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一生心血付桑梓,几度春秋写忠诚

精品 一生心血付桑梓,几度春秋写忠诚 ——访祥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许志成(人物通讯)


作者:慕雪林白 举人,500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35发表时间:2011-10-27 17:11:45

一生心血付桑梓,几度春秋写忠诚 从西安西南而行,沿终南环山公路至38公里处,在长安境内的沣峪和高冠峪之间,有一个村子叫祥峪沟。说起祥峪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终南山有一座名山叫观音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天都有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前来参拜。到观音山有两条路,从沣峪上山,山陡路险,险象环生;从向西一梁之隔的这个沣子上山,则一路顺风,平安吉祥,祥峪由此而得名。
   祥峪,祥峪,吉祥如意。然而,在2000年前,祥峪沟村却是贫困苦难的代名词。村无通途,户无坦径。住的草房子,走的羊肠子,吃糠咽菜度日子。然而,经过十年沧桑巨变,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是让人刮目相看:一排排别致的农家乐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美丽的祥峪森林公园游客不断,祥峪沟人安居乐业。走进祥峪沟,宛如走进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人间仙境!
   祥峪沟村的成功蜕变,就是一次破茧成蝶。这个过程,除了沧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震撼、鼓舞和希望!然而,这一切,和一个人息息相关。那么,究竟是谁缔造了这一场华丽的巨变,把祥峪人带上了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呢?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使这里脱贫致富的先驱者、祥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许志成。
   许志成说:“我就是一个农民。”这句朴实而赤诚的话语贯穿整个访谈的始末。这位年近六十的长者质朴实在,热情好客。犀利的双眼透着睿智和刚毅;不多的言语,朴实的就像祥峪沟的流水;额头的皱纹见证着那些饱经风霜的沧桑岁月;身材不高,但却有着大山般深沉厚重的气魄。许志成,大山的儿子。他魂牵桑梓,情系故土,把一生的心血奉献于这片孕育了他的热土!许志成,党的忠魂。他不负党恩,与时俱进,把对党的忠诚写在了鲜红的旗帜之上。这,就是许志成的魅力:轻抛名利参荣辱,笑看烟云写挚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的许志成就过早地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坎坎坷坷。然而,这个在秦岭的怀抱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被不幸和磨难所击倒,反而这一切使他变得更加的坚强和能干。只有小学文化的许志成从17岁便开始当生产队的会计,后来又当生产队的队长;责任制后又当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30年!到如今,还有乡亲们整不明白:那个不长个子,腋下总夹着一个算盘的毛孩子,怎么突然就长了本事,又是招商引资,又是修路引水,又是兴建祥峪森林公园,把个山沟沟整得像个人间天堂似的。更为离奇的是,这一切的改变和崛起,他都没有向群众摊一分钱。
   那么,这位在秦岭山下指点江山,使祥峪沟村改天换地的老书记,是怎样缔造了这个“令人整不明白”的奇迹的呢?让我们把镜头切入到过去那个令人痛心的年代,去一起见证许志成一班人创业的艰难岁月和光辉历程!
   许志成出生于长安东大木竹坪村。4岁时,由于时代的历史原因,他的父亲不幸遭诬陷,被打成反革命,含冤死于狱中。母亲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戴高帽,捆绑游街示众。许志成兄弟姊妹多,生活窘迫,母亲因无法养活,忍痛将生性聪颖的小志成过继给别人准备招赘为婿,年仅13岁的他就这样离开亲娘落户到祥峪沟村。他住牛棚,睡石板,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历尽艰辛。养父及女儿嫌恶他瘦小力薄,两年后,将其赶出家门。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流浪,风餐露宿,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1974年,那时正处在文革的后期,刚满20岁的许志成被群众选为八队队长。顶着父亲被判为反革命罪,母亲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的压力,生活交困、基业全无、涉世不深的许志成,要承担起百十口人的生产、生活,这对他来讲是一个不轻的担子。是生活所迫,还是一种愤懑的情绪,使他剃光了头,从此山民们亲切称他为“娃队长”、“光葫芦队长”。20岁当队长,在这十里长的山沟,是破天荒的事,他决心带领社员大干一场。为了全队百十口人的生活,他组织群众开荒种田,忙了整整一个春天,一片一片的荒地种上了玉米,在许志成的心里也播下了丰收的喜悦。就在庄稼成熟时,一夜之间,大片大片庄稼被野猪、狗熊糟蹋得所剩无几。许志成坐在地头,手捧着残缺的玉米,想着乡亲们怎样熬过寒冷的冬季,放声大哭。加之长年低温,稻子也很难成熟。面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以林为纲,家庭经济”的思路,带领群众割条子编筐、做担笼系、卖劈柴,基本解决了油、盐、酱、醋钱,八队社员的生活有了起色。而相邻的七队因贫困所迫,乱成一团,一年内换了二任队长。他悖着当时“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逆流而上,不长时间被认为犯了路线错误,免去了队长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大队决定,七、八队合并为七队,从其邻队的群众中选派一人担任队长,许志成任副队长。三年后,许志成再次被选为队长,这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娶妻、建房,买翻斗车、四轮拖拉机,累计欠外债3万元。村上有人预言,许志成一生将在债务中度过。许志成不信这个邪,他有运筹经济的自信。他想:有小债务,就是小打算;有大债务,就一定是大打算。他一生不断自我加压,挖掘潜力,自设障碍,又不断跨越障碍,在一次次的冲刺和跨越中重塑自我,开掘智慧,锤炼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群众称他为“能折腾的人”。
