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关注”基于对真相的期盼

精品 “关注”基于对真相的期盼


作者:褦襶子 进士,63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7发表时间:2011-08-11 00:44:17

说句实话,在着手写此文之前,柴静是谁,笔者根本不知道。关注此人,是因为一位读者在其一篇网文后面的跟帖。日前,某QQ群内出现一则信息:“柴静,稍微看点新闻的中国人都知道她,她已正式接手独立调查温州动车事故,承诺一定给所有中国人一个真相。她不仅言辞恳切,更可贵的是,她竟然为此付出一切:昵称改为了@动车记者,并且在微博里说:如果我因为调查此事而遇害,我的家人会把我查到的资料公布出来。这是柴静最后一个微薄,现在已经被和谐了。@动车记者:我坚守不多,只为良知:昨晚半夜被‘请’到了局子,大概的意思是叫我识相,后来用手机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无奈被屏蔽。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记者,跟你们玩不起。但是报道真相的脚步不会停止,因为这是媒体人的操守,我不祈求路上平安,只希望能少点阻碍。如果超过5小时没更新微博,说明已经遇害。大家都转,我们转的越多她就越安全”乍一看这个内容,笔者也曾闪过对其真伪的质疑,可是其中“大家都转,我们转的越多她就越安全”促使笔者没有多思索就将其转发到其他群。
   转发后,才想起来上网搜索一下相关内容。结果权衡各种信息,判断结果是柴静属于“被失踪”。一度笔者也曾忏悔,对于网信息太情绪化,缺乏审慎的鉴别。可是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被失踪”的柴静为什么倍受关注?
   百度百科名片是这样介绍的:柴静,生于1976年。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困惑,就是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辩。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单一的,大多数都具有两面性。因为信息真伪难辩,就对网络信息普遍怀疑,同电打死过人,质疑是否应该继续用电一个道理。虽然网络信息存在此种弊端,可是大多数的网民们还是有着基本的判断准则的。就拿柴静被失踪事件为例,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存在掩盖真相,迫害说真话者的客观现实,网民们才相信柴静“被失踪”。那些打着甄别谣言,叱责网友们以讹传讹的“理性”国人,可曾思考过这个原因?更应该叱责什么呢?
   在交流这种观点时,有网友认为笔者这是在为自己狡辩。笔者不否认此举确实存在这种嫌疑。可笔者建议,同思考网民相信柴静被失踪的原因一样,拿出点耐心看看笔者“狡”在哪里。
   人们相信柴静有风险,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正直行为遭受打击迫害的客观现象。而且就网络信息而言,要求网民们在鉴别真伪前都审慎发表观点亦是矫枉过正。因为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里,有时真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知晓。而这种审慎的结果就是形同麻木,某种程度上助长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笔者很赞同最近网上的一种观点:“围观是一种力量,关注会赢来希望!”如果说转发前面的QQ群内容是基于期望正直的柴静安全的本能的话,那么最后肯定转发行为就是基于这种理性的选择。人们对于真相有时过于苛求,甚至认为不真实的都是有害的。其实世上很多事都有着在被关注被质疑中去伪存真的过程。现实中大多数的真相是等不来的,所以人们才苦苦追求真相。
   对于柴静被失踪的关注就属于这种追求真相的过程。就象当年,伟大领袖长时间不出来,人们质疑其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让老人家在媒体上露一面不就真相大白了么。可是面对质疑,公仆们却总是在辟谣,就是“看”不到老人家的面。这难怪国民们存疑!这个解释,那个解释,某些人以最了解柴静者的身份出来辟谣,在这个利欲横流物欲熏心的社会,除了柴静本人,谁还有能力让大众认同的可信度?不要忘了,中国刚刚从“大义灭亲”的时代走过来。只不过当年的利是政治前程,现在的利是经济利益。柴静乃央视主持人,辟谣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电视上露个面,这对于其工作性质来讲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迟迟不见,相关博客网站,又根据潜规则一再删除、屏蔽相关内容,被严格控制的中国互联网,这种现象被理解为风险并非无中生有吧!如果说有谁误导柴静被失踪的话,那当首推这些幕后势力。
   当网上有人发布消息称,要探求温州动车事故的柴静“失踪”了,一时间柴静的“失踪”在网上引起了一番不小的波动,虽则大家都不知道柴静是否真的“失踪”,但从他们到处发贴要寻找柴静这份热情,你可以感受到柴静在他们眼中的地位了。说到底,人们之所以关注柴静,无非是想听到一些刺耳而又真实的声音罢了。
