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花品茗】《最后一辆车》,是对道德与良知的拷问

编辑推荐 【心花品茗】《最后一辆车》,是对道德与良知的拷问


作者:心花一瓣 进士,1013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0发表时间:2011-09-07 13:24:31

“是吗?我可没把你这儿当做什么殿,只是觉得现在办事县官不如现管。中午电话里没有讲清的事情不得不来一趟,不知那车……是怎么安排的!”主人公尚未出场,刘科长却抢先登台亮相,他西北风刮棘子,连风带刺,咄咄逼人,由此自然引出的车的话题,也为后续故事的展开渲染了气氛,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也让我迫不及待跟随着作者的感觉,去品味那最后一辆车出发之前所发生的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最后一辆车》是一部初读让人感动,继之令人深思回味的精美短篇。作者以写实的笔法,记叙了因最一辆车引发的领导之间、干群之间的情感纠结与矛盾冲突,再现了厂长李伟明在这次矛盾冲突中经受的考验:
   “李伟明调来当了书记厂长,而原本是一把手的老张却做了副职,心里总不是滋味地酸溜溜的闹情绪。是他露信给了这尊大炮?是无意?还是有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似乎悟出了什么。”李伟明的这段心理独白,让读者不难看出他新官上任后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小说叙述的矛盾冲突之中。
   “‘老周!车在哪儿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俩人对视愕然,随着高声大嗓刘科长挟着风雪破门而入。他从身上卸下大包小袋,抺着额头的汗水,提起桌上的水瓶倒了半杯温开水,咕噜咕噜的灌了下去。喘气未息的瞪着老王友好的发泄:‘吔,你出门怎的不给我打声招呼。’又跥着双脚的泥水咀咒:‘这鬼天气的,整天改革怎能就不把天爷改改革!’”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炮筒子老刘风风火火的出场无疑又让小说再掀波澜。也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进一步升级。
   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层次的官员,都处于利益矛盾的焦点。处理好做人与做官的关系,既回避不了,也很难破解,因而官场最能检验人品。做人与做官都有一个“做”字在先,也正是有了“做”字,或人们看重的是“做”字,也就产生了褒贬不一的意味。老王与老张的出场,同时将心系于尚未发出的最后一辆车,也将眼睛紧紧盯上了厂长李伟明。小说中对李伟明这个人物形象着墨并不多,而是通过对老王老周这两个人物浓墨重泼的描写,从反面进一步烘托了李伟明这样一位难得的敢做敢为的优秀党员干部形象。
   “李伟明转过身,从他肩上接过一个包袱,目含歉意情切的说:‘好兄弟,今天误了你回家过年,对不起呵,明天我陪老弟一起去挤公共车。’即尔锋芒内敛语气严肃的道:‘我们都是党员干部,能瞧着工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一身汗水泥水的加了班回不了家吗?明天是大年三十,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盼着他们啊!’”一声“好兄弟”,拉近了他与老王心灵间的距离。“……我不需要有人在这方面特殊化关照我,特别是领导干部,我更不希望群众戳我们的脊梁骨,讲我们干部党员占尽了好外。更不允许有人,人为的制造两个厂子干群间的缝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也解开了老王心中的疙瘩,唤醒了老刘的良知,让老刘耳根发烧。李伟明言辞朴实,但字字掷地有声。他身为厂长,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了让职工能赶回家过一个团圆年,他将最后一辆车让给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职工,而自己甘愿第二天去挤公共汽车。身为厂长,利益面前,体现了他内在可贵的品质质和道德良知。表现了他的魄力、执着、刚性,表现了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尚的人品。小说中李伟明谨言慎行,为官低调,谦逊诚恳,一丝不苟,用他的身体力行在职工心目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笔力精道,收放自如。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我们同时也认清了那个一直躲在幕后的张副厂长这个老谋深算、工于心计、阴险偏执的人物形象。
   “老刘大包小袋的深悔不该听张副书记的胡咧,不然上午乘公交车已到家了,他只能面露几分惶惑的神色提醒道:‘老李,他们已经去远了,风雪挺大的,我们走吧!’”在怂恿刘科长执意向老周要车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他心术不正,暗中挑拨离间,让刘科长借题发挥,寻衅闹事,他则隔岸观火,幸灾乐祸。他不光明的言行表现出他深谙人性弱点的老道。与李伟明光明磊落的言行形成了截然的反差。小机关算尽太聪明,丢人现脸毁名声。在老刘的悔恨中张副厂长终于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
   “风雪一个劲的肆虐着觅缝儿往棉衣里钻,老王缩着脖颈插在衣袋里的双手把衣摆往紧里裹了裹。瞥见老李高瘦单虚的身子在风寒中颤抖,不觉从心底升出几份敬意。”
   小说通过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内涵与主题,进一步揭示了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得人心顺民意者,才能赢得职工的拥护与爱戴。
   天下熙熙皆为每一个人来说,所面临的都是一种考验。小说中对每一个人物都不曾做过谁是谁非的价值判断,但每一个人物的美丑优劣却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结尾借老周的由衷感慨,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也引发了读者情感的共鸣。“他俩个,一个拍马屁拍在了蹄子上,一个始料不及的捉摸错了头儿的心思。只有李厂长感动了他,在这个金钱权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风下,像李伟明这样的领导不多了。”小说的笔锋徒然一转,直击社会的痛处,进而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理想主义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心结。社会越是发展,理想主义越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似乎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不相信有人会为了理想主义而慷慨赴死;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生取义;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百姓造福,理想主义价值比庸人哲学更为一些人所厌恶。然而,理想主义和一些崇高的价值观念仍然坚挺地与社会做着悲壮的拮抗。”小说同样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就是在作者笔下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形象——李伟明。小说中的李伟明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但从他的身体力行上仍然凸显着为官清正廉洁心系职工的优秀品质。他正直为人、踏实做事、急职工所需,帮职工所需。他有着普通人一样的亲情、友情,有着多数领导干部共同的苦恼。他与官场中的庸俗之气毫无沾染,不假公济私,不随波逐流,从不回避矛盾,为了履行职责,倾心尽力,身先士卒。
   《最后一辆车》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良知、作风等敏感的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材立意,安排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形象,并以趋近完美的艺术形式对严肃的道德与责任给予了深度关怀。小说紧贴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紧紧抓住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入挖掘党员干部做人做官所表现出的道德与良知,严正拷问了为官者的道德与良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中负责车辆调配的老周作为一个目击证人,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小说从老周的视角,更为客观地再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对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明了于自心。当他“望着他们三人远去的,消逝在昏黄路灯下的背影,他沉重的心思里升出了一絲暖意……”李伟明的高风亮节感动的岂只是老周一人?读到此处,我的眼眶中分明已经盈满了晶莹的泪水。从这篇小说,我们不难揣测,作者已经将反映社会现实,倾情歌颂社会上的正义与良知,针贬生活的自私与虚伪视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为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社会,对民众高度的责任感和内心潜藏的道德与良知。
   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朴实的语言风格,沉静而含蓄的笔调,让人沉醉其中,不忍释卷。
   欣赏学习。问好祝福。

共 29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原作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直击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读者从中可以有所思考,反观。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一篇用心释读的文字,带给读者直观的感受,进而通过文字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编辑: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1-09-07 13:33:12
  笔力充沛的“品文”,精彩的原作,二者为一,更彰显了文字的魅力。如果文中的错别字等能够避免,则更加完美了。:)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