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江边洗砚】留在心底的记忆—西安随笔

精品 【江南散文★江边洗砚】留在心底的记忆—西安随笔


作者:江边一碗水 举人,476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16发表时间:2012-01-11 17:16:19

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渡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尽管现在工作的地方我已经呆了二十年,她却依然比不上西安在我心中的地位。
   当初,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怎么阳光。二十多年前,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我提着一个老旧的包裹迈出火车车厢,踏上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冷寂的秋雨之中,黑沉沉的尚德门映入眼帘,显得很压抑。也许是刚刚离开家乡的缘故,自己与这座素未谋面的城市,感觉如同水与油不相合。火车站周边乱糟糟的气氛,更让我越发孤独无助。
   上学那会儿,还不兴大礼拜,学校每周六下午及周日休息。为了尽快融入这座城市,于是,利用这些时间,我便拿张地图,钻进西安城的肚子里,走大街串小巷,到处闲逛。漫无目的,更不与人搭讪。不与人搭讪,是因为没办法交流,到处充斥的西安“官话”跟河南话,我一概听不懂。直到我上了大三,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因为我已经会说些“官话”了,说得虽不地道,至少能跟人交流,不至于让本地人瞧出什么端倪来。在学说西安话这一点上,颇值得我自豪,短短几年时间,说得如此流畅。我工作地方的方言,用了二十年还没有学地道。看来冥冥之中,注定我与西安结下不解之缘。语言是融入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捷径。就象一个不会中文的外国人,要想读懂中国这部大书,哪怕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可能做到。
   我学说西安话的速度,让西安本地的同学惊讶,让外地同学嫉妒。有一次,我从玉祥门坐了辆人力三轮车,跟骑车的师傅“谝”(聊天)了一路,四十分钟后,我到了目的地,师傅已经彻底把我看作了西安的“闲人”(关于“闲人”,请参看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说啥都不要钱。在我毕业后工作的二十年里,也有两次回西安。到了地方,就如同回到家乡,“乡音”立即浮上心头,在出租车上,每每师傅会问:“去啊达(去哪里)?得思(是不是)刚回来地?”这样的问候让我心情极为舒畅,回答的话语不经意脱口而出:奏思(就是)地!俄(我)刚从外地回来呢,咱西安变化太大咧!
   说到这,想起曾经到哈尔滨。也是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一位大姐,她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听懂,追问的时候,她说你是外地人吧?我极其坚定地回答:我就是东北这疙瘩地!结果,司机大姐大笑:你可拉倒吧,咋装你也不象我们东北人!至此,我算是彻底的告别了第一故乡,死心塌地成了陕西人,成了西安人。
   在我工作的地方,陕西人不少。据说,曾经一个哥们儿到若干单位跑手续,跑得心力交瘁。一天,到了某单位,跟一位科长套磁:听您的口音不像是本地的?那人很警觉,出于礼貌,也就待理不理地回答:嗯,我是西安的。一听这话,这哥们儿兴奋得一拍大腿:俄贼他妈其!一句骂人的话冲口而出,那位科长听了,也眼睛骤然放光:得思你思陕西人?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进了,事情在畅叙乡情中捎带脚就办的熨熨贴贴了。
   西安人是很大气的,这种大气不是北京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大气,而是显得很有内涵,仿佛西安的城墙,朴实而厚重,强悍而不张扬。在历史长河里,三秦民风一直都很剽悍,甚至可以上溯到大秦帝国时期。作家孙皓晖先生在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中,描写了老秦人的战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现在,大秦帝国已经湮没在长河里,但老秦人骨子里的强悍、大气却始终没有断绝。
