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雅品』照亮我心灵的明灯

精品 『流年♥雅品』照亮我心灵的明灯 ——我的读书笔记三则


作者:雨亭 举人,344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67发表时间:2011-09-28 13:30:54

『流年♥雅品』照亮我心灵的明灯 一、《读者》,一盏心灯
  
   2011年3月,《读者》迎来了它的30周年庆典。这件事若把它放到时代的背景下,它也许只能在历史的教科书上留下一些只言片语,但它相对于成千上万的《读者》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现在国内外很多人都钟爱于这样一本小小的刊物,在读者圈里,它被认为是指引人们前进的心灵灯塔,是茫茫戈壁滩里的一串驼铃,是漫漫旅途里常流不息的一弯泉眼……在国外,它甚至被称作是中国人的“圣经”。现在让我们回到与《读者》初识的原点,我相信熟识《读者》每一个人的背后,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感动与《读者》相牵连,都不会忘记《读者》曾陪我们走过的风风雨雨。
   回想自己的阅读经历,我发现我细读过的书不是很多,著名作家的长篇著作也很少涉及,手里翻阅最多的书目可以屈指可数。以前初中、高中的时候很喜欢看课外书,我记得那时候很流行看武侠,可我所看的书却很少是武侠类的,而却比较倾向于杂志报纸。我接触的杂志中,从一开始的《故事会》再到《辽宁青年》、《意林》、《青年文摘》再到后来的《读者》等,总让我有百看不厌的感觉。而始终在床头桌尾上摆放着的是《青年文摘》和《读者》。这两本杂志都有自己的特色,可《青年文摘》可以快速悦读,而《读者》是需要细细品读才解其中滋味,这跟《读者》办刊所制订的方针政策有关,它遵循“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践行“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的理念,使得它具有自己独创的特色。从初中到现在大学,《读者》陪伴我走过了整整八年,在那八年里,它伴我渡过了那些苦涩枯燥的岁月,也见证了我从磕磕碰碰走向成熟沉稳的历程,它是我心灵的一盏明灯。
   因为爱看,所以也喜欢去买它。现在每当我从街边书店买来漫卷着油墨书香的《读者》,感觉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在《读者》的世界里,我可以听到流浪者的歌声,也可以感受普通人家的淳朴善良;我可以见证中国历史的荣辱变迁,也可以领略异国风情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我可以在它的幽默里开怀一笑,也可以在它滴水藏海的文字里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世界的沧桑;它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每一段,都有它不一样的风情,我们分明也可以从这里感受到,它是一只睁开着的洞察世界的眼睛。它向我们敞开了一扇通向真善美的窗口,同时摒弃着一切假恶丑,以扬世间正义。它不像某一部著作,因为每一期它都会出新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一部完整的著作里得出不同的阅读感受,然而阅读《读者》的人,却有着一个共同的阅读体验,那就是值得。
   200年前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经说:“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最后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正由于威廉三世推崇教育,使得日后德国开始登上科技的前沿,从而成为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佼佼者。在这里我引用这样一句话,是想说明阅读对于我们来说的重要性。而阅读是教育的基础,书本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能够把文字读懂,从而选择一本好书,才能开启教育的大门。我不敢说《读者》是一本绝对的好书,但若你爱上它,你会在它的潜移默化里发生改变,不仅是你的性格,它还有可能,影响着你一辈子。
   每当我面对《读者》,我总把它当成一位老人,我翻开它的每一页,就好像有一位老人在跟我述说着那些曾经我不熟悉的故事,有些虽然我知道,但我也愿意重新在头脑里过一遍。由于它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转载,所以不免会与其他同类杂志有撞车的现象,然而对于《读者》的评价,我相信大多数都是倾向于好的,因为即使它是转载,可它选文章的标准不变,所以它依然独一无二,本色依然。我记得有一位读者曾经这样形容它,“《读者》无言,文淡如菊”,细细想想,还真有几分贴切。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想说:“《读者》给了我坚强的心灵,我要用它来守望黎明。”《读者》就是点燃在我心灵的一盏明灯,它时刻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使我无论何时,也没有荒芜自己的心灵,也没有让尘世名利的纷争蒙蔽明亮的双眼。它对于我的影响,将是不可磨灭的,我有幸拥有这样一盏心灯。传说哥伦布只要一颗星光就敢穿越大西洋,而我有这样一盏心灯,前路漫漫也就无所畏惧了。
  
