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散文』童年,那些远去了的音符

精品 『流年征文♥散文』童年,那些远去了的音符


作者:喜有此李 举人,510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12发表时间:2011-11-01 17:11:56

『流年征文♥散文』童年,那些远去了的音符 童年的时光,似乎有些久远了,但却是一段永远值得回味的岁月。翻开泛黄的日历,童年时一些令人难以忘却的音符再一次萦绕在耳边,就像一首首绵远悠长的歌谣……
  
   1、“上山砍柴啰!”
   那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事儿了,自己也正值懂事的阶段。按照现时的推算,彼时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的时候,但在那样闭塞落后的乡村,政策的送达是迟缓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旧是人民公社的模式,集体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所在的村子是有着几百户人家的大村落,公社按照空间的位置,将村里所有的人家划分成好几个生产组,每个生产组分配给一定的山头与田地,以生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耕作。
   既然是集体劳动,那必定有着一定的纪律性。每一个生产组何时集合、往何处耕作、耕作什么,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与计划,不会轻易改变。自然,每一个生产组还必须有一个负责组织的人,而生产组的组长无疑就是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
   每日的早饭过后,生产组长便率先忙碌开了,巷头巷尾的,亮着嗓门,穿越在各家各户的门前,传达着这一天将要劳作的活儿。
   “上山砍柴啰!”这是在我记忆深处最为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响彻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这声音传递的意思最明白不过了。一接到组长的通知,同一生产组的村民便立刻手执砍柴刀,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集合,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向着既定的地点出发。
   为了保护植被起见,上山砍柴不可能每日进行,只能有规律性地进行安排,比如每月尾号为“5”的日子。
   “上山砍柴啰!”不过是一句简单的口头传达,根本算不上什么命令,但在那样一个纯朴的年代,即使没有工分上的考核,我想,村民的劳动热情依旧可以是高涨的,他们自律性极强,无须督促,更无须强制执行。相比现在,利欲熏心的我们,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罔顾一切道德伦理及法律制度,不惜致力于鸡鸣狗盗、尔虞我诈的把戏,怎能不自惭形秽?
   “上山砍柴啰!”我想,何时我们遵守道德伦理及法律制度,犹如那一代人遵守生产组长的口头传达一样自律自觉,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多了一份和谐。
   “上山砍柴啰!”其实,与其说我在怀念这一句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倒不如说我在怀念那一个不染尘埃的年代。
  
   2、“卖馄饨啰!”
   这应该是刚刚进入八十年代的日子了。那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得到落实,改革的春风已经在大江南北缓缓吹起,人们的谋生手段不再受到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养殖,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小的商业经营。
   “卖馄饨啰!”每当听到这一句浑厚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邻村的梁伯挑着担子来了。自然,梁伯是来卖馄饨的。
   说是邻村,其实还是隔了好几座山,只不过在我所在的村子与梁伯的村子之间再没有其他村落,才勉强说得上一个“邻”字。
   那时的梁伯大约四十来岁的年纪,身材瘦削,却是倍有精神。和他一起穿村过寨地卖馄饨的还有他的儿子,一个十六七岁、生得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彼时,刚刚经过十年的破坏,农村的子弟还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尤其是在那一个谋生手段不多的年代,子继父业似乎是农村里最为浓烈的观念,也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于是,初中毕业后,让孩子早早地跟着父亲学习一门手艺,长大后以此为生,是乡村里流行得不能最流行的事情。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自行车尚属奢侈之物,因此,他们父子二人常常以步行的方式,一个挑着炉子,一个挑着柴担,翻山越岭地到邻近的村子以卖馄饨为生。现在回想来,常常为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小学课本里《挑山工》一文的描述。
   皮薄而馅足,脆而不粘,香味浓郁,梁伯做馄饨的手艺自是不必细说的。每当听到他卖馄饨的呼喝声,我们顿时嘴馋起来,仿佛已经闻到了那馄饨的香味儿,小肚子便咕噜咕噜地闹腾开来。于是,急急地翻出积攒不多的零花钱,顺着声音的方向,一路小跑地赶过去。
   “呵呵,你们这一群嘴馋的孩子,伯伯今天开心,多给你们几个,慢点吃,可别烫着哟。”梁伯每每看到我们,总会这样乐呵呵地说。亲切慈祥的笑容,价廉味美的馄饨,这是梁伯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卖馄饨啰!”怀念那厚实的声音,怀念那馄饨的香味,更是怀念梁伯的为人。——倘若梁伯尚在人世,应该也是七八十岁的年纪了,我想,他也一定和我一样,在怀念那一段苦中带乐、童叟无欺的岁月,尤其是在现时这样一个注重贪图享受、习惯人情冷落的社会。
  
