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笑与哭的人生

精品 笑与哭的人生


作者:凝莘紫竹 布衣,46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82发表时间:2008-12-17 21:35:20

◎婴宁
  
   孜孜雅乐最天真,混沌婴儿未染尘。
   细柳生风衣弄舞,梨花带雨靥承春。
   聪明妙慧心思巧,绝色奇珍语露纯。
   璨笑憨然唯自爱,情深也教泪沾巾。
  
   婴宁之笑天真烂漫处仿似婴儿一般,婴宁之笑纯美怡人处仿佛就在耳畔。婴宁之态、婴宁之语,婴宁之气息,是人生之美境。婴宁,狐妾之女,托鬼母抚育,生长在山野之间,只小荣一婢。然天性灵动,不自拘缚,使其禀绝代之姿,掬旷世之笑。何况更在“乱山和沓,空翠爽肌,寂人无行,止有鸟道”的深山松柏间,没有世俗的所谓“礼教”,只有山林间自然奔放的泉水;没有俗人之间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只有茅舍前翠竹山花的相应和谐;没有一步登天的青云路;只有一径鸟飞的林阴道。在那深山谷底,丛花乱树里,意甚修雅的茅屋中生长的婴宁,就像山花般烂漫,山泉般清冽,朝阳般明媚。这样一个具有晨花暮竹般特有气质的女子,在蒲松龄的笔下奕奕生辉,跃然纸上。观其狂笑,仿佛一汩清泉从世中荡过,为世人清洗了眼界。真是洒心洒性之至笑,浑然契合之天真。
   婴宁爱花成癖,使其“豆棚花架满庭中”,花是婴宁的象征,花与婴宁同气息,花的遍地烂漫是婴宁无拘无束的笑意人生。婴宁那如花的灿烂笑容与一枝拈在手里的梅花作为她爱情的开始,她与王子服的偶然相遇,就令王生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也笑斥曰:“个儿朗目灼灼似贼。”然后遗花在地,笑语而去。想婴宁之笑,婴宁之美,婴宁已经走远了,王生仍为其魂神怅然,及至家中怏怏至病,“不语不食,肌革锐减”。后从吴生口中才得寻其所在,渐进饮食,有些好转后就独自一人山行而去,不辞路远的寻访。果在深山的小里落北向一家的碧桃红杏,野鸟格磔中见到婴宁手执杏花,“俯首自簪”。后至碧桃树下因婴宁之笑而展开的妙趣横生的奇谈,令人不禁喷饭,然婴宁若痴的狡黠真可爱至极。当王生与其诉夫妻之爱当夜共枕席时,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表面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痴傻的憨小姐,而实际上这正体现了婴宁的慧质灵心,俯思良久不是不懂张生的话,只是不好作答,试想一个姑娘面对男子这样的表白,能如何说呢,若不憨语装痴,就真显其笨拙了!这正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婴宁善笑,常不怕不顾的笑,无遮无掩的笑,更透彻的笑,开怀的笑,洒心的笑,大笑,狂笑,痴笑,浓笑,憨笑。就在行新婚礼时都“笑极不能俯仰”,故王生虑其憨痴,恐怕要说出房中事来,“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每当婆婆怒时,笑语可解,小婢过处,则巧令其免。其事体情理了然与心,聪慧才智实是不憨,然表面的憨言笑语只为显其慧之本耳。笑是婴宁最美的标志,她打破了封建女子不敢坦然笑,不能露齿笑的一切故作矜持之状。她面对不相识的男子能自由自在的笑,咤咤叱叱的笑,毫无羞涩避讳之状,被母责时,唯掩口忍笑而已。世俗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与她全不相干,然而也从未因善笑而失其少女的秀丽。婴宁却是世外的奇葩,瑶池的仙品,偶落凡尘的绛神花仙。书生能娶到如此之妻,幸甚矣!世人能读到如此之文,快意哉!
