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散文』那时童年

编辑推荐 『流年征文·散文』那时童年 ——看戏看电影篇


作者:叶渔 秀才,129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32发表时间:2011-11-09 20:08:34

童年生活可分成两半,一半在县城,一半在乡村。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小县城就是一趴着的井字,横坚四条街,除了古城路大礼堂显得气度不凡,临街都是低矮的平房,记不得有院子,那些黑漆被岁月剥落得斑斑驳驳的木门,时而打开时而紧闭。冬夏两季门口常挂两件使用多年的旧门帘和旧竹帘,上面有各色的碎布片将破洞修补得煞是好看,竹帘的两边也被白洋布整齐地包裹起来,一针一线缝制得美观结实。只是一年四季房子整个裸露在路人好奇的目光和车马扬起的灰尘里。
   那时四街的百姓可没有现在这么幸运,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把外乡人吹来,白天房子里透出的是阴暗和简陋,夜色深沉幽幽点亮的那盏瓦数极小的灯泡,透过裱糊在窗棂上厚厚的麻头纸泛着昏黄的光线,轻轻落在行人寥寥的街上。没有电视的吵闹,顶多偶尔传出爱热闹的家户有线喇叭的广播声,记忆中小城的夜永远像一幅洇染的水墨画,静谧空灵。
   其实在大人心中不是这样的,生活的清贫足以使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但那个战天斗地思想觉悟崇高的年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又渗透在人的灵魂深处。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比喻,叫“痛并快乐着”。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虽然还弥漫着阶级斗争的空气,但70后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文攻武卫的场景,童年相对安逸。那时候军人的地位在老百姓心中是绝对的,几乎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喜欢穿军装,人人都有顶镶着红五星的绿军帽,军属或者爸爸妈妈是退伍军人的孩子衣帽上如果缀着是真的五星领章将荣耀无比。
   爸爸妈妈很喜欢看电影看戏,尤其是妈妈,对戏曲甚是着迷。只要有机会她和爸爸准去礼堂看戏。妈妈还经常在家里兴味十足地模仿戏中的角色唱念作打,特别是学丫环走小碎步,一边用嘴巴哐里齐呔地弄响家伙,一边摇摇晃晃慢慢起步,然后随着节奏加快,扎起架势在房子里来回转圈,面上表情还要做出戏中的羞涩与娇媚,把我们兄妹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邻居阿姨听得忍不住推门而入,将来不及退出戏的妈妈撞个正着,然后一起嬉笑一通。
   小县城电影院没盖起以前,唱戏演电影都在县礼堂。县礼堂建于什么年代我不清楚,我只知道2000年后已拆除修建成了现在的多功能会堂。竣工后的会堂我再没进去过,只听说空间没有原来的大了。
   每次县里唱戏,下班回来的爸爸总会买来戏票,晚饭后锅碗一刷就和妈妈带我们兄妹去看戏。说实在的,小孩子哪里看得懂戏,实在是父母把四个孩子放家里不放心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家里有亲戚照看,爸妈顶多带一岁多的三妹一人,我们三个自然就撩在家里。不过只要爸妈带我们去礼堂,心里就别提多高兴。大礼堂平时进不去,只有演节目才会开放。大礼堂在小时候的心目中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气势恢弘,庄严雄伟,尤其是尖尖的礼堂顶高不可攀。进入简洁典雅的门厅,经过单双号两道门步入宽敞的大厅,迎面而来的是层层梯升的三层座椅和拉着大红幕布的漂亮舞台,尤其是那一排排排列整齐,可以折叠底座的靠椅以及如同白昼的照明,这对于以前只见过农村露天剧场的我来说,充满了新奇和诱惑。楼上的观众席也坐满了人,孩子们会一会儿楼上一会儿楼下来回跑着寻开心。记不清地面是什么铺砌的,干净光滑的过道上常见调皮的小孩子滑冰似的出溜下去。
