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菊韵评论★柳絮如烟〗我听见火光中有一种声音

编辑推荐 〖菊韵评论★柳絮如烟〗我听见火光中有一种声音 ——叶瑞芬长篇小说《火女》读后感


作者:逝者如斯 探花,1514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8发表时间:2011-09-14 16:31:49

〖菊韵评论★柳絮如烟〗我听见火光中有一种声音 今年八月,经虎门文学会的一位作家引荐,我有幸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叶瑞芬老师。也许是受当今大环境的影响吧,在这之前,我的心境颇不平静,“浮躁”的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我,搅得我整天心神不定,就连每日固定阅读的作业有时也难以完成。当我用两周时间,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读完叶老师的长篇小说力作《火女》之后,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前些日子,我是没有选对真正值得读的作品。
   叶瑞芬老师是虎门本土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东莞作协虎门分会会长、《南飞燕》杂志副主编。很早以前,我就听过叶老师的大名,也从报刊杂志上零星地拜读过她的作品,只可惜早几年一直无缘见面。我虽然爱好文学,但也仅仅只是爱好而已,在东莞打工十五年,业余写下的文字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自娱自乐之作,平日只在网络瞎混,很少向纸媒投稿,因此毫无建树,惭愧非常。
   认真拜读完叶老师的《火女》之后,我对自己说: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写作的话,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爱好!但现在,我觉得我的回答真的是太幼稚了。光是爱好有什么用?文学即是人学,是用文字侧面记录某个时代所发生的人和事!巨著《红楼梦》正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史。试想,如果不是有许多作家写下了大量知青上山下乡、文革时期的作品,后来的八零、九零后又怎能详尽地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呢?因此相对来说,只有那些以重大历史背景为题材的作品,才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而《火女》,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从1976年入笔,通过一代知青的女儿麦穗穗的人生情感与创业经历,见证了虎门这个小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经济腾飞,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不顾自身坎坷的命运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经历,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挑战自我的创业精神,以一斑窥全豹,从中折射出东莞乃至整个广东省经济不断发展与成长的历史。
   为了便于学习和分享,下面我以笔记的形式,按我个人的喜好和并不成熟的理解,谈谈我读后的感受,希望日后在写作上能有机会得到叶老师的辅导和指点,我在此先行谢过叶老师。
  
   一、 书名的含义
   《火女》,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名字。光看书名,读者就会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原先我只见过诸如《火鸟》、《火凤凰》、《失火的天堂》等名命的著作。什么是火女?被火烧过的女人?火爆脾气的女人?行为处事风风火火的女人?抑或是经过“大火”洗礼、在大火中如凤凰涅槃后重生的女人?……
   读完小说,不难知道作家的寓意在于后者。透过书页,我似乎看见了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光,在这火光中,我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是一个女人敢爱敢恨、发自肺腑的声音;那是一种顽强与命运抵抗、誓不低头的声音;那是一种永远乐观向上、鼓舞下一代人矢志奋斗、勇于拼搏的声音……同时,“火女”又是作为一种服装品牌,如一粒火种,带着创业的激情,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燃烧,并越烧越旺。
   既然是劫后重生,那么必定要经历一番磨难,甚至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火女》这样的标题不仅有着饱满的内涵,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又达到了很好的包装或广告效果。这样的书,这样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人的史诗,读者岂有不先睹为快的道理?
  