   婴宁不但是作者笔下幻想出来的能随天性而绽放的艳丽之花,也是作者笔下与现实对照的反面观,正因作者既想回归深山,又想踏入世途的矛盾思想。使得婴宁终于从作者编制的世外仙山跌进了世俗的罗网,当婴宁用巧计惩罚了调戏她的“西人子”,连邑令都能为其免责,而她的婆婆却严厉的教训了她,说她憨狂如此,高兴过了头是要生忧患的,若不是邑令神明,你就要去对付公堂,真丢尽了王家的脸面。婴宁正然听训后,“矢不复笑。”婆婆见她此后不笑,又说:“人罔不笑,但须有时。”不是不能笑,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笑,要按照闺阁中的礼体笑,就是不能任你的心自由自在的笑,于是婴宁“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真是与其强颜,不如不笑。
   婴宁是古代小说中笑的最让人喜爱,笑的最真实甚至是笑的最疯狂的少女,笑是婴宁的象征,作者用笑诠释了婴宁。但在听过婆婆的教训后,婴宁全然收起了天真之心,收起了那洒心之笑,想俗世之所谓“理体”就是为了扼杀本真的自性准备的,宁不哀哉!圣人留下的人生箴言,却成了那些为名利而活的人拿来束缚为本真自性而活的人的经典罗网,真是不仅用其愚笨的解释破坏了原本美好的人生,也痛杀了圣人为仁之心,宁不叹息!婴宁之笑纯是天然本真之笑,是风雅谐趣的巧笑,是智慧之笑,然而却被世俗人看成了没心没肺的傻笑,宁不悲乎!试想那些老学究,大家长,究经据典的自认为“正规”的教条主义如何能活出婴宁一笑的人生境界,宁不惋惜!
   婴宁虽善笑,但后文作者也写到婴宁因其养母之灵“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对王生零涕,念老母养育之情,何忍溺弃,婴宁哽咽诉其念母之情。后王生与其“舆榇而往”。终于在“荒烟错楚”中找到墓处,见到养母“肤革犹存”,婴宁“抚哭哀痛”。《婴宁》全篇都洋溢着婴宁的笑,而此处作者却巧妙的安排了婴宁痛哭的一面,更将其人性写的至真至情,饱满丰富。而世人说其憨痴者,真不懂婴宁之心。然观此一哭,其情之恳切,其文之真实。唯如此之哭才更显婴宁之笑,天真流露处,全然出乎性情。
   婴宁天真烂漫,特立独行,为真我而活,是世俗中的超然存在,可在当时那样的时世中,能容纳这样一弧清亮的扎眼的山泉么?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会有婴宁的存在么?婴宁是作者的真性情,也是一个遥远的愿望,是美好的寄托,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美丽的讽刺!“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作者还说婴宁就像山中叫做“笑矣乎”的野草,嗅之令人笑不可止,自然天真无巧伪之态远胜于合欢,忘忧之类,与之相比就连典雅的解语花,都嫌其美丽有造作之态。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是一个心地纯洁,心灵自由,淡然洒脱的秀其天性的女子。
  
