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江南散文】我的村庄:即将失落的记忆

精品 【江南散文】我的村庄:即将失落的记忆


作者:山中野蒿 进士,658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23发表时间:2011-10-13 08:33:10

明初的那场人口大迁移。那时,被战乱冲撞得无家可归的饥民,聚集在山西的大槐树下,具说我们的先祖一行弟兄五人,肩挑手推着简单的家当,从那里出发,拔涉而来。最初寄居在泔河南岸的南屯村,为了生活方便,修有“涝池”,名曰:赵家涝池。后来,人口繁衍,才迁过了河,建起自家的村庄。
   村庄其实是一条沟中枝沟,泔河沟道在这里向北延伸出一个豁口,由下自上呈阶梯状,分成东西两壁,先祖们在开阔处沿崖壁掘窑洞安家,住在东边的叫东沟,住在西边的叫西沟,两沟遥遥相对,门前有沟相隔,排水也方便。有人居住的地方便有了生气,先祖们夯墙置院,栽树生景,倒也弄出一方安居的家园。深受战乱之苦的先祖们也许是尝尽了流离失所的滋味,定居之后,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遍开周原的荒地,耕耘播雨,一代又一代沥尽艰辛生息繁衍,没过多少年,便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庄。好在此崖此畔地灵人杰,村风纯厚,人人崇尚耕读文武之道。据传,在明时就出了一位儒雅之将赵应龙,曾领兵挂帅,文韬武略阵守边垂保一方平安,然后封侯赐爵被传为一段佳话。有一出在家乡流传广泛的皮影戏就说的是他的故事,当然戏中更是演义多多,说是将军年轻时儒雅风流,弄得许多艳情女子倾慕,终有一位巾帼女子几经磨难入愿以偿,二人共结伉丽,保国为民,为一时之美谈。以后的村庄,更是人才辈出,有做了知府知县的,也有入朝为阁的。到现在,村庄人总记得这么一句话:一是做忠臣孝子,二是要读书耕田。又说这些都是过去族谱的记载,可惜族谱在文革破四旧时被一把火引燃,只有少数的几位长者见过,当今的人只有靠着他们的传说想象先辈的辉煌,只能忘古兴叹了!
  
   不远的旧事
  
   关于村庄,不远的旧事仍然令人记意犹新。说到族谱,有一断旧闻:我的村庄是一个以家族为主的村落,因为先祖落脚时共有兄弟五人,便传五大族系,叫份子。老大是一份子,老二是二份子……而我们村庄到现在却没有四份子人,具说四份子的先辈可能是不满当初的状况或其他原因,便出走在外,流落四川某地,在那里安家也繁衍了一个村庄。早先,那里的后人也年年回来祭祖,后来,可能是因为怕劳累往返,便策划了一场盗走族谱和老影的事件。老影是旧时的村人们为了记念已故的祖先,把他们的影像和名字刻写在牛皮或粘布上,供祭祀用,被视为一个家族的神物。那是一个落雪的腊月之夜,年节的祭祖仪礼虽然已毕,但老祠堂的灯火依然香火袅袅。由于一场大雪,族人们纷纷归去,祠堂里只流下本年度的收值人。这一年,恰好是四份子人当值,辉昏的灯火,袅袅的薰香,供桌上的香果糖腊琳琅满目,先祖们的影像借着这映动的灯火栩栩如生。此刻的四份子后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思想着自己族系的漂泊艰辛和对先人们的殷殷深情,不禁生出一种欲念。于是,夜已深深,那匹远奔的马就拴在祠堂后的桩上,这位四份子后人是满含着热泪一次又一次的祭拜了祖先之后,然后小心翼翼的取下老影揣进自己温热的怀中,策马而去……也许是村庄里的其他族人早就有了一种感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四份子的人自形惭愧,按照族规,未经全族同意私自卷走老影者永逐族门,从此后,四份子人再也没回来过。前些年,北京出了一个姓赵的大人物,不知谁传出消息说他也是我们四份子的,但谁也不能证实,大家还是过着自己的日子。
  
   倒是有另一件旧事是千真万确的。村子里有一个出走多年的孤儿,在刚解放后的那一年突然开着一辆军用吉普车带着一群警卫回到村子。这时候,村人们才似乎记起了他,他自幼失去双亲,便四处漂泊,后来在北原上给一家财东当长工,当了长工也私乎不怎么安分,竟和财东的女儿有了私情,事情败露,财东逼死了女儿,他一气之下点燃了财东的房屋,一路投奔到陕北刘子丹,枪林弹雨,做了将军,荣归故里了。
   那时的村庄,自然是一阵惊喜,随后将军公事在身匆匆离去,以后颇念乡情,给村人办了不少好事。再后来具说是到了文革,将军也是在劫难逃,忧虑成病含恨而去……
   是啊!自古人间苍桑事,在历史的变迁中,村庄有这样一些旧事不能不说是村庄的感动与自豪。岁月流失,永远磨灭不了历史。作为后来者,应当永远铭记。
  
