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凤鸣梁溪』试论吴文化的历史传承(杂文)

精品 『流年♥凤鸣梁溪』试论吴文化的历史传承(杂文) ——对吴文化的历史分期研究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78发表时间:2011-10-17 06:59:51

『流年♥凤鸣梁溪』试论吴文化的历史传承(杂文) 近年以来,对吴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趋向于将吴文化定义为吴地文化的简称。这就为吴文化的历史分期,奠定了基础。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对吴文化历史分期的一孔之见,是否得当,还待方家予以指正。
   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她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个大背景。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很多,但其实质却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清楚,那就是一个区域内一个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吴文化也是可以说成是吴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依照考古文化的定义,吴文化的时空定义,应该是自泰伯建立“勾吴”国始,到夫差被越勾践打败灭国的约740年间存在于吴国境内的文化。吴国灭亡,吴人逃散、被俘或被同化,吴文化也就随着灭亡了。吴国灭亡后,越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100多年,其后楚国灭亡了越国,秦国又灭亡了楚国,自秦汉已降,吴地已经没有了吴人、越人、楚人,生活在这里的是中华大一统的汉人。这里的主流文化也是由中原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在自秦汉已降的2000多年里,吴地的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区域造成的差异,而无根本的差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这里称之为吴文化的概念,乃是吴地文化的简称。其地域空间不变,而时间则宽泛到自古至今。依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吴文化的发展序列,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吴的渔猎文化、勾吴的青铜文化、秦汉已降的农桑文化、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工商文化。正是这些文化因子,在吴地人民中间的不断传承、发展、提升,造就了吴地文化的不断升华、结晶,最终显示出自己的本质特征。
   1、吴地文化的先驱:渔猎文化
   吴地文明的草莽时期,可以远溯自约30万年前的南京汤山猿人,其原创时期,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三山文化,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和后来的马桥文化。这些文化,我们可称之为“先吴文化”。或称吴地的史前文化。在泰伯奔吴之前,古吴地的先民们主要以渔猎为主,在马家浜文化遗址,发现有大量的兽骨堆积,主要有梅花鹿、四不像、獐子等,水生动物有鱼、龟鳖、河蚌、蛤蜊等。其中有些地方鱼骨的堆积达到40—50厘米,许多敲掉尾部的螺壳堆积成层。他们“断发文身”就是为了渔猎的方便。古吴地频临长江,环绕太湖,到处是水乡泽国,地域的地理特征,规定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古吴地还是稻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马家浜文化即以稻作文化闻名中外。水稻种植技术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大大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渔猎与种稻,这两项农业技术,开启了吴地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自古传承至今,使吴地成为扬名中外的鱼米之乡。也养成了吴地人民深耕细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良渚文化遗迹,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先民们在硬度极高的玉钺、玉璜、玉琮等玉器上,竟能够把一个个“神人兽面纹”刻画的分毫不差,在5000年前没有显微镜和超硬度工具的情况下,竟然能够把阴线微刻到在放大镜下毫发可辨,真是不可思议,称得上是鬼斧神工。这种精心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经过历史的传承,也成为吴地人民的本质特征,为外地人所一直称道。
   2、吴地文化的曙光:青铜文化
   吴地大约在夏商之际,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其早期代表文化为马桥文化。马桥出土的铜刀,刀身为矩形,经取样分析铜占74.54%,硅占2.29%,其他元素占23.27%。这说明在青铜器中,硅元素的含量比例较大,吴地的冶铜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马桥文化是以印纹陶为主的青铜文化,其代表性的陶器,如垂腹罐、高领罐、深腹盆、鸭型壶等,显示出这种文化的稻作文化的特征。
   吴地青铜文化的逐渐成熟,应该源自商末泰伯奔吴之后。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江苏境内的江宁、丹徒、武进、无锡和苏州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有关专家,把这些青铜器归为三个类型:即来自中原地区制品的中原型、带有中原和吴地特征的融合性、具有明显吴地特色的土著型。这三种类型的青铜器产品,恰于西周社会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相对应,与泰伯奔吴到诸樊立国相一致。吴国著名冶炼家干将莫邪夫妇,在青铜冶炼技术基础上,使用皮囊鼓风、生火烧炭,锻造出比铜剑更锋利的铁剑。吴戈越剑被中原诸侯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宝。他发明的铜铁合金的复合金属工艺,直到近代其他国家才开始掌握。