   二、《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写出了抗战后期下层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背景相结合起来,衬托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底层人们的悲哀命运。这部小说与以往巴金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寒夜》直接把下层的小人物写进了小说的主线里,可以说,这是一部为生活在底下人民而呐喊的著作。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很少能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都是偏爱于强者,就注定着小人物是难以登上生活的最高舞台,小人物大都是悲哀的,而生活在抗战后期当局者腐败统治之下的小人物就更显得悲哀。这就是《寒夜》注定是一部悲剧所在的根源。
   巴金的《寒夜》里,为我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曾胸怀着梦想,然而战争与现实粉碎了他们的向往。毕业后,汪文宣只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单位里做个校对,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曾树生则是在银行里被当做“花瓶”摆设,他们都是无奈地被屈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过着苟活的日子。汪文宣和曾树生两个人同居再然后结婚生子,原本该可以过个宁静的日子,可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汪文宣却只能被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靠着知识分子的那份善良与责任来调解树生和自己母亲的关系,然而调解总是无力的。汪文宣是个老好人,但很懦弱,处处忍让,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那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关心树生,那是因为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内心愧疚在找不到其他方法时,只能用上知识分子的语言来一个求心里安慰的办法,就像他在看到树生的调职通知书时所说的:“你去吧,我没有问题。”还有当他在写给树生的信时总不提自己的病情,他除了做老好人,还能做什么呢?只能怪他自己太无用,这是他的悲哀。曾树生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女性,渴望幸福与自由,哪怕自己已经是有了孩子的母亲,那种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她一直都没有放弃,“难道我就该过这样的日子吗?我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她的呐喊。可偏偏汪母是个接受传统教育的女性,对于媳妇的要求,她难免总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定性,所以在她眼里,树生的行为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对她的宣战,更是一种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行为,这使得她们之间的矛盾总是无法调和,而且有越演越烈的倾向。时代的悲哀,生活的艰难,家庭的矛盾,注定着悲剧注定会发生。
   《寒夜》里的氛围,多数是冷的。阴森的防空洞,黑暗的楼梯,隔三差五停电的屋子,摇曳着烛光的夜晚,冷清的街道,还有潦倒穷困的人挤在酒馆里说着埋怨的酒话,酒馆的闹更衬出静,静之后便只剩下冷清了。更可怕的冷还是来自于人际的冷漠,汪文宣的同学柏青的妻子分娩惨死医院,以及柏青被迫流落街头而无人问暖的处境更看出这人世的冷淡。当汪文宣患病之后单位的许多人怕感染竟联名附带恐吓的言词逼迫汪文宣不能在单位食堂进食,以及当写到听说日本快要打到当地,邻居先来求汪文宣一家如果逃难就顺便带上他们而最后他们竟只顾自己逃难之时,就可以看出人际间的自私与淡漠,环境的恶劣无法改变,最可怕的是人情的冷漠。咖啡厅原本是休闲娱乐的,可也透不出喜悦的气氛,就连抗战胜利的消息,也没能抹杀冷清的色调。“九月三日,胜利日,欢笑日,也没有给这个房间带来什么变化,在大街上人们带着笑脸欢迎胜利游行的行列,飞机在空中表演,并且散布庆祝的传单,然而在汪文宣的屋子里却只有痛苦和哭泣。”汪文宣以为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的,然而当胜利之时,他却死去了。树生回来了,然而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小宣和汪母也都失散,留下她孤零零地一个人行走在寒夜里,“她走在阴暗的街上,她突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清冷的氛围,圈就了悲剧的色彩。
   一个动乱的时代造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也造成了一大批人的流离失所,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使得《寒夜》里面的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汪文宣做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就着一个半官半商的职位,拿着可怜极少的薪水养不活一家人,他原本可以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然而战争让这一切成为了不可能,当他的同学因失去爱妻到堕落直至死亡,这也像是在影射着汪文宣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当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沦落到难以安身立命,这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曾树生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由与幸福无可厚非,然而她的境遇也并非都如意,她跟着汪文宣过着没有多少乐趣的生活,还处处被汪母所讥讽与憎恶,并且要承担起家里大部分的费用支出,儿子小宣对她感情也很淡薄,她唯一的乐趣也许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去跳舞了吧;汪母做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女性,把汪文宣拉扯大本就不易,接着又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最后只能靠变卖家什带着小宣漂泊流浪度日,也实属困顿;钟老为人随和乐于行善最后却被霍乱给夺走性命……这一切都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寒夜》里,烛光里摇曳的都是悲剧的影像。
   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只是通过冷峻的笔调渲染出了那个时代的动乱与不安。细致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在与命运抗争的痛苦与挣扎,这种挣扎虽然是无力的,但至少做出了努力,就像是寒夜里摇曳的烛光,极易耗尽本身却也要尽力地发出光来。《寒夜》之所以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
   看《寒夜》,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夜晚停电的烛光,虽然小说里没有刻意地去描写。我想像着那烛光,会让我觉得它微弱得可怜,在破旧不堪的屋子里想努力地发出更多的光芒,然而窗外的风吹动着它,使得它的生命白白耗费了一大截,在它摇曳的光影里,我看到的,都是闪在寒光里那些弱小的身影,他们似在挣扎,又或似在呐喊,然而,我终究什么也没有看清,风把仅有的烛光给吹灭了,一切都静得可怕,只剩下了冷清的屋子,还有刺骨的寒气在肆意张扬……
  