   3、“收竹篾啰!”
   这理应是八十年代初的日子了。彼时,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谋生的方式已经彻底不受限制了。“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经过多年禁锢的人们,彻底放开了原本瞻前怕后的思想,尽情地在商业味渐浓的社会施展拳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靠竹子谋生是显得最合理不过了。
   所谓的竹篾,就是以竹子削成的薄片。竹篾的用途主要用来绑扎建造高楼用的排架。那时,无论是大城抑或是小镇,无不密锣紧鼓地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建设,因此,对竹篾的需求是庞大的,收竹篾这一行业也自然应运而生了。
   “收竹篾啰!”这声音高亢而富有朝气,想必是因为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致富梦想的缘故吧。
   收竹篾实在是一份体力活儿,自然是非青壮的男子不可。他们或来自于同一个村子,或是来自于邻村甚至更远的地方。
   他们无一不推着一辆高大的自行车,穿行在村里的小巷,呼喝着,然后又驮着满满一自行车的竹篾,美滋滋地赶往镇里的收购站,甚至顾不上刚刚还给竹篾划伤了的手掌。
   有付出总有收获。无论是卖竹篾的乡亲,还是上门收购竹篾的人,他们很快富裕起来了,于是,村里的小楼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接二连三地耸立起来。“这是一栋竹篾搂。”没有谁去炫富,也没有谁去仇富,住进了新楼房的乡亲常常这样开怀大笑地互相逗乐,舒展开了的眉头写满了日子的甜美。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极易划伤皮肤,也因为在绑扎上终还是有着它的局限性,竹篾终还是在时代的发展中给淘汰了,城里的建设开始用上了比竹篾绑扎更为牢固、更为实用的塑料胶带,到后来,干脆用上了螺丝驳接的铁排架。于是,竹篾彻底成为了历史的文物,收竹篾的行业也彻底消失在历史前进的浪潮里。
   “收竹篾啰!”虽然这声音已经一去不回了,但它真真实实地见证了一段村民勤劳致富的年月。是的,谁又说脚踏实地、自力更生不能致富?谁又说致富就一定要走旁门左道?如今,我们习惯了炫富,也习惯了仇富,是不是这富裕真的是来得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如同那竹篾一般,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彻底消失了呢?
  
   远去了,所有这些值得怀念的音符,就像一首首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美丽童谣,永远定格在童年那一段纯朴的岁月里。
   每每回到乡下,我总会站在仅剩无多的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久久地搜寻,久久地回味那些远去了的音符,心底不时会有一股暖暖的情意在涌动,但更多的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恣意地疯长。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扬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有着这样的描述,但我也知道,总有一些别样的美在时光无情的洗涤下,注定要一去不回,只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2011.11.1