   二、 女主人公的名字“麦穗穗”的含义
   作为一代下放的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泥土亲密接触,就是同本土农民一样,下田劳作,亲身体验“锄禾日当午”的辛劳。稻穗,在农民眼里,也是他们的孩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知青麦知秋与张玉华生下的女儿,取名“穗穗”就显得最合时宜了。一来,可以通过名字,记录上一代人从城市走向农村的这一段独特经历或历史;二来,稻穗是农民眼中的珍宝,而女儿,更是麦知秋夫妇心中的宝贝;其三,可怜天下父母心,稻穗与稻草不同,在父母的心中,当然对女儿寄予了无限的厚望:麦穗穗的人生,要像稻穗一样受人喜爱、重视,她的人生,一定会是饱满的、成熟的、幸福的!
   本书开篇的第一句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稻田里一片金黄,谷穗饱饱地低下了头。在阵阵惬意的晨风中轻轻摆动,像一个个听话的乖孩子。”
   这样的描写,可谓独具匠心,一箭双雕,既是交待环境,又能顺理成章地让童年的女主人公麦穗穗登场,因为她也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乖孩子,却遭到了不良知青何竹竿的性侵犯。好在童年的她尚不明白那场灾难带给她的惨痛代价,只是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无法抹去的阴影。好在有六根,这个和她有着共同身份的知青男孩,能陪着她一起捉麻雀。不幸的是,六根从树上摔下来受了伤。真正的高手,作品里是无一处闲笔的,这个伏笔埋在第一章,直至最后结局的第三十二章才有了圆满的对照。这种首尾呼应的安排,既是麦穗穗的人生和感情经历从出发到回归的圆满,亦是刘六根本人的情感由漂泊到归宿的圆满,因为他与麦穗穗一样,在童年便带着“伤”一天天地成长,只不过麦穗穗的伤是外人强加给她的,六根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三、 高度概括而又简洁的小标题
   从第一章《赤的疑惑》开始至第三十二章《老树根深》,每一个小标题像一条经线,将一串串散落的珍珠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全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麦知秋、张玉华、张玉珍(安怡)、麦穗穗、小龙、小凤、何竹竿、刘耳、刘六根、张义忠、王齐、王基、王盼、王婉玲、王多余(小余儿)、何少文、阿梅、万慧雯、何婉玲、陈大发、陈忆、陈菲、杨洁、温金明等,每个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经过作家巧妙的布局,使全书故事中套着故事,情节外又生情节。以至于读者随手翻开一章,就能兴味盎然地读下去,不像某些章回小说,非要从头开始顺着读才行。
   很多的时候,我在读名家的作品时,从第二遍开始,我并不是循规蹈矩地读,而是随意进入。《火女》这部作品,它的全书章与章之间有着起始终结的完整性,但每一章节,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如果从中任取一章,它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当我读到某个人物与另一人物有牵连的时候,再回过头去读相关的章节,如此一来,人物性格的变化或人生成长的经历,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一些。如《疯老婆子》、《鬼新娘子》、《蛇蝎女人》、《欲望之战》、《向死而生》、《夺爱之争》等章节,便是全书精彩中的亮点,字字句句,无不对读者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阅读诱惑,同时又散发着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与奇思妙想的智慧光芒。
  
   四、 立意高远,大气磅礴
   小的时候,我听大人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便是:“搭多高的台,唱多大的戏”。我想这句话借用在写作上,也具备同样的道理:你的立意有多高,将决定你要用怎样的素材。同样是写爱情题材的小说,如果你着重表现的是一家一户的个人恩怨、儿女情长,那么,读者读过之后最多只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发出一声感叹,仅此而已;如果你将个人的爱恨情仇,与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挂起钩来,主人公在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么读者读后,就会联系到自身,联系到当时国家的命运,就会不自觉地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我又该怎样去做呢?
   《火女》,如果写的只是一个女人辛酸的成长史和沾沾自喜的发家史,那么它注定只会满足一部分读者的好奇心,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上众多读者(尤其是东莞本土读者)的追捧和喜爱了。它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应归功于它的框架或是舞台搭的好!
   在十七万字的篇幅中,作家让女主人公在历史变革的大舞台上亮相登台,而不是让她独自站在“麦家”门前的小广场上自演自唱。作为第一代知青,麦知秋夫妇经历了“割资本主义尾巴”、挂牌游行和“批斗”;经历了那一年“祖国不仅相继失去了三位伟人,还发生了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经历了知青回城、恢复高考、偷渡香港、邓小平南巡、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虎门落户、虎门大桥的兴建、香港回归、第一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的成功举办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它们作为人物命运发展的背景或舞台,这样一来,人物的成长就不单是个人的成长,而是同步包含了国家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结合,使作品显得厚重而又大气。一个像我这样初学写作的人,最难做到或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点。立意和思想的高度定好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余下的一半,就是谋篇布局和语言的技巧了。
  
