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专栏·笑对生活】高处

精品 【专栏·笑对生活】高处 ——岣嵝峰散记


作者:我是笑狐 举人,367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9发表时间:2008-12-19 09:11:15

1
  
   一部矗立于《山海经》里活灵活现,与几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子有关的史书;
   一座从海拔1606米高处俯瞰天下,在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排行老二的峰峦;
   一块以77个“蝌蚪文”颂扬大禹治水功绩,足称千古奇谜式的古老石碑;
   几只喝过洋墨水会在网上用英文字母写字的彩色蜘蛛;
   一棵挺立在禹王殿右侧号称湖南之最的古老的摇钱树……
   客居衡阳,相距不到百里之远的岣嵝峰,也可以说,它有声有色展示的这一切,就是我们眼皮下的风景了。这一天,没有与众不同,山脚下,有金黄色的菊花,大朵大朵儿地盛开,山坡上,只有那金黄色的阳光,大朵大朵儿地绽放,从斑驳陆离的枝枝桠桠间漏出来,默默陪伴着我们向高处攀登的路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句大实话,对人来说是本性,对大自然而言,是客观规律,同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坐而论道,身子在衡阳盆地这片天空下,飘来飘去,对习惯于平平淡淡过日子的人们来说,从海拔1606米处俯瞰人间烟火,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眼皮底下也风流,岣嵝峰,自然而然,也算得上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个高处了。
   高处,总而言之,是居高临下的地方,是足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地方,也是我们众望所归的地方。记不得是谁说过,诗人生活在高处。这个高处,理所当然,并非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它说来,有几分虚无缥缈,道去,又看来高不可攀,代表着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一根衡量思想高瞻远瞩程度的标杆。
   站得高,才能够看得远。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谁愿意窝在老地方里,鼠目寸光画地为牢?站着撒尿,一叶障目,被说不过去的崇山峻岭,挡住自己心驰神往的视野?人生在世,谁不向往玉树临风的潇洒?话也许不能这样说得绝对,人各有志,凡事也有例外的时候。这就在于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此一时彼一时,人在高处,吹牛皮从来不打草稿,只怕是爬得更高,摔得更惨。种种现实情况,不足为奇,难以想象,它还不足为训吗?
   高处不胜寒。寻味那地方,也不是谁想呆就能呆得下呆得长安的地方。语出《后汉书•黄琼传》,有一句话意味深长:“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者,后人又写作,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说的是,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不幸常被言中,世事本来如此。窝里斗和红眼病,从来就是国人古往今来难以根治的老毛病。身在庙堂之高,得意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失宠后,斩草除根,株连九族。多少前车之鉴,记忆犹新。血淋淋的教训,多如牛毛。功成身退,见好就收,飞鸟尽,良弓藏,高处不可留,聪明如斯者,是与灭吴后陪伴西施退隐江湖的越大夫范蠡,步前人后尘的,还有一代湖湘将领彭玉麟(一八一六至一八九0)。
  
   2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无情莫想她——站在岣嵝峰上,我想说的就是这位以刚直之公名不虚传的衡阳名人,岣嵝峰下站起来的,是一条顶天立地、重情重义的男子汉!
   说来难以置信,这位当年称雄一方的湘军水师主帅,刚柔相济,竟以梅花外子、梅仙外子为别号,事出有因,皆因其早岁曾与戚女梅姑有白头之约,后女之父母将女另嫁,女殉情以报。故玉麟伤之,后画梅以志不忘,并取前号,刻“一生知已是梅花”印),吟诗“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暇辄画梅以言志。
   清代书画有两绝,郑板桥之“墨竹”,彭玉麟之“梅花”,据说曾洛阳纸贵,名噪一时。板桥之“竹”,清新脱俗,玉麟之“梅”,情深意浓,它饱含一位血性男儿一生的痴情。三十六岁那年,闻梅姑殉情而故,玉麟痛不欲生,立誓要在有生之年,画十万朵梅花,铭心刻骨,痴情不忘。四十年里,玉麟一直寡居,永绝妻室之欢,说到做到,风雨无阻,日以继夜,“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他一生果真画了十万多幅梅花,托梦岣嵝,与心中红颜互诉衷肠。
   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廷论功行赏,彭玉麟晋爵一等轻车都尉,并官升八省漕运总督。完成“道德”使命,玉麟心灰意冷,“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就屡次上书辞官。清政府依常人之见,认为他嫌官位太低,先后六次为其加官晋爵,加封诸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高官。
   玉麟去意已绝;所有官位,一概谢绝。最后,清政府为了留住玉麟,为其新设官位“长江巡阅使”,只要他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其余时间自便,并享钦差大臣的待遇。玉麟再也推辞不得,为了方便巡视水师,只好将家安在西湖之畔,将梅姑之墓迁到西湖旁,在墓旁盖起草楼,栽上百余株梅花。白日墓旁吹笛,夜晚对月画梅,痴情于梅姑,无心官场,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在新疆抵御沙俄,朝中无大将。国难当头,年逾七十的彭玉麟,依然雄姿英发,挺身而出,欣然接受朝廷征召,带着棺材,领兵部尚书衔,开赴广东,指挥老部下先后夺取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赢得中法战争的胜利。正准备一鼓作气,趁势收复越南时,却受到李鸿章等妥协派朝臣干扰,他对此忧愤交加,终于一病不起。玉麟去世时,身边既无亲戚,又无余财,惟有那十万多幅梅花相伴。国人痛悼这位“亮节能邀圣主知”的老帅,湖湘名士王闿运挽玉麟联曰:“诗酒自名家,看勋业烂然,长增画苑梅花色;楼船又横海,叹英雄至矣,忍说江南血战功。”
  