   外地来的游客,在西安城逛街观景的时候,会发现,这里的外国人数量甚至比北京多。对此,西安人见怪不怪,哪怕是做小买卖的,也是如此,卖给本地人什么价,卖给外国人就什么价,绝不带胡乱加价的。在他们眼里,外国人咋了?想当初,大唐朝时候,长安城里的外国人比现在还多呢。这种骨子的自豪,不是什么地方的人都能有,想装也装不来。外地的游客如果注意,还能发现一个现象,在西安城任何一个本地饭馆儿吃饭,从老板到服务员,态度都是淡淡的,绝不是装出笑脸相迎的样子。有朋友很奇怪,曾经问我,其实我也不甚了了,只能回答说,长久以来一直如此。有的西安朋友甚至说,哪怕美国总统来这儿吃饭,他们也这态度。这可不象某些地方,对普通客人是这态度,对非富即贵的就换了笑脸。也许是自家人不说自家短,我堂而皇之把这种现象称为西安人的大气,无论对谁,都一以贯之,毫无分别。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西安厚重历史及长久文化积淀有关。在西安城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位都能找到历史文化遗存的痕迹。
   城东边那座灞桥,喜欢古诗文的朋友一定不陌生,站在这上面送别,“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意油然而生。尽管如今的灞桥已经早已换了面目,但象征的意义却长久留存了下来。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里与灞桥有关的诗,达到了一百多首。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河两侧“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从大唐朝时起,“灞桥风雪”就是“关中八景”之一。这里的雪,指的是柳絮,每年的孟春,飞絮如雪舞,漫天飘扬,柳丝摇曳,游人如织。在诸多描写灞桥的诗作中,我最欣赏诗人李益《途中寄李二》绝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送别意与盼归意交织一起,堪称灞桥诗中的佳品。
   灞河与附近的浐河同为长安八水之一,刚到西安读书那会儿,就听同学讲起“八水绕长安”的典故。如今,两条河流都缩水了很多。当年有一次,骑自行车到灞河边上游玩,曾经滚滚奔流的灞河已经如同一条小溪,当时还很为它感慨了一番。不能不感慨,河流的两岸,昔日的万棵柳树早已不复存在。一定不是送别的人太多,把柳树折完了,我这样想。
   从灞桥一直向东,会直达骊山脚下,始皇陵、华清池都在那里。从灞桥向西,就到了唐明皇当太子时的行宫—兴庆宫,现在已经是西安城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西安的南面,从长安南路出发,顺着西影路一直向前,有一处所在更著名,就是乐游原。很小的时候,读白居易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想当然地解释:乐,就是喜欢,诗的标题意思就是喜欢在草原上游玩。当我亲身到了这里,才知道自己错得离谱。原来这里的地名就叫乐游原,就象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一样,一块块稍微平坦的地方,陕西人称做“原”,前面加字,以示分别。乐游原的边上有座寺庙,青龙寺,现在已经成了市民看樱花的去处。
   再要往南走,是长安县,现在叫长安区,曾经的丰镐故城所在地。
   从乐游原往回走,在与城墙之间的大块地方,有大雁塔、小雁塔,特别是在大雁塔附近,依照唐朝时期“长安八景”之一“曲江流饮”旧例,市里建了“大唐芙蓉园”公园以及“大唐不夜城”。大小雁塔不需要多说,尤其是大雁塔,早就名声在外。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二年,我参加同学聚会,就住在这里的芙蓉园酒店。报道的当晚,我们一众同窗迤逦来到不夜城内,在路边一家小餐馆儿坐下喝酒聊天。顾不得畅叙别情,因为我们已经被这里偌大的变化给震得晕头涨脑。此处还是我们曾经流连闲逛的地方吗?视线所及,座座仿古建筑拔地而起,遮住了原本属于这里的空旷。再远处,密密麻麻的现代化高楼矗立,听本地同学讲,曲江附近现在是西安的“富人区”,有钱人都在这里建房买房,从此,这里多了喧闹与市井,昔日的“曲江流饮”胜景一去不复返了。听着、看着,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一如倒在口中的汉斯啤酒,淡淡的苦味弥漫开来。
   相比于城南的热闹,城北旧日的大明宫就显得萧条了许多。当年我到过这里,那时候还只是一片遗址,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现在据说重建了。问起同学,异口同声说:别去,没啥看头!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曾经的繁荣、恢宏,既然已被雨打风吹去,要想恢复,只建个主题遗址公园,恐怕远远不够。
   其实,外地来旅游的人,是不会关注重建的什么园、什么城的,他们的视线恐怕首先要落在西安的城墙以内。来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西安以钟楼为中心。钟楼上至今还保留唐睿宗景云钟的仿制品。西边与之相对的,是鼓楼。两座楼都是明朝洪武年间所建,据传说是朱元璋为了镇压地下的蛟龙。就在上个世纪,西安市有规定,为凸显城市特点,城墙内的所有建筑一律不得超过钟楼。站在钟楼上,远望周边,四维城墙清晰可见。现如今,钟楼已经被高楼大厦包围了,孤零零地伫立在车水马龙之中,如果它有灵,一定会每天都惊慌失措、胆战心惊。