   ◎黛玉
  
   涓涓滴泪最牵心,露目含珠对月吟。
   柳絮才情谁可比,芙蓉之貌世难寻。
   孤身病弱常多虑,傲骨清奇枉自斟。
   涕泣呜咽花谢去,当年也有笑光阴。
  
   黛玉之泪真纯自然,出自本心,毫无矫柔造作之情态。黛玉之泪虽是人世间小女儿之情的流露,但黛玉之眼却是俗事中一汩天然的源泉,她来自于天上,她来自于世外。黛玉,林如海之女,因母仙逝,祖母疼惜,遂接于祖母家寄养,后因父亦去,故寄人篱下而常生悲感。因其天性聪颖,心思缜密,使其禀绝世之貌,怀吟风之才。况其生在书香之族,又兼其父爱女如珍,又见她聪明清秀,使她读书认字。想林如海亦是清雅之士,故黛玉之天真自性未使泯灭也。后又在祖母的庇护下自然的生长,在大观园的潇湘馆那淡泊名利于世外的环境中涵养其性。故能与世不同尘,与人不同神。观其行止全然不是尘世之女儿,确是离恨天降落的仙子。但其虽具仙子之灵窍,却也只能审视着凡间的一切“荒唐”,而自无能为力,以至于常以泪洗面。
   大观园是百花齐放,虫鸟共鸣的世界。黛玉就是其中一株柔弱而惊艳的水芙蓉,在百花怒放中也能独自清芳,黛玉更是一株冰清玉洁的芙蓉,在虫鸟纷杂的言语中仍洁白的散发着馨香。黛玉是最会悲秋伤春的婉约诗人,在曹雪芹的笔下风流出自然,天然无雕饰。黛玉葬花、哭花、惜花、怜花,让她与花感同身受,宁愿化春泥,不愿随尘土。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是她特有的气质,黛玉之心柔弱纤巧,黛玉之心孤傲倔强。黛玉是特殊背景下的怀着世情的天外仙女,在离恨天时因感神瑛灌溉之情,早有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况又入世,且为偿情债而生,更不能将情释怀,因之情情而困,被情缠绕,终因情而生,为情而亡,令人感叹之余无限怅惘。
   黛玉对宝玉的深情,是《红楼梦》中最凄美的梦,宝玉对黛玉的深情,是《红楼梦》中最真切的痛。因着这样一份感情的深切,在当时的封建背景下,宝玉常因不能言而自嗟叹,黛玉亦因无人语而添伤感。真心不能真言,只能用假情敷衍,然违心言语中必动真情,故宝玉因之急的汗泪交流,黛玉因之哭的泪眼虚浮。在“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的描写中,将宝黛因将对方视若自己的为之惜为之痛写至极处。读至此处更觉黛玉之泪不是矫情,黛玉之泪不是小性,是真的悲心痛切,不能自持的落泪。若只一味将黛玉之情看作心胸狭窄、爱使小性来读此段,真如嚼蜡矣。想黛玉无父母相伴,无手足相依,寄居他人门庭,虽有祖母真心怜爱,但却不知将来如何,虽有宝玉真心相待,却又不能直言明说,兼又具诗人的气质,旷世的才情,更感到客居如浮萍,单弱胜孤草,宁不悲呼,宁不落泪!
   三十五回中黛玉叹道:“双文双文,成为命薄人矣,然你之命薄尚有霜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霜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读此一段,感黛玉伤怀悲其身世,黛玉落泪忧其清孤。黛玉如诗般及至的生活在潇湘馆中更展现的清澈无比。炎炎夏日,馆内阴阴翠滴,几簟生凉,黛玉吃过药后闷坐,隔着如烟如梦的软烟罗,调逗莺哥做戏,教莺哥念诗,读这一段的描写真是一幅玉人消夏的绝画。若没有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若不是孤身一人客居他乡,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啊!黛玉是诗人笔下的带雨梨花,是作者笔下神仙妃子。她诗化了人生,写意了生活,她充盈着作者失意的内心,倾诉了作者对俗世的悲怨,黛玉之泪代作者而流,黛玉之泪为了那原本美好的一切,总要被俗人愚蠢的毁掉,总要被世事淡漠的扭曲。面对这样无奈的世间,为名利而熙熙攘攘的人。清丽尽脱俗、才情堪比仙的黛玉,如何能生活的开心呢!
   可就是在这样注定了无奈的生命旅程中,也有“春风一笑解千愁”的时候,在“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一回里,也将黛玉的谐趣写得酣畅淋漓,在这一回书里黛玉惬意开怀的戏说引得众人笑的前仰后合,每读到这里,掩卷而思,只觉得大观园里的这一幕怡人的情景就展现在眼前。黛玉的谈笑诙谐,黛玉的风趣典雅,想黛玉的笑容定是百花从中开的最艳丽的一朵。拥有这样明媚笑容的女子却因人世间的种种无奈而总将珠泪盈满。蕊含清露的白芙蓉,成了黛玉的人生写照,清丽无比却总含着悲冷的幽怨,踏着晨霜朝露的悲愁在百花丛中独自感叹!佳人兮,愁几许;悲怜兮,无人语!总在花阶露圃中临风洒泪、暗暗凄楚!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清照之词,黛玉之心,为情情相系,教夜夜如风,占得一缕愁,化作今日泪,桃飘李飞都不管,乱叶纷纷又是多雨时节,怎不伤心。
