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诗部落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新诗部落】散文 司竹村堡史话

编辑推荐 【新诗部落】散文 司竹村堡史话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60发表时间:2011-09-13 20:08:24

司竹村堡史话
   徐荣斌
   司竹园故址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西70公里的周至县司竹乡,距周至县城7.5公里的今司竹乡政府所在地北司竹村一带。此地古称司竹园。司竹,故名思意就是朝庭专门种植竹子的地方。南望秦岭群峰舞,北依黑河青竹翠。这里曾是由西到东幸福河、泸河、黑河、泥浴河、井泉渠、清水河等六大河流横亘其中,水利条件极为优越。古代这里竹林面积很大,司竹府从西周开始,到清代,历时2500余年,一直归官府经管,是我国最早的、历时最长的国家竹林场。先后曾设置有司竹监、丞、都尉等官府机构,由此北司竹村得名“司竹府”沿用至今。特别在唐代成为皇家的御竹园,享有“皇家竹园一明珠”的美誉。正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个御竹皇苑里一个地名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一个地名都有它独特的来历。
   ”spAYk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竹园面积锐减,现在这里却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为了弄清这里村堡来历及传说,我们只好探本索源,考证训诂,沿着历史的长河慢慢的跋涉。
   据史载:周人在沣水两岸定居之后,由掘地穴居改为营户而居,特别在统一全国前后,修筑了丰、镐二京。周至特产的杆长而粗大的“通天竹”,是当时建筑的最佳材料。周穆王时,为补用竹不足,在此植竹据《穆天子传》记载:“南山竹林、乃周穆王西征,曾于玄池演奏广乐三日,是曰:乐池乃植之竹,因在芒水(黑河)傍,故植竹又曰芒竹。”《水经注》记载:“芒水之曲多竹林”。都是指司竹的园林。根据史料记载司竹园自古为皇家园林,早在周、秦时期朝庭就在周至黑河两岸植有大片竹林,并设专门管理竹子的机构负责竹子的砍伐孚用。司竹园内的竹子面积之大长,周围长达百余里。因之周至东部不少村堡的名字都竹子关连,如南司竹、北司竹、竹园头、竹护村等,秦汉时,板竹成为刻制书简文书的重要材料,更需培植竹园。又据《史记》载:“汉置竹丕(官名),秦地渭川有竹千亩。”内中“渭川千亩竹”正是西汉时期关中地区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可见,西汉时期陕西的关中地区有大面积竹林分布。《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以“有秔稻、粱粟、桑麻、竹箭之饶”,称关中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地理志》中称“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陆海”,为“九州膏腴”之地。《史记》中司马相如称宜(今西安市南)是“览竹林之榛榛”。《汉书•扬雄传》中扬雄曰:“望平乐,径竹林”。张衡《西京赋》称长安一带的竹林分布是“篠簜敷焉,编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无疆”。等等,均说明事先关中特别是司竹地区的竹林分布之广。以至于西汉王朝在今周至和户县一带的竹林,建立官竹园“竹圃”,并设官管理,称司竹长丞。在此时司竹地区已有了阿岔村,西汉末年,义军首领霍鸿曾以该园为根据地,表明其竹林面积之大。由上所述,秦汉时期的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到北魏时,于此设司竹都尉府,现司竹乡人民政府驻地司竹府即当时司竹都尉府所在地。当地人简称“司竹府”。汉魏以来,历代朝廷大都在周至设立“司竹”的官职,专门从事竹子的保养、栽种,司竹乡就是一个青竹围家院,竹园连田陌的竹海世界。司竹园已成为当时我国最早的国家竹林场。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可见唐朝在京兆府(今陕西户县)、歧州(今陕西周至)和凤翔(今陕西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机构——“司竹监”。说明唐代关中有大面积竹林的经营。《新唐书•平阳公主传》载隋末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可见其范围很大。而如今马坊村、宋家村、马村一带为马厩饲养所在地。当时,胡商何潘仁的骆驼骑士在黑河西侧西北拐弯处村庄安营扎寨,所以此村庄就叫骆驼营村,李旺寨以古人李旺名而得此村名。-sMhUVc4《大唐六典•司农寺》载:“司竹监,今在京兆、鄠(今户县)、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问文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唐王维描述其蓝田辋川别业中竹景点“斤竹岭”、“竹里馆”。