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江南连载】露水镇的生意经(一)

精品 【江南连载】露水镇的生意经(一) ——中篇小说


作者:丰收园 秀才,134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2发表时间:2011-10-14 08:35:59
摘要:【题记】露水镇位于鄂陕交接处。那里的农民世代就有经商意识。在那里形成了近千年的露水集市。(早晨天刚亮周围农民就上街赶集,太阳出来露水一干就回家干农活。故称露水集市)。   那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关垭遗址。“朝秦暮楚”成语源于此地。人民公社年代把经商做买卖定为“投机倒把”。露水镇的人为了生计就开始“投机倒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八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露水镇人们的积极性,粮食大丰收。但随之而来的卖粮难、缺钱花,露水镇的人经商开店、发展养殖业、鸡、鸭、猪规模养殖后,销售就成问题,露水镇的人们走南闯北搞销售。   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大了改革开放步子。露水镇人结合本地魔芋资源开始办厂,仅三万人的镇就办魔芋精粉加工厂八家,魔芋角加工厂400百余家,露水镇人将全国各地魔芋都采购到露水镇加工。几乎家家炕魔芋角。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魔芋集散地。露水镇人很快富起来。   九九年皂素行情走俏,露水镇人办有两家水解物厂、三家皂素厂,全镇家家户户种黄姜、近一半的农户外出采购黄姜。但由于此行业污染水源,使人们无法生存。很快被上级关闭,露水镇的人们损失惨重。为了减少损失,露水镇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坑、骗之事时有发生。   2003年,露水镇人抓住国企改革机遇。孤注一掷卖掉自家房产在县城里抢买国有资产、买土地搞房产开发,很快成为当地富翁。通过对露水镇人经商历程的叙述,体现了露水镇人的经商天赋和聪明才智。“坑、蒙、拐、骗、偷”是露水镇小商人的专利。“精、勤、傻、胆、诚”是露水镇大商人的致富法宝。本书写了露水镇三十余年的发展变化。通过生动事例回顾历史、引人深思……

一、“一大二公”的岁月
   猪儿啦、啦、啦……,猪儿啦、啦、啦……。恩作的媳妇含泪不停地唤着。那猪通人性,拼命地往转奔。把公社的小杨的手都奔红了,小李用竹条使劲的打猪,猪只好跟着小杨走……
   原来恩作搞“投机倒把”被公社传去住学习班。搞思想改造。已经两天没给饭吃了。他实在饿得受不了,他就招了。原来恩作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陕西连线河称棕。每斤五毛钱、称二十多斤,回家后带领一家大小搓棕绳。每斤棕搓三幅、每晚能搓5幅,每幅二毛七分钱。一斤棕一晚可赚三毛一分钱。要顶两个全劳力的工分(当时每个全劳力10分票折合人民币一毛五分)。所以恩作一家就比别人过的好。这次恩作的家被公社抄了。牵走了一头猪、180斤包谷、150小麦、20斤黄豆、4斤二两腊肉、9斤棕、18幅棕绳、二块八毛钱。除留10斤包谷外家里一贫如洗。
   恩作媳妇也很勤快,恩作在称棕时买了一个小猪,在生产队做活时总是背着筐箩。等放工后她打猪草回家,起早贪黑喂猪。这回可好了,喂了大半年的猪还不到一百斤,就被公社牵走了。还让恩作住学习班。唉,真不该“投机倒把”呀。恩作媳妇伤心地说。
   自从恩作住学习班后,生产队按照公社和大队的指示停了恩作一家人的口粮。恩作一家八口,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靠10斤包谷最多能维持三天。大儿子采娃子给生产队放牛。正值秋播时节,牛每天要耕地。队里每天给几斤小麦包在牛草里提高牛的营养。采娃子机灵,乘人不备时,悄悄地把小麦藏半斤放在牛槽下。等人都走了将小麦带回家。拿回去用石磨子推成面,分成两餐搅得稀稀的、再加一些鹅耳草,就这样维持着一家人生活。
   由于态度好、检讨深刻、劳动踏实,半月后恩作回来了。
   恩作看看妻子儿女十分伤心。儿女们都骨叟如柴。妻子扑到恩作的怀里伤心地说:“家里粮食被公社抢光了,这日子咋过呀”。恩作推开妻子悄悄地把门关上。躬下身从猫眼里掏出一卷钱,用背抵着门、添着垂沐慢慢地数着。一块、两块、三块---手不停地发抖,生怕别人知道。共计九块八毛五分……妻子转啼为笑。扑过去搂着丈夫。
   恩作说:“孩子她妈,今天晚上我就出去买粮……”
  