   转发了群内的那个信息后,群主在群内提出忠告:“网上的东西真真假假,不能看到什么都传,尤其是一些具有煽动不良情绪的东西,希望大家在群里还是少传这种贴子为好。谢谢合作!”一些群友对此晓有微词,可是群友们哪里知道,大多数的读书人无不在求生的本能与道义的良知之间徘徊。此种精神煎熬,只有读书人自己能够体会。群主是不想大家出事,许多群友不知道,很多类似的特色群都是被特别关注的,群内动向会被有意无意地上达。在时下中国,给你扣上一个影响稳定的帽子,轻则你会长期受压制,重则可能砸了饭碗。
   一个社会如果说真话都要恐惧,它就是再富有也只能是暂时的。律师郝劲松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人们都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再次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有记者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宪法规定国民有言论自由,可是国民却很少争取这种权利。这才是“跨省追捕”,动辄被恐吓的根源所在。
   国人私念作祟,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这个世界上哪些关己哪些不关己国人没有搞清楚。假如一个人违犯了交通规则,却“理直气壮”地抵制执法人员执法,许多国人认为这与自己没有关系,漠然视之,甚至连声援一下执法者,谴责一下违犯交通规则者都不愿意做。可是哪个人敢保证,因此导致的交通秩序混乱不会使自己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牧师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那些因为说真话受到不正当侵害者的利益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当我们对现实中因为说真话而受到不正当侵害现象麻木时,谁敢保证会说话的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不会说那些犯忌的话,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当舆论对于说真话受到侵害麻木纵容时,侵害说真话的特权阶层会甚嚣尘上,说不定哪句正常的话,让他们觉得影射了自己,你就会人在家中坐灾难从天降。
   柴静是否失踪也许并不是人们关注的唯一焦点,人们关注柴静的背后隐含着国人对于真相的期待,隐含着人们对于真相被永久掩藏的忧虑。笔者感谢那个善意提醒的群主,可是并不觉得自己转发那个内容有什么失当,至于“煽动不良情绪”,是利益相关方的欲加之罪。群主这是提醒大家风险所在。声援追求真相,是每一个正直人的义务。那种观点非常有道理,围观是一种力量,关注会赢来希望!人们转发关于柴静“被失踪”的内容,的确能够客观上增强柴静的安全系数。这也是人们对于真相的一种追求方式。
   最后用柴静的一次演讲中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着。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真正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请网友们拿出“力量”,声援那些对真相的追求,为祖国赢得“希望”。

共 34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真相,的确是很多人欢喜很多人焦虑的事情,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使得很多人对很多东西失去了耐心和信仰,可是不管怎样,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还是需要每个人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努力让那些美好延续,让信仰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拿出“力量”,声援那些对真相的追求,为祖国赢得“希望”。这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欣赏作者富有激情的文字,希望给我们提供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编辑:菊梦悠悠】【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812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梦悠悠        2011-08-11 00:45:54
  让我们大家一起,为和谐社会而努力。
怒江大峡谷一所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2 楼        文友:梅暗香        2011-08-11 17:38:40
  柴静是我喜爱并敬佩的女子,这条微博我没有转发,的确是因为不确定真假,但同时,我非常关注有关的消息,直到在姚晨的微博里看到柴静的节目《看见》播出的消息,大姚说,柴静一直在。那一晚,我看到了柴静,转天看到了她更新的博客,回答了近期对她关心的问题,她说动车记者的微博不是她的。
   作者的这篇文字,针对柴静“事件”延及的现实存在,很值得思考。:)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