   黛玉有一颗冰清的玲珑心,黛玉不是画中美人,而是实实在在温情脉脉、细腻多才的人间女子,她伤感,她叹息,她写尽了人间悲欢,她看透了俗世之恶,怀着一腔浪漫天真的诗情,过着与世无争的淡然生活。她谨慎,她多虑,她经历了生离死别,她感受着孤独寂寞,带着挥不去的悲秋之情,过着寄人篱下的落寞生活。黛玉的内心情感交错,无可释怀处,只能自怨自叹,近而自怜。
   宝玉的相知是黛玉精神世界的春天,唯宝玉能知黛玉,怜黛玉,深深的爱惜黛玉。观其乐而乐,为其忧而忧。宝玉和黛玉的相爱相惜,不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见钟情,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和摩擦渐渐的明确了互相在彼此心中的位置,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即便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有可能长久。宝玉是爱之深,惜之切。却往往因为这样而弄巧成拙,总要引出黛玉的眼泪来。黛玉也是爱之真,惜之切,却也往往因为这样而产生误会,总要弄的宝玉若痴若狂。纯真的爱情,在浊恶的世俗中总是被世人颠倒,使人相爱却不能直言,但在真情不禁流露处也无法隐瞒。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里,宝玉情不自尽的向黛玉表白,“说道:‘妹妹,且略站站,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到:‘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宝玉站着,只管发起呆来。”这时正巧袭人送扇子走了来,宝玉就一把拉住袭人的手将心里话全盘说了出来,袭人吓的魂飞魄散。这就是在封建思想的笼罩下,真心的表白在袭人心中成了晴天的巨雷。这样的真心话黛玉却不敢听而忙忙的走开,说这样的真心话宝玉却因为心里的极度紧张而失神,拉错了手也不知道。可见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争取一场自由的恋爱是极度艰难的。当黛玉明确了宝玉的心之后,得到欣慰的同时又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没有依靠,没有背景成了黛玉心中的隐痛,就连紫鹃也甚为忧心。在“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中紫鹃更明确了宝玉的心,近而对黛玉说了一大段话,令黛玉伤感不已!紫鹃说“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好凭人欺负罢了。”黛玉在荣国府唯有祖母和宝玉是个依靠,可祖母年事已高,宝玉又作不了自己的主,紫鹃的忧心何尝没有道理。只是心里都清楚不能说而已!文中常常将宝黛的爱情蒙胧化,每当我读到宝玉挨打后黛玉坐在宝玉床前哭,只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我也替黛玉不解,为什么宝玉说你放心而后又说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叫黛玉如何放心呢。可后来再前后文联系起来细读,才明白这话,话中有话。在前一回文字里宝玉刚表白过,继而发生了这样的事,与之相应的后文又写到宝玉支走袭人悄遣晴文给黛玉送旧帕子,这隐讳的说明了老爷和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宝玉说的“这些人”中就有黛玉,表明了宝玉要为真性情而活的决心,和对黛玉真挚的感情绝不会因外在的压力而改变的决心!黛玉之心更因此而牵,黛玉之泪更因此而涟涟不绝。