   尴尬的话题:状元塔与一柏一石一口井
  
   这里又有一个说来令村庄尴尬的话题。向来崇尚耕读传家的村庄到了近代却越来越远离了对读书的重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这也许是时世的纷乱所造成,这令村庄的父老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产生了一个似乎非常合乎逻辑的说法。大约在二百多年前,村庄竟出了一名状元,当时的族人为了永远记住这个辉煌以传后世,就修建成一座高约七丈的状元塔,这塔的建成颇为祠堂前的一处风景,但好景不长,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倒塌了,那些塌下的砖石也被村人们你一块我一块搬回家私用。从此想读书的人再读也读不出什么前程,都说是,倒了状元塔,跑了读书的脉气。并言之确凿,以村庄一个读书人为证。那是解放前村庄里一个殷实人家的后生,天生的读书人的料,聪慧异常,把书读到了省城,谁知世事纷纭,狼烟烽起,只得归家避难。不料一日,一场大战之后站在村头观望,竟被“马回回”认作是“地下党”,拉去严刑拷问,可怜一介文弱书生被打得皮开肉绽,多亏村老连手用三十担麦子换回性命,从此一蹶不振,妄读了满腹诗书。
   而少年轻狂的我偏就不信这个邪,一心想成为村庄的第一个大学生,虽然很有希望,当时的呼声也颇高。但不争气的我突然却迷上了《三国》《红楼》等闲书列志,且痴迷不悟,只差那么半步,却与之失之交臂。随后就朝来一片希虚惋惜之声。于是一段传闻又这开:说我小时读书调皮倒蛋,常常给无量爷庙里的神像后边及庙里的一碑一石一口井撒尿,考不了大学是神爷对我的惩罚。我弄不清这无量神是那路神,但对庙里的一柏一石一口井却记忆犹新,因为儿时读书的学堂就设在这无量神的大殿,这一柏一石一口井就在殿前的院中。那柏树是棵不知年岁的长青树,碌础壮的身子,挺拔有力枝叶繁茂;那石碑是立在柏树下,有铭刻的文字已模糊不清;那口井就在石碑的旁边,深约数十丈,有井台木把辘辘,综绳缠绕;柏下有草丛,丛中有藤,顺树而攀,录荫遮盖碑井,成了一方特别的景致。有树有石有水便有情有景有趣,说我偷着撒尿,那简直是高抬,幼时的伙伴们那个还算是偷着,那完全是光天化日,顺其自然。而神爷是不足为怪的,倒是我的结果,是不是也验证了那“再读书也读不出前提”的诘言。留给我的,只是无限的往怀!
  
   老村印记
  
   而今,老村已不复存在。那住过人家的沟道也变成了如今的梨花沟。但那崖畔的酸枣树还在,那曾经住过多少代村人的窑院虽然废弃也依稀可见:被烟火薰黑的窑背,拴过牛羊的木桩,栖息过鸽子或者鸡鸭鹅的栏舍,已干枯的老井,塌废的井台,默默无声的石碾和碾台。坡,还是那面坡,径还是那条径,只是不见了惜日的土墙、门楼和老树。而闭上眼睛,那遥远的情景依然沥沥在目。
   金丝铃,豁马绳。
   马绳开,叫谁乖?
   叫我狗娃上城来…
   儿时的歌谣,盈盈于耳,老村的沟道,一声不经意的呼喊,立即会传遍每一个院落。那时的嘻戏更是饱蘸着一种特有的欢乐,村人们一天的辛苦到了晚归的黄昏,听着这声声的童谣,望着家院里袅袅而升的炊烟,然后泡一壶浓浓的酽茶,再吼一声大秦之腔,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啊!而这毕竟是一种忘怀的村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之境。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村庄留下的则是更多的苍凉、悲惘和叹息。
   村庄虽是靠着一条河,但岁月的风雨已把她远远地抛在了深谷。于之相比,村庄已是高高地悬在半空。河水是甘甜的,但要喝一口这甘甜的河水何其艰难,一担水,等弯着腰从沟底的河边挑上来,流出的汗也会是一样多。门前虽有老井,但也深得同等,用辘辘井绳缴一桶上来,也要费同样的气力。而那些塬上的田禾更是望水莫及,只有等待上天的恩赐。那是些多么艰辛的日子呀,多少岁月,村庄的父老,望着那条深入谷底的河流,唯有的只能是哀声叹气。
   因而,民国十八年的那场大灾荒永远是村庄人内心不能抹去的伤痛。播种时刻,天不睁眼,不赐半滴甘露,三年六料没有收获,苦煞靠天吃饭的村人。多少人远走他乡,多少人困于饥饿,多少人悄然辞世。那时节,田原荒芜,门前的蓬蒿被墙还高,山里的豺狼也异常的凶恶,青天白日里自由的出没,到了晚间更是肆无忌惮。苦难的村庄,只剩下老弱病残,只能紧闭门户严防死守。且又逢连绵的战乱,兵匪盗贼时有困扰,可怜的村庄一日比一日败落,一年不如一年。那印象,残墙断壁。那景象,萧瑟冷清。那感觉,不寒而栗……
  
