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禅定嵩山写传奇

精品 禅定嵩山写传奇 ——长篇历史传奇作家李靖天自述


作者:天真先生 童生,68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25发表时间:2011-08-28 18:40:51

禅定嵩山写传奇 人间,大痛与大喜同胎而生的,恐怕只有妊娠一事了。这本是女人的专利,大男人的我,却也三历其境。
   2011年5月底,全世界都在迎接国际儿童节的时刻,经过第三次精神妊娠,我的第四个儿子——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少林梅僧》呱呱临盆面世了。其实,跟我一样肉体凡胎的儿子,只有一个。另外三个,都是我的长篇小说。只是,在情感上,我一样都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儿子。至少,三部小说是我精神上的儿子。三个“精神之子”的名字分别是:《永泰公主》、《少林僧兵》、《少林梅僧》。因为三部书都是历史传奇,便有人慷慨送我一个“传奇作家”的桂冠;又因三部书同是佛门故事,也有人称我“佛门作家”。而我清楚:自己,不过就是个作者。至多算是身在红尘、寄心佛门的作者,仅此而已。微尘就是微尘,从来不敢把自己膨胀成泰山。
  
   文化摇篮里的作家梦
  
   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大千。说起自己的长篇小说创作,即便微尘如我,也有自己的三折两转、千漪万涟。我生在文物之乡登封,长在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旁边,自然,也就从小饱受嵩山文化和少林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便潜滋暗长了对家乡文化的浓浓兴趣。成年后,十年新闻工作,使我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的接触了嵩山文化。在开始新闻工作前,引我走上新闻和文学道路的恩师甄秉浩,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高级记者,他在创作《少林寺全传》、《少林寺外传》和《少林寺中兴之祖》等长篇小说时,我义务为他抄写书稿,更使我对少林文化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虽然每天凌晨3点起床开始跟他一起工作,既要工笔正楷抄写书稿,还要衬上5张复写纸,一次复写出六个页码文字,非常吃力和劳累,我却被老师创作的少林传奇深深吸引着,乐此不疲。早饭或午饭时间,我总是三分两分钟,刮风似的吃了饭,以便挤出时间,翻看老师收藏的有关少林方面的书籍。直到深夜休息,做梦被蛇咬了指头,疼得醒来,才知道是白天大量的抄写工作,弄疼了指头。后来,我发现自己和老师的食指根部和中指上部都有一个被笔杆儿长期挤压的深坑。看着老师花甲之年,还在奋笔疾书、忘我创作,我时常劝他歇歇身体,注意健康。心里却暗藏隐忧:老师把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的传奇写完了,我将来写什么呢?同时,暗暗勉励自己:老师写了《少林寺全传》,我将来要写《嵩山大传》。
   说起来,似乎理想远大。其实,那只能算是个空有雄心的想法。平心而论:那时候,胸中那点儿墨水、那点儿嵩山文化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直至新闻工作的十年,那个想法还仅仅是个想法。只不过,这期间,对少林文化和嵩山文化的兴趣,已经由自然而然和随缘邂逅,变成了主动追寻。一方面节衣缩食,省钱购买佛教经典和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专业书籍。譬如中国佛教史、中国建筑史、中国服饰史等,往往是买了一个版本,又买一个版本,可谓是书不厌多。一有闲暇,便见缝插针地啃着读。虽然只是阅读,磕磕绊绊的,照样麻烦多多。时常遇到难懂的专业术语或名词,有时像读天书一样,一个章节读下来,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老师,没人请教,就打了问号,在书后一一汇集起来。后来买到相关的辞典翻检查找,才渐渐有了答案。有些问题,长拖几年,才释疑销案。纸上得来终觉浅。仅有书本解释还是不好理解,就尽量参照实物求解。为了弄清古建筑中的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等这些基本的名词和建筑形式,我多次带着书跑到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古迹景点,对着实物,仔细核对书上的名词解释。当众多香客忙着烧香磕头的时候,我却总是望着殿外的屋脊、门柱、斗拱等呆呆出神。跑的多了,检票处的工作人员都脸熟了,笑着质疑我:“你是登封人,登封的景点还没看够?就是喜欢,三遍两遍,也足够了,怎么没数的跑啊?你不是要出家吧?”
   得知登封有个画家,有本中国古代服饰彩图集,赶紧借来阅读。这种专业图书,发行量极小,书店里买不到。怕归还图书后,再难见到,一狠心,便第一次当起业余画家,一笔一笔,一页一页,花费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整本书画了下来,摞起两寸多厚的草图。虽然,那些草图根本算不上是画,却保留下来许多古代服饰的样式。至今,我还把这个手抄本保留在箱底,不肯轻易示人。
   凡此种种,都为我后来创作历史传奇小说,描写古代建筑和服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经常,在车上遇到出家僧人,我就会主动与人家搭讪,请教佛教方面的知识。聊得高兴了,不知不觉就坐过了站。有两回,有幸邂逅两个到少林寺参学的外地高僧,干脆一路相伴,又是请教,又是当向导,一直把人家送到少林寺,这才乐颠颠、美滋滋的自己返回。
   如此日积月累,不仅积累着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嵩山文化和少林文化知识,同时,也积累着一种浓浓的嵩山情、少林情;积累着一种信念和意志,随着长年累月的不断积累和发酵,渐渐酿成醇醇的酽茶和美酒,陶然自醉,却又浑然不知。
   转眼到了2000年8月,郾城县一个女作家出版了反映嵩山文化的长篇小说《岳立天中》,在登封市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我得到消息,深感震动,第一时间赶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她的书,又特意让她在我保存的有关她报道的剪报上,签字留言。走出书店,我无限感慨,立刻电话召集几个文友,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都是生在嵩山、长在嵩山的作者,却让外县一个作家祖鞭先著,写出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展现嵩山文化的长篇小说。我们登封作者应该脸红惭愧啊!”以此来相互砥砺和自我砥砺。
   乘着这一刺激,我利用假期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永泰公主》的创作,一口气写了一个章节万余字。不久,因为工作变动,离开登封到郑州一家媒体工作。新环境、新变化,一时事务繁忙,无力分心。《永泰公主》刚开个头,只得放下。一放就是几年,直到2003年秋。一个夜晚,与朋友李雪松在郑州农业路一家饭店吃饭,无意间,我谈到自己多年前写的《永泰公主》,讲了其中一个打算引用的民间小故事:天生石佛出嵩山。李雪松是做动漫的,听了故事,大为感动,乘着酒兴,敦促我赶紧写出长篇小说。并承诺:小说面世后,他要改编成动画故事。朋友酒后戏言,我却当了真,第二天就毅然决然地到单位辞了职,开始专注于长篇小说创作。为了避开打扰,我关闭了手机,选择留在郑州租住的小房间,进行创作。虽然身在繁华闹市,实际却与世隔绝。三年多的时间里,虽在红尘,却形同一个出家修行的僧人。陪伴自己的,只有寂寞和孤独。
  