   吴地青铜技术的发展,后来居上。从引入、模仿、到创新、超越,充分体现了吴人对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也体现了吴文化的巨大学习力、与创新力。这种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精神,正是构成今天吴文化精神要素之一。
   3、吴地文化的主体:农桑文化
   吴地集江河湖海于一体,其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船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陶瓷文化等等,放在2000多年,秦汉至清末重农主义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农桑文化。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是吴地农业由落后走向先进的重要时期。在生产方式上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向商品贸易相结合的农商经济的转型时期。吴地人民的许多思想的、精神的、文化的特征大多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
   秦汉以来,吴地铁的冶铸技术有了发展,铁铧、铁铲、铁插、铁锄等农具以及牛耕技术已广泛运用。魏晋六朝大批北方民众避乱南下,带来了种植技术上的突破,再生稻和小麦种植,使吴地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唐宋时期,吴地农业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由粗放型转向了精耕细作型。到南宋年间,民间已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期,吴地农业经济也从简单的稻麦种植,拓展到蚕、桑、茶、果、竹、木等多种经营的新型农业体系。元明清时期,吴地农业经济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与茶果生产基地。农业经济开始由自然经济向满足市场消费的商品经济转型。吴地开始成为国家的赋税重地。
   蚕桑生产在吴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良渚文化遗存中发现有丝织品的绢片、丝带和丝线,残绢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48根,显然是缫而后织的。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隋唐已降,吴地蚕桑业进入繁盛时期。《隋书•地理志》记载:毗陵、吴郡、余杭等郡“一年蚕四五熟”唐代诗人陆龟蒙诗曰“桑拓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反映出唐代吴地养蚕业的兴盛。宋代,吴地丝织品的生产,已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元明清时期,吴地的苏州、无锡、嘉兴、湖州一带普遍种桑养蚕。因为种桑养蚕的收益高出种稻收益的二三倍,年成好的时候,可以高出四五倍。进入近代以来,无锡成为我国最大的丝茧集散地,不仅是著名的布码头、米码头也是丝码头。
   由于农桑的发达,加之传统的发达渔业、吴地人民有经济力量兴修水利与灌溉系统,多余农产品的交易买卖,官府粮食、赋税的征调,又带动了漕运业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吴地成了全国最发达的地区。饱暖知礼仪。明清时期,吴地出现无数的耕读之家。正是水乡特色的农桑文化,造就了吴地人民尚德务实、温和灵活、通达圆润、求变进取、机智聪慧、勤劳节俭的良好文化品质。
   4、吴文化的现代化肇始:工商文化
   吴地文化的基础乃是以稻作文化为主体的农桑文化,但是,由于其水网密布,交通发达,吴地很早就有了以水产渔业、丝织业、制陶业、造船业、以及冶铁业等为标志的手工业。并且在春秋吴国时期,就已经到达了相当高地水平。为了以物易物的交换需要,产生了定点、定时的原始贸易场所。
   秦汉时期,吴地的煮盐业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三国孙吴时期,吴地的青瓷烧制,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交易的方便,开始出现摊贩、庙会、集市等交易方式。贸易的兴盛,使得吴地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间集镇。隋唐时期,丝织业在吴地占据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了独立于农业的丝织业机户,造纸业、印染业和冶铁业作坊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隋唐时期,在丝织业基础上进一步兴起纺织业,同时制茶业也达到“工匠千余人“的规模。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宜兴发现龙窑,出土很多的青瓷器和磁具,说明吴地的制瓷业也已经相当发达。宋元时期,吴地的手工业继续发展。宋代吴地的纺织业水平大大提高,织锦技术日益高超,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闻名全国。元代官办的手工业局十分发达,统治者将各地匠人集中生产,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其中健康的一个织染局就有工匠3600户。
   明清时期,吴地的工商业有了较大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居于全国的前列。明代朝廷设官营织染局,明初苏州织染局每年定额1500余匹到万历年间到达15万匹。而民间丝织业已经与农业脱离,形成独立的手工行业,成为专业商品的生产者。明末苏州的民间独立机户已达3万多人。清代仿明代旧例,继续兴办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制造局。除了丝织品外,棉纺织手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从吴地曾贩运2万多匹丝绵混纺制品到英国。说明吴地的纺织品在海外也有广阔的市场。
   手工业商品的发达,带动了吴地的集市贸易,促进了近代城镇的形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业文化也就由此形成了。正是吴地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扩大,推动吴地成为全国较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地区。这些为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吴地工商业城市群,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上世纪初,吴地能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20世纪790年代,吴地能够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的发祥地,都不是偶然的,她与历史的传承有着必然的联系。
