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司药品文】透视《痛彻肺腑的鱼》人性之醒

精品 【司药品文】透视《痛彻肺腑的鱼》人性之醒


作者:司药 探花,22016.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94发表时间:2012-01-14 20:57:42

《痛彻肺腑的鱼》不仅仅是一部牵动人心的情感小说,更是一部反省和参悟人性,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
  
   作者把某公司成功申报“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作为构思的切入点,把文字的焦点对准马大亮,以简明流畅的情节设计和演化,以留白充分和颇显张力的文本,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长年累月照顾病妻,对怪病缠身的董兰芝不离不弃,而入选“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的一号主人公,马大亮。
   “感动公司三万多职工”,继而让无数人感动了又感动的“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马大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因为什么产生了频调如此高度协同的感动共震力?“一辆吱呀吱呀的自行车,两个轮子怕压死蚂蚁似地转动,仿佛得了绝症,叫得让听到的人痛苦。马大亮一张笑脸,笑是从苦胆里泡出来的。后架上坐着只剩下骨头的董兰芝。女人藤蔓般的双臂,如缠绕在一株光照不够的树杆上。女人蜡黄的脸,漾着虚弱的笑容,幸福地贴在男人戈壁一样的脊背上。”顺着作者描述的场景,透过不断延展的情节,“苦胆里泡出的笑”的马大亮在我眼前清晰起来,这是一个机械的男人,机械地活着、活动着,所思所想,所有的一切,都被围绕病妻的事务格式化,痛彻肺腑。
   窘迫的经济,单调的日子,不做幻想的未来,使得这个男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前途无量的画家,忘记了自己风华正茂,四十年龄段男人爱与性的成熟和激情,甚至,在被采访问及“你最幸福与最痛苦的事是什么”时,这个超级绝好丈夫,一脸茫然。
   作者为我们刻画的是一个专注于病妻的男人,专注让这个男人如编了程的机器,心无旁骛,爱与性寂然,既不幸福也不痛苦地活在内容雷同的日子里。日复一日,他成了一个机器人,机械地只想董兰芝活一天,再多活一天,少受点罪,再少受点罪。直到有一天,网络上一个叫笑婷婷的,改变了这个男人。不,不是改变,确切地说,是唤醒了这个男人冰封沉寂的人性。
   网络上的马大亮和现实中的马大亮,他们是同一个人,却很难有“同”的影子。
   网络上的马大亮,说起“画事”,才学渊博,口若悬河,与笑婷婷聊起天来,风趣、幽默,儒雅,机智,神采飞扬。现实中的马大亮,步履滞重,愁容满面,不思衣饰,自称性无能,对幸福对痛苦,漠然、迟钝。
   马大亮面对笑婷婷时,是网名叫“痛彻肺腑的鱼”的豪情男人,是艺术家气质的翩翩绅士。马大亮面对董兰芝时,是不修边幅,唯病妻为是的绝好丈夫,是被公众奉为“标本”感动了又感动的“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
   现实场的马大亮,网络中痛彻肺腑的鱼,哪个更为真实?他们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实际上,你无需质疑。验证的方法简单到你不用参看他人,只瞅瞅自己就能明白——道德、伦理、人生,此状态的你与彼神情的你,你能保证完全地调和在同一“模板”下吗?