   大礼堂前像过节似的早已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礼堂门口的几盏照明灯同时打开,雪亮地照在礼堂门前的台阶上,反射的光辉洒向不断涌来的观众。礼堂前巨大的毛主席塑像下坐着一圈等候开场的老人,几个孩子在塑像底座的台面上爬上爬下绕着转圈。
   入场是要费番周折的。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一场节目似乎把整座县城的人招来似的。狭长的检票栏杆从门口一直架到台阶,检票员最少三四个人有时还要武警协助维持秩序。每次进场都是被挤兑成柿饼夹在爸妈中间,一步步汗涌着喘着粗气听着检票员的训斥观众的不满挪进礼堂的大门。我现在都不明白,在那个对号入座的年代,有票的人为何一定也要起哄着急着往里挤?就是有混票的人钻进去他也没座,事实也如此,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进去,剧场依然会等差不多满场才开幕。进去后,小孩子离开座位开始满剧场疯跑嬉闹,尽情挥发顽童性情,直到被从检票口撤回来的工作人员训回座位,这时候剧场里开幕的铃声打响,观众逐渐安静下来。
   只听锣鼓喧天,音乐声起,大幕徐徐开启。演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在小小舞台上演绎历史春秋展现人生百态。父母如痴如醉看得入神,我们兄妹却在不知所云的啍呀唱腔中如闻催眠曲酣然入梦。说真的,尤其是冬天,在这个温暖的剧场打个盹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那时候家里烧的炭火忽冷忽热,小手常被冻得开裂,剧场记不清是烧的炉子还是暖气,反正满满一剧场的人挤在一起感觉热浪滚滚。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做了多少美梦,突然被爸爸妈妈喊醒:戏演完了,醒醒,回家了。正是梦酣时分,突然被强行叫醒,你不知道有多痛苦,只恨台上的演员没有演到天亮,这还不算,刚从温暖的梦中醒来更觉得剧场外寒气逼人,睡眼惺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被爸爸妈妈拖拽着一步步沿着清冷的街道往家赶。看到小妹被爸爸背在肩上,羡慕得恨不得自己立刻变小,妈妈看出我们不情愿的样子,开始唠叨:不让你们来非吵着要来,来了总是睡一场,走的时候又不想走路。下次说什么也不带你们,锁在家里给我老老实实地睡觉。
   7岁以前跟奶奶在农村生活,一年级也是在村里读的。姥姥家在村子北头紧挨村口,奶奶家住在西头山坡上的两孔窑洞里。窑洞是50年代爷爷领着大爹和爸爸箍的,当时爸爸还不到13。爸爸妈妈后来在西边的那孔窑洞成了亲。
   记得一天下午二节课后,老师进来宣布,今晚村里演电影,作业就不留了。同学们“啊”的一声一片欢呼,老师也不生气,饶有兴致地说:这次上演的电影叫《苦菜花》,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同日寇和汉奸浴血奋战的故事。那时一个教室里多年级混坐,高年级有看过的同学立刻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情节来,我们这些一年级的小蝌蚪跟屁精似的围在他们身边美滋滋地听他们显摆,一个说日本人用的枪叫歪把子机枪,一扣板机子弹嘟噜噜全打出去厉害得狠,一个反驳说八路军都是神枪手而且刀枪不入,每次冲锋只见鬼子死一片,八路军全活着,这个接上茬说八路军全把鬼子的枪炮缴获了,那个就讲着讲着把《小兵张嗄》和《铁道游击队》扯了进来。这时候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把自己看过的战斗片搜肠刮肚抖出来,整得热火朝天,整得晚上的电影充满神奇,整得回到家吃饭都心急火燎,碗一撩就搬个小板凳早早在银幕下等候。
   电影大概还有一个小时开演,银幕下的场子上早摆满了各家各户占位子摆下的长条凳或木椅子,三里两里的邻村也陆陆续续来了很多看电影的大人小孩。我每次看电影一定挤在最前排,我对那张银幕充满了好奇,十分纳闷放映机的光打在上面怎么就会有人,尤其是看战斗片每每看到愤怒的八路军战士搬起石头砸向敌人就迷惑不解,明明看见大石头消失在银幕下方而地上竟然连个影子都没有?
