳再毒,地上就像是着了火,只要你一脚迈进土屋,就会觉得凉幽幽的,这种自然的清凉,是你空调比不上的。冬天,你还在门口,就会觉得有热气迎面扑来,真的是好温暖,好温暖。
   乡亲们说这话是满含深情的。因为这土屋,凝结了父母或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自己的情感就像是撒在土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土屋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港湾。
   然而,一间间土屋,在春去冬来,斗转星移中,先前光滑平坦的土墙,渐渐地裂开来,爬满了一道道的缝隙。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宽,有的窄,呈不规则状四处放射,像乡亲们额头上的皱纹。这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乡亲们在见到这些裂缝时,并不在意,就如同在镜子里见到自己额上的皱纹一般的淡定。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土墙的裂缝在渐渐扩展着,有些裂得开的,能伸进小孩子的拳头,风自然也能从这些罅隙里钻进去。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奇的从罅隙往屋里偷窥,把见到的情形告诉其他小伙伴。屋里的大人们往往会发现,他们走出来,把我们这群捣蛋鬼轰走。我们也就笑着跑了。
   后来,我读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句,我就想到,五柳先生的土墙跟我们村子中的土墙一样,也是裂开了一条条大缝的,小孩的拳头也是能伸进去的。乡亲们满不在乎这些个大缝,他们甚至自嘲的说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样安上了“空调”。不过,我们从乡亲们乐观豁达的调侃中,能体会到那种酸辛和无奈。
   至于有的墙体已经倾斜,那房屋似乎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真是岌岌乎殆哉的了,若是现在,早就已拆除,另外新修了。
   可在那些年月,大家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整日价为一日三餐发愁。在农闲时日,一天甚至只吃两顿饭。哪里还积攒得下修房造屋的钱来呢?所以,只是到了情非得已,万般无奈——也就是土墙坍塌了,没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乡亲们才不得不想方设法,东挪西借的,有的甚至要把亲戚跑遍了,筹措到钱,在乡邻们的帮助下,把新房修起。新房修起后,除了一身的疲劳不说,又马上为欠下的帐发愁了。他们更加节省,更加勒紧裤腰带,从自己的嘴里一点一点的节省,慢慢的把帐还清。有很多人,辛劳一辈子,都未能还清修房时欠下的帐。他们不得不含着对儿孙们的愧疚离开人世。
   因此,在农村,修房造屋成了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人类从洞穴迁徙出来后就是这样的。
   为此,乡亲们见墙要坍塌了,就用树把墙支撑着,这墙似乎也体谅乡亲们的处境,以残年余力和树一起苦苦的强撑着,直到把自己所有的力气耗尽,才一脸愧色的躺下来。乡亲们住在这样的屋子里,也能安之若素,很是泰然,完全没有把房屋的倒塌放在心上。他们常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聊以自慰。
   二
   现在我回到故乡。当我看到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跟城市里的房屋差不多,卷帘门,铝合金门窗,窗子上悬挂着漂亮的窗帘。显得很气派和华贵,像一位乡村的绅士。它们与翠竹、青山、绿水,构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在惊异欢欣中感到陌生的亲切。同时,我的心里有着浅浅淡淡的失落。一时,我没弄明白这失落感因何而生,当我看到整个村子那两三间土屋时,我才明白过来。
   残留下来的两三间土屋,散发着原始、古老的气息,像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唤起人们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缅怀之情。
   土屋里散乱的堆放着主人家的柴禾,农具。还有关着的鸡鸭鹅。想不到这些原来被关在笼里喂养的家禽,今日却享受到了在当年主人享受的待遇。住在了宽敞高大的土屋里,当我走拢时,它们都异口同声地高叫起来,我知道它们不是在跟我打招呼,而是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拒绝,我只得离开。
   在夕阳余晖里,土屋在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猥琐、颓败、寒伧、凄凉,它似乎是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躺在了不起眼的角落,做着那个时代荒寒而贫困的瑟瑟的梦。
   土屋,你作为我的伙伴,亲人,我是不会忘记你的。曾如普希金所云:“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我会用相机将你定格于属于你的那段历史。
   再见了,土屋!

共 28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土屋,一个时代贫穷落后的见证物,告别它为何内心满怀着失落?有关于儿时的温馨记忆,有关于根深蒂固的浓浓乡土情。它低矮的形象已然被定格于乡村风情的独特画面,随着它的远去而愈发散发出它自然古朴的魅力。以精练的文字描绘了对土屋依恋不舍的真挚情感,以细腻的文笔抒发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切怀念。[编辑:漫雪冰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s蚂蚁        2008-12-10 11:25:28
  现代住高楼大厦的人都意识到土屋茅屋木屋的优越,文明高速发展到顶峰时或许又想找回原始古老的东西。问好!
2 楼        文友:齐牛        2008-12-10 14:43:16
  土屋是时代的产物,在它完成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它又是使人留恋的。作者怀着复杂的情感对它进行了描绘。乡亲们告别土屋住进了楼房足以证明时代的巨大变迁,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果。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3 楼        文友:莞尔        2008-12-10 19:02:21
  土屋在那个时代功不可没,如今虽已消失在时代的变迁中,回想起来依是昔日的温暖。老屋在作者细腻深情的描述中犹如老友,让人依依不舍,频频回顾。
4 楼        文友:江南雨竹        2008-12-10 19:15:15
  情真意切的怀旧,让历史成为永恒的记忆。
永远的绿色
5 楼        文友:s蚂蚁        2008-12-11 09:03:28
  其实挺想住土屋的,也想住木屋草芦竹楼,最讨厌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大厦。问好楼下三位~
6 楼        文友:那片绿叶        2008-12-11 10:29:42
  土屋已成为一段历史,也许在很多很多年以后,只能在人类的房屋历史课提到,就像我们现在历史课里提到原始人居住的山洞一样。它代表着人类的进步,我们不会忘记!
只是一片绿叶,生,接受阳光雨露;落,寻不见踪影。。。
7 楼        文友:庄凿颊        2015-09-12 19:04:56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