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盛世当修史——关中地区村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

编辑推荐 盛世当修史——关中地区村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


作者:郭军平 进士,866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1发表时间:2011-12-18 16:09:54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对于长期生活在关中农村县城的我来说,于农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逐渐对关中地区村名的命名特点有了一定的兴趣,在长期的观察和琢磨中,想就这一特点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解读。
   一以村庄姓氏来命名的特点。这是关中地区一个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一般凡是某个村称为“某某庄或者某某家”,那么这个村子的大多数人的姓氏都是“某某姓”了。这是一般特点,但也有反常现象的,是“某某庄”却不姓“某某姓”的,这一般是少数现象,值得探讨和琢磨。这种以姓氏给村庄命名的特点反映了这个村庄的最初来历——首先基本上是由同姓家族的成员集居起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交流需要中,为了便于记忆和称呼对方的地方名,就习惯上冠以“某某家或者某某庄”了。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容易记忆的人物籍贯标识名,因为人们长期口耳相传,便就约定成俗,逐渐沿袭下来了。当然如果这个村庄还有其他姓氏的,那么大多数都是由多次移民而来的。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还可以以此为契机追溯中国区域人口流动的深层原因和背景,以加深对乡情和国情的了解。如果集合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特点,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洋洋大观的“百家姓”画面,真如《百家姓》描绘的那样“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等等。关中地区有趣的姓氏聚合布局也许对于深入探究中国姓氏的渊源是大有裨益的。假如有兴趣深入调研的话,沿着这个线索去追溯,关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渊源基本上都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从姓氏的聚合分布很有规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延伸到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血缘统治,深入的理解儒家的宗族统治形式对于构建当时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合理的扬弃其中的内容,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文化引导作用。
   二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特点。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现象,如果关中所属村子称“某某河或者某某塬或者某某洼或者某某岭等”,那么这个村庄一定是临河或者靠塬或者处于地势较低或者处于地势较高的地方了。这样来命名村子,不光显示了村子的地理地貌特点,而且也便于人们之间的来往和交流。只要细心一点的人们不妨把这些地名串联起来,比如洛滨,沙苑,南塬,白鹿塬,镇马斜,樊家川,赵家河,杨家岭,毛老鼠沟,金家桥,左家坡,郊城堡,程家洼,韩家湾,崖畔寨等地名,这些地方不论你去过,还是没有去过,仅是从村子的命名就几本可以看出这个村子的地理特点。而当我们把这些村名集合起来时,在我们眼前就会呈现出一幅多么优美的地形地貌图:那一沟一桥,一岭一塬,一坡一湾,一河一堡,一洼一寨的雄浑壮美的关中地形就毕现眼底,关中那山塬起伏,林壑优美,河流湖叉,错落有致的美好地貌就会展现在世人眼前,面对这样的壮美画面,能不生发热爱祖国的情怀吗?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吗?而当地经济形式也完全可以根据区域优势采取发展“一村一品”的振兴计划,使乡村农业经济走向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具有与军事战争相关的命名。这样的村子命名特点上一般都有“某某寨或者某某堡或者某某连或者某某营或者村名里包含有”车,马,安,镇,屯”等带有军事或者战争色彩的字样的。比如崖畔寨,阿阑寨,南寨,王家寨,堡城,郊城堡,车盖,马店,安里,镇马斜,方寨村,南营村,北营村,大荔朝邑的七连村,八连村等等。细细考究起来,这里的每一个村子都曾经有过鲜明的军事痕迹以及军事活动。比如澄城的车盖,马店的来历大约与北宋时期金人南下时驻军的地方有关,据当地存有的大量的拴马桩文物及文物专家考证,这里就是以前金人南下驻军的地方,一个地方是聚集战车,运输战略物资;一个地方是集中战马饲养战马。当地县志也肯定了这种说法。而尤其明显的像大荔朝邑的七连村,八连村就是当年建三门峡时部队驻扎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仍然习惯上以部队番号相称,而且还难以转变过来。华阴的南营,北营,上营,下营,南寨,王家寨等地方名据县志称也是与频繁的军事活动有关。而现在处于澄城东北方的崖畔寨则更是有名的军事据点,此地三面临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时县境内数十处土寨之最。韩城的党家村也具有这样的军事特点。可见,在古代,关中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地区,是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经之路。
   “盛世当修史”,考究这些如满天繁星一样的村名的来历其实就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一个探索和发现。有时真正的历史的一些奥秘可能就包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起眼的村名上,许多历史学家难以打开的谜团也不妨从村名——这些历史的活化石上入手,探索,兴许还能有想不到的发现和秘密。这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地历史价值信息的活化石,把握好这个化石,从这些散乱的化石里去寻找探索,然后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煌煌的中华历史文明的发展轨迹。
   我曾经对关中地区一个叫西夏村的村子颇感兴趣,那么为什么这个村子的名字和西夏王朝的名字一模一样呢?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对西夏人实行了大屠杀,大清洗,蒙古人的子孙持续了近百年的对羌族的追杀,羌族西夏彻底从中国正史哑声700多年,那么这个村子是不是元朝灭亡以后,西夏的后裔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命名的村庄呢?我感到这极有可能,古代的西北地区频遭战乱,少数民族频入中原,据说脚部小拇指头有两个指甲的人极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记得我小时候就见到过具有这样的特点人就很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充分说明当地很多汉人也不是纯粹的汉人,而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融合。那么我这样猜想,就不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我们认真思索探究这个问题,可能一些难以解决的历史秘密也可以从普普通通不令人注意不显眼的村庄的名字——这个历史留下来的活化石上得到答案。

共 2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本以关中地区的村名去探讨该村的历史,涉及军事,地理,人文及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表述详细,有根有据,理由充分,为历史的考证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值得注重。【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1-12-18 16:30:02
  文本根据地域名称挖掘其内在的含义与历史,有一定的见解,可供参考。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