   当夜色完全覆盖小山村,乡亲们基本到场,那时在村上看电影比看戏热闹,村里人大多文化浅,尤其上年纪的人多是文盲,大概觉得电影的故事是真的,戏曲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放映机的灯亮了,放映员打亮屏幕开始调焦,这时放映机前排坐着的年轻人纷纷举起手,或单或双在光束里做出各种小动物的形状,维妙维肖地投射在银幕上,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景观。那时候村上三天两头停电,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手电筒,电影开演前总看到无数的手电筒不是凑热闹似的往银幕上乱照,就是形成一道道交叉光束一起射向苍茫的夜空。
   电影终于开场,人们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里默不做声,只到一集放完,如梦方醒,换胶片的当儿,场子里重新恢复了喧嚣,有议论片子的,有小孩嚷着要撒尿的,有鸣口哨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小时候看电影,不管看什么只要是有叛徒的情节,我都有一个解不开的结,而且纠缠我很久,就是叛徒被抓变节后重新混到我们队伍竟然不能马上被揭穿。我在下面那个急啊,只骂里面的人笨蛋,有几次见叛徒跟自己人说话,急的我在下面失声大喊:他是叛徒,刚才已经叛变了,快抓住他,我都看出来了,你们怎么不明白?
   第二天上学一群一年级的蝌蚪们议论昨天的电影,我就忿忿不平地把我的发现说出来,惹得一群蝌蚪随声应和:就是,我也看出来了,他们要像我们一样看出叛徒,谁谁谁就不会被坏蛋抓走,谁谁谁就不会牺牲。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趣,那时候文化生活贫乏,生存环境落后,从小接受的是民间鬼故事和大灰狼的熏陶。很久一段时间,在农村的夜晚,一个人站在户外,听着凄厉的风声,望着远方黑魆魆的山脉,感觉背后发凉,仿佛有什么东西会突然出现在身后吓你一跳。
   现在,童年渐行渐远,但在心中依然清澈生动,纯真的童年像镶嵌在灵魂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烁。
  

共 34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管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是贫乏还是富有,它在孩子心中都种下了快乐的种子,之后这份快乐便在记忆的土壤里茁壮茂盛,会毕生散发幽香,温暖我们一生的脚步。随着作者精彩的笔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在一幕幕放映:在县城时,有顶镶着红五星的绿军帽的荣耀,妈妈模仿戏中的角色带来的欢笑,去大礼堂看戏的热闹与开心;七岁前在农村看电影前的急切与看时的疑惑……都在作者的笔下精彩纷呈。特别是看戏与看电影两个场景的描写再现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童真与烂漫,活泼与好奇, 将编者的思绪也拉回到了那个年代,并引发着感情上的共鸣。很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写,似丹青高手,将那个时代的童年生活场景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了。精彩美文,倾情推荐。【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1-11-09 20:09:33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管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是贫乏还是富有,它在孩子心中都种下了快乐的种子,之后这份快乐便在记忆的土壤里茁壮茂盛,会毕生散发幽香,温暖我们一生的脚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叶渔        2011-11-21 14:24:08
  谢谢风逝的支持和点评,向您问好
2 楼        文友:风逝        2011-11-09 20:10:07
  随着作者精彩的笔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在一幕幕放映:在县城时,有顶镶着红五星的绿军帽的荣耀,妈妈模仿戏中的角色带来的欢笑,去大礼堂看戏的热闹与开心;七岁前在农村看电影前的急切与看时的疑惑……都在作者的笔下精彩纷呈。特别是看戏与看电影两个场景的描写再现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童真与烂漫,活泼与好奇,
   将编者的思绪也拉回到了那个年代,并引发着感情上的共鸣。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风逝        2011-11-09 20:10:33
  很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写,似丹青高手,将那个时代的童年生活场景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了。精彩美文,倾情推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