   去买粮的途中恩作与光礼碰个正着。
   恩作问:“老弟,你啥时侯从公社出来的,你背的啥?”
   光礼答道:“我今天中午出来的。你走后不久,我向李书记恳求。昨天家里捎信来,小女发高烧病的厉害。我回来后就背着她娘做的包谷馍馍到陕西想去换两个钱给小女治病。唉,那地方也穷啊。我就换了一斗三升(每升3.4斤、十升为一斗)包谷。也好,家里可以吃十来天了……”
   “你是怎么换的?”恩作问。
   光礼答:“一碗包谷换3个馍馍。一升包谷可做14个。三碗就有流起来一升。我媳妇做馍时加的有糖精、面粉。又好看又好吃。我只走了一个院子就把馍换完了。”
   恩作拉住光礼的手把嘴靠近光礼的耳边压低声音说:“老弟呀,包谷卖给我好吗?”
   光礼沉默了一会儿说:“你有钱吗?我可不赊账哟,我急用钱给小女请医生。”光礼眼睛带着猜凝。恩作忙把他拉到附近房子旁,借助窗边的光亮解开裤子,从内裤荷包里慢慢地扯出一卷钱。这时光礼眼睛直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小女有救了。便小声问恩作:“你哪来这多么钱呀?”
   恩作说:这是队里年前分的余粮款,我没舍得花”。光礼将信将疑。这时恩作有点后悔,后悔自己不该把钱全拿出来了。如果光礼反目的话,将此事报告到公社,那就惨了。心想光礼不会的。因为他要钱给小女看病呢。
   这样吧,卖给你八升,两毛五一升。“光礼开口了。
   恩作觉得有点贵,平时他买包谷是二毛二壹升。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嘛。但反过来又想,刚才的钱他全看到了,万一……唉……。恩作很快灵机一动。那就按你说的,但要印流升。两块钱八流升。
   于是二人走到屋檐下,正准备交易时。只听屋内有人在嚷,谁呀、谁呀、谁在门口……
   光礼正准备跑。恩作左手拉着他,右手忙敲门。咚咚、咚咚……。大嫂,是我们呀。找点水喝好吗?
   “你是谁呀?这么大晚上了还在我门口“。“我是兰沟村的恩作。你妈我喊表姑。快开门吧……”恩作答。
   “来了、来了,只听们咯吱一响,原来是你呀。表弟……”
   一眼望去,那嫂子姓李,1.65米高。叟叟的身材、大大的眼睛、留着两根长长的辫子。穿一身蓝粗布衣,左肩上还有一个补丁。在往下看,股勾上有两个圆圆的图案,好似靶子环圈。光礼很好奇。这时李嫂子发现了。忙解释说:“我经常在生产队干活,累了就往地下坐。屁股上布最容易破,我就用旧布补上。沿补丁每隔半寸踏一个圆圆的圈,大圈套小圈,套几十个,又牢固又好看。黑嘿,不错吧。”说着、说着,把恩作、光礼逗乐了……
   “你看、你看、光顾说话,还没给你们泡茶勒。”她连忙进房屋里拿出一包东西。打开牛皮纸,一股霉味扑入鼻子。李嫂子忙说:“唉,这是过年时在供销社里称的半斤茶叶面,过年喝后我就藏起来了,真舍不得喝。”恩作忙站起身来想找张纸,左右望望没见纸,于是走到门边撕下一小块对子纸,抓了一小撮茶叶面放纸上,摊开后两手拿着纸放在炉子上焙。不一会儿,茶叶透出青香味……。这时,李嫂子拿来一个铁制瓷杯,将茶叶面放在杯里,冲了一点点水泡茶篓子,用盖盖了一会儿后,在将其冲满。用右手握住茶杯,左手行礼,杯把送给恩作。表弟,请用茶……。
   恩作接过茶杯见杯面上全飘着碎茶叶。他轻轻地用嘴一吹,露出了茶水,慢慢地咂了一口、两口、---喝过后恩作将喝过的茶杯口用手一抹将杯把递给光礼说:“老弟,请你用茶……”(在那里就有“一杯茶、众人喝、喝几口、抹一抹”的谚语)
   这时恩作开口了。“李嫂子,你饿不,我们来炒点包谷花好不”
   嫂子说:“我家哪有包谷啊……”他爸爸外出搞建设,家里缺粮,两个孩子嚷着要吃的,中午吃的榆树花糊湖,简直不受饿。我用棍子吓着他们睡了。
   恩作说:“我有。”
   光礼有些不情愿,恩作掏出两块钱给光礼。说:“你印一升,算我的,”于是就舀了一升……
   经过李嫂子两袋烟功夫的劳作,霹雳啪啦的包谷花炒熟了并透出了浓浓地香味。
   每人抓了一把放在嘴里,好香好脆呀。吃、快吃、吃饱,吃一阵后,喝点茶觉得有些饱了。二人各自揣了两荷包谷花,带回家给家里小孩吃。剩余的留给了嫂子,让她明天给孩子们吃。并借了李嫂子一个簸箕印包谷,交易完后各自回家了。
   大集体的日子就那样一天天按部就班地过着。每天生产队长喊上工、迟到了要惩工分。到天渐渐黑的时侯放工。队长在时,社员们使劲地干,队长走了就站着玩。或者找机会小便就留去玩去了。还有的以吃烟为名,坐着那不干活。更有不可思议的是,队长喊放工时,锄头挖进土里拗就不拗,抽起锄头就跑。更气人的是种子没种完,队长喊放工时,把剩余种子放在一窝土里。要么晚上偷偷的去捡,捡不着就白白地浪费了。唉,在那“一大二公”的年代,大部分人出工不出力。哪有不缺粮呀。
   人们当时见面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你吃了没?有一次,生产队长从厕所出来,一老农向队长打招呼。你吃了没?队长哭笑不得……
