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杂文】金色榆林 大美无垠

编辑推荐 【木马杂文】金色榆林 大美无垠


作者:秦岭浪人 童生,77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78发表时间:2011-10-23 08:43:43

金色榆林大美无垠——李金柱别榆林篇
  
   2006年4月,我到榆林任职,转眼5个多年头过去了。对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从不了解到了解,从陌生到熟知,直到眷恋并深爱上她!别离之际到来的时候,我才知,对这块雄奇壮美、富饶厚重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360万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充满了不舍之情。“青山问我几时归,春雨山中长蕨薇”;“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这是清代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的诗句,也是我任职近6载离开榆林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可以这样说,我与榆林这块土地的缘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缘分;我与榆林这块土地的际遇,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际遇。
  
   我对榆林的认识和概括是3句话12个字:壮哉榆林,雄哉榆林,美哉榆林!壮哉榆林
  
   刚来任职时,我曾在地图前久久地凝视榆林,即使在比例尺为1∶600万的地图前,她也不显瘦弱,而显壮实。榆林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极像中国版图的一个缩影:如一只报晓的雄鸡,稳稳地卧在那里。鸡头是府谷,引颈而歌;鸡尾是定边,翘动于白于山数百米深厚的黄土之上;鸡腿则是清涧、绥德,敦厚稳当,行走有力。
  
   榆林之壮阔、壮美、壮丽、壮烈!不仅在于广阔的土地,这大自然的赐予,更在于她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文化,丰富的资源。
  
   榆林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刚到榆林工作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挤时间翻阅了一些史书后发现,榆林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
  
   赫连勃勃,十六国时夏的建立者,掩埋在靖边县沙海里的统万城,至今在向我们无言地诉说着1600多年前这位英雄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豪壮。
  
   杨业,出生并长成于神木,青年时到太原。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将,这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征战雁门关,屡破契丹兵,史称“杨无敌”。后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六郎,其孙杨文广,均为铮铮铁骨的爱国英雄,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传说。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1000年前为国戍边征战却在陕北。他在古麟州(今神木县)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与榆林坦荡无垠的土地一样境界开阔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已成为传颂千古的
  
   绝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多么壮丽的辞章,它字里行间奔涌的情感,与榆林这块博大厚重的土地丝丝入扣,字字暗合,一脉相承。
  
   在翻阅史书的过程中,我对榆林这块土地渐生敬畏之感,同时也在心里暗暗称奇:公元1000年前后,榆林大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横空出世。与杨业同时代的英雄,还有出生于米脂县的李继迁,他是西夏国的建立者,其孙李元昊,是西夏国的第一位皇帝。比李元昊稍晚一点的,有出生于绥德县的韩世忠。韩世忠这位典型的“绥德汉”,与当年“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的抗金英雄岳飞齐名,他与夫人梁红玉保家为国、浴血沙场的故事代代相传。更令人敬佩的是,岳飞被陷害后,韩世忠曾当庭责问奸相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无言以对,只得嗫嚅出“莫须有”三字。韩世忠这位“绥德汉”的正直、耿介、倔强由此可见一斑。这个历史的细节,凸显出陕北人不屈的英雄气质。历史不可凌辱:秦桧至今跪于岳飞墓前任由万人唾骂,而杨业、韩世忠的雕像却立于天地之间毫无愧色,为后世景仰。500多年后,又一位大英雄在榆林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跃马而来,他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他与安塞人高迎祥、府谷人王嘉胤、定边人张献忠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榆林是一块不屈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上,榆林是一块被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土地。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中央红军东征、西征的路经之地。在这块神奇而不屈的红色土地上,既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也留下了伟人的光辉足迹。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爆发的由共产党人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领导的清涧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与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相呼应,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1934年,榆林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发布了《东征宣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毛主席在靖边小河村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在佳县神泉堡发出“打倒将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在米脂杨家沟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37篇光辉著作,挥就了气势磅礴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人民为追求崇高的信仰和幸福的生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就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回顾榆林的革命斗争史,我的内心受到一次又一次强烈的震撼。那些俯拾即是的革命斗争小故事,反映出的却是这块土地不屈的品格和直立的灵魂!在1935年第二次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神府苏区女党员干部黄云爱在敌人将要发现隐蔽在崖窑里的红军时,挺身带领刘金珍、贺博芳两位本家弟媳,把敌人引向另一个山头,在悬崖绝壁处三妯娌纵身跳下,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红军的安全,书写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般的悲壮!解放战争胡宗南进攻陕北期间,榆林人民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党中央撤离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把200多驮子重要物资(包括10万两黄金)转移到清涧县双庙河村,要求当地党组织帮助护送到山西。这里的群众把消息封锁得严严实实,胡宗南的部队到了邻村住宿,却没有得到一丝风声。《清涧县志》上写着这样两组震撼人心的数字: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动员民工47152人,牲口2670头,进行了4.3万次战勤服务。村村妇女做军鞋,1947、1948两年做军鞋36470双。组织随军常备担架360副,解放军打到哪,跟到哪,获得“西北支前模范县”称号。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清涧有2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到上世纪80年代,老红军有400多人,省军级干部60多人,被彭德怀将军称作是陕北的“兴国县”。
  