   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开始创作,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原打算写十万字,一个月左右完工。哪里知道,几年前写了一万字的小说,重新拾起来,并不容易,最初几天,几乎无法下笔。拖拖拉拉写了一年,完成十多万字时,却又自觉远远不够,必须继续写下去。第一年还好,手里有积蓄,节衣缩食还能应付。第二年、第三年,便一年比一年拮据。到了一元钱的咸菜吃上一个礼拜;吃个一元钱的肉馅儿饼都嫌奢侈的地步。为了搜集资料,找一期过时的大河报,竟然沿着路边门店找了十几家,饱受店家的猜疑、白眼和数落。好不容易找到了,店家却不肯把过期的那版旧报送给我,那种心酸和失落无以言表。还是过路的朋友碰见,实在看不过去,拿出五角钱,用整份报纸的钱,买了那版报纸才算解围。
   自己的选择,自己吃苦遭罪倒也无怨无悔。最为不堪的是家人也跟着我受累。一次,从郑州回到登封,迎头碰见母亲带着我的儿子在街头拾荒。看见马路对面有个路人丢弃的塑料瓶,我十二岁的儿子兴冲冲横穿马路,捡了高高举起,向奶奶展示收获。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脱离工作搞创作,使家里陷入到怎样的困境。面对母亲和儿子,我无语,泪流。
   四年后,50万字的《永泰公主》终于出版。消息传出,我过去的老领导王云琦,当时已调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打电话要我送书过去,明确表示要把这一成果编入新修的登封市志。我虽没有拒绝,却也没有过去,而是立刻投入第二部长篇小说《少林僧兵》的创作准备。
  