   五、 大量方言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呈现浓郁的本土特色
   作为本土作家,叶老师极其熟悉东莞、虎门本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她对虎门销烟、“走日本仔”、“走大水”等历史事件如数家珍。涉及到具体细小的人或事,作家有时会惜墨如金,有时又会泼墨挥毫。比如作家描写一头正在行走的耕牛,只用了寥寥数笔:
   “那头牲口一边甩着尾巴驱赶蚊虫,‘啪啪’有声,一边‘哞哞’直叫,懒懒地走着,啃着路边嫩嫩的野草”。
   在第二章关于麦知秋打灶技术的描写,既详尽而又贴近生活,只要识字的乡下人一眼就能看懂(举例略);
   还有穗穗的外婆口中的小调和小余儿学来的歌谣,带有明显的粤语特色,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月光光,照地堂,年三晚,摘槟榔……”、“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
   又比如,写海上花失火,作家只用了“火烛了!火烛了!”六个字。这种写法,应该就是虎门人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的叫法罢。
   又比如,写穗穗怀孕后,想要和张义忠结婚,也只用了传神的八个字:“你干了我,我怀孕了!”真乃理直气壮,掷地有声。通过这简短的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鉴于篇幅,就不再敷言了。
  
   六、 结构的跳跃与传统叙述语言的张驰有度
   前面提到过,本书中众多人物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瓜葛,三角或多角恋情暗潮汹涌。如何才能做到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呢?这是最能考验作家谋篇布局技巧的时候。面对多条线索,稍有不慎,就会卷成一团乱麻,让读者读后简直分不清东西南北。而本书中的每个故事,看似单独孤立,实质又是藕断丝连,形成了一张人物关系的大网,每个人顺着自己的命运轨迹,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每一则故事,好似影视片中的一组镜头,你方唱罢我登场,繁而有序,杂而不乱。如果有了现成的演员,不用改编,就能边拍边演。比如开篇是稻田秋收的景象、第二章镜头便又闪回七十年代穗穗在农村的老屋、第三章又到了隔壁疯婆婆家、第四章又是疯婆婆儿子王盼寻找部队的镜头……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虽然是坐在室内或者室外,但感觉好似回到了昔日的电影院中,正在调动各自的视觉和听觉的想象,酣畅淋漓地享用一场文字盛宴……
   有人说,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如果在同一时间,有一位花枝招展的城市美女和一位素面朝天的乡下丫头同时站在我的面前,让我选择谁最美丽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同样,对于小说的语言,我更喜欢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大方的美。《火女》所采用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我日常追求的语言境界相似,不同的是叶老师是专家级的人物和我的老师,她的小说语言已接近炉火纯青的境界;而我,还只是一个刚刚报名入学的小学生,还正处在努力减少错字病句的阶段。
   读完《火女》,掩卷思索,我无疑受到了一次不小的震撼:原来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换言之,就是让读者看不出来巧妙所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大技无痕”。叶老师笔下的文字,看似朴素,然而暗藏着一种语言的张力,它有着表层与深层的区别:
   比如,“日子就这样展开了。”这样一句普通的叙述,既可用在某段文字的结尾,又可用在另一段文字的开头,它既干脆利落,又给人留下悬念:日子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呢?还是继续读读下一章吧。
   又比如,“听说,王婉玲的命运非常曲折离奇。”这样一句叙述,作家有意省略了说话的主体:到底是谁说的呢?是作者自己的插话?是讲故事之人惯用的开场白?还是旁观者(读者或听故事的人)一时性急故意主动抛砖引玉?一切皆有可能!接下来,好戏就要开场了。
   还有,“不知不觉,跟陈忆的故事越来越长了,可是陈忆究竟对她有什么想法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叙述角度?作家成了一位幕后的代言人,她在补充或是推动人物的发展进程。而我之前的所谓写作,要么是第一人称,要么是用第二或第三人称。除了人物本身的“我说、你说、他(她)说”之外,找不到适当的角度或叙述方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书中还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小说女主人公的人生信仰和不向困难屈服的乐观精神、励志榜样等教育意义,还有因我目前愚钝尚未发现的其他优点亮点,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作为打工群体中的一员,我常常在想:打工文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我在东莞呆了这么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熟悉了身边的“新莞人”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可是,为什么就是写不出较为满意的小说作品呢??
   读了叶老师的《火女》之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的视野不够开阔,只停留在对打工生活平视的高度,关注的只是他们生活的艰辛或存在的劳资矛盾,或是情感生活的空白与缺失,而没有真正跳出“打工”的这种身份,上升到关注整个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高度,也就是说,我之前笔下的人物们所唱的“戏”,没有登上当下这个时代和历史的大舞台,只是圈囿于个人命运的小舞台内,因此对人物的个性或命运的挖掘远远不够。这一发现令我兴奋并热血沸腾!
   古人云:开卷有益。看来此言非虚也!非常感谢叶瑞芬老师!她赐给我的这场文学阅读的盛宴带给我从未有过的视觉欣喜,同时恳请她以师者的身份,批评指正并原谅我以上言论中的所有不对之处或胡言乱语。
  
