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访李爱琴老师

编辑推荐 访李爱琴老师


作者:杨广虎 举人,470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2发表时间:2011-12-28 07:43:17

上月,杨升娟突然打来电话说“哥,我7月19日晚有演出,在易俗社,希望你能来。”我说没有问题。大概有二年多不见她踪影了。她年轻,事情很多,出人头地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她要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的确不容易。
  
   昨晚7点就赶到了易俗社。老实说,我喜欢秦腔,对秦腔演员很尊敬;我是个真正的“伪秦腔迷”,戏大体能看懂而已,具体唱词也记不太清楚。看秦腔是一种自我享受,一种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偏执固守,一种童年、少年的情感纠结,这种纠结一直至今。到了百年剧场易俗社才知道,原来是“第九代周仁杨升娟拜师仪式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仪式”。来的领导和文化界朋友很多,易俗社老掌门人冀福记也来了,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现场经我常见他,为陕西秦腔的发展一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上月吧,李淑芳现场还唱了一段《藏舟》,引来掌声阵阵,有人告诉我李淑芳和我的乡党李君梅同获得“第25届中国戏曲奖梅花奖”,李梅“梅开二度”,是件好事,在一定程度上讲,说明社会、专家、公众对秦腔的认知。李君梅邀请我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看过她的本戏《梨花情》,本想给李君梅发个信息祝贺一下,一时找不见电话,拖到现在。
  
   拜师仪式很简单却不失严肃。享誉西北的秦腔著名艺术家李爱琴衣钵相传,将自己演出“周仁”的衣帽冠带传到了杨升娟手中,秦腔名家李买刚做保人,妹子杨升娟跪拜、敬茶、献上玉佛,很是谦恭。师傅如同父母,在某种意义上讲,却胜过父母。杨升娟十岁从富平来到西安,十六年学艺艰辛生涯,只有自己知道。在这个期间,多少人的帮助、关心,师傅的循循善诱、淳淳教导,会将一直铭刻在自己心中。
  
   《周仁回府》是秦腔经典名剧。在我有限的范围内,我听过任哲中、李爱琴、李小峰、杨升娟的,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出彩,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中,升娟继承了“李派”的优良传统和特点,扮相硬朗,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功底,有声有色,高亢大气、有情有义,表演的“周仁”鲜活、生动、醇正、轻巧,极富人性,掌声不断。在演出后台化妆室,我见她时,看他好像廋了,但一出台,立即进入人物角色,将“周仁”的内心活动演绎得很到位。“耍帽翅”,“甩发”等足见她多年的功底。我不喜欢叫她“活周仁”,“周仁”已经死了,要走出“周仁”这个影子,以及别人塑造的“影子”,给这个人物这个角色赋予个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人物焕发新颜,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才是成功的。
  
   秦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振兴秦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艺术贵在创新。心地善良的升娟,演出的小生“周仁”充满阳刚之气。现实生活中,让人也感到阳光生气,青春逼人,豪爽大方,大胆干练。我认为,青春版不是以年龄来取胜,秦腔也不是一场闹剧和“娃娃秀”,弄几个“噱头”,吸引人的“眼球”;雅俗共赏,要靠功底和实力。我个人喜欢秦腔古典传统的,不喜欢改革后的卡拉ok式的全民狂欢。秦腔要改革,包括体制改革,这些我不反对,但这些都是基于对秦腔这门传统艺术有足够的认识和尊敬之上的。在现实下,大搞市场化、走秀化,快餐化,让古老的秦腔和通俗歌曲一样普及化是不靠谱的,要想秦腔红遍大江南北似乎是痴心妄想,如何进一步挖掘、深化,糅合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有自己的特色,让秦腔演员有尊严的生活和演出,我觉得尤为重要。
  
   “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升娟是难得的“大秦正声”,她肩上的担子更重。“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李爱琴老师领她进入秦腔大门,既要师承,更要学承,突出“李派”特色,又要学习其他门派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鲜明艺术特色。她要不断继承、创新、发展,埋头苦干、静心心来,一门心思唱好秦腔,才对得起自己、自己热爱的秦腔艺术和热爱她的广大秦腔迷。
  
  
  
  
  
  

共 15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爱琴是陕西人的骄傲,秦腔的伟人,山西人可以不知道赵本山,但绝对知道李爱琴,一段周仁回府,那唱的可是字正腔圆,悲壮自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竟然有幸拜望高人,羡慕得很。【编辑;浪漫诗剑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