   转眼几年过去了,恩作因患肝癌病无钱医治,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却抛下了他的四个儿子一双女儿。
   恩作四个儿子。大儿叫采娃子、老二叫能娃子、老三叫华娃子、老四叫幺娃子。恩作死时,大女出嫁、大儿成家。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随母亲过。母子五人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老二能娃子被生产队派出去搞建设。
   老三华娃子在村读中学。当时学费每学期一块五毛钱。家里太穷拿不出。恩作媳妇对儿女们说:“书你们可以读,学费我不管,后伴(下午)回家打猪草,星期天砍柴。否则,就别读书……
   华娃子在砍柴时发现了一树木瓜。上树摘了几个回家。悄悄地藏在家里。到了冬季买了一把两分钱的小刀。第一天他带一个到学校里去了。见同学就发一片。同学们都说木瓜好吃、华娃子这个同学真好。到了第二天,华娃子又带了一个木瓜到校。同学们问他要时。他说:“这木瓜是我买来的,要吃两分钱一块,买五块送一块,”第一天华娃子只卖了一角八分钱,剩一半木瓜带回家了,他也舍不得吃。第二天他又带一个半木瓜在学校去卖,正在卖时,被王老师发现。他连忙把剩余的半块木瓜塞给老师,哭哭啼啼说:“王老师,你知道我欠学校学费,我父亲去世了,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作业本和笔。我这两天卖木瓜片赚了五毛六分钱。我交给你五毛钱学费,还欠一块钱学费,我想把剩余的一点木瓜卖完,星期天再砍点柴卖,凑齐了给你行吗?”王老师见他那可怜样,就默认了。
   自恩作死后,家庭经常缺粮。生产队长见他家太穷,就把守队屋的活让他家干。也算是队长对她家的照顾吧。
   到了秋季华娃子被大队推荐到露水镇读高中了。守队屋的活就落在了年仅12岁的幺娃子了。生产队长看幺娃子太小,就派了一个叫王长和的中年人和幺娃子一起守对屋。说实话那时幺娃子尚小,只是给王叔叔做伴而已。但人虽小却机灵勤快、讨人喜欢,所以王叔叔也很乐意带幺娃子。就这样幺娃子每晚为家里挣三分票(可分半斤玉米),算是为穷困的家庭贡献的一份力量。
   农历9月的一个晚上幺娃子和平时一样去守队屋。队屋旁住着一户五保(当时称无儿子的户)老人,丈夫去世了女儿出嫁了。靠着队屋里场地遗粮每年都喂头猪改善第二年的生活。幺娃子和王叔叔在队屋周围转几圈后就睡去了。幺娃子刚脱完衣服王叔叔说:你去给我垮点烟杆上的脚烟我想吃袋烟。很快办完了此事。他猛咂了一口烟神秘秘地说:“幺娃,你想吃肉吗”?当然想,说着一头从床上坐起来,嘴边还淌着酣水。他说:“这样吧,你到周围院子看看还有灯(当时煤油灯)没?等别人都睡了才能干。幺娃子跑了队屋旁的两个院子都静悄悄地、简直有点吓人。回来报告说,没有灯、都睡了。这时王叔叔说:”我已和五保的女儿说好,用一斗黄豆(约34斤)换他家的一个产子骨(猪的前膀,95%是瘦肉),肉已洗好马上就烧水煮。不过你得劳动,嘴必须紧,连你妈妈、哥哥姐姐都不许说,外人更不要说。行吗?”幺娃子不加思索地答道,当然可以、保证做到。于是他分配任务,你负责在外打望,顺便抱黄豆。并嘱咐必须抱中间打过黄豆的堆子,我负责用脚擂。不许出响声、要轻脚轻手。
   劳动时王叔叔用升子(十升为一斗)挡住靠路边窗户的光亮,勾起头一前一后地擂着黄豆,生怕出声,不时让幺娃子出去看看周围动静。这时,幺娃子闻着屋里的腊肉香味嘴不停地拌动着,酣水也时而流出,心里十分高兴。擂一阵后,把地下的黄豆扫起,怕出响声,又不敢用簸箕簸灰尘。只好用嘴吹,一是太慢。二是吹不到几下满头都是黄豆灰。这时王叔叔脱掉外衣。用衣服在地下扇。只见满屋都是飞尘。简直睁不开眼睛。五保的女儿说,那你们就不要扇灰尘。多擂两升。一斗二升算一斗吧。王叔叔默认了。
   约两个小时左右,黄豆也擂够了、肉煮熟了。王叔叔用瓷杯泡了一杯茶叶带着煮熟的产子骨离开了五保家回到了队屋屋檐下。他将产子骨沿骨缝板成两块,将较小的一块分给了幺娃子。
   幺娃子拿着带骨头的肉猛肯了一口,便大口嚼起来。好香啊!好久没有吃肉了。等吃几口后满嘴牙都卡了腊肉,用小手扯掉牙缝肉后又放在嘴里吃。好好吃哟!心想,妈妈也好久没吃肉了。留一小块给妈妈带回家吧。于是撕下作业本上的纸将肉包好放到枕头下。可是怎么也睡不着,打开枕头下的肉扯下一小块又开始吃起来了。始终没有忍住想吃肉的心里,嗯是把那块肉吃光了。剩下的产子骨啃了又啃、舔了又舔还是舍不得甩,便放进了书包里。冬天还真的派上用场,用它将带在学校里取暖的火盆中刨火……
   时隔多年幺娃子回忆说:那时吃的香腊肉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是,在那“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钢的年代”,连吃饭都成问题,又有谁经得起诱惑呢?