  
   柳伟2011年中秋之夜草于虎门
  

共 54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细致的读后感,也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学评论,首先作者用“文学即人学”这句话做了点睛之笔,诚然,现在的文学呈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也可以说是鱼珠混杂,高低不同,不过,沙砾终究是沙砾,珍珠永远是珍珠,经过时间的冲刷,真假自辨,民族的就是永久的,这句话永远是真理,“文学即是人学,是用文字侧面记录某个时代所发生的人和事!”,我想,这就是作者借用《火女》所要告诉大家的吧。赞!欣赏推荐!【编辑:疏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疏影※        2011-09-14 16:32:36
  这是一篇非常细致的读后感,也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学评论,首先作者用“文学即人学”这句话做了点睛之笔,诚然,现在的文学呈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也可以说是鱼珠混杂,高低不同,不过,沙砾终究是沙砾,珍珠永远是珍珠,经过时间的冲刷,真假自辨,民族的就是永久的,这句话永远是真理,“文学即是人学,是用文字侧面记录某个时代所发生的人和事!”,我想,这就是作者借用《火女》所要告诉大家的吧。
回复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1-09-14 18:24:36
  美女才女辛苦了!
2 楼        文友:※疏影※        2011-09-14 16:33:54
  没有看过《火女》这篇小说,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只从您的写作观点上做了点评,不到之处见谅!问好如斯!
回复2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1-09-14 18:25:09
  别这样说,你编的按语,没说的
3 楼        文友:蠖蛇之度        2011-09-14 16:58:39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见如斯佳作,欣赏!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文学联合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流派《诗歌周刊》,《参花》,《三晋诗韵》,《江山文学》《西部作家》等杂志和网络。
回复3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1-09-14 18:25:45
  近来读点东西,写得少了
4 楼        文友:紫橦        2011-09-14 17:10:35
  看了如斯的这篇文章,也想去看看《火女》这篇小说。问候如斯!
万物有序,享受生命的过程。
回复4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1-09-14 18:27:36
  好啊,我找找看有没有电子版的
5 楼        文友:纪开芹        2011-09-15 07:50:35
  哦,看后恍然,感悟不少。如斯小说的语言已经很好了,像我,还在不断完善中,向如斯学习!
中国作协会员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