   榆林是一块璀璨的土地!我这里所说的璀璨,是指榆林人杰地灵,群星闪耀,人文荟萃,文化璀璨。
  
   近日,央视播出的三集电视纪录片《路遥》摇撼了我的内心。
  
   路遥是当代榆林留下印记最深的一个文化符号。《路遥》纪录片里大量堆积的摘自其绝笔文字《早晨从中午开始》里的那些字句组合,像重锤一般敲击着观众的内心世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出生在清涧县的作家路遥,是同时代作家中的一道奇观,他在《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里留下的那些以钉入木一般有力的文字,是只有榆林这块土地才能生长出来的。路遥英年早逝已19年,但他留下的文字的光辉却越发璀璨!
  
   路遥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散发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实就是文化的力量。
  
   路遥笔下的文字,其实就是杨业父子与韩世忠手里使用的刀、枪、剑、戟。杨六郎兵败两狼山、困于苏武庙、头撞李陵碑而死,路遥为写作巨著《平凡的世界》耗尽气血而亡,其悲其壮,令人举首长啸,扼腕叹息!
  
   柳青、张季鸾,包括吼出《赶牲灵》的张天恩,唱响《东方红》的李有源,巧手剪出陕北版《清明上河图》的民间艺术大师郭佩珍,这些文化巨匠,无论是来自民间,还是来自书院,都散发出独有的“榆林元素”和“陕北气息”。他们像星斗一般排列在榆林的文化天空上,组合在榆林的历史长河里,使榆林这块博大的土地,经由他们璀璨的映照,呈现出彩虹般的壮美!
  
   榆林是一座文化宝库,民间艺术是这座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陕北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高亢悠扬的信天游,嘹亮婉转的唢呐,热烈狂欢的秧歌,毕加索画作一般的剪纸和石雕,使榆林在“黑色宝库”“绿色宝库”之外的这座“文化宝库”,内容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厚,色彩更加斑斓,前景更加灿烂!
  
   有感于这种来自文化的映照和呼唤,有感于这些文化群星散发出的历史文化信息,我在2009年初的一次文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开掘榆林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的设想。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文化GDP照亮榆林的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
  
   榆林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榆林地下矿产资源富集,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煤炭预测资源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2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1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也蕴藏丰富。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陕西省的95%,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市有农耕地1646万亩,人均5.6亩,居全省第一,且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红枣等农产品优生区。有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羊绒产量占省内总量80%,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4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27%,2006年起杂豆获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许可。榆林是陕西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小杂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此外,榆林还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清代大诗人赵瓯北有诗云:“只为毗陵少山水,一丘一壑也称奇。”在我离别工作了近6年的第二故乡——榆林之际,我要由衷地礼赞,榆林的“一丘一壑”,真是令人“称奇”,令人惊叹!雄哉榆林
  
   2009年初,在中共榆林市委二届四次全会上,我们响亮地提出了榆林发展的“三大目标”为: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
  
   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大奋斗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带领全市人民埋头苦干,向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行,不懈奋进!
  
