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秦之声》——黄土地的根

编辑推荐 《秦之声》——黄土地的根


作者:郭军平 进士,866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80发表时间:2011-10-16 23:23:53
摘要: 《秦之声》——黄土塬上的根,那一幅永恒的画,那一曲不老的乡音,那一股永恒的绵绵情愫,将永远活化在人们的眼中,飘荡在人们的耳际,激荡在在人们的心中!   

长安画院马振西先生有一幅画《秦之声》,我颇为欣赏:画面中一老一少俩爷们,老者乐呵呵地拉胡,小者满脸通红扯开嗓子大吼,生动的情景,有趣的画面,俨然生活在黄土地上淳朴的人们。这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勾起了我对黄土地的无限的遐想。
   耳际飘来一阵粗犷苍凉的唱腔,伴随着一阵锣锣鼓鼓急促的敲击声,在二胡丝丝入扣的伴奏下,在清清亮亮的木鱼打击声里,那传统的《铡美案》正如火如荼的上演,扮演包公的花脸正一字一板的雄浑有力的唱着“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见公主不比同僚辈,惊动凤驾理有亏。曾记得当年考文会,包拯应试中高魁。披红插花游宫内,国母笑咱面貌黑。头戴黑身穿黑,浑身上下一绽墨。黑人黑相黑无比,马蹄印长在顶门额。宫主母有恩惠,赐我红绫遮面黑。叫王朝与爷把红绫取,三尺红绫遮面额。走上前来双膝跪,愿公主赦臣无罪责。”那声音,那唱腔,那抑扬之间的音调,那雄浑的阳刚之气,浸透着粗犷苍凉的黄土地,挟裹着八百里秦川的滚滚雄风,犹如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扑面而来。这声音,穿透秦岭南北,穿透大漠边关,穿透五丈原的角角落落,飘荡在世世代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的心中,飘荡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飘荡在历史的文化血脉里。
   或许自己是秦人的原因吧,或许是这幅画太富有生活气息了吧,或许是灵魂深处割不断的黄土地情结吧,这幅画至今仍被我保存在自己的书房里,悬挂在桌案几旁。闲暇之余,我常常仔细欣赏,品评咂摸,我的思绪常常被画中的情景,画中的文字深深吸引,继而飘荡在广漠旷远的黄土地之中。
   家乡——令我深深迷恋的那一片黄土地,只要在饭余茶后,或是在节假日里,总是能听到那或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或凄凄婉婉,缠缠绵绵令人魂牵梦绕的秦腔秦韵。在家乡,只要每逢古会时节,或是农人过白喜事时候,或是大型开业,店庆等一些特殊日子,总是能听到那悠扬婉转的的秦韵秦调,听到那粗犷苍凉的雄浑秦音,那一声声高高低低,婉婉转转,慷慨激昂,似吼似喊的秦音秦调总是能让人们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面孔,令人们想到那些黄土地的苦难,黄土地的风云,黄土地的沟沟峁峁,山山川川。
   也许正如马振西先生画中所理解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老一辈能唱,小一辈也能唱。秦腔原本是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秦川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生时落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调,痛苦了唱慢调,都表现得多么有情有味。当人们拉老牛累到精疲力尽时,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块儿涤荡尽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这应该是对秦人文化的深入解读。然而,在现代娱乐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流行音乐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今天,在庸俗的歌舞节奏噼噼啪啪的热闹的今天,在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日渐同化相似的今天,如何固守我们黄土地的根——《秦之声》,就越来越成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日渐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好我们黄土地的根——《秦之声》,就应该是一代又一代的我们思考的问题。
   《秦之声》——黄土塬上的根,那一幅永恒的画,那一曲不老的乡音,那一股永恒的绵绵情愫,将永远活化在人们的眼中,飘荡在人们的耳际,激荡在在人们的心中!

共 13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本通过对马振西先生的一幅画《秦之声》的欣赏和感悟,抒发了自己对故土的无限深情,并对如何固守我们黄土地的根做出了深切的呼唤。其情也真,其情也浓。【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10-16 23:26:26
  欣赏文章洋溢着的那份激情。文笔亲切,畅达自然,给人很好的享受。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