   道德、伦理、人生,人类社会或约定俗成或国家机器强制构筑了固有的“模板”,我们响应,我们遵从,我们从众。从众的那个自己是真实的、可爱的,是受欢迎受尊重的,那个“不走寻常路”隐匿于“后台”、独享人性本真的自我,就是虚假的、膨胀的,就该遭千人指万人骂。骂到气歇,静思细想,蛰伏于灵与肉层面的“人性真我”,又毫无悬念地倒向网络状态的马大亮,但,只是在心里不动声色的倒向,并没有几个人愿意述之于言表。
  
   医学专业让我习惯关注人的健康状态。董兰芝是一种病,马大亮是另一种病,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病人。我是手到病除的神医?不,既是坚定的唯物主义,又是消极的宿命论者,我是另一种病人,我病在崇尚人性却又时常游离于人性的困顿中。
   说人性,就要说人性的概念。这有诸多版本,我比较倾向的版本是,人性是附着了情感思维的动物性。人因为丰富的情感,因为灵异的思维而脱颖于动物,但终究,动物性是基点。动物性的集中特点,就是顺应身心的需求,去活、去活动。而人性,除了基础的动物性,还有绝对比重的情感和思维,因此,人性以高等级动物特质的本能,综合显现。
   当我们以思维压制本源的动物性,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半步时,我们就是概念中的尊贵之士,否则,就是可耻可憎、猥琐的人。具体到马大亮,他全心照顾病妻,他机器般地活着、活动着,爱与被爱、幸福与痛苦感荒芜,这种状态的马大亮,是迎合公众的,是受推崇的。而网络中,爱与性意识被唤醒的神采飞扬的马大亮,是“上不了台面的”,是要遭到唾弃和鄙夷的。
   哪个马大亮更悲哀,哪个马大亮更令人心动?我只知,被“体制化”的人性,才是可耻可憎可怜的。我们是高等级动物的人,是人就得遵循人性,就少不了马斯洛的需求学说。除了温饱,我们还需要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又是具体到马大亮,这个男人,在病妻这里,满心满脑想的是妻子的病好起来,不要让妻子生气,与董兰芝在一起,连维持这种最基础的“温饱”层面的需求满足都难,他画家的潜能,爱与性的需求,只能被压制、被漠视。在笑婷婷这里,爱与被爱,他是侃侃而谈的艺术家,是青春荡漾的青壮年,他欣喜,他痴醉,他幸福他痛苦,他获得了激荡人心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纯理论的学术延入纯理论的现实,被我们学习,被我们接纳,但具体到马大亮与笑婷婷,卫道士们就牙酸胃疼浑身不适。一旦爱,就要恒久地爱下去,一旦结为夫妻,就要生老病死,不离不弃。是的,马大亮严格地做到了这些,所以,他入选“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但,自从有了笑婷婷,他蛰伏已久的爱与性的意识苏醒了,他不再漠然,他开始思念、牵挂,他重新激情澎湃,他灰飞烟灭的艺术才情,勃勃再生……这种情态的马大亮,愿意幸福,愿意痛苦,愿意承当因爱而生的幸福和痛苦。
   于是,出现了人性逼视下的人格割裂。一边是继续保持良好形象的马大亮,一边是被爱与性煎熬的马大亮。马大亮病了。病因——人性失衡。病名——精神分裂,双重人格。用药——要么在董兰芝身上得到完满的人格,要么在笑婷婷那里,寻找到真挚的爱情。这个处方,难有!马大亮病入膏肓。卫道士们垂怜于这个“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闭一只眼睁一只眼,妥协地给了马大亮一个“双重标准”,为他松绑。
   性意识、爱与被爱的追求,对于一个人有多重要?它们在人性这个综合体中占多大的比重?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我们被强行洗脑,精神桎梏,性压抑,人性扭曲,时过境迁,进入现代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已可以潜心思量人性的内核和本质,电视节目,正式场合,我们也不再谈性色变,坦然面对性话题。
   但马大亮无法坦然面对。“为了董兰芝,为了道德、良知,我必须消灭那幽蓝的光亮。我担忧那幽蓝的光亮会把我导向道德泯灭的深渊。这时,我恨自己意志薄弱,无法克制不该有的欲望。”这种挣扎,让我也跟着痛,也跟着走向深渊。马大亮以及马大亮们,类似的病人太多,怎么治疗得过来啊,我不由地叹息。
