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千年古井伴米臼

编辑推荐 千年古井伴米臼


作者:廉戈 秀才,269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33发表时间:2012-01-20 15:29:01

我相信,从古井里打上来的故事,是湿漉漉的,即使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存放,还会鲜嫩如初。2009年7月25日,我作为辽宁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和抚顺分会采风团的一员,从抚顺市内出发,来到坐落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南的觉尔察城采风。该城建于明朝嘉靖年初,是清六祖城之一。岁月沧桑,已把昔日的一切封存;光阴似箭,只有古遗址默默的证明曾经的过去是真实存在的。
   20世纪末,抚顺市考古工作人员对古城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千年古墓和千年古井……在采风过程中,遗址中的千年古井和两个先辈留下的米臼,引起了我的注意。“民以食为天”,这句绵亘不变的名言,让我对满族人的饮食习俗产生了浓厚的性趣。这口古井刚发掘时,井口直径为2.5米,残深0.6米,后经清淘,现深9.8米,水质清澈甘甜,实践证明井水人畜饮用皆能收到强身健体之功效,特别是女子长期饮用还能起到润肤护发之作用。两个舂米的米臼,形如碗状,石制,一个黑褐色的,小一点;一个灰白色的,大一些,但从容积上看,两个米臼每次舂米都不会超过半市斤。这么小的米臼能供得上几人食用?我带着疑问,采风回来的当晚,上网对满族的饮食习惯进行了搜索,结果真是大开眼界。原来,我所见到的米臼只是满族一家之所用,而且为保证所舂之米新鲜有味,每家每户都是现吃现舂,从不屯积。满族,这个曾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早期是靠狩猎捕鱼为生的,后来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在林间空地种植粮食,主要有糜子、稗子、高粱、谷子和玉米等,而鹿角锄作为黑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证明后来从长白山西迁至新宾的满族人已经会使用工具耕地了。
   作为当代人的我们,特别有必要对满族先辈所舂的粮食——稗子,进行一次深刻的再认识。稗子,在今天,是被人类视为稻田里的杂草,果实充其量只能用来酿酒和作家禽的饲料,人们是不会食用,更不能作为主食上餐桌。但在几百年前,稗子却是社会上有地位的富人家才能吃得起的细粮。“稗子贵人食也,下此皆食粟,曰:粟有力也。”《柳边纪略》也明确指出,稗子“非富贵家不可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时候土地肥沃,稗子长得杆粗粒大,舂出的稗子米味道“美于五谷”,但又因产量较糜子、谷子、玉米和高粱为低,平民百姓是不敢大面积种植的,他们多种谷子等产量高的农作物,特别是认为吃了小米后,干活有劲。
   满族的先辈是以肉食为主,后逐渐食五谷杂粮,在五谷中特别是对粘类谷物由为衷情,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如冬天爱吃粘豆包、粘高粱米饭、粘黄米饭,夏天爱吃苏叶粘豆包、豆面卷子、粘江米饭,这是因为粘食不仅好吃可口,而且抗饥饿,吃了以后身体强壮有力。这种粘性食物非常适合于寒冷地区外出远程狩猎活动和出征作战,因此,也作过八旗军的军粮。满族人又因对蔬菜的种植和贮藏技术不掌握,所以在食谱中是没有蔬菜的,但不是一点菜类不吃,一年吃的菜类主要是春季从山上、沟壑或河边采集来的。每年春天,是满族妇女和姑娘成群结队采集山菜的季节,山坡上的蕨菜、刺嫩芽、大叶芹、猫抓子,河边的水芹菜、苋菜、刺菜,田间地头的小根菜、婆婆丁、车轱辘菜和扫帚菜等30多种可食用的野菜,都在采集之列。这些举手之劳便可收获的野菜,其特点是鲜嫩清香,每种都有独特的味道,不仅能代替主食充饥,绝大部还能起到败火祛躁、润肠清肺的药物功效。野菜的吃法也很简单,有的洗一洗可直接生吃,也可用开水焯后蘸酱入口。试想,满族先辈在冰封的寒冬里,吃的都是粗粮、肉食和少许咸鱼、大酱,而在春天吃上溢着清香、翠绿欲滴的山野菜,怎能不对无私的山川大地报有更深厚的爱恋之情呢。了解了满族人的饮食后,还应熟悉满族人就餐的规矩和礼节,这样才算比较全面知道满族在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满族人家初十凡磨、碾、碓、臼之类,皆忌。吃饭时,老人坐在炕里面,几个儿媳妇都必须在地下站立侍候,给老人盛饭不能满,盛满为不尊敬。另有折碗,老人每吃一碗,由媳妇轮流折。餐毕,媳妇要给老人端上漱口水,水要温,漱过口后再给老人装上一袋烟,待客也如此。父子不能同席,婆媳不能同桌吃饭。外出作客上第一道菜时,儿子要到老人席前请安,儿媳要到老人席前给长辈满酒,这叫告席。
   今天,一口千年古井,陪伴着两个米臼,在觉尔察城坚守着一个民族的存在,而这个民族曾经用自己的勇敢、顽强和睿智,向世人证明着伟大来自于对生活不断的热爱和向往……

共 17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口千年古井,两个米臼,这些残存的历史遗物,彰显了旧时满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古井与米臼的功用,作者都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由此我们对满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又有了一些细致的了解。【编辑:秋风向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风向晚        2012-01-20 15:29:40
  历史,总是留下太多让我们探寻的东西。问候:))
从原来的《红袖添香》搬运过来作为收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