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和诗歌有关的叙述

编辑推荐 和诗歌有关的叙述


作者:诗金 举人,324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0发表时间:2011-12-02 00:58:08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会走向何方?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网上的书迷有多少?网络的兴起,电脑和手稿能否永远并存下去?文学中的诗歌,还能坚持多久?这样的文学话题,会一直困扰着低迷的文坛。舒婷用长诗《最后的挽歌》告别诗坛,是因为自己很难突破自己,并对读者说: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读者。这是有良知的诗人的真诚独白。对于文学家来说,没有了创新也便没有了生命,因为文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难超越的就是自己。在网上,读着南永前的图腾诗,耳目为之一新。正因有了创新,他的诗才能在国内国外好评如潮。为此,若想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拿出精品奉献给可爱的读者,除了创新,还能有什么!创新不单是形式之新,而应是空谷传音似的灵动和大气,对于社会的污浊和人生的启迪,应有强大的冲击波。这样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
   诗人写诗是这样,读者读诗读什么?读感觉。用感觉的耳朵听,用感觉的鼻子嗅,用感觉的嘴对话。如果诗歌能创造出这样的魅力场,读者又怎么能吝惜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读者面对诗歌又怎么能摇头失语?陶醉于诗中的信徒,他们的激情被唤醒,他们的审美就有了愉悦。他们的微笑就是诗坛所需的面孔。沉寂的诗坛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萧条。看看诗坛的严冬渐渐远去,诗歌的春天就真的要莅临了。
   诗人在写诗,用真诚用辛勤用智慧,躬耕于诗歌的田园沃土上,创作出让读者能读出感觉的诗歌。我不赞赏人人都写诗歌,这不是嫉妒,它太需要灵性之光的照耀。我希望人人都去读诗歌,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因它是艺术的,艺术的就是审美的;既然是审美的,就应人人去追求。在追求中寻找快乐,在追求中充实生活,在追求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诗歌要写得空灵一些,让人仔细思索,认真回味,走入诗境,把玩再三,创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佳境。
   诗歌整齐的形式是美的;诗行的参差错落亦是美的。欣赏着这样的美,走入诗歌的腹地,感受着诗歌平滑细腻的肌质,极致而富有弹性。徜徉其间,快乐其间,感受着诗歌的活力诗歌的激情诗歌的励志。阅读着诗歌的经典,诗歌的艺术永远燃烧着青春的火焰。每一次的阅读,它都是青春靓丽的,常读常新的作品。艺术就这样魅力永恒。诗歌艺术的多元化,不同读者有了不同的选择。诗歌剖析着人生,抓住人内心的灰暗,互相疗伤。读诗歌不要读同道间的互相吹捧的作品,它对诗歌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读诗歌的最高境界,就读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作品。因它能触动真性情,让人过目难忘,能引起感情的共鸣。
   我何时能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我是只高翔于文学天空的灵性之鸟,渴望自己栖息于文学这棵大树上,即使变成一片树叶,也要为文学事业尽绵薄之力。我是现代诗的痴迷者,是缪斯的虔诚信徒,为文学耗时而费力,感觉很值得。因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为文学而吃饭,却为文学而充实生活。如果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一点点有益的启迪,也是对我心灵的莫大慰藉。让自己的作品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去关注那些急需关注的人,给他们受挫的心灵以疗伤。我这只小小的灵性之鸟,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在文学的天空里飞翔,即使没留下痕迹,也要无怨无悔的飞翔。
   功夫在诗外。我品读着文学的经典,奋笔疾书着我的灵感。在作品中,尽量给读者留下暗示或想象的入口,引领读者的思维进入审美的空间。所写的作品不能随波逐流,平平庸庸。宁撞金钟一下,也不敲破鼓三千。因为“金钟”是经典,“破鼓”是平庸之作。向一字千金努力,不拼凑文字垃圾。在读书中觉得常读常新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作品恰是来自于生活的,反映百姓心声的,正如鲁迅所说的:“取之于民间,毁之于庙堂。”文学的精品在民间。我所知道的民间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壮大起来了,有些刊物上的作品质量不亚于官办刊物上的。民间隐藏着闪闪发光的艺术珍珠,现代的传媒应广泛的传播这样的作品。重视这些厚积薄发的民间精品,不让这些作品埋没掉。少一点捕风捉影,少一点空穴来风,少一点吹捧炒作,这才是文坛之大幸。