   作者对马大亮这个男一号,不吝笔墨,不惜心力,灵与肉的人性探幽动人心魄。但遗憾的是,作者在“集三千宠爱”于马大亮时,忽略了另一个人的人性轨迹。
   董兰芝怪病缠身,耗得家里经济窘迫,耗得丈夫未老先衰。对丈夫,她内疚,她歉意,她虔诚地拜佛求神,只求一死,还疲累的丈夫以自由,还自由的丈夫以幸福。这些心理,都是有基础的。虽然文中只见片言只语,但我们可以看出她对马大亮的爱恋。希望所爱的人快乐幸福,是爱的内涵,是爱的一种方式。
   这个自从生病就皈依“佛门”的女人,因为自己生病亏欠丈夫太多,就事事时时替丈夫着想,甚至在发现丈夫有外遇迹象的第一时间,也不抱怨,不吃醋,异常平静地选择自杀。这个女人,纯良得让我感动,但感动归感动,感性的感动并不能替代我对这个女人的人性理性的“把脉”。
   关于董兰芝,其实作者在开篇就留给了我们一个细节。“(我)举手敲门,刚敲一下,里面突然一声尖叫。叫声是锥子,强行锥入我的大脑,恐怖的声浪,从头传到脚。想烫死我?巴不得我早死?”这是董兰芝,她的尖叫声,让我当时就心里一黯。
   可能是我在医院见多了病和病人,麻木了吧,对病人,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要求,也经常用这个要求去疏导病人:你生病,你不能很好地照顾家人、完整地去爱,对家人、对丈夫,你是歉意的,你不能直着嗓子、理直气壮地去要求这要求那。大多数病人听从了我的疏导,也有极个别的病人,更加变本加厉地行使他(她)病人的职权:我是病人,你们就应该让着我,尽着我!董兰芝属于不用疏导,她自己就能想明白的人,一个聪慧的纯良女人。
   但不是说,聪慧纯良的女人就完美到“佛像”般,全无劣根劣性。这个女人,因为一盆水温不适的洗脚水,就可以厉声尖叫,就质问是不是想烫死我,她怎么可能在马大亮外遇的猜想中,从容镇静,慷慨赴死?显然,作者为了强化“文本效果”,在处理董兰芝心理演化的过程中,把这个女人人为地美化了,美化得偏离了人性。
   能为一盆温度不适宜的洗脚水就厉声尖叫的女人,要她“风平浪静”,应该有一段合理的心理过渡——初始发现迹象,她疯狂,她哀伤,她诅咒,这才是符合董兰芝人性的正常反应。马大亮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哀在心头。重现神采的马大亮让她回到回忆,又从回忆中回到从前。面容俊朗、才华横溢的马大亮,那个曾经令她迷着爱着的青年画家,如果不是因为照顾她,一定会有另一番生活和成就。是她,生生地把她爱的人拖累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她悔恨,她内疚,她唯有以死还幸福于所爱的人。
   在我看来,作者写马大亮实则是在写人性,在探究人性,那么,对董兰芝,也应该客观或相对客观地去“人性”为之。
   作者对马大亮、对董兰芝、对文中记者细微贴切的心理描摹,把人性挣扎、割裂的那种浸骨疼痛,传达得淋漓尽致。除了人的心理描摹,作者还颇具匠心地写了一只叫做“儿子”的小狗。我相信,这条小狗在《痛彻肺俯的鱼》中,绝不是道具,也不是陪衬。在人的气场中,作者着意地去写这么一只小狗,是有意拿人与狗做品质上的比对,做责任、良心、恒久不变的爱的责问吗?突然的揣测,让我惴惴地,心生惊悸。
   把小狗叫“儿子”,不只是说小狗对董兰芝有多重要,多亲近。这只被叫作“儿子”的小狗,实际上是作者对马大亮这个家庭“空”的另一个隐喻。对于因病永远无法尝试做父母的成年男女,没有孩子是情感上的巨大空缺,是人性体验中的严重缺位。还有一种暗喻,是说在忠诚度这样的品质上,人不如小狗。老实说,放在以前,我赞赏这样的比对,还觉得特感动,但现在面对这样的品质比对,我犹疑了。人性与动物性大不同哪!人性,基点是动物性,高层次是情感、是思维,是融进情感的思维和着色思维的情感。人的动物性是恒定的,但情感和思维会随着人生境遇、心理体验的改变,而改变。再亲再爱的人,如果不能保持情感和思维上的同步修为,所谓“恒久永远”就只能是强人所难的纯理论状态。
  
   说书中人的人性,就不得不说书外人的人性。不知是因为传统还是因为内敛的性格,我们对人性遵从的全面性总是欠缺认知,或直接压制人性中的某些成分,比如性、比如爱,哦,也不是,对于性、对于爱,我们习惯以“模板”论是非,入“板”的,就是赞赏的、推崇的,反之,就要被摒弃,被批判。