   三、漫谈《文化苦旅》
  
   我是因为爱散文这个简单的原因走进《文化苦旅》的,我不知道你们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和目的去接触这样一本书呢?
   此书的作者余秋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在这里还是做个简单的介绍吧。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中的一本,也是他的代表著作。他的其他散文集同样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像《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但这是题外话,我们可另当别论。
   今天我主要是以聊天的方式来漫谈《文化苦旅》,品一本好书,留驻光阴碎片。
   首先我们先从书名开始,文化,何谓文化呢?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百度定义)
   文化是抽象的,但可以具体化,具体化的文化我认为是文化所包含的元素,比如中国结、书法、笔墨纸砚、中药、历史遗产、文化景观、思想、人文精神等等。那么,在《文化苦旅》里,余秋雨也就不可能会脱离文化的具体元素而空泛地谈论文化,因此苦旅所要追寻的也不可能是一种抽象概念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具体存在的文化痕迹。
   那么让我们翻开看一看《文化苦旅》的目录。
   我们从目录里不难发现,历史遗产的探寻与追根是余秋雨式寻觅散文的支点,通过对一个个在历史上留下过灿烂文明的地方的寻觅,从而挖掘出深层次意义上的文化。不论是大漠苍茫里雄伟的莫高窟,还是隐匿在茫茫细雨里的江南和更具文化底蕴的白发苏州,抑或是西南边陲里的柳侯祠,以及横亘在四川盆地里的都江堰和延绵曲折的三峡,在历史上都是留下过灿烂文明的地方,余秋雨在写这些地方的时候,不是把它当做游记去写,也不是主要写自己的感受,而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立场,向我们讲述在那些地方,历史上它们曾经是怎样缔造了辉煌,又是怎样历经风雨而到了今天。

共 64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笔下的这三则读书笔记,充分体现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乐趣和重要性。读书能使人修心养性,能使人在读书中醒悟,书有言外之语,书有弦外之音,书具有矫正人之思想,束缚人之行为的功力。作者的这篇散文笔触高雅,情思饱满,内容丰润,把阅读的视线停留在了创办了三十年的优秀杂志《读者》、巴金的长篇名著《寒秋》,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并以“照亮我心灵的明灯”为题,畅所欲言,抒发着内心对读书的喜爱,那些书籍, 陪伴着作者度过了那些苦涩枯燥的岁月,也见证了他从磕磕碰碰走向成熟沉稳的历程,作者说书籍,是照亮他心灵的一盏盏明灯。这篇文章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若我们的生命中,始终与书为伴,书会让我们变得温文娴雅、宁静致远;书会让我们恬淡、秀丽、温柔、善良,书将会是我们最好的人生伙伴,书让我们学会淡然处世,书让我们的灵魂在澄明和安宁的气氛中得以升华,脱离俗气,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生中,若有好书为伴,定会在心灵最暗淡的时刻寻求到力量和慰藉,漫漫长路一定会走得更踏实。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流年,佳作,推荐赏阅。【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928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09-28 13:51:53
  这篇文章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若我们的生命中,始终与书为伴,书会让我们变得温文娴雅、宁静致远;书会让我们恬淡、秀丽、温柔、善良,书将会是我们最好的人生伙伴,书让我们学会淡然处世,书让我们的灵魂在澄明和安宁的气氛中得以升华,脱离俗气,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生中,若有好书为伴,定会在心灵最暗淡的时刻寻求到力量和慰藉,漫漫长路一定会走得更踏实。问候雨亭,感谢赐稿流年。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09-28 13:52:10
  作者的这篇散文笔触高雅,情思饱满,内容丰润,把阅读的视线停留在了创办了三十年的优秀杂志《读者》、巴金的长篇名著《寒秋》,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并以“照亮我心灵的明灯”为题,畅所欲言,抒发着内心对读书的喜爱,那些书籍, 陪伴着作者度过了那些苦涩枯燥的岁月,也见证了他从磕磕碰碰走向成熟沉稳的历程,作者说书籍,是照亮他心灵的一盏盏明灯。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09-28 13:52:31
  作者笔下的这三则读书笔记,充分体现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乐趣和重要性。读书能使人修心养性,能使人在读书中醒悟,书有言外之语,书有弦外之音,书具有矫正人之思想,束缚人之行为的功力。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09-29 08:11:26
  恭喜雨亭,美文成精。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雨亭        2011-09-29 13:05:41
  谢谢飞雪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