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杂文】王图霸业几度春秋

编辑推荐 【江南杂文】王图霸业几度春秋 ——评春秋霸主


作者:江边一碗水 举人,476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6发表时间:2011-11-24 15:16:40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春秋时期,先后出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位霸主。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质疑,后世史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郑庄公等人也应当是当时的霸主。综合众多议论,我个人认为,除了名不副实的宋襄公以外,严格来讲,阖闾、勾践、郑庄公等也不应当列入霸主行列,无他,影响力要差一些。因此,本文只选择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四位名至实归的诸侯霸主,略作评论。
   齐桓公叫姜小白,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实际上的霸主,足见其政治才能。那么,齐桓公在与公子纠的争斗中胜出,得以继任齐国国君后,接受鲍叔牙的推荐,任命管仲为相。可以说,这项任命才是使齐桓公登上霸主地位的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几项措施,都是出自管仲之手,比如“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始终让齐桓公的多次军事行动,甚至后来的葵丘会盟,都有了维护周王室权威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理由,连周王都支持,还有谁敢不服从?在当时,这样一句口号,代表了齐桓公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是管仲的想法,关键是得到了齐桓公的认可。
   我们说,评论齐桓公,离不开对管仲治齐的认识。因为,不论从《史记》的记载,还是其他众多史家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无论如何成就不了齐桓公的霸业。当然,既然是春秋第一位霸主,自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对管仲的任用以及莫大的信任。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纵观上下五千年,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君有几个?所以,我在评论管仲的时候,曾经说过,与其说齐桓公有幸得到管仲的辅佐,不如说管仲有幸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既然如此,管仲没有理由不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一番事业。要想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光喊口号是没用的,“打铁须得自身硬”,首先自家的实力要无比强悍才行。齐桓公即位的时候,齐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国内的动荡还没有消停,何谈什么称霸。管仲为相之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因其俗,同其礼,与俗同好恶。”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这正是当初姜太公治国思想的延续,它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群众的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指标。在这种治国理念的指引下,齐桓公与管仲在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促进,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力强了,就要显示一下势力,这是春秋战国各诸侯通用的做法,也是“共识”。那么,自己的拳头硬了,齐桓公的底气越来越足,开始试图影响、控制周边国家。从历史记载来看,个人以为,恐怕当初齐桓公只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打谁或者不打谁,而更有远见和谋略的管仲却提出了“尊王攘夷”这么一个口号,给齐国所有的军事行动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再经过周王室的鼎立支持,于是,齐桓公正式登上霸坛。前文我把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建立归功于管仲,有我自己的理由。管仲死后,齐桓公仿佛解开了枷锁一样,不听管仲临终劝告,一意孤行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以至于死在床上六十七天没人给下葬。一代霸主,只落得如此下场,带给后人的思索却不仅仅是悲哀。
   晋文公名重耳,早年有过与齐桓公类似的经历,甚至境遇还要悲惨些,一个大国公子,在外逃亡十九年,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因此成就了春秋时期另一位霸主。也许与他的经历有关系,多年逃亡生涯,培养了晋文公坚忍善谋的性格。在他以年老之身回国就任国君之后,励精图治,任用了很多贤臣,其中包括后来赵国的祖先赵衰等等,一众文武左辅右弼,一时之间,晋国渐露王霸之气。这里面有三点最值得称道。其一,早在逃亡期间,晋文公就受到了齐桓公、秦穆公两位当世霸主的赞赏,两位君主对他礼遇有加,足以证明晋文公自身很有才能;其二,他坚持“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才”的国策,使得晋文公以仅仅九年的在位时间,却造就了晋国百年霸业,这一点齐桓公也不能比;其三,晋文公效仿齐桓公“尊王攘夷”,牢牢占据大义,足见他胸怀大略。晋文公在位期间,实行了三军六卿制度,应当说这项举措稳住了文臣武将的心,所以当时晋国从来不缺贤臣、能臣。但是,也正是因为这项制度,却是为晋国后来的覆灭埋下了祸患,以至于后期六大氏族把持晋国朝政,内斗频频,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王图霸业一场空。
   关于秦穆公,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位春秋霸主的努力,才奠定了后世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秦穆公的霸主地位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上所有的所谓明君一样,秦国的中兴是他,一度衰落也是他。秦穆公在位时,重视外交,重视人才,给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五张羊皮得贤臣”等故事,然而,在他去世时,却大兴殉葬,很多名臣都作了他的殉葬人,直接导致很长一段时期,贤才不敢西入秦,国势也一度频临败亡。
   春秋五霸之中,以我个人眼光,最为欣赏的,不是上述三位,而是楚庄王。为什么这么讲,在五霸中,唯独楚庄王具备后世历朝开国帝王的风采。因此,在评论他时,不免要多说几句。