   我们来看作者的这段描述。“我要把马大亮这些文字全留下,当马大亮捧着‘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奖杯时,让马大亮的激情文字,震撼中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发生,我不会为马大亮感到羞愧,只会为文中记者的心态和行为可悲可叹。
   在我看来,至少,马大亮“雷池”内外都是真实的。那个用温度计精确地测着水温给病妻洗脚的马大亮是真实的,那个轻着声音让董兰芝“有郁闷就发出来,别憋着”的男人是真实的,那个跳离现实、在虚拟空间寻爱的马大亮是真实的,两天见不着笑婷婷,便心生不安、满怀挂念的男人,也是真实的。
   如此比照,文中记者就伪善了,失真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失真”是指文中记者人性的失真,他因为人性的失真而表现出的正义就只能是“伪善”。可悲的是,现实中,人性失真,拿了刻板的“经书”去筑造“雷池”的卫道士,比比皆是。在充满“正性”声像的大环境中,太多的人普遍缺失人性的完整性、客观性,也是必然。
   在拜读作品的过程中,恰夜色深沉,星光昏惑,沉浸在自然与人文双重“冷色”的氛围里,我为挣扎于人性之困中的马大亮,伤情,为那些被伪善锁住人性的卫道士,悲哀。灰蒙蒙的家,灰蒙蒙的画,老掉牙的电视,两个瘦到没有脂肪的人……家徒四壁的颓色,居家者散漫的心气,作者用细节,支持、捍卫和表述他个人倾注于文本的人性取向。
   在病房,太多因病耗尽钱财,耗尽亲情的病例。对病人,我心生怜惜,对其家人,我习惯关注他们的神态和肢体语言。看着那些愁苦的家人,我想,如果人的情感也可以随着钱财耗空耗尽,倒也省事,问题是,只要还有一口气,人就不自觉地去思维,去情感,这不完全是荷尔蒙的驱动,更是人性的呼唤。
   没有“家有病人”的真切体验,任何对于“越雷池者”的道德审判,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对于那些上下嘴唇一合、面无表情地诵读条文的卫道士,我看到的,是冷漠,是伪善。
   “痛彻肺腑的鱼”,如果没有与马大亮同样的经历和体验,很难精准地理解和释读“痛彻肺腑”。是的,痛彻肺腑。马大亮以及马大亮们所承受的疼痛,不是鲜血淋漓的伤口,只是丝丝扣扣被钳制的精神状态,他们神情落寞,魂丧魄散,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的空皮囊游荡于人世间。
   关于结尾,作者把它设计为,马大亮意外地死在去与笑婷婷见面的憧憬中,这个“局”做得相当温柔、相当手下留情!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马大亮继续活着、活动着,事态的两种“走势”。如果马大亮听任爱与性的引导,听从人性苏醒的呼唤,去追爱、追幸福感,那些被他感动了又感动的公众,一定会对这个“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伤心幻灭,由此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而病重的董兰芝除了继续承受疾病的折磨,又将处于怎样天塌地陷的心理绝境!如果,马大亮反复掂量,最终选择自我压制人性,重新回归原有的生活轨道和精神状态,以类似开篇的场景结束全文,“一辆吱呀吱呀的自行车,两个轮子怕压死蚂蚁似地转动,仿佛得了绝症,叫得让听到的人痛苦。马大亮一张笑脸,笑是从苦胆里泡出来的。后架上坐着只剩下骨头的董兰芝。女人藤蔓般的双臂,如缠绕在一株光照不够的树杆上。”从我偏爱现实写实风格的倾向,我感觉这样的文本张力会更加巨大,人性诘问的冲击力也会成倍增强。
   一了百了,没有比死亡解决矛盾、挣扎更简单有效的办法。但,不得不说,现实中,死亡鲜有发生,马大亮会活着,董兰芝会活着,阳光下,一切如故,不同的,只有暗流涌动于人们心底那些人性审视和幸福与痛苦并存的别无选择。
  
