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漫谈:富贵·追求·道德

编辑推荐 漫谈:富贵·追求·道德


作者:云帆沧海 举人,538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33发表时间:2011-08-28 17:34:30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赋予人“食”与“性”两大欲望。因为有食欲,人不会忘记吃饭这个头等大事,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饿”死;因为有性欲,人不会忘记繁衍后代的历史重任,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断子绝孙”。
   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又被自己的历史所创造。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自己赋予自己“利”与“名”两大欲望。因为有“利”欲,人不会忘记创造财富这个头等大事,不会在懒惰的支配下面对贫穷无动于衷;因为有“名”欲,人不会甘于寂寞,他们一定会穷尽自己之所能,在历史的烟尘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创造千秋伟业。
   “食”与“性”、“利”与“名”,乃是自然和社会赋予人的神圣欲求。是推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人生是一艘帆船,那么,在它的桅杆上一定挂着四面风帆,这风帆上分别写着这样四个字:“食”、“性”、“利”、“名”。
   这是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日记《伟大的动力》,现在想起这篇日记,是因为最近重读了《论语》中对富贵、名利的有关言论并从中受到了一点感悟。
   “食”、“性”、“利”、“名”,是人类生存中所追求的动力。“食”与“性”是人类乃至其它动物的本能追求。“利”与“名”才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所特有的永远的追求。
   “利”与“富”,“名”与“贵”,都是相通的。追逐名利就是对富贵的追求与向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所希求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宁守清贫而不要去享受富贵。
   这个“道”就是指仁道。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宝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与原则。用孟子的说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追求富贵、憎恶贫贱是人的本性,是一种正常心态。而孔子之后的儒家很少有人敢如此旗帜鲜明地肯定追求富贵了,追求富贵则被认为是唯利是图,追名逐利,为君子所不齿。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地将求取富贵之心深深掩藏,羞于言说,而行动上却在全力以赴,这是不正常的。
   富贵可以追求,但要坚守基本的原则。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为,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孔子还有句名言: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思是: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孔子是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这其中的守义、行礼、谦虚、诚信,就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心存道义,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就抵得住诱惑,经得起磨难。
   当今社会,就有不少求富心切的人,梦想一日成名,一夜暴富,投机取巧,出卖肉体与灵魂,终为世人所唾弃。
   在物质极为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不少人遇到利益,精神反而极容易崩溃。究其原因与我们的道德教育低效有很大的关系。传统道德教育的淡化与名利攀比之风的盛行。从“官二代”,“富二代”的享受第一的思想正在毒害着新的一代。“国学热”的兴起正是说明了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的或缺现象。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教育应将做人立世的根本作为固定的内容,并使之内化为国民的人格信念,一生坚守不弃。
   我们的道德教育没能为我们的国民营造一个让心灵有皈依、让灵魂得安宁的绿色精神家园,于是物欲横流,见利忘义。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这句话在当今的社会极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如此。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其中列举有三则例子:
   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外国人要用中国字写?写给中国人看的!能出国去的都是什么人?有没有一个农民?农民每天在那里耕田求三餐温饱都还有困难,农民能够跑到国外去吗?没有农民,都是留学生,都是很有财富、很有地位、很有知识的人,结果他们却连这些基本的道德、礼仪都不懂,结果把洋相出口到国外,而外国人不要啊!
   这就是“德之不修”的结果,这就是现代教育中德育教育或缺的结果。我曾记得十几年以前,在小学教育科目中,开设有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课。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与传统道德教育为主。
   传统的道德教育从幼小的心灵开始抓起,很有必要须重视。再至中学、大学以及家庭教育,德育应放于首位。有一段话说得我深有感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人文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我们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消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规律。如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三个文明古国消亡之后,已是万劫不复了,这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结果。尽管我们中国暂时还能够还保持着一点点有古有今的元气,然而,我们人文文化还能维持多久的历史呢?这是一个值得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思想界反思的重大问题!”
   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于对富贵、名利的追求之中,在追求的同时,一定要遵守基本的道义原则。这就是我重读《论语》相关言论触发的一点感悟。

共 29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论语,知世事,懂修为,识道德礼仪。文章因字释义,因义解说今古之事,将道德、文化、修养、生活原则等融入现代人们对富贵与名利的追求之中,辨证客观,思想深遂,读来颇受教益。【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1-08-28 17:40:57
  食与性,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最原始的需求,但不可因此而丧失人之本性。文章从各个方面引入《论语》,因字释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读来颇受启示!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