共 2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简洁的文风,朴实的笔调,选取了独特的角度,用敏锐的眼光,灵动的心思,把童年记忆中那些纯朴美妙的音符从脑海中一一提炼出来,便成了这样一篇韵味十足且富有生活情趣以及感染力的文章。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些值得回味的岁月,那些岁月里跳动的音符,总会时时刻刻在我们耳边萦绕:“上山砍柴啰!” 一句简单的召唤,显示着那个年代的纯朴、那个年代里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对待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一句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牵引着我们去怀念那一个不染尘埃的年代。“卖馄饨啰!”这一句浑厚的声音,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十分熟悉,童年时,那挑着一担馄饨,风里来雨里去的大伯大叔,那一碗碗皮薄而馅足,脆而不粘,香味浓郁的馄饨总会让我们馋涎欲滴,在长大以后的今天想起,会令我们产生更多的怀念,怀念那一段一段苦中带乐、童叟无欺的岁月。当一声“收竹篾啰!”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日子已经从七十年代迈进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在盛产竹子的地方,总能听到这样高亢激昂、富有朝气的声音,他们穿行在村里的小巷中,吆喝着,为自己的生活辛勤地忙碌着。如今,时过境迁,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这些远去了的声音,伴随着成长中的每一天,成为一种永恒的念想。十分欣赏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深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些生活的积淀,让作者的文字在屏前熠熠生辉,也让我们在怀念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更加珍惜生命。一篇力作,社长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1011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1-01 17:19:58
  十分欣赏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深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些生活的积淀,让作者的文字在屏前熠熠生辉,也让我们在怀念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更加珍惜生命。一篇力作,社长倾情推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1-01 17:20:25
  当一声“收竹篾啰!”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日子已经从七十年代迈进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人们的心田。
   在盛产竹子的地方,总能听到这样高亢激昂、富有朝气的声音,他们穿行在村里的小巷中,吆喝着,为自己的生活辛勤地忙碌着。如今,时过境迁,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这些远去了的声音,伴随着成长中的每一天,成为一种永恒的念想。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1-01 17:20:38
  “卖馄饨啰!”这一句浑厚的声音,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十分熟悉,童年时,那挑着一担馄饨,风里来雨里去的大伯大叔,那一碗碗皮薄而馅足,脆而不粘,香味浓郁的馄饨总会让我们馋涎欲滴,在长大以后的今天想起,会令我们产生更多的怀念,怀念那一段一段苦中带乐、童叟无欺的岁月。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1-01 17:20:54
  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些值得回味的岁月,那些岁月里跳动的音符,总会时时刻刻在我们耳边萦绕:“上山砍柴啰!” 一句简单的召唤,显示着那个年代的纯朴、那个年代里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对待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一句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牵引着我们去怀念那一个不染尘埃的年代。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1-01 17:21:06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简洁的文风,朴实的笔调,选取了独特的角度,用敏锐的眼光,灵动的心思,把童年记忆中那些纯朴美妙的音符从脑海中一一提炼出来,便成了这样一篇韵味十足且富有生活情趣以及感染力的文章。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6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1-01 17:34:01
  谢谢亲家用心的美评,谢谢对文字追求完美式的修改,上拿金……
7 楼        文友:风逝        2011-11-01 20:02:16
  小喜子,题目好诗意哟!我也要喝!不能厚此薄彼!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7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1-01 21:26:14
  好说好说,风姐是谁啊,薄谁也不能薄你啊,呵呵……
8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1-11-02 07:45:2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9 楼        文友:天上雪        2011-11-02 11:59:08
  流年似水,花开花谢又花落,一些记忆早已发黄,却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模糊,反而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脑海中渐次清晰!往事如一串串动人的音符,于指间跳跃,从笔尖流淌,谱成一曲简朴却动人的乐章!高山流水觅知音,纯朴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是一幅陈年旧事的风景,透着浓浓的乡情,加深了笔力的同时也感动了读者。原来有些往事虽然陈旧,却并不会在岁月中被蒙上尘,它依然可以在记忆深处,光彩照人,永不褪色!
流云本是天上雪
回复9 楼        文友:风逝        2011-11-02 12:06:01
  琉璃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厉害!
回复9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1-02 18:11:54
  老乡的文笔确实令人佩服!
10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1-11-05 13:49:08
  平实的语言,情感深蕴其中,给人展示了在旧时那种朴实、自然而充满趣味的生活风貌,欣赏并问候!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0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1-11-05 14:27:13
  谢谢冰冰的评论,问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