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执现为变

精品 执现为变 ——法相唯识宗对佛经的曲解


作者:牧二 进士,814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07发表时间:2011-11-11 19:48:18

“万法唯心(意、识)”,这对任何佛教信仰者与研究者来说,都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个“唯心”,究竟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对凡夫众生而非对佛祖而言,这个“唯心”,是否意味着“识外无境”呢?
   在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主要佛经《解深密经》中,主要有两处直接涉及了这个问题,其一是“心意识相品第三”,其二是“分别瑜伽品第六”。其中,后者用表诠的形式直接肯定:“识所缘,唯识所现。”
   现者,显也。而显,《说文解字》训义为“头明饰”。头上本无饰,所饰者,头之外的金银珠宝之类,当然,所显者,也就不是妇女本具的姿容,而是妇女所属家庭的财富。同理,识所显者,也并非“识”本身,而是识所缘取的外境。
   我看着书桌上的茶杯,脑袋里立即浮现出茶杯的形状与色彩。在这里,撇开那个被我叫做茶杯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谈,概而言之,我的识所摄取的,是“茶杯”的形与色。随后,我的目光转向茶杯旁边的香烟,脑袋里立即又浮现出香烟的形与色,或者还有它的香味。在这时,撇开那个被我叫做香烟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说,概而言之,我的识所摄取的,是“香烟”的形、色与气味。
   所以,“识所缘,唯识所现”的真实含义应该是:识“摄”取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显现为“行相”,而这个行相本身又成为识所“缘”取的对象,形成法相(也称行相)。我脑袋里浮现出茶杯的影像(感觉),然后,我就这个影像作出判断,这是茶杯(知觉)。在这里,茶杯的行相是“识所现”,而这个行相本身又是我进一步作出“这是茶杯”这一判断的依据,所以,它同时又是我的“识所缘”。
   对于前者,即感觉部分,在“心意识相品第三”里,佛祖说道:“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对于后者,即知觉部分,在“分别瑜伽品”里,佛祖说道:“……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由此可见,佛经本身并没有否定“外境”的“实在”。
   实在,依赖于人的认识作用而“存在”,但是,离了人的认识作用,实在对人来说尽管并不存在,但是,它仍然是“实在”的。
   毫无疑义,这是不可否认的,而佛祖所做到、并希望众生也做到的,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粗重身”中建立一个以法为依托的法身。这个法身“永害微细、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要以言之,佛祖所做到、并希望众生也做到的,既不是否认外境的实在,也不是不再“看到”外境,而是对“一切种所知境界”无著——不“落脚”、无碍——不受妨碍,从而远离“看到”并执著于“所看到的”外境与所思所想所带来的困扰,与痛苦。
   然而,从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发展起来的中国法相唯识宗,却不这么看。
   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体系极其繁复,但是,其核心却很简单,那就是“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识外无境”,这种古典的说法很玄妙,既可以理解为:在识之外没有外境,也可以理解为:离了识,外境便不存在。很明显,后者所表述的,正是上面所谈到的“实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也是佛祖的基本看法。而前者呢?
   在解释识的本质时,法相唯识宗的核心论著《成唯识论》,把识体分成了见分与相分两个部分,并论述道:“以所缘相说名相分,以能缘相说名见分。……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由此可见,在法相唯识宗看来,识所缘取的实际上就是“行相”。
   请注意,这里所涉及的,正是我刚才提到过的关于茶杯的知觉部分的解释,与佛经似乎并无矛盾。但是,在解释这个知觉产生的前提的时候,唯识宗却用了这么一句话:“识所缘,唯识所变”——请注意,如前面所提到的,《解深密经》的说法是:“识所缘,唯识所现”。
   变者,更也;更者,生也。生,有两种形式:派生,或衍生。但是,不管是派生还是衍生,总而言之,都是由母体生出子体,不管子体生出来之后母体是否还存在。由此可见,在法相唯识宗那里,识最初所缘取的,并不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外境,如茶杯的形与色,而是由识的母体一下子囫囵生出来的子体;这个子体,它本身就包含了识与所谓外境这两个元素。换言之,所谓外境本身,也是识的母体一下子囫囵生出来的。
   我看着摆在书桌上的茶杯,脑袋里立即浮现出茶杯的影像,也就是立即产生了关于茶杯的行相,紧接着,我又根据这一行相作出了“这是茶杯”这一判断,形成法相,这没错。但是,这个法相中茶杯的形与色这一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和我的识的子体一样,也是我的识的母体一下子囫囵生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我的书桌上还有茶杯这一所谓外境吗?
   结论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法相唯识宗便把“外境”从“行相”一词、进而从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里一脚踢了出来。“外境”存在吗?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外境,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外境的“实在”,又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外境的“存在”呢?当然只有识啦,当然“唯识无境”啦。
   就这样,法相唯识宗仅仅用一个“变”字取代了佛经所用的“现”字,就把客观唯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一种主观唯心的佛教。客观唯心的佛教始终是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因而其本身也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主观唯心的东东呢?在唐代昙花一现过的法相唯识宗一蹶不振的深层因缘,也许就在这里吧。
   2011年月11月10日于罗家山

共 21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本深入辨析了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的区别,得出了“客观唯心的佛教始终是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因而其本身也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法相唯识宗对佛经进行了曲解,因而成为主观唯心的东东,导致其一蹶不振的结论。整篇读来条理井然,论证明晰,例举恰切形象,让人获益。【编辑:夏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1113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11-11 19:50:08
  牧兄,没想到你对佛经的理解这么深透啊。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回复1 楼        文友:牧二        2011-11-12 19:09:06
  呵呵,近两年感觉形势有点不对头,便埋头念佛经呢。近来可好?
2 楼        文友:牧二        2011-11-12 19:07:43
  夏冰编辑好!这篇文章虽然改了几次,可还是有一个漏洞,发上来之后才发现。请您帮忙把这段话换上去:
   现者,显也。而显,《说文解字》训义为“头明饰”。头上本无饰,所饰者,头之外的金银珠宝之类,当然,所显者,除了妇女本具的姿容,还有妇女所属家庭的财富。同理,识所显者,除了“识”本身,还有识所缘取的外境。
江建秋,笔名牧二,六二年出生于湖南汉寿县,06年毕业于毛泽东文学院,现为湖南省作协会员,《长篇小说》杂志社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欲海逍遥》、《熄灭》和《浪荡商人》三部,中短篇小说三十余部,散杂文若干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