   人在红尘心入禅
  
   《少林僧兵》虽然讲述的是少林僧人的故事,但少林僧兵抗倭的故事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远离登封。而且,有很多海战故事。我没有当过兵,没有行伍经历,更没有战争经历;还有,我生在中原,长在中原,几乎没见过大海,更别说见识海战了。查阅史料,史料极其有限。厚厚一本《明史》,在其中的《兵志》中记载少林僧兵的内容,只有11个字。其他野史、笔记有关少林僧兵的记载,也是多则数百字,少则三言两语。以此创作,困难可想而知。每一次到少林寺,采风收集资料,都收获寥寥。那些年迈的出家老师父,所讲的都不外乎小山挂帅、月空神勇杀敌等一、两个我早已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绝少新鲜的东西。每每采风结束,我都拐进少林寺的锤谱堂,看着小山挂帅的雕塑,不免倍感忧虑和焦灼。试想,少林僧兵数次奉旨出山,远赴海疆抗倭十数年,其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那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如果,再不挖掘、搜集、整理,少林僧兵抗倭保国的故事,少林僧兵精忠报国、反击侵略的精神,都将被岁月风化为一句话、一组雕塑了。那该是何等的悲哀啊!要想获得少林僧兵抗倭的素材,必须追随少林僧兵当年的足迹,奔赴他们曾经抗击倭寇的古战场,进行实地采风。
   到沿海采风,需要大量的经费,而我经过四年的闭门创作,断了收入,家里早已是一贫如洗。无奈,我只有学着僧人,求亲告友,到处化缘。终于筹到资金,奔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采风。因为资金有限,行程赶得非常紧,每天常常是6点从小旅馆出发,很晚才结束采风。一次,到浙江台州的抗倭英雄城桃渚采风,从桃渚城附近的山头下来,天已黑透,早就没了返回台州的班车。荒山野岭,既没有饭店,也没有旅店,饥渴难耐,疲惫不堪,阵阵恐慌袭上心头。有心打个电话向远在北方的家人诉诉苦,又怕千里之外的家人为我担心,默默地摩挲着手机好一会儿,又打消念头。拖着饥饿疲惫的身躯,走了近一个小时,赶到桃渚古城,才算找到农家,吃饭借宿。虽然辛苦,却为我的创作抓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浙江嘉兴王江泾战役,是抗倭的第一个大胜利。明史虽有记载,却对战场的地理形势没有任何介绍。我以为但凡有名的战略要地,都是山险水恶,便于伏兵,易守难攻。所以,在采风前,就凭想象虚构了战场的山川凶险和战斗经过。结果,到王江泾一看,竟是一马平川,只是水荡交错而已。回到杭州,我便立刻做了更改。
   为了便于就近采风,随时修改创作中的失误,虽然资金紧张,我还是依然选择留在浙江,留在当年少林僧兵活动范围的中心地带,在杭州市郊租住了一间地下室,进行创作。写到附近沿海某处的战斗,有了疑问,随时采风。夏季南方地下潮热,我又住在地下室里,更似一个肉馒头在蒸笼里焖蒸。写作时,身上汗水滴答,得用塑料袋衬在右腕下,才不至于稿纸被汗水浸湿。床上的竹凉席,一天不用毛巾擦,就长出长长的菌毛。早晨起来,打扫卫生,床下会时不时蠕动着一根长长的、潮润润的小蛇或蚯蚓。猝然间,惊得一身鸡皮疙瘩,恶心半天。那时候,才深深体会到,远方贫穷的家有多舒适、多温暖。不是出家,胜似出家的我,生活环境其实远远赶不上出家人。
   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也当成创作的宝地。一年后,租金耗尽,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房东也是依依不舍的感叹:“你这一离开,不知又要空置多长时间,才能住进新的房客呢!”
   这以后,为了切身体验僧人生活,我又到福建深山的一家小寺院住了大半年。在远离尘嚣的寺院里,凌晨起床,观摩僧人上早课、做法事,晚上向老僧问禅。一边创作,一边读佛经。一段时间后,一个出家师父见我问禅求道像模像样,认为孺子可教,竟三番五次劝我出家。说以我的悟性,出了家,一定可以很快修成正果。我笑笑,婉言拒绝了。不过,那段日子,我虽然没有出家,实际上却已经是个穿俗家衣服的僧人了。或许是深受佛门气息的浸染,回到北方后,为了与佛门弟子保持长期而紧密的联系,我毫不犹豫地拜在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座下,成为他的俗家弟子,得法号:延煌。
   历经三年寂寞的文字禅,49万字的长篇小说《少林僧兵》终于在2008年面世,并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另辟蹊径写少林
  