   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的梦将在残酷现实的面前彻底破灭,也正因为世所不容的爱情柔弱的黛玉也能坚持到底,将它歌叹成千古的传奇,使得黛玉的眼泪流得更加的凄美。黛玉是古代小说中哭的最真实最真情的女子,也最牵动读者的心,古往今来不乏有人为黛玉而痴狂,这虽然不是作者的意愿,但黛玉的眼泪黛玉的爱情的确能打动读者的心。
   黛玉,柔弱中的坚强,黛玉将爱情的经典推向极处。黛玉用诗诠释着自己的内心,黛玉的诗风流别致中带着委婉的哀愁,,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在黛玉的诗中都赋予了感情,黛玉细腻而丰富的情感都用眼泪宣泄出来,黛玉的诗是用血泪写出来的,黛玉的人生是用珠泪织就的。黛玉,苍茫世间的别样女子,大观园里的别样人生,作者笔下的绝代佳人,在我眼中比白雪晶莹。我不相信最疼爱黛玉的祖母会让宝玉取宝钗,更不能相信黛玉因傻大姐的话而迷失本心,最终因恨宝玉而离开人世的结局。这些情节都很显然的和前文不相符,贾母明知道宝玉对黛玉的心,贾母那样精明又懂感情,而且非常的疼爱宝玉,会明知道娶宝钗会让宝玉痛苦还那样做吗?而且凤姐也曾说过宝玉和黛玉一娶一嫁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还有黛玉自始至终最了解宝玉,总为宝玉的不自惜而痛心着急,她会在离开人世之前去恨宝玉吗?这显然没有道理,所以每当读到后几十回时,觉得人物变的有点奇怪而读不下去,可惜红楼终是残梦,喜欢《红楼梦》也曾因为它的残缺而叹恨,但也因为如此扑朔迷离的未完残稿,而更觉得它的可贵,它的精神是旷达的,是恒久的。宝黛成功的演出了一段永不退色的经典爱情,黛玉谱写了人类灵魂中最美好的那一面,黛玉之泪是对眼泪最深刻最精确的诠释。黛玉,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脂砚斋批语说:“‘绛’点红。细思绛珠岂非血泪乎!”作者将黛玉的前生名字隐含着血泪,可见黛玉之泪最后一定是为作者而流的,作者一定会将她写成惊天彻地的旷世绝泪。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领袖精神的人物,是心地纯真而又思想丰富的最具才情的女子。
   婴宁之笑,黛玉之泪,一喜一悲,都是天才作家的绝创。然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才是人生的真实。婴宁与黛玉都笑的真实哭的真实,都为真我而活,只不过婴宁是表面看起来欢喜的结局,却也露出了人生的虚伪,婴宁最终隐藏了真我。而黛玉看起来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却也道出了人生的真情,离开了浊恶的世间,永远的释放了真我。婴宁之纯真,黛玉之纯情,是古代小说中写的最纯粹的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生命存在。

共 63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婴宁之笑,能品出纯真背后人生的虚伪,山野之烂漫与异类之可爱,是合二为一的。文章读黛玉之哭,亦能从爱情悲剧结局中,品鉴出人生的真情与浊恶世间的不可调和。文章语言精炼老到,文气亦灵动自然,判语也很精当。【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8-12-17 21:38:05
  婴宁之笑,黛玉之泪,一喜一悲,都是天才作家的绝创。然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才是人生的真实。婴宁与黛玉都笑的真实哭的真实,都为真我而活,只不过婴宁是表面看起来欢喜的结局,却也露出了人生的虚伪,婴宁最终隐藏了真我。而黛玉看起来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却也道出了人生的真情,离开了浊恶的世间,永远的释放了真我。婴宁之纯真,黛玉之纯情,是古代小说中写的最纯粹的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生命存在。
   精当之论。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丁恨炎        2015-09-12 19:19:51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