   村庄的自豪及精神内质:梦中的谷口旧城与紫荆树的传说
  
   沿老村沟道的北坡而上,便是村庄人五百余年赖以生息的千亩田地,据县志记载,这片土地在隋唐以前是古谷口县旧城的所在地。所谓谷口,指的是村庄东北方向约十里地左右的经河从宗山山脉流出的出水口,又称龙口,就是现在的张家山。是战国时秦国郑国渠后来叫白渠今称泾惠渠的渠首。至于谷口旧城始建于何朝何代,又废于何朝何代,已无史典可查。而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土地曾有过这么一段辉煌便成了后来生息在此的村庄人引以为自豪的话题,每每言谈中更有梦回旧城繁华的感觉,似乎那远古的车水马龙和市井的喧嚣就在眼前,其中有一段很有意义的传说也成了我们族人津津乐道的精神内质。
   说是谷口旧城里曾有一户姓田的大户人家,传数代而不率,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里的庭院中有一棵居大的紫荆树护佑。具说这紫荆树是田家的先祖置产时亲手所栽,六十年后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亭亭如盖,颇为谷口城内一道风景。田家后来家大业大,正像这紫荆树一样,同一条身根分成三大枝系。这一年,老先祖寿终正寝,后人自当商议分家事谊,不料刚一提上议事日程,这院中的紫荆大树就叶枯萎缩,即将要干枯死掉的象征,于是几个后人几乎同一个晚上得到先祖的托梦,说大树将死,是上天的警示。若这个家要是分裂树活着就失去了意义。从此再无人敢提分家之事,紫荆树又奇迹般的复活。以后田家大小三百余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守家业,树旺人旺,一年盛似一年,这紫荆树被视为天下神树,谷口田家被奉为忠孝节义和谐共进同守家园的典范,一时传为佳话。
   紫荆树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后来的我们村庄的人认定了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千真万确的真实故事,因而他们一直把这个故事当圣经一样的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成为教导后来者做人处世的精神内质。所以,五百余年无论村庄经历怎样的风雪雨霜都能坦然从容的度过。那么,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起紫荆树谷口城,便有一种理所当然的自豪感。他们是希望,让这种忠孝节义和谐共进永守家园的精神,成为千秋万代的强力支柱。
  
   新生的希望:今日容颜改
  
   雄鸡一唱天下白。当五星红旗飘扬在村庄的上空时,村庄人终于盼来了新生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村庄人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的生活。战天斗地,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制新的蓝图。修河造田,兴办水利,虽历经风雨但辛劳的日子总是充满着不尽的期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换发了古老的青春,几经艰辛努力,终于引水上塬把千亩旱塬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良田。今日的村庄,旧貌换新颜,昔日的老村沟已成为历史的印记,村庄人终于结束了几百年来掘窑而居的洞穴生涯,在宽广的塬地上另辟新址建造新村,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和现代化的小楼房,吃上了自来水,出门骑摩托坐小车家家通电话,又栽植了成片的果林,办起了各种小企业。更可喜的是,也盖起了现代化的新型小学校,办起了村庄人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如今的村庄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人人都忙,一派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勿用置疑,随着村庄经济生活的深入发展,而今的村庄更是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年年都有年轻的后生姑娘迈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他们大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更可喜的是,那样历尽艰辛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们,突然象春风化雨后冒出的新枝,一个个变成当今懂市场善经营的弄潮儿。感受今日的村庄,人人脸上都会荡漾出灿烂的笑容,人人都说,都是因为赶上了好年代!
   且看今日村庄的春,繁花点点,清流欢唱,飞来的燕子引颈高歌,清淋淋的泔河,绿树成荫,浸透着九宗山峰帝王的浩气,裹着千亩果林的幽香,汇入远方的大河。哦!我的村庄,多少人的梦,多少人的奋争!眼前,一条宽阔的大道(关中环线)正从新村庄的门前穿过,他将村庄的气象带向远方,这又将是一缕荡漾的春风。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我的可爱的村庄,又一幅更加美丽的田园风光将会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那个时候,我依然会欣然的说道,这还是我的村庄。但心地里还是埋着那些远去的即将失落的关于村庄的记忆……

共 50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笔下的村庄充满着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故事,那些记忆都成为这村庄的装饰,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一个拥有着内涵的村庄随着时代而变迁,过往的历史却烙在作者的脑海里,成为怀念。作者乐观宽容,包容这村庄的蜕变,村庄已经焕然一新,那是新生的希望。而失落的记忆并为失落,他让一代人铭记着。作者行文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字里行间流露对村庄的深情,好文!【推荐】【编辑:泪潇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13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泪潇湘        2011-10-13 08:33:37
  作者行文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字里行间流露对村庄的深情,好文!
以文会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