   1983年撤社设乡后,村级班子在改选时,年仅30岁的许志成因治理七队成绩显著,群众生活有了提高,而被提名为村长候选人。在差额选举中,他以全票当选为村长。当时,他颇有“金榜题名”时的欣慰,激动万分地说:“父老乡亲们,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厚爱!只有我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大家。现在我宣布,为减轻大家的负担,过去村上规定的45元人头款一律取掉,村上经费问题由我设法解决。如果这条规定再恢复,我自动下台。”颇有王者之气和大赦天下的魄力,话音未落,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他的这一念头由来已久,当队长时,他挨家挨户去收款,多少人数说着艰难和困苦,老泪横流。他想,作为一村的父母官,应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这是村级班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怎么能把负担强加给群众,拿群众的血汗钱去支配,年年收,年年支,何日是个尽头!
   他着手清算了村里的家底,提出了开源节流创收节支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时山沟里刮起了一股瓜分集体经济的风潮,山林、土地统统下放给了群众,牲畜、农具、包管室全部折价变为私有,集体经济成了“空壳”。屋漏更遭连阴雨,他的想法眼睁睁化为泡影。
   但他立即意识到,这是社会的变革,体制的转换,一场大的改革将席卷神州大地。是调转船头的时候了!他隐约觉得,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到来。他认为,单靠农业想脱贫致富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创办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才是发展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于是,他在全村第一个承包了大队歇业多年、濒临倒闭的木器加工厂。当时,他只是凭着勇气和信心办事,开始几年收支平衡。功夫不负有心人,87年至88年,他两年获利8万余元,还清了所有债务,还盖了四间一层的楼房,学了不少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得到了启示:只有办企业,赚钱才来得快!正是这个启示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祥峪沟村的发展轨迹。
   于是他想大的,干大的,受风靡全国的505神功元气带和太阳牌锅巴的影响,他想为村里办个像样的企业,并将自己这种想法提交“两委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讨论。1989年3月,他亲手创办了该村的集体企业……关中食品厂,投入资金30多万元,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丹鹤”锅巴、果脯,开发新产品御豆香、咪咪笑。一时间,车水马龙,排队购销的热闹景观令人振奋。然而,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经验,加之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仅仅生存了两年的食品厂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食品厂倒闭了,苍天没有圆他为民致富的梦,反而给村背上了24万元的债务,全村人均负债400余元。
   消息传出,群众大为震惊,议论纷纷,谁也不愿承担这些债务,有人告状,反映许志成他们有经济问题,要求查帐,县上即派来了工作组严访密查;也有人乘机扬言,要撤换许志成重新组阁。
   一时间,祥峪沟上空阴云密布,大有翻江倒海之势。有人建议许志成三十六计,走为上。许志成夜不能寐,想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寄人篱下的窘迫;以及诀别时母亲的叮嘱:“孩子,你如果当了官,一定要做好官。”他想:“让群众背债是我最大的耻辱,群众信任我把我选上来,我没干好就是失职。我当干部二十多年,群众给我交了那么多学费,我给群众都干了些啥,再继续按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那我就会沦落为一群乞丐的帮主,留下来的只能是骂名千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断然向群众宣布:“食品厂造成的24万元损失,我一身背,坐牢,我一人担,绝不给大家增添分文麻烦!”这掷地有声的言辞,再一次使村民震惊,更使村民看到了一条汉子的刚强品质和非凡气度。
   查帐表明,许志成他们经济清白,也洗刷了群众思想上的疑虑。