   顺着南门往东走,有条狭窄的街道,是仿古一条街。说是仿古,不单指的是建筑,两侧店铺里所卖的一些东西,也大多仿古。顺着这条小街一直向里走,会到达碑林。这里才是我当年流连忘返的地方。
   那时候,用学生证买票是半价:五毛钱,一份菜的价钱。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要整整呆上一小天儿。字碑上飞动的线条,不仅仅吸引了视线,还拉住了我的脚步。大学毕业那年,临走之前我还来了一次,跟石碑告个别。那时候,允许拓字帖,两块钱一幅,任意选。可惜的是,我当时囊中十分羞涩,参加工作时还带着一千多的债务,只能顾吃饭,顾不了别的。看着别人一幅幅的收拓片,我看着眼馋得直心疼。这个遗憾跟随我多年,每当看到、听到有关碑林的事情,都不自觉地想起来,朋友笑话我,说快作下病了。不能不作病,从九五年起,碑林再不允许拓字帖,有很多石碑拓片拓的次数太多,已经严重受损,被文物部门罩上玻璃罩子,严格保护了起来。二零零九年,重返西安,再次去碑林,赫然发现居然还有人在拓字帖,一问,原来是在仿制的石碑上进行拓,而且价格涨了何止百倍。黄庭坚的书法,拓下来需要四大张,每张至少四百块,一幅拓片就要一千六百元人民币。按了按腰包,再大的诱惑在干瘪的腰包面前也只能退却。
   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厚重,挡不住城市变化的脚步。跟全国所有大城市一样,西安现代化的步伐跟她的经济建设步伐相比,无疑不慢。城市古老的风格逐渐产生了转变,这种转变让人心急火燎、抓耳挠腮。最近,看过范增先生的一篇文章《城市与收藏》,老先生对时下全国城市格局几乎大同小异,很是斥责。作为范先生字画的粉丝,对他的言论也颇为赞同。
   如果说有不变的,就要说到名闻遐迩的西安小吃了。就算没来过西安的,也能说出一二三来,这就是西安小吃的魅力所在。樊记腊汁肉夹馍、秦镇米皮、牛羊肉泡馍等等。前两个流传很广,制作简单,被众多陕西人传到了全国各地。但泡馍不行,曾经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人开了家泡馍馆儿,时间不长就关张了。我去吃过,不仅仅是味道上差了很多,主要是感觉不对。跟朋友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是缺了西安的古味儿,这种食品似乎天生就是给秦人准备的,离开三秦大地,吃起来总不是那个原汁原味。
   陕西人吃面的碗硕大,最大的,称作“串门老碗”,据说如果在农村,生产队长端着老碗,边吃边挨家挨户说事情,事情说完了,饭也就吃完了。我有一个同事,孩子考上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一家三口人在饭馆吃饭,同事点了几个菜,喝了瓶啤酒,招呼订主食,说既然来到西安,当然要吃泡馍:大碗,每人一碗!结果一端上来,三个人都傻了眼,早知道碗这么大,要一份就够了!其实,他不懂。吃泡馍是不论碗的,一个饼子是二两,本地人一坐下,吆喝:两个饼!一会儿,就有伙计拿了一个空碗、两个“坨坨馍”上来,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洗了手,细细地将馍撕成豆粒大的小块儿,然后再吆喝一声,伙计端走,再过得片刻复端回来,这才能吃。如果你到泡馍馆儿里听听,吆喝几个饼的,基本是本地人,招呼上几碗的,绝对是外地人。
   在西安东大街有家“老孙家泡馍”,店大,名气也大,但本地人除非待客,一般不去那里吃,有些小店做的泡馍,味道甚至好过它。
   泡馍最重要的是汤汁,各家有各家的秘方,绝不外传,陕西人都说,只要一锅汤在,泡馍就断不了根。说起这个,还有个笑话,有一次,一个外国留学生吃了泡馍,很激动,跟老板“谝闲传”(闲聊天):你们中国真是古老,你们西安真是古老!老板自豪地说:那是当然,告诉你,我这锅泡馍汤,三百年就没干过!留学生听了,惊讶得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看我这篇文章,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写西安的文化传承?不是我不写,在我看来,西安每一处古老的建筑、每一处遗址,甚至每一种历久不衰的吃食,都承载着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可不是几十所西安高校能取代的,众多高校只能代表西安这座古城现代教育的浓厚气息,在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传承面前,它们仅仅是一个印记而已,或许以长河中的一粒沙称呼更合适些。
   龙年春节就要到了,在一起工作的西安朋友拿我“逗闷子”:一起回家过年吧?是啊,有朝一日,我一定会。
   2012.1.11