共 4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把历史一页一页的往回翻,让我们回到这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道门,许多从门里走出来的人,都不愿再回忆过去。但是更多的人,却不由自主,推开那道门,也包括他们自己,因为那里不仅有伤痛,更有值得追忆的故事很情感。推荐【曾忆文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10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丰收园        2011-10-14 11:50:44
  露水镇位于鄂陕交接处。那里的农民世代就有经商意识。在那里形成了近千年的露水集市。(早晨天刚亮周围农民就上街赶集,太阳出来露水一干就回家干农活。故称露水集市)。
  
   那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关垭遗址。“朝秦暮楚”成语源于此地。人民公社年代把经商做买卖定为“投机倒把”。露水镇的人为了生计就开始“投机倒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八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露水镇人们的积极性,粮食大丰收。但随之而来的卖粮难、缺钱花,露水镇的人经商开店、发展养殖业、鸡、鸭、猪规模养殖后,销售就成问题,露水镇的人们走南闯北搞销售。
  
   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大了改革开放步子。露水镇人结合本地魔芋资源开始办厂,仅三万人的镇就办魔芋精粉加工厂八家,魔芋角加工厂400百余家,露水镇人将全国各地魔芋都采购到露水镇加工。几乎家家炕魔芋角。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魔芋集散地。露水镇人很快富起来。
  
   九九年皂素行情走俏,露水镇人办有两家水解物厂、三家皂素厂,全镇家家户户种黄姜、近一半的农户外出采购黄姜。但由于此行业污染水源,使人们无法生存。很快被上级关闭,露水镇的人们损失惨重。为了减少损失,露水镇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坑、骗之事时有发生。
  
   2003年,露水镇人抓住国企改革机遇。孤注一掷卖掉自家房产在县城里抢买国有资产、买土地搞房产开发,很快成为当地富翁。通过对露水镇人经商历程的叙述,体现了露水镇人的经商天赋和聪明才智。“坑、蒙、拐、骗、偷”是露水镇小商人的专利。“精、勤、傻、胆、诚”是露水镇大商人的致富法宝。本书写了露水镇三十余年的发展变化。通过生动事例回顾历史、引人深思……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学习永恒的主题。
2 楼        文友:清露若水        2011-10-14 12:46:05
  丰收,给你飞笺了,请查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