   近百年的中国诗坛,越发的低迷冷寂了。它走进了象牙塔,日渐的远离了人民大众,尽管民刊如林,产生了许多精品,但它的声音微弱,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民刊各自为战的局面异常突出。为此,诗坛何时才有它辉煌的盛况?再看林林总总的、屡禁不止的非法出版,更加显示出了诗坛的混乱。例如:如果你的名字或地址落在他们的手中,你就是他们商业收刮的对象。你会收到诸如“致富信息,诗歌联谊”,“征稿启事,入围获奖”,“重点联系,优先发稿”,“诗歌入选,交钱购书”等等。面对种种诱惑,你稍一虚荣,就要上当受骗被诗坛虱子掏了钱袋子。一些不法之徒,抓住了人的虚荣,钻了混乱无序诗坛的空子。面对诗坛的现状,诗歌发表难,诗界流派多,各立山头,没有权威性的诗坛言说。尽管现代诗意境之通幽,意象之朦胧,理解上却“曲径”,造成众说纷纭,混乱不堪。
   诗坛这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诗人何为?写旧体诗凭灵感,创作现代诗也是这样。古典诗歌优点固然多多,可李杜诗峰何人能攀越?宋词元曲的出现实属必然。直到“五四”时期,中国新诗没有纵向继承和发展,一改旧体诗的束缚,对西方现代诗进行了借鉴,实在是中西混血儿的自由生成。当然,近百年的现代诗还不成熟,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探索实践。这样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为艺术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创新虽难,可是诗人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的努力也在鼓舞着我,让我一天天的更新着自己,提升着自己。现代诗必须有好的形式好的内容,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现代诗究竟从旧体诗中汲取哪些营养呢?唯有探索创新。这样的精神历险,是我的乐趣所在。我心中的诗歌,是生命力最强的、最具前途和魅力的现代诗歌。郑振铎说:诗歌的要素应为情绪、想象、思想及形式。为此,从中国古文化遗产中借鉴什么;从西方文化中拿来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想象中,现代诗是一个体态轻盈,具有阳刚阴柔之美的混血儿。这不是痴人说梦。更新创作观念,敢于向文学的禁区挑战,胆气要足,不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常规,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实实在在的探索,实实在在的思考,才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不断的在创作的实践中推陈出新。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夯实创新的基石。
   文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审美。文学之美能直抵人的灵魂之所,给读者以美的熏陶。这一作用不应小视。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文学作品上来,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他们,这是可能的。尽管文学,尤其是诗歌,是个不宽的小胡同,可是我们若瞧见了巷子,就等于瞅见了居民区。我们就应把文学作品往有人的地方领,猛吸他们的眼球。文学的胡同虽然窄,但那可是民众的栖息之所。民众也,文学之灵魂也。文学既然定位于民众,文学才有了审美,才有了力量。至于把民众引到书桌前苦读文学之书,这种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式的幻想,无异于海市蜃楼的虚幻之境。不可神话它的力量,但可用创新的形式,新颖的文学样式,给民众以审美和教益。
   文学要审美,可审美还有个懂与不懂的问题。在家中,文学也有碰一鼻子灰的时候——刚写完《剥削》一诗,读给贤妻听,妻说还行,就是你家的那点破事儿。我又找来《夜里,透明的玻璃不透明》,妻听后又说,真不明白,夜里谁也看不见玻璃的透明,这还用你说。读给妻听这样幼稚的想法,就很难与现实吻合。因为很难界定哪一种形式的诗歌,能被大众所认可。但最近读完《中国可以说不》《中国还是能说不》《邓小平外交》等书,再拿出1997年1.2期《诗歌报月刊》,通读一遍,又印证了“常读常新的作品,才是经典的”这句话。大白话的有好诗,读不懂的不一定不好。以前在读《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时,有些诗是很难读懂的,但我觉得里面肯定有好诗。现在手上的两期杂志:符马活的《一枚钉子》和林珂的《熬药》都是大白话,你能说不好吗?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文学的文字,不知天高地厚的,专注于文学创作,专注于投稿,即使诗沉稿海,也毫不气馁。这也许是兴趣爱好使然,才让生命具有了实在的意义,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才往高处提升,自己的文学追求才不是梦。在文学上真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之涣诗句般“更上一层楼”。楼上风光美,登楼见奇观。真的很想上去看看!

共 3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有内涵的叙述,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有着深厚的底蕴,由此延及对文学的认知,并非作者所写的“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一份热爱与严谨的态度,无论读者是否是诗歌的爱好者,相信都能够从中受益。【编辑: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1-12-02 01:01:17
  专注与坚持,是创作的源泉,愿我们都能“更上一层楼”。:)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