共 48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的构思是很有匠心的,讲究构思但又自然不留痕迹,写西安的人,写西安的人文景观,写西安的吃,就这样,用精炼的笔墨把整个西安给写了出来,更难得的是,作者写西安,处处扣住文化来写,写西安文化的厚重的积淀,写西安文化对西安人的影响,对西安吃的影响。文章不是单调的介绍,而是把人、景观、小吃的介绍描写融入风趣的故事之中,看后让人在快乐之中轻松了解了西安的人事和文化特点,被作者对西安的喜爱之情自然感染。一个外地人,因为会说西安话就被当做西安人;西安人外地相遇,竟然是那么的大气,他们的大气表现在用家乡脏话招呼老乡,有了别样的亲切;他们的大气还表现在对外国游客,对普通百姓,对官员,都是一个态度,一种表情,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平等相待,读着文章,就像行走在西安人中,描写简洁生动,让人身临其境。一处一处历史建筑,一个一个诱人的典故,我不能买到石碑拓片的遗憾,让人感动,写出了感情;西安的历史建筑,在作者的笔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安的古代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西安的盛衰演变。西安“串门老碗”的有趣故事,外国留学生对“老孙家泡馍”的惊奇神态,没一样不被作者写得新颖而神奇有趣。漂亮散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111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1-11 17:21:21
  读了江边这篇文章,就是想去西安,想坐坐不给钱的车,想去看看西安的古董,想去西西吃点东西。一篇文章把西安写得这么诱惑,不服不行。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07:38:08
  力哥什么时候想去,通知我一声,小弟给你当导游。
2 楼        文友:虚幻        2012-01-11 17:51:45
  唉,我终于领会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含义了。读笔哥哥的文章就如亲自在旅游,足足地旅游了西安一把。唉,羡慕忌妒恨哦
凡尘中的一砂砾
回复2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07:38:43
  哪里,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得亲自尝尝,哈哈!
3 楼        文友:九品幽莲        2012-01-11 19:39:10
  你这速度也太快了些,我没有时间一一读啊,留在以后观赏啊。
回复3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07:39:47
  慢慢看!
4 楼        文友:孤兰生幽谷        2012-01-11 20:51:30
  老弟做个专职导游,绝对没问题。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吃景观,整个通吃啊!有机会俺得去那个地方好好瞧瞧。
回复4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07:40:20
  小弟当西安导游还是比较称职滴!
5 楼        文友:飘然孤独        2012-01-12 00:54:27
  我是陕西人,但我对我们的省会了解并不很多,读了江边这篇散文,到把我过去所了解的内容串联了起来。确是好文!
写的不是文字,是生活!
回复5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07:40:59
  陕西从古至今文坛大才多,这不,你也来了,哈哈!
6 楼        文友:柳小疯        2012-01-12 09:51:34
  江哥的随笔也这么美,真正服了也!
回复6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19:46:30
  哈哈,能让小疯兄弟这么说,哥哥很高兴!
7 楼        文友:宫主        2012-01-12 13:20:38
  从古代到现代,从山东到内蒙,俺情愿被江边牵着鼻子吸着眼球,趿拉着鞋子跑呀跑,现在跑到古西安了!哈哈哈!缘分啊,谢谢!
回复7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2 19:47:05
  那是哈,我就一行者,哈哈!
8 楼        文友:清露若水        2012-01-12 20:16:56
  不疾不徐的散文,喜欢!朴实劲道,花雨缤纷中,西安古城渐次鲜活起来,润泽起来,水哥哥,带我去看碑文泡馍吃面吧!我也要听你谝。谝什么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江边一碗水        2012-01-15 10:56:55
  莫麻达(没问题)!一定一定!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