“斤竹岭”因山岭所种高大竹子而称,“竹里馆”是因在溪边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说明蓝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该地所作的诗中有五首提到当地之竹。其中《石龛》、《铁堂峡》、《秦州杂诗》等明白描述事先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此时的司竹园,竹林成片、曲径蜿蜒、幽深莫测、屯兵作战、易守难攻,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不少有名的军事家就是以司竹园作后盾,打过不少漂亮的战役。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九月,太原节度使李渊的第三女儿平阳公主于司竹园广集兵马,屯兵七万。于十一月会同李渊次子李世民等举兵夺取了京城,为开辟唐王朝起了决定性作用,当时号称娘子军。平阳公主在司竹期间,将负伤的官兵送到现在的南淇水村一带,并从终南山请来了孙思邈为负伤的官兵疗伤,使孙思邈的名声大震,传说平阳公主推荐孙思邈为其母窦皇后治好了病。唐高祖李渊封其为“药王”,正要为其封官加爵,孙思邈借故消失在民间。李渊只好分别在其学医的终南山(传说在今终南镇大庄村)和为官兵疗伤之地(传说在今司竹乡南淇水村)修药王庙和药王楼以示表彰。唐代为适应和满足长安城对竹子的需要,在朝专设了司竹监丞。此时,黑河西侧,一王姓人家在唐贞观23年(648年)在此砍竹辟出了大片农田,以后又有庄户人家聚集逐渐形成了王唐村,1958年正式建村,1978年与李家庄村、骆驼营村合并为延河村,1980年恢复村名王唐村。据传说后来此村居住一姓卢的大户,在村西从终南山引水浇花园,后又遇洪水泛滥,形成了现在的泸河。宋、元简称司竹监。司竹境内茂密的竹林,四季长青、苍翠欲滴、景色秀丽、环境幽雅,实为别致的风景旅游区。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学士赋诗作画,有的还在这里长期隐居。宋代苏东坡浏览了司竹园后,曾在这里写有“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远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的诗句。朝庭为方便游乐,专门在司竹建有离宫、亭榭、寺院。现在北司竹村周围尚有竹林宫、竹林寺等遗迹。1a
   QR9zg%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张载五十七岁,弟张戬四十七岁。春季先生作《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诗中有“顾我七年(熙宁三年归眉,至九年为七年)湖清上,病肺支裔离恰十春”句。弟张戬再度被贬为周至司竹监(在今周至司竹镇管理竹子的管员),说明北宋已设周至司竹监。元朝在此设立司竹监,朝廷委派陶渊明的第十三代孙子陶忠旺就职(周至赵越教授考证)。明清改为司竹局。随着建筑料材和纸张的出现和发展,板竹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和作用,逐渐被新的建筑材料和纸张所代替,司竹园也日益缩小改为农田。各地村庄逐步形成。油坊头村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三原县苟姓人家在此经营油坊而闻名,后因商贸繁荣,庄户聚集成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这里形成了两个自然村),1958年正式建村,1978年与新庙村、油坊头村合并为光明村,1980年分制,恢复村名油坊头村。北淇水村明嘉靖1522年-1566年形成村堡,因在淇水以北,遂以此为堡名。1958年正式建村,1978年与新庙村、油坊头村合并为光明村,1980年分制,恢复村名北淇水村。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周至县志》载:明成化(1465—1488)年间,知县王节倡导,广种红花。自明成化至清康熙(1662—1723)间的100余年内,县内红花种植甚丰,远销各省,号称周至红花。清康熙二十年(1681)《周至县志》载:“周至产以红花为第一,故贾人有周花之号。其余物产均平平耳。”红花人工种植,达400余年,民国间已逐渐为青、藏红花所代替。今司竹乡黑河东岸红花铺村即为当时官家、商贾收购红花的集散地,也是此时形成的村子。然后其他村子相继形成:骆家滩形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红花铺形成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下沙谷堆形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尚义村形成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等四个自然村。