   在评论楚庄王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楚国的传承由来。周朝建国初期,楚国的熊氏先祖曾经先后辅佐过周文王、周武王,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出了位能人熊绎,因为工作很勤勉,成王将现今湖北秭归一带封给了他,此地古称楚,所以熊绎是楚国第一任诸侯,但爵位不高,只是个子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几种,子爵地位很低。之所以说它地位不高,是因为有比较。那个时候,受封的很多诸侯君主都享受的是公、侯、伯的爵位,被封子爵的、势力比较大的诸侯,只有楚国一家,别无分号。那么,我们讲,中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看到自家封号如此之低,估计楚国的历任君主心里很不舒服。到了熊渠为楚子的时候,心里的愤懑终于爆发了出来,说:我是蛮夷,可以不遵守中原之国封号的限制。于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爵。从中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思想,出几个桀骜不驯的君主,一点儿都不奇怪。
   先说说楚国的由来,是为评价楚庄王作铺垫,楚庄王就是一位桀骜不驯的君主。作为五霸之一,他是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此人雄才大略,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有“中原问鼎”、“饮酒摘缨”等等。楚庄王即位的时候,楚国的形势不容乐观,他的父亲楚穆王一死,原来依附楚国的陈国、郑国、宋国纷纷改弦更张,依附了晋国,国内呢,又有斗克之乱,可以说国内外形势都非常紧张。这个形势对于年幼的楚庄王来说,绝对是个巨大考验。所幸,庄王虽小,却是很有心机,尤其经历了内乱之后,他对臣子都极不信任。为了观察大臣的表现,从中找出自己可用之人,楚庄王采取了装扮成昏君的办法。“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在这个情况下,先后有两位臣子伍举(即伍子胥的父亲)、苏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前去劝谏。通过这两个臣子的表现,庄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马上着手整顿吏治,把那些奸邪之臣统统杀掉,任用了大批忠于自己的臣子,获得了全国老百姓的拥护,实现了全国上下思想统一、政令畅通,国势逐渐强大。到了楚庄王二十年,包括秦、齐等在内的十三个诸侯国会盟,共同推举楚国主盟,从此,楚庄王正式成为诸侯霸主。
   有人认为,正是伍举、苏从的劝谏,才改变了楚庄王,使其从骄奢淫逸中摆脱出来。这种说法不一定站得住脚,因为什么?从史书上看,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关于他雄才大略的记载很多,关于他所谓骄奢淫逸的记载,只是说他即位后三年内是这样,之后并未纵情享乐。所以,结合本篇记载:“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那么,杀了数百人,又提拔了数百人,难道仅仅就是两位臣子的劝谏的结果?如果因此就做出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儿戏了些。个人以为,综合史书的记载,不能排除楚庄王所谓的骄奢淫逸,只是他采取的韬晦手段,目的在于观察形势而已。
   楚庄王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中最具有帝王之相的一位,其军事、政治以及对形势的判断能力之高,几乎没有可与之比肩的。实际上,楚庄王也有觊觎周王室的野心。他在即位后的第八年,借着攻打陆浑戎的机会,将军队屯扎在周朝的京师洛阳郊外,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搞了个阅兵式,以此向当时名义上尚存的周王朝展示兵力的强盛。并且借着向周朝使臣王孙满询问九鼎大小的机会,隐晦地表达了取代周朝的想法,这就是后世“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那些雄霸之主几乎都是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往往自身的能力超强,如果再有几位能臣辅佐,称雄称霸几乎是必然的。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那些雄霸之主的后代,具备同样能力的却是少之又少。楚庄王也是如此,他死后没有多长时间,他创下的宏图大业就被后代给败光了,依然困守江汉之间的蛮荒之地。前文提到伍举,有人可能对他不熟悉,但是都知道他的儿子伍子胥,对伍子胥的遭遇有所了解,借用一句话:“我运即国运”,我们从伍子胥身上就知道了楚国当时的处境。
   评价楚庄王,不能忽略他的历史功绩。前面说过,因为封爵造成了楚国与周王室之间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而且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那么,在楚庄王即位之后,随着他四处征讨,在打遍中原无敌手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把楚国纳入了华夏文明的范畴,从这一点来说,值得我们后世尊敬与缅怀。
   其实,不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有称霸的野心,春秋诸国那么多国君,有这种野心不在少数,然而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仅仅涌现了少数几个霸主,不能不让人思考其中的原委。我们后人看待这段历史,除了思考他们成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吸取、借鉴一些历史教训,如果不这样做,评论他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共 3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春秋五霸的评论见解独到,言之有理。从各君王成就霸业的原因分析和结局一一展开评说,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对这段历史可谓熟悉,可见作者学识之深厚。最后结尾让人不由想起《阿房宫赋》的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便是借鉴的作用了。推荐!【编辑:泪潇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品幽莲        2011-11-24 18:42:55
  问候江边哥哥!
2 楼        文友:九品幽莲        2011-11-24 18:43:24
  快成杂文大家了。
3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1-11-24 19:35:06
  妹子这是补台来了,O(∩_∩)O哈哈~
喜欢读书写点儿字
4 楼        文友:虚幻        2012-11-11 11:58:27
  笔哥哥,你的脑海里究竟还有多少历史文献可待汩出?我自认为历史好的了,与你相较就两个字,不堪,很不堪。笔哥哥,我得向你学习,学习,再学习!
凡尘中的一砂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