   每每在书店或电视荧屏前看到有关少林寺的小说和影视剧,我既感亲切兴奋,又不无忧虑。文艺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沾到少林,就是禅,就是拳;说到少林,就是武,就是侠;提到少林,就是打,就是杀。似乎,少林寺除了禅、武,便一无所有。固然,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是武术圣地,少林文化是以禅、武文化为代表。然而,少林文化除了禅文化和武术文化,还有浓郁的文艺文化和精深的医药文化,内涵丰富而多彩。如果把少林文化仅仅扁平、简化为禅武文化,就是对少林文化的肢解和错解,自然也不可能全面完整地传承弘扬和发展少林文化。作为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作为少林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为少林文化不平,为少林文化忧虑,决心以一己绵薄之力,揭开少林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还少林文化全貌,解读真正的少林文化密码。
   少林寺常驻院内,几度徘徊,我把目光投注在慈云堂的梅花碑上。梅花碑上的梅花图,俗称《别山梅》,是少林寺第一文僧(也即第一画僧)留下的遗作刻碑。里面不仅藏着一个少林梅僧悲壮的梅花传奇,同时,也深蕴着少林僧人爱国保家、深明大义,不屈外侮、顽强坚贞的梅花风骨、梅花风度和梅花精神。这实际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风骨、民族风度和民族精神。选定了视角和题材,我便积极开始《少林梅僧》的创作准备。
   尽管,少林寺里有相关的文物和资料,毕竟还是十分有限。还有,嵩山地区没有梅花,我对梅花几乎是“0”了解。对于绘画,也同样知之甚少。在临近登封的偃师市等地采访几位画梅画家后,他们建议我到南方著名梅园采风。我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这时候的我,除了一屁股债外,哪里还有远去江南梅园采风的资金?无奈,只好再次四处化缘打秋风,却又是四处碰壁、空空而归。幸亏,师父永信大师得到消息,慷慨解囊,出资援助,我才得以顺利南下。
   行前,一些亲朋劝我把宝贵的资金用于改善家庭生活,我没有听从,也没有过多解释,依然奔赴江南梅园。我只知道:这钱,来自少林寺;这钱,就只能用于少林文化。这钱,是寄托、是期待。接下这钱,我就接下了使命,接下了责任,接下了担当!直到今年“六•一”前夕,天下第一名刹第一文僧的梅花传奇——《少林梅僧》出版后,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嵩山少林,又绽放了一朵名叫《少林梅僧》的小花。它并不大红大紫,也没有艳光四射。所以,也就没有锣鼓喧天、惊天动地的庆祝。一切都很平静。我也很平静,平静地开始下一部展现嵩山文化的长篇小说,平静地开始新一轮的文字禅。其实,我的心,经过多年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禅宗文化的洗涤,早就从扬名立万的功利中平静下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能安安静静地禅定在嵩山文化的文字里,就好。

共 59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苦行僧似的创作经历,让人深深动容。十分理解那种深深陷入困境中的尴尬与无奈。经费没有,创作素材没有,种种困难显而易见,怎么办?举步不前吗?作者选择了执着向前。结果,他成功了。尽管他还是在困苦的生活境况中,但是,“能安安静静地禅定在嵩山文化的文字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谨此致意,并祝福!【编辑:夏冰】辑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828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8-28 18:42:50
  文笔圆熟,情感真挚,那种矢志不移的拼搏精神,尽在字里行间。欣赏学习。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水湄莲妖        2011-08-30 10:23:20
  上天若欲降福与人,必先发难与人。付出了心血,历尽了艰辛,顽强直前。实则激励人心,令人崇敬。相信李老师一定能走出困境,成为文学界一支永不凋谢的梅花!
3 楼        文友:李燕        2011-08-31 09:34:16
  靖天弟历尽艰辛,禅定嵩山,终究会挺立于文学界!向老弟问好!给力……
河南文化网记者,发稿千余篇,30多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