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舞·孟庆德专栏┃风雨如磐

编辑推荐 ┃指舞·孟庆德专栏┃风雨如磐


作者:孟庆德 秀才,234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7发表时间:2008-12-17 11:08:36

每当读书,总感到自己知道得太少。书籍也有年龄,有些书籍上了岁数,书中信息已经老旧,跟现实世界已不能相符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辞海·地理分册》介绍了一些新疆的河流湖泊。塔里木河,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它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河,它养育了于阗、龟兹、楼兰、尼雅、焉耆的文明,它曾为中原、印度和希腊文明的交流与融汇提供了一条长长的走廊。额尔齐斯河,新疆第二大河,源出阿尔泰山南坡,许多平行支流汇合而成,布尔津以下夏季可通航,西流注入苏联境内斋桑泊,河内鱼产相当丰富。艾比湖,一称布尔哈齐湖,亦有盐湖之称,在新疆准葛尔盆地西南部阿拉山口东南,湖身椭圆,湖面海拔约190米,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注入,依此湖,沼泽向远,芦苇起伏。但是,1977年4月这一版《辞海·地理分册》没有提到乌鲁木齐河,也许,乌鲁木齐,这座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城市,在当年根本不用考虑吃水问题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3月推出梅冰撰文、王牧摄影的专题:《新疆:河湖的悲欢》。想当年海南建省,我暗暗叫了一声,心想,海南完了。如今,翻开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向梅冰、王牧这篇专题看去,新疆已不复我想象的那样水草肥美,纯净清澈。号称“无缰之马”的塔里木河,如今即使有缰也已无用,塔里木河下游已经断流30年,它的尾闾台特玛湖早已变成一片沙漠,自塔里木河断流之后的30年里,下游胡杨林逐渐死亡,面积已达70%,100多年前斯文·赫定在塔里木河看到的森林已不复存在,就在梅冰来到塔里木河的时候,距塔里木河不远处的博斯腾湖正在向塔里木河实施第四次紧急输水,王牧的图片让我们看到,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中心的沙漠驿站,人们以废旧汽车为围墙阻挡流沙。额尔齐斯河,这从阿尔泰山上走下来的老母亲,她的身旁保存着珍贵的北方原始森林,其中的经典就是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梅冰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喀纳斯湖曾经因为管理混乱、生态环境保护区遭到破坏而被媒体曝光,两年前,喀纳斯还曾要修建一条穿越保护区核心区的公路以发展与俄罗斯的口岸贸易,修路提案虽被否决,但谁也不能确定是否会被再次提出,而在有些开发者的眼中,额尔齐斯河显然是一条极为浪费的大河,相对古朴的生活方式使河流的利用率还只有大概不到1/5,这是不能不让人心动的。额尔齐斯河西南有艾比湖,地图上,这个与周围植被一起阻挡着来自西北阿拉山口风沙的湖泊还在,但事实上,由于湖水面积逐年缩小,现在,1200平方公里的湖底已经干涸裸露,成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沙尘源,甚至使数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也受到风沙侵害。乌鲁木齐河,它的源头是天山一号冰川。经过山中草地上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穿过乌烟瘴气的化石工厂,能走到古老的冰川上去。根据观测资料显示,冰川正处在退缩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舌向后退缩了146米。正如作者梅冰所说,“一号冰川在退缩”的消息无疑等于给正在缺水的乌鲁木齐雪上加霜。乌鲁木齐河,这条乌鲁木齐市的命脉,它养活着全市150万人口,浇灌市区以北大片肥沃的农田。可是,近些年来,乌鲁木齐的水,已是越来越不够用,到了夏季,白天不能做饭,晚上不能冲凉,特别是高层住宅的居民,每天只有到深夜才能接到用水了。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4月推出“沙尘暴”专号,这一专号有消息告诉大家,现在,沙尘暴在科学界已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发现沙尘暴的影响范围远比人们预料的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照片清晰显示出,源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等地的沙尘能跨越大洋,在洲际范围运动。在这期专号上,有一位名叫周元春的先生撰文《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在文章开首说:“沙尘暴真的那么讨厌吗?其实,在自然界,沙尘暴非但不是令人不快的‘不速之客’,它还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好帮手’。”经周元春先生一说,我们才知道,闻名于世界的夏威夷群岛竟是千万年以前中国的沙尘暴漂洋过海种出来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如今正在拍摄中国甘肃、新疆等地沙尘暴后沙尘传播到美国西海岸的全过程,这说明播种工程仍在继续,这真是让人万分高兴,而人类上下五千年实现不了“均贫富”的理想,沙尘暴却能向世界“均营养”,沙尘暴把大地上矿物质、有机物等万千营养卷入高空,再向全世界重新公平分配,这真让人恨沙尘暴不多多暴发加速扩展了。
  
   人类有一个特点,一种问题若实在解决不了,就想尽办法要把那问题说成是好事,甚至要说成是天大的好事,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习惯,由习惯那种说法,进而习惯那问题本身,倘有人站出来发出些与众不同的声音,又会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鉴于此,我对周元春先生《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文所说的“老朋友”、“好帮手”还只能持观望态度。
  
   如果说沙尘暴种出个夏威夷还有天地运动和自然造化做支持,周元春先生的“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工业污染排出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酸性”,周元春先生欢呼的“沙尘暴不仅使我国北方得以免受酸雨之苦,而且对韩日两国的酸雨也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却终让我抑制不住要愤怒。我们是不是应该欢呼“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是不是不可以问:那些酸雨是哪来的?
  
   一年一度,又是三月。夜里睡得很晚,一觉醒来,以为竟睡到了黄昏,拿过表来一看,才上午八点,拉开窗帘,天空沉重,满眼焦黄阴暗。

共 22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环境总是在变化,准确的说是在不断的被破坏侵蚀。对环境的依赖使得一些人反思并且采取行动,也使得另一些人挖空心思折腾出点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作者的愤怒我能体会,只是我看到那些让你愤怒的观点的时候,我更多的情绪是悲凉。——苏舞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未耕        2008-12-17 12:03:38
  《中国国家地理》是个很不错的杂志,我是文摘主编,有个栏目叫:“国家地理”,由于这个栏目,我对《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还是很关注的。这杂志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社会感。
2 楼        文友:天未耕        2008-12-17 12:04:39
  夜里睡得很晚,一觉醒来,以为竟睡到了黄昏,拿过表来一看,才上午八点,拉开窗帘,天空沉重,满眼焦黄阴暗。
   看了最后这一段,心理很沉重。
3 楼        文友:思想的树        2008-12-17 12:55:28
  原来你是这个杂志的栏目主编啊,我第一次知道。
   很多自然灾难都是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掩盖是没用的。。。
4 楼        文友:孟庆德        2008-12-17 14:37:35
  误会,我不是这杂志的主编啊。
平平常常
5 楼        文友:黄概宜        2015-09-12 19:18:23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