   3
  
   从远处向郁郁葱葱的岣嵝峰走来,从高处向飘飘忽忽的历史烟雨中走去,不可不说的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禹王。他是中华地理版图最早的勘查与安定者,也是中华圣德的化身之一,小时候,我们在课本《大禹治水》上,早就见识了这位耳熟能详的治水英雄。
   大禹,这位华夏远古传说中伟大之王,聪慧、勤勉,深具圣人之德。他治洪水、分九州,“以息壤以堙洪水”,“堙疏并举”,“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俨然一幅典型的人民公仆形象,足以流芳百世。大禹治水到过的地方肯定不少,湘水之滨,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柏坊铜矿所在地,尾砂坝对面,有座不高不矮的憩山岭,据说也是因大禹治水在此驻足而得名,人说是江猪过身之处。
   大禹的母亲名鲧、儿子名启,都是江猪的名称。因此,大禹治水就是江猪治水。在当时的先民看来,因为江猪熟悉江河特性,所以治水容易。相传大禹治水途经衡阳,因洪水久治不愈,心里非常烦躁。于是,他便登上岣嵝峰散心,上山后,大禹看见山顶上坐着一白胡老头,正在独自下围棋。便走上去与其对弈,结果却是大禹盘盘皆输,老头指着棋盘对大禹说:‘你只知道堵,所以越堵越败啊!’大禹联想到自己原来在治理洪水中,都有是用‘堵’的方法,因此,久治不愈,他这时恍然大悟,猛地一拍山头,把大山顶拍得勾下去了一截。从此,人们便叫这个山峰为‘勾头峰’,后来改为‘岣嵝峰’。此说是否可信,我辈孤陋寡闻,不得而知。史载大禹治水时曾登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按其文治水,并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后人所说衡山《禹碑》。‘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案省水脉’。恐怕并非是空穴来风之谈吧?
   有禹王殿为证。它原建于岣嵝主峰之上,茂林环抱,古木参天。大殿建成后,人们把对大禹治水精神的崇尚之情,倾注在大禹金身之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韩愈也曾到此一游,在岣嵝峰上畅游吟诗,并慷慨解囊;同治9年(公元1876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款复修禹王殿,并为之撰文作序,颂扬大禹治水功绩,现存有石刻碑文8块。太子少保、湖南巡抚曾国荃,也就是曾国藩之弟,衡阳知府苏载阿、衡阳县正堂林廷式,也曾捐款修殿。在清道光己丑岁、同治戊辰岁两次修复中,上至朝庭要员、名人学士,下至普通百姓,涉及湖南、湖北、陕西、江西数省千余人自发捐银,把大殿装修“似皇宫建筑,气势雄伟,游人香客不绝”。不幸的是,1944年禹王殿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毁,直到九十年代,始迁址山腰重新修复。
   有禹王碑为证。它是岣嵝峰的镇山之宝。“岣嵝峰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虞辇不归斑竹泪,禹碑明灭紫苔重”,说的就是这块大石头。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因史料记载母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碑文分9行在石上刻有77个苍古奇异的神秘文字,如虬似螭,诡怪难辨,至今无人完全破译,因其文字形如蝌蚪,故被称为“蝌蚪文”,据说郭沫若钻研了3年时间,也只认识碑文中的的3个字。“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长。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是最早的明嘉靖年间杨慎的释文,也有好几个字,不甚了了。前人对大部分字的译释相同,但其中有10余字,读音常常相左,文意出入也很大。在历史丛林的曲径通幽处,张口结舌的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多少云遮雾罩的谜团,谁也没有想到破解的良方。
  
   4
  
   我们流连忘返在山腰的禹王殿前,对着那块写满蝌蚪文的大石头发呆。前一段时间有媒体纷至沓来,说在衡山云密峰下的乡下人家,发现了禹王碑的真身,闹得沸沸扬扬,众口铄金,莫衷一是。
   晚风起时,“山高我为峰”的旗子,带领我们,从不知所云的高处下山,在山腰捧喝几口清澈可人的禹泉水,可以解渴,也可以清心,它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疲于奔命的灵肉最亲近的慰藉。
   那棵曾经在梦乡活灵活现的摇钱树,又一次与我失之交臂,那种喝过洋墨水会在网上用英文字母写字的彩色蜘蛛,也仅限于从电视屏幕上见识过,我们百闻不如一见,可惜的是它去向不明,也许是飘洋过海镀金去了吧?高处的岣嵝峰上,还有多少悬而未决的历史文化之谜,多少前所未闻的大自然之谜,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白……
   岣嵝峰,从史书上走下来,从脚板下走过来,风采依然如故。
   苍天在上,黄土在下,我们从高处仰望苍鹰,激情荡漾。英雄不问出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也更有味道。我们来过了,我们付出了,为梦寐以求的那么些东东,流血流汗,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再为昨天的失落耿耿于怀,我们问心无愧,这就足够了!
   回去吧!高处不是我们想呆能呆的地方。从此以后,回到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中,波澜不兴,心平气和。想起岣嵝峰,这眼皮下的风景,竟让我们产生了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冲动……

共 41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运用古代历史典故、传说向读者展示了衡阳岣嵝峰一系列的历史,如彭玉麟之“梅花”、岣嵝峰的名字来由、禹王治水的故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岣嵝峰的悠远的历史与雄壮!【编辑:纤纤丝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纤纤丝雨        2008-12-19 09:57:23
  又一篇美丽的游记。
人生大起大落,不如平平淡淡!
2 楼        文友:司药        2008-12-19 14:49:05
  一直认定,人生如攀登,不同高度,不同风景,如果想“阅读”到同样高度的“风景”,只能站在此高度或高于此高度。观景观出“意味”,这就是写字人的独特之处。欣赏 :)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3 楼        文友:严省沐        2015-09-12 19:22:54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