   应该说吴地的工商文化,虽然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因子,但也渗入了更多的欧风美雨,她在19世纪下半叶,自鸦片战争起,在中国首当其中地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在国家积贫积弱,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前,吴地的许多世家大族,毅然放下耕读世家的士大夫架子,从事身份很低的民族工商业。他们高举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兴办起一系列的现代工商业。与一般来自乡下以图利为目标的土地主不同,救亡图存是他们当初兴办企业的目的。这就使得吴地近代工商文化,从一开始形成,就加入了资本主义的异质。因此,吴地的工商文化,自形成起,就有了产业救国的意义。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吴地的工商文化,其实质是重商重文的人身追求,求利顾义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与这些耕读世家身份相一致,吴文化的长期熏陶,还使得他们具有注重个人修养,仁和谦让、不断学习、兼容并蓄,锐意进取的精神。
   工商文化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吴地近现代工业的崛起,在吴地,首先是在上海出现了近代工厂企业,然后是在无锡、南通、常州、苏州、镇江等地建立纺织、缫丝、皮革、粮食加工、印刷等轻工业,以后陆续有了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今天,古吴地,以“长三角”的新容颜展现在人们面前,目前长三角地区,区域土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人口占全国的10.39%,但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91%,贡献了全国24.5%的财政收入,完成了全国28.5%的进出口额。
   吴地的工商文化,为吴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时代活力,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推动吴地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

共 44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的演变推动了吴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由区域群体于生活中的形成,到中原文化的流入,吴文化彻底融入中华大一统文化,成为当中的一部分,“只有区域造成的差异,而无根本的差异”。文章对吴文化作了概括性论述之后,以精准的视角,学术性的逻辑,透过对其本质特征的论述,从渔猎文化、青铜文化、农桑文化、工商文化等多个文化因子的角度,展示了吴文化的历史渊源、积累发展历程及现代规模,同时也透视出了吴地人民的开拓精神、生活习俗、文化品质等。文章洋洋洒洒,文史丰富,层次分明,纵横古今,关于吴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内在本质,让人一览无遗,拓宽了读者视野,增长了读者见识。推荐欣赏!【编辑:喜有此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17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0-17 07:00:50
  历史的演变推动了吴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由区域群体于生活中的形成,到中原文化的流入,吴文化彻底融入中华大一统文化,成为当中的一部分,“只有区域造成的差异,而无根本的差异”。
2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0-17 07:01:01
  文章对吴文化作了概括性论述之后,以精准的视角,学术性的逻辑,透过对其本质特征的论述,从渔猎文化、青铜文化、农桑文化、工商文化等多个文化因子的角度,展示了吴文化的历史渊源、积累发展历程及现代规模,同时也透视出了吴地人民的开拓精神、生活习俗、文化品质等。
3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0-17 07:01:08
  文章洋洋洒洒,文史丰富,层次分明,纵横古今,关于吴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内在本质,让人一览无遗,拓宽了读者视野,增长了读者见识。推荐欣赏!
4 楼        文友:风逝        2011-10-17 08:50:00
  能够潜心研究枯燥的学术,江老师身上也传承着吴地人民的精神品质——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务实创新,锐意进取……拜读,学习,钦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1-10-17 09:12:17
  风逝:这其实是我研究的“吴文化与长三角现代化关系研究”课题中的一小节。这一节在前言部分。在江山发表,做了改写和删减。研究吴文化,必须进行历史分期,只有这样才能研究她的流变过程。可惜,目前无人来做。我借助这个政府课题的提出,抛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是否正确,不敢自专。不过抛砖引玉而已。我历来认为,一个人热爱家乡,就应该熟知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湖沼,不然,那种爱就是盲目的。谢谢美评。
5 楼        文友:江凤鸣        2011-10-17 09:03:28
  谢谢李子编辑的精心美按。对吴文化的历史分期,我是第一个如此断代,是否准确,不敢预知。因此,没有提出准确的历史年代,因为学术问题需要严肃对待。这里,只好模糊一点了。
江凤鸣
6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1-10-18 09:58:5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彰显!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