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合肥高架桥事故的认定考验政府的诚信

编辑推荐 合肥高架桥事故的认定考验政府的诚信


作者:空中飞 榜眼,2461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2发表时间:2011-12-12 15:49:38

【江山·时事述评】报道:5日上午,合肥市在建的包河大道高架桥正在搭建的临时钢梁突然发生坍塌,多名工人受伤。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只是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的一次破坏性试验,仅造成一名路过的工人轻微擦伤。好一个“破坏性试验”,把活生生的工人也当作“群众演员”纳入“试验”之中,结果造成数人受伤。要说是试验,这恐怕是史上最认真、最昂贵的“破坏性试验”了(12月8日人民网)。把临时钢梁坍塌事故说成“破坏性试验”,把责任完全推出去,想忽悠民众是极不成熟的表现,一时成为公众炮轰的靶子。期待有关部门能主动公布这起“试验”的详细资料,自证清白。更期望上级部门及时介入彻底调查。
   原来5日上午7时30分许,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桥一截在建“贝雷梁”发生险情,重达300多吨的“贝雷梁”发生倾斜,笨重的钢梁朝东侧发生严重歪倒。倾斜时导致在梁内施工的10多位工人受惊不小,其中6人赴医院检查救治,有三人已入院,一人因手臂粉碎性骨折,植入了钢板进行治疗。官方发布称,此次是正常的破坏性试验。网民认为就算是试验,也是一次失败的实验,也是一次安全事故。9日,作为施工单位,中铁十局三建公司负责人坦言,这是项目经理现场组织管理不严密,安全交底不彻底造成的安全事故,已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处以2000元罚款,并在公司范围内通报批评。如果早承认是事故,网民们也不会去较真来围观,进行特别关注。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人总喜欢用冷僻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其“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澎湃,已严重脱离公众的基本认知和社会常识,且越来越没有底线。可网民们偏偏又不相信。什么叫做破坏性试验,那是一种在人为设定的极端环境下,对产品做检测的方式,主要是检验各种材料的承受极限。但合肥在建的桥梁也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让人对此方式产生了怀疑,或许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中国特色的破坏性试验,完全颠覆了破坏性试验既有的定义。在工人受伤的事实面前,面对草菅人命的指责,为何不敢承认是安全事故?主要是想阻止公众继续寻求真相。
   人们不是没有怀疑的理由,如果是“破坏性实验”,何以没做好事先防范的通知?记者询问负责钢架施工的工人说:“我们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人进行实验的通知,大家还和以前一样上班,当时在钢架中大约有8、9个人正在施工,有好几个人从倒掉的钢架中爬了出来”。难道,工人的生命只是廉价的试验品?再者,在“工人是否知情”“伤者数量”上,官方说法与工人、医院的相差甚远。基于“正面宣传”的惯例想象,公众难免对“谁在文过饰非、捏造假象”浮想联翩。我们知道实施破坏性试验,一般都是有危险的,无论什么试验都要保证安全才能做,一边施工一边做破坏性试验,这种流程大概算是合肥的创新之举,不服不行。
   没有任何人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谁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工人们接到可能有重大危险的安全实验通知,怕是他们躲避还来不及。工人们之所以“冒险”正常上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破坏性实验”这一回事,以前也没有进行过这种实验。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张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意外是在给临时钢梁做超负荷预压实验发生的”。可见这一回应,并不真实。桥下十几个工人在施工,头顶上300多吨的“贝雷梁”却在进行着“破坏性试验”,这种说法如果有人相信,估计全体公众脑子全部短路。该发言人大概是想试一下,社会公众还有几个脑子里没灌水的。之所以这么说,把钢梁突然坍塌说成“破坏性实验”,极有可能是个“临时工式”的弥天大谎。他们想掩盖的,无非是脆弱的工程质量,以及背后的腐败。“破坏性实验”如何自圆其说,公众不妨拭目以待。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来糊弄人,公众肯定不能原谅。
   近年来路桥建设中发生的质量问题或事故,施工建设者或者官方动辄嫁祸于大风、阴雨、寒冷等“天气原因”。这次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合肥官员的应变能力,确实比某些出了事只知道拿“临时工”顶罪的公仆们要强多了,叫人不能不刮目相看。“破坏性实验”的回应很有创意,但并不高明。为什么呢?要真是实验,难道只有工人参与,就没有我们的领导参与?这样得出的“试验数据”,没有说服力。煤矿都要求官员下井带班,高架施工搞实验,领导也该“身先士卒”,这样才能让工人们不害怕、没异议。不能说这是破坏性试验,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顾工人安全,出了事故称“破坏性试验”,并不能减轻有关人员的安全责任。