红丰村始建于1958年,原名黑河滩,1969年更名为红丰村,1978年与金官村合并更名金丰村,1979年恢复红丰村至今。南淇水村形成于明嘉靖(1522年-1566年),因村南有“韋洃”和“金华角”两大水池,泉水喷涌,水质甘甜,故称淇水,因水池在村南,于是村名南淇水。另一种说法是,南淇水村在古代沙河洪水泛滥,剥蚀了该村的肥土,沙石遍地,经常闹旱灾,当地人经常到渭河祈雨,期盼天降神水,五谷丰登,因淇祈谐音,故称淇水。还有一种传说,在远古时清水河上落了一块坚实(陨石),这块石头正好架在了清水河形成了一座桥,当地人称这座桥的石头来自天上,故称天桥,天桥落地,泥水四溅,五堆泥水落地,正落在了五个村子,这五个村子都称五大淇水,依照方位次序,即东淇水(枣林村),南淇水,北淇水,西淇水(油坊头河滩),中淇水(六家村)。关于阿岔村村来历更是充满神奇色彩:一是河流说。相传清水河流到阿岔村的翟家堡时分叉而流,一直流向西流去汇入黑河,一直向东流去,经三湾汇入黑河。其村被河流分叉割裂但有不失一个整体,故名阿岔村;一是传奇说。相传成吉思汗率兵进驻中原时,其兵马渡过渭河,被芦苇和竹园所困,阴雨蒙蒙,不知去向。突然发现纵横的道路用岔道与竹园相连,不由对天长叹:“阿!岔道纵横,必有埋伏;天不绝我,必有后福。”此时阴云密布,雷声轰响,大雨倾盆,一位鹤发童颜,长须荏苒的道仙飘然而至,拂尘一挥,数千只战船顺流而下。成吉思汗乘船而去,部下问:“此地不知叫什么?”成吉思汗指着岔道笑着说:“岔道虽险,神仙赐福。那就叫阿岔吧。”最有趣的莫过于董永的故事,相传汉朝时阿岔村柿园堡有个贫苦的孩子叫董永,勤劳善良,为人忠厚,深得乡亲们的喜爱。有一天七仙女下凡来到柿园堡,到处人都赞扬董永。七仙女突然见到董永后,一见钟情,结为连理,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玉帝知道后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怕董永受害,两人在大槐树下挥泪分别,只好返回天庭。据说董永和七仙女的孩子后来决心为母亲报仇,遭到了玉帝的惩罚,据《三国演义》记载董永和七仙女的孩子就是盛极一时的窃国元凶董卓,他封自己的母亲为公主,并在阿岔村建有仙女祠、公主庙和董永墓,这些遗址尚存。据《周至县志》记载:“董永墓在阿岔村,旁有神女庙。勇父卒,从富人家贷钱以葬。后与仙女求为妻,易钱住家织锦三日,偿之。”
   随着竹林被逐渐的分割和损毁,司竹逐渐的失去昔日的辉煌和荣耀,农田在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多,村堡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行政级别不断缩小,清末在此设立了乡级地方行政机构司竹所,民国时改司竹乡为司竹联保,建国后设立司竹区,1958年为楼观公社司竹管区,1962年改为司竹乡人民公社,1984年复建司竹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北司竹村。它已是我国古老的乡之一,对研究地名的命名很有参考作用。
   面对绚丽的历史画卷,我们深为司竹业的发展而保持了1000多年的司竹乡也是值得庆幸的,每个村堡的形成和发展,都演绎着一段神奇的故事,在用挺直的翠竹,向人类展示自己的价值时,也将司竹从历史的征尘中推出,让一个欣欣向荣、霞光飞彩的新司竹走向美好的明天!

共 45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家从历史、地域、史记、人文、等多方面描述了家乡司竹的风貌!很有可读性!文章里面生动地穿插了“董永”、“药王”、“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传说。这是一幅历史绚烂的画卷,她在历史的征尘中脱颖而出,为司竹秀丽的容颜披上了霞光的彩衣!作家文学功底浓厚,写作技巧娴熟!感谢赐稿新诗部落!希望继续赐稿!推荐赏析!【诗人夏红雪编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人夏红雪        2011-09-13 20:09:35
  很有可读性!文章里面生动地穿插了“董永”、“药王”、“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传说。这是一幅历史绚烂的画卷,她在历史的征尘中脱颖而出,为司竹秀丽的容颜披上了霞光的彩衣!作家文学功底浓厚,写作技巧娴熟!感谢赐稿新诗部落!希望继续赐稿!推荐赏析!问好!
夏红雪,六九年生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城市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散文五十篇。
2 楼        文友:李锦恒        2012-01-15 00:03:09
  感谢您投稿到新诗部落社团,特意为您的作品送上元宝,请在未来的日子里多多支持和关注新诗部落,多多参与,共同发展,今天您送来一首诗歌,以后我们还您一份美好而温暖的回忆和纪念。新诗部落社团所有同仁期待您的佳作前来投稿,并借此机会向您致以诚挚永久的问候和祝愿。愿大家在诗歌的国度里幸福快乐!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