   《痛彻肺腑的鱼》,以马大亮为轴线,以董兰芝、文中记者为侧枝,把作者对于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人文关怀,网织成一个人性考量的深重命题,放在了读者心里。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d=article&c=showread&id=183706痛彻肺腑的鱼 />   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8334.html孟大鸣 />  
  

【编者按】作者试图从人性和人文的角度对小说《痛彻肺腑的鱼》进行扫描。得出的结论是: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牵动人心的情感小说,更是一部反省和参悟人性,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作者以一个医生的角度,试图用一种可读的形式,传达一种复杂的经验。通常可读性强的小说往往内涵比较单纯鲜明,也就是说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简明易解,相反,具有复杂内含或复杂意识形态的作品又往往不好读。那么这篇小说,可以说故事简单明了,刻画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病妻折磨得变了形的马大亮,现实中他步履滞重,愁容满面,不思衣饰,自称性无能,对幸福对痛苦,漠然、迟钝,痛彻肺腑。但是在网络是又一种形态的人,网络上的马大亮,说起“画事”,才学渊博,口若悬河,与笑婷婷聊起天来,风趣、幽默,儒雅,机智,神采飞扬。通过阅读司药的评论,我忍不住又去通读了原文,我有这样的感悟,对一篇成功小说的评判标准,有一条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当读者欣赏完作品之后,仍然可以再回想起作品里的故事情节,而且在日后的某些特定的场景里,那些场景会突然的浮现在脑海里,并且无可取代。要做到这些,就必然要求这个作者构思的故事情节吸引人,并能引起人们的所思所想。从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做到了。司药的解读也做到。精品推荐【编辑:觅雪嫦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115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觅雪嫦晴        2012-01-14 21:00:41
  小说写得很好,司药的解读更有可读性!觅雪欣赏!
天津市作协会员,中国诗人学会会员,中石化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学会员,天津石化作协会员;天津诗网刊副总编,发表给类文章四百余篇,出版诗集《雪语晴歌》《觅雪嫦晴诗歌精选》合集《十面倾城》
2 楼        文友:司药        2012-01-16 00:55:23
  雪晴透彻之按语,使得药对原文及本文有了一些新的认知。感谢。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3 楼        文友:孟大鸣        2012-01-27 20:55:45
  司药的评论把得准,很到位。觅雪的按语也不错,谢谢二位。司药的大作可否在其它媒体一用?我的邮箱是blfddk@163.com,请司药和我联系。
笔耕不缀
4 楼        文友:司药        2012-01-28 01:00:14
  药之品文,随心随性,如果您认同,药可奉原文,随您之意。
   药一直认定,“评述文”最权威的认同来源于作者,只有作者才是作品之最懂。药从人性角度理解的《痛彻肺腑的鱼》虽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但能得到作者您的认同,药很开心。
   邮箱寄去原文。祝您节日快乐,新年万事顺意!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5 楼        文友:铁禾        2012-08-27 20:57:41
  不凡的手笔,抓住了作品的脉络,赏析到位,写出了意义,赞。
铁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