   按照当地官员的思路,把坍塌事故说成是按计划进行的“破坏性试验”,倒下的桥梁就不仅名正言顺,而且还披上了科学试验的外衣。不但排除了责任事故的可能性,更显示出对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堪称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杰作。如是承认是坍塌事故,则相关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如果将这一切都归于是一场“破坏性试验”,那么很显然,不仅没有责任,反而会有功劳,因为试验坍塌的结果,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更大事故,提供了挽回的机会。有网民一针见血的说道:“这事儿就是一次抗压试验,结果显示工程质量出了问题,然后就变成了一次破坏性试验了,这是概念的转换。预压试验与破坏性试验是有区别的,当地政府在玩文字游戏”。证明我们的领导头脑灵活,反映迅速。哪知媒体不信,就连施工人员都不相信,网民们就更不会相信了。领导们为什么要说谎?可能是想掩饰的不过是工程质量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因为任何工程质量问题的背后,都存在腐败的因素。
   此次事故,被说成是试验,说明担任此项工程的某些人,不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用“破坏性实验”来搪塞舆论想逃避问责。当记者采访工地时,被人强行阻挠记者拍照,如果你没有问题怕什么呢?说明心虚坍塌事故是真,“破坏性试验”只是一个用来推卸责任的幌子。既然有人受伤了,媒体关注了,作为负责任的领导,就要尽快将“破坏性试验”的相关方案、预案等相关信息公开化,以消除公众疑虑?否则不言自明。政府不承认是事故,就是怕负事故的连带责任。因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发生了事故都要问责。不仅政绩要打折,经济要受损,而且相关领导还有可能蹲大牢。这才是一旦发生事故后,某些相关责任单位千方百计地造假说谎,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自己洗脱干系的根本原因。
   每一项工程建设都不是儿戏,哪项工程在开工前,都有精确的设计,严密的施工方案,这是起码的常识。谁见过,哪项工程建到半拉子,会搞个“破坏性试验”推倒重来?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现在计算机技术这么发达,连核武器的威力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做模拟试验,难道你这种小小的高架桥破坏性试验还胜任不了?明明是责任事故,到了官员嘴里竟然成了轻描淡写的破坏性试验,这让民众很愤怒。当然,现在出了问题,赶紧找块“遮羞布”捂捂盖盖,或是找个“替罪羊”代过。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且花样迭出,目不暇接。如一些机关单位出了“丑闻”,回应几乎千篇一律——那都是“临时工”干的,或是“领导不知情”;这次工程建设出了安全质量事故,用“破坏性试验”也就不奇怪了。谁都清楚,诸如“临时工干的”“破坏性试验”之类的回应,都是侮辱公众智商的谎言。但愿此项工程,又不会是“骗子承包、厨子施工”的翻板。
   究竟合肥在建高架桥梁倒塌是正常破坏性试验,还是另有他故?但愿上级或有关权威部门接下来能够最终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出来。严格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合肥高架桥事故的定性是“一次失败的试验”,但是公众都很明白,其实是一起安全事故,而且明确是施工方的责任事故。那笔者就认为,既然是安全事故就应该追查原因、追查责任人,岂能用一个“失败试验”而糊弄公众呢?尽管事情发生之后,有关单位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还及时“纠正”工人受伤的具体人数等,但恐怕依然自圆不了“伤人试验、纯属合理”的奇谈怪论。公众最认可的,只能是有关部门的正视问题、坦诚布公的实话实说。最反感的,是避重就轻、颠倒黑白。
   目前,坍塌的高架贝雷梁已经拆除。然而网友们对这件坍塌事件的议论声还未停歇。更有网友将官方解释说的“破坏性试验”封为2011年度最新热词。工程质量问题、工程领域腐败问题,愈来愈受公众关注。当今出事故的工程也逐渐向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迈进”。安全事故一直是高层和媒体所关注的,也是各级政府严把安全质量关的职责。诚然,任何工程都不能确保不出现一点纰漏,但处理事故的方法、对事故认定的回应,却体现出对民心、民智乃至对政府诚信的考验。希望合肥市政府秉公执法,不姑息养奸,按照事故的性质依法或依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否则,今后若发生没有造成人员死亡的安全事故,岂不都可以乱用“破坏性试验”来作挡箭牌。
   (2011-12-1023:38:35)
  

共 35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合肥合肥高架桥事故竟然以“破坏性试验”做解释,这个连三岁小孩子都哄骗不了的,有关部门给出这样的回应,的确是寒了老百姓的心,期待看到一个真实的原因,别去糊弄老百姓,也别拿老百姓的生命做试验。我们希望合肥政府能够秉公执法,不姑息养奸,按照事故的性质依法或依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编辑:月下笛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下笛声        2011-12-12 15:51:57
  这回用临时工的确搪塞不过去了,没办法,想了这么个办法——破坏性试验,滑稽可笑到极点了。哎,可叹!
让文字融入生活!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