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苑★佘市桥-----沉默的奇迹

编辑推荐 文苑★佘市桥-----沉默的奇迹


作者:刚子哥哥 举人,346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31发表时间:2011-11-20 22:08:42

走过一座桥,只需几分钟,要是坐车的话,那就是一晃而过的事情。可是,要走过一段七百多年的历史,该要用多少人、多少事才能成为它宏大的背景和衬托。佘市桥,就是这样一座历经七百多年苍桑风雨,七次朝代更替,依然老骥伏枥,余热不息的古桥梁。
   在这次佘市镇采风活动中,当我第一次把佘市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如此近距离而且颇为用心的审视、瞻仰时,心里首先浮起的却是一份羞愧。是的,羞愧!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里,我已十数次从这座桥上经过,去慈利县,去夹山寺,去白洋湖,却没有一次能放下匆匆的行程,俯下身来触抚、亲近这份先祖给予我们的瑰宝,暴殓天物却混然不知,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对文化的践踏,不也是对自己浮躁的惩戒么。
  
   佘市桥初建时叫道源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年),位于临澧城西十三公里处,横卧在澧水支流道水河上。建成后,因附近佘姓人居多,当地人惯以佘氏桥名之。后在桥头逐兴集市,当地也以佘市而代之,沿用至今。临澧有句俗话叫“三次为定”,佘市桥的建成也非一朝而成。初建时为石墩木梁桥,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时废木梁建成石墩石梁桥,元至顺二年(1331年)又取当地太浮山红砂石,改建余市桥,历时六年,一座八墩九孔的连拱石桥终于横卧道水,就是现存余市桥的主要部分。当时建成时此桥极为精美,元太史揭曼硕在其《道源桥记》载:“上为屋二十六楹,中建阁四楹,以奉镇水之神,阁之下左右有轩,右署曰“江山有待”,左署曰“风月无边”,南北为门,以司阖辟。建石浮屠二范,金犀三琢、石犀四座、以压水怪。居道人以备洒扫。听民贸易其上,晨合暮散,各得其所。”,应该就是现在湘西那边还时有所见的风雨桥模式。解放后,临澧县人民政府在原石质桥面上加铺钢筋水泥,拆石栏建水泥柱栏,并在桥南增添两孔,将桥面向南延长二十米,使之成为公路桥,担负着临澧县到石门县这条地区主干公路及县内乡际人物流的过河运输任务。
  
   拐过道水河边的一片居民区,趟过深秋季节没脚的衰草,古老佘市桥的庐山真面目就这么落落大方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全没有七百多岁的故作神秘,也没有倚老卖老的矫情造作,无碑无记,真实自然。九孔大小相同的门形圆桥眼在道水河上一字展铺,与河中波纹里的倒影合成九个浑然天成的椭圆,如九只历史深处透过来的眼睛,不惊不乍,无喜无忧,淡看朝替代换,星月轮转。根据桥体材料和建筑痕迹,古代建筑与现代部分一目了然,担负主要承重任务的仍然是古体部分的那些红砂岩建筑,越临近水面,砂岩的颜色会更深一些,至水面约一米处已变成黑色,那自然是数百年来河水冲刷浸泡的结果。不知为什么,我脑海里突然自创了一个“桥轮”的词来,应是借鉴了树的“年轮”这个概念,那层层愈低愈深的砂岩颜色,不正是这座桥七百多年风涌云起跌宕起伏生命历程的真实印照吗?它的每一个高度都历经了能量不同的洪水,但同时也证明了佘市桥骨子里的坚强。历史上,这座桥曾经三毁三复,第一次是初建后不久毁木梁建石梁,第二次是清乾隆五十六年被洪水冲毁四墩,桥上原有的一些精美建筑亦冲毁无存,乾隆五十九年桥体按原制补修,第三次是清同治元年又水毁几礅,历时一年多修复。1930年,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曾与国民党激战于此,幸好当时双方都没有投入火炮之类的重武器,真可谓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是名符其实一座有故事的桥。桥礅被智慧的古人设计成迎水一面为尖刀状的锥形,这样可以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简单实用,礅顶已生出许多的藤蔓来,恰似少女刻意而为的刘海,俏皮而不失端庄。八个古桥礅在流动的水波里,有如八只随时都能蓄势待发的冲锋艇,似只要谁一声令下,立可浪遏飞舟一样。古桥面上浇筑着加宽了的近一米的现代水泥桥面,桥面可见车来车往,时有三四十吨的矿车经过,在无比心疼之余,却又不能不让你感叹古桥的坚固。
  
   纵观佘市桥身世,发现这不仅是一座实用之桥,更是一座善德之桥,以善开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一开始建桥,是当地一个名叫广海的僧人见乡邻往来不便,遇洪水时有淹毙者,于是牵头筹款修建,初为石礅木梁桥。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有“里人李元佑、梅兴祖增修石杠”,元至顺二年弃木梁建石梁桥时,又有祖居佘市的学政刘世英捐款二十万,历经六年增修桥礅。清乾隆五十六年第二次水毁四礅,由当地乡民自愿捐资,用银三万两,按原状复修。清同治元年(1864年)佘市桥又被水毁几礅,“同知蒋明章捐巨资修复,其子蒋锡瑞督工”。民间说善有善报善始善终,也许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善举,感化了那些修桥的工匠,夯实每一寸基础,砌牢每一块砂石,夜以继日,绝不偷工减料。是的,他们没有钱,但他们可以把善德以尽心尽力劳动的方式,用血汗付出,传递着这种做人之本。正是这些财力与劳力复加的善举,才造就了这座全国至今服役年代最久的桥梁,在与它年龄相差无几的赵州桥、芦沟桥等古桥早已退役成只供学者研究、游人观赏的风景之时,佘市桥,这个沉默的奇迹,仍然岿然屹立负重不毁,每天承载着数百趟车辆往返穿行,保证着国计民生的顺畅。正是善德,造就了这样不朽的奇迹,而也恰恰是善德,才让我们觉得这种奇迹其实理所当然。所以,善,是一种力量,可以力扛千秋;善,也是一种承载,可以泽及万世。
  

共 21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解读了佘市桥的变迁,它从沧桑中走过,它从风雨中走过,它来到我们面前。“善,是一种力量,可以力扛千秋;善,也是一种承载,可以泽及万世”,佘市桥,善德化身,沉默酿造奇迹,以身明理,昭示厚德,厚德载物。谢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梅香透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香透雪        2011-11-20 22:11:35
  问好作者。欢迎光临军警文学!
大学文化,公务员。在不同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多篇(首)。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