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精神与文化

编辑推荐 精神与文化


作者:杨伯恒 秀才,150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29发表时间:2011-11-20 22:25:57

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比如现代人们最需要这种精神去安顿人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人性的温暖一定是伴随灵魂而来的。即塑造人的灵魂,刻不容缓。一个民族是一个灵魂,是一种精神原则。铸就了钢铁般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象惊雷一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我们的“中国精神”。精神思想能振奋人的斗志;能鼓舞人的心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在承接中华民族古代民族精神和近代民族精神。
   现代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现代民族精神是对当代民族精神的扬弃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改革精神、开放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进程;中华民族精神与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再次提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面对人的“心灵扭曲、民族灵魂痼疾,灵魂荡涤”。重塑人的精神灵魂救赎,必须在精神上联系人们的信念,毋庸置疑,在修正人们的行为中是最有效验的。我们必须记住,依照满足和遏制最迫切的较低需要的程度,人们的行为最终要通过观念和信仰来塑造。重塑科学信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灵魂)”。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开来,深入指出重塑信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为重塑信仰、实现灵魂救赎提供一种可行的重要理论依据与理论保证。
   例如,鲁迅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在于“立人”,只有发扬光大人的精神,有了富有创造精神和反抗斗争精神的人才能够去创造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显示了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拯救国人的灵魂、重塑民族精神的事业中。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为动力,以博大精深的思想为武器,牢牢地站立于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无情地凿除国人灵魂中的痼疾,使真正的人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现代性问题依然是主体问题,现代化建设需要张扬个体的主体意识,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来解除对人的个性的压抑,摆脱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则是现代性的现实。现代性的理想应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取向;当代中国,虽然工具理性发育尚不足,主体也并未过度张扬,但防止工具理性的膨胀及主体的过度张扬,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往行为理论注重“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分析,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权利,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为中国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人的精神气质,即理性、主体性和自由。自由开始于人对自身的寻找,这就是人的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自由的本质。由于理性自由追求一种普遍规律,因而把自由规定为认识论自由和德性自由;同时,由于理性自身局限,理性和个体自由的内在分裂和冲突日益明显,普遍理性成为压抑个体自由的力量,自由之路转向了生存论自由。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自由是人的自由的真正之路。自由是人不断摆脱自然创造精神空间独立发展的过程,是精神自己规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人的精神生活是由知识生活、心理作用、情感生活、道德生活、信仰生活等要素构成;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注重持续发展,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结果不同;精神生活在人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精神生活遇到许多困难,有人称之为“人类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人们开始寻找其原因。首先精神生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其次,政治体制的不合理,体制上的缺陷,也导致了精神生活的失落。
   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对策。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既并行发展,又交互相融,浑然一体,胶合程度越来越高,精神生活成了广大家庭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精神生活出现的问题,人们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尽可能找到“治疗”的药方,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
   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精神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政治、文化,民主与法制,体面与尊严,都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民主和法制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它为精神生活的提升提供了政治保障;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摇篮,它为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信仰重建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肯定,是对精神家园的根本性的拯救,它为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灵魂。生活的科学离不开精神,有精神的生活才是科学的生活。精神是一个特别有生命力的世界。永垂不朽的灵魂是精神之魂,永远留住的根系是精神之根。例如,孙中山文化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有:恢复固有道德,改良国民人格,倡导互助、合作、合群的道德,倡导利他、服务的人生观,发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发扬王道文化,恢复固有知识和固有能力,培植先进的政治心理,加强政治道德,培养革命精神。孙中山主要从四个方面建构其心性文明思想:以中西合璧为坐标,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为依据;以心理建设为主途:用人人的方寸之地做基础,破知易行难,立知难行易;以大同之治为归宿:追求振兴中华、驾乎欧美的中国之大同和世界和平、人类进化的人类之大同。
   文化相对于经济而言,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活动则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即“教化”功能。这是人们对文化功能的一般的、传统的认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文化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有经济价值的功能。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同样也离不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础,作为人类最基本活动之一的文化交流,其前提条件当然也是文化资源。文化交流不是泯灭民族个性,而是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本元素构建价值理念、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强化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
   文化即一个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是由物理工具、知识经验、社会组织等方面由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构成,其中包括价值、信仰、行为准则等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艺术成果;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对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反对来精神文化也可以转变为物质力量,变成实物、技术手段。
   文化由人创造,文化又塑造了人。也只与人及人的活动有关,规范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包括调节和控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为规范体系。认知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用以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物质文化。如建筑物、服装、饰品、用品、工具等。饮食文化、衣着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日用品文化等。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它与人及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具有超自然性。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样式,人类世世代代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文化之中,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构建和谐文化,人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所以和谐文化的构建是否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满足人的需要,是其是否具有必要性、合理性及实效性的基础。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繁荣文化事业,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齐动,传播先进文化,树立国际良好形象,中华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指向,我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发达的交换关系来创造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往往只在机制层面上进行,仅着眼于去发掘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而忽视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的特征。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的基础上,经济体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人”的人性思考,而“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性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正日渐凸现。
   综观人类历史,国家强大是文化的核心作用。一流的文化创造一流的国家,一流的文化造就一流的民族。民族文化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中民族心理的长期发展将演变成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发展繁衍的必备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期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文化建设是要抵御和预防“反文化”渗透和“消极文化”蔓延,以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 朽文化”,是社会土义文化建设中止确处理主导文化的基本指针。主体与文化处在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又模塑主体。文化决定主体的本质,文化养成主体的人格,文化规制主体的行为,使主体在文化化过程中成为社会的人。 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产生凝聚力、保持自己民族独立性的灵魂。当前中国主流文化的弱化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如果不重塑主流文化,国家将失去竞争力。只有重塑主流文化,才能激发人民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文化是制度之母。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质上是制度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国模式”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强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化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一个繁荣昌明的现代化,都蕴含着强大的政制文明和醇厚的精神文化源流。制度文化既是一个生长的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与创制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思想上、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同,甚至发生了尖锐冲突,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和冲突。中国人经常面临着两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一是如何对待民族遗产。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有其自身生成的人性机制。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实现是由人自身的既定性与未完成性、主体性与超越性、社会性和受动性综合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处,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交流激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的文化发展问题。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相互汲取,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以促进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地区,都会使社会文化带上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物质生活、经济关系具有各自的特点。由于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高新科技与高文化联姻;在国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要求,使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必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由区域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不仅要建立政治、经济、军事大国,还要建立文化强国,要通过文化的输出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国的发展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中国要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中国向世界输出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才是国家有效的“软实力”影响,既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也是中国作为强国所应承担的责任。

共 51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精神与文化,沉厚的话题,洋洋洒洒的文字,阐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内涵,论述了人的精神生活之内容和其重要性,对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对民族复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值得探讨和深思。【编辑: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1-11-20 22:27:53
  理论性强的文字,深度与力度兼存,欣赏!:)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