   我们在建设中国经济强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间,我市的经济总量先后跨越500、1000、1500亿元三大台阶,2010年达到1756.67亿元,年均增长19.5%,人均GDP达到52480元,折合美元达到7960元,年均增长19.5%;财政总收入突破100、200、300、400亿元四大关口,2010年达到400.80亿元,年增长43%,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125.54亿元,年均增长39.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17545元,年均增长2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03元,增加到5113元,年均增长23.2%。2010年,我市又创造了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人均生产总值、羊子饲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十项全省第一”的骄人成绩。榆林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
  
   今年上半年,我市GDP首破千亿,全市实现GDP1009.5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47%,同比增长16.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271.3亿元,增长4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1亿元,增长51%,增幅全省第一。全市农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35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4元,分别增长27.1%、17.7%,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主要任务指标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在建设中国经济强市的道路上,我们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在建设塞上生态名市的征途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6集电视专题片《陕北启示录》,浓墨重彩地写到了榆林的生态建设,写到了上世纪50年代榆林生态建设的典范米脂县高西沟村,写到了高西沟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高祖玉,写到了定边县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2006年初到榆林任职的时候,我就为榆林人民几十年“南治土、北治沙”所取得的成绩而深深折服。半个多世纪前,榆林风沙滚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林草覆盖率只有2%;如今这里绿树蔽日,山清水秀,实现了区域性荒漠化逆转,生态环境进入到稳定的相持阶段。在南部丘陵区,榆林人采取山修梯田沟打坝、坡洼林草水保化的治理形式,大搞水保综合治理,米脂县高西沟就是榆林“南治土”的典范。只有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有大小21条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后打坝121座,建成水库1座、堰窝地360亩,在40座山头上造了980亩经济林,1660亩生态林,人工种草保持面积1000亩左右,林草覆盖率达64%,综合治理面积78%,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该村创造的“三三制”即把村里全部可利用的土地按农业、林业和牧业的比例经营,确保了该村的退耕还林。全国著名的水保专家感叹说:“高西沟的退耕还林,保障了1亿吨以上的泥沙没有流进黄河,如果黄土高原都这样的话,黄河就可能变清!”“北治沙”更是成绩斐然。榆林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采用“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农田,蓄引提挖兴水利,一改三化八配套”的综合治理荒沙技术和方案,特别是水治与植治结合,使毛乌素沙漠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治理,变过去的“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

共 1319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秦岭浪人先生采访李金柱先生的一篇报道!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榆林的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在发展的状况,以及李先生在榆林任职的丰功伟迹!感谢浪人先生对旋转木马的大力支持,问好!这是旋转木马今天的亮点!赏析!【编辑:诗人夏红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人夏红雪        2011-10-23 08:45:38
  这是秦岭浪人先生采访李金柱先生的一篇报道!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榆林的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在发展的状况,以及李先生在榆林任职的丰功伟迹!感谢浪人先生对旋转木马的大力支持,问好!这是旋转木马今天的亮点!赏析!
夏红雪,六九年生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城市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散文五十篇。
2 楼        文友:兰陵美酒        2011-10-23 09:22:18
  欣赏兄长美文,一篇文章,把榆林的古今写得详详细细的,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对榆林有了很大的认识。欢迎您加盟旋转木马。期待能看到您更多的美文。
陕西作协会员,生于六八年,左腿因骨髓炎致残,双耳失聪,已经发表作品一百多篇,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生命的微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