   为了挽回损失,许志成再次承包村办木器厂。别人3000元都不敢承包,他却以2万元的承包费包下了它。难道他傻吗?他说:“我也知道有难度,但别无选择。我全当自己惩罚自己,也全当为民消灾。”用了五年时间,许志成还清了食品厂亏损的绝大部分债务,又一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总有一种解脱,总有一种彻悟。许志成从苦涩的涅槃中得到了重要启示:没有文化不行,没有科学知识不行,没有世界的目光不行。怎么办?只有抓紧时间学习。只上过两三年小学的许志成要学习,谈何容易!五年里,他经常有两个老师陪伴左右: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成语词典》,并虚心向他人请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书报杂志,剪辑重要篇章,分理论、政策、经济、文艺四大类,结集成厚厚的一本,一有空,便拿出来琢磨,探索知识的堂奥。他勤于动笔,经常作学习笔记。在“三个代表”学习活动中,写了近万言的《沉思录》,有看法,有见地,有新意,不经意中还有妙语,朴实而深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过去讥笑他为“南山侃”的人也对他侧目而视,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在和203研究所洽谈项目中,203所领导说:“幸亏你没文凭,你若有文凭,就是院士啦。”他不仅重视自身学习,而且十分关心教育事业。村小学教室出现裂缝,有人主张修修补补。他说:“这不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自己最大的遗憾和痛苦就是我没文化。现在是知识时代,我们千万不敢耽误了孩子,一定要把基础建设搞好,盖楼房,一步到位。”可是,建校需要一笔巨款,钱从哪儿来呢?有干部提议,由群众每人集资50元,许志成说:“群众没钱,咱们干啥事都想从群众口袋掏钱,要我们这些干部干啥呢?”之后,他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筹措建校资金的路。看着许志成风里来,雨里去,没黑没明地跑,妻子爱怜地说:“你要爱惜身体,我和娃以后还指望你过日子哩。”好心的群众劝他:要拿出20多万元建学校不容易,慢慢来吧。许志成听后只是苦笑着摇摇头。他或是请求扶贫,或拉赞助,或变通开发资金,一个月下来,凭着一腔热血和苦口婆心,许志成终于从外面奇迹般地拉来了一笔笔赞助款。经过四个月精心施工,一座两层26间7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了。老师乐了,学生笑了,从坡坡坎坎赶来的村民一个个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摸着一排排崭新的课桌,望着一扇扇光洁的玻璃门窗,老人们含着泪,拉着许志成的手说:春林子(许志成小名),你圆了咱沟里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梦。
   岁月磨砺了许志成,使他创业的信心更加坚定;失败警示了许志成,使他创业的步伐更加稳健;实践丰富了许志成,为他今后的创业,做好了铺垫。
   1984年,虽然改革开放已几年,但祥峪沟人依然处在温饱线上。封闭的思想、落后的观念,像大山一样阻隔着他们致富的路,山里人靠山吃山已成为定律。长年累月无休止的乱砍滥伐已使山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山肌脆弱,再也经不起打击。泥石流的肆虐,深深刺痛了许志成的心,冲刷过的沟沟坎坎,鞭子般抽打在他身上。多少个不眠之夜,他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靠山吃山,究竟应该怎么个吃法?”一个答案出来了:必须封山育林,使大山休养生息,只有让荒山绿起来,才能使经济活起来,使山民富起来。在他的提议下,村里出台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比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颁布提前了十多年,极大限制了乱砍滥伐,使茫茫山峦重新披上了绿装,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祥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生态基础。
   1997年底,国家颁布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政策,当地人称之为“三大”政策。这些政策的颁布,从根本上讲,要迫使山区农民改变生存方式,从无休止向大山母亲索取向营造一个养山育林荫及子孙的良好生态环境转变。当时,很多人接受不了,说什么“断了财路”,“叫山里人怎么活呀”。针对这些问题,祥峪沟村“两委会”及时召开群众大会,开展了“三个怎么办?”的大讨论。村民们同绕“退耕还林坡地不能种怎么办?封山育林副业不能搞怎么办?野生动物保护粮食种上被吃光怎么办?”讨论整整持续了半个月,许志成走东家,串西家,送政策上门,讲利弊得失,舍小利益保大利益,教育群众要把目光放远,不要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因小而铸成大错。
  

共 65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许志成,一个朴实憨厚,有头脑、有经营理念、积极上进,有道德品性的村官,他带动村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所有的艰辛与困难,却是他一个人承担。文本细述许志成一生不平凡的事迹与奋斗历程,时间跨度了约半个世纪之久,他那一心为民的情怀与思想,感动人心,并让人由衷地生出敬服之情。流畅的文字,真切细致的解说描写,让人一目了然,不禁为他对民众的关爱,对祖国的忠诚心生敬意。【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1027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1-10-27 18:01:32
  专业式的评述,细致、详尽的绍介,感叹于许志成的高尚品质,致敬!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木子生火        2011-10-27 19:25:42
  欣赏美文。问好记者温进国先生!感谢赐稿。欢迎继续向江山视角文艺社团投稿。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3 楼        文友:刘自全        2011-10-28 19:59:11
  欣赏,拜读了,问好,握手,遥敬!
诗韵古歌强,灵魂感赋狂。朝宣挥笔墨,文力自人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