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书评】解读龙应台

编辑推荐 【天涯书评】解读龙应台


作者:欣雨文萃 进士,1029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87发表时间:2012-02-05 19:54:12

知道龙应台这位作家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当时听两位老作家、省作协主席和副主席聊天中说到:龙应台的作品咱们出版了。听他们聊对龙应台的印象,听他们的联想、感叹,朦胧中我知道,应该去看看她的作品。记得我那天当即到新华书店去找,买到了一本《龙应台杂文精品》,我习惯性地在书扉页上记载下手记:“欣雨1990.11购于兰州新华书店。”书是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一版第一次印刷。现在拿出来再看,定价4.05元,和现在的书价作比较算是廉价了。书是廉价,内容可是花多高的价钱也值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时不时地拿出来复读,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鲁迅文集》(1.80元)、198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柏杨妙语》(2.50元)、岳麓书社出版的《呻吟语》(5.20元),成为我床头常备四部杂文书籍。四部书加起来也不过十几块钱,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就好像当时常常炖一只老母鸡一样,不过块把钱就大补了一次。常常翻看着四部书,常看常新,多有不同的感受,还常常从字里行间看到流逝的社会,得到一些印证,丰富了自身的意识和观念,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又见到了与上次拜读时不同的景色,受之于斯,真是受益匪浅。
   龙应台,网上介绍说: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世界上和大陆、台湾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
   其实这样介绍,使得不了解她的人还是不知所云。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含义,在大陆很少提及。最近在网上还看到一篇被推荐的文章,说是龙应台曾在陈朝任文化局长,也是错误的,起码不了解台湾的政治。时间是在陈朝时代,但是,是在蓝营执政的台北受市长马英九邀请在台北市文化局任局长,和陈朝风马牛不相及。
   龙应台祖籍湖南,出生在台湾。中学时代就喜欢看罗素和尼采的哲学书,半懂不懂坚持反复看。她的著名文集《野火集》里表达的个性,早在高中时就显现出来。有一位地理老师,讲课时口齿不清,思想紊乱,而且讲课特别喜欢重复其自己的私生活故事,致使许多同学上地理课打瞌睡、传纸条。龙应台嫉恶如仇似的,一见到这位地理老师就会把头偏开,别说鞠躬打招呼了,就是正眼也不看上一次。所以在她三十岁从美国回到台湾时,开始写文章发表,文学批评,得罪不少作家和作家朋友;写社会批评,得罪了大学校长和官员。就这样,她的文章在当时就像一块大石头投进了水塘子里面,激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她写文章说台湾很脏,说台湾的教育需要改革,说人们文化品德不够,不讲道德,说台湾不顾及古迹保护,拆了给房地产商赚钱,说车子撞翻了小孩没人上前救助,说人贪玩、怕事、自私,不关己事高高挂起,说晚上人家都睡觉了邻居还在大声吃酒划拳干扰别人,说公共场地比如楼道的卫生没有人打扫,各扫门前雪,说向河里倾倒垃圾污水,海边化工废料污染,说摊子上的东西不卫生还宰人,说警匪勾结没人敢管,说车辆不守规则造成拥塞,说官商勾结,说贪污渎职,说明知不对却一贯地保守,说当时的国民党当权者实行的舆论管制,说……等等,等等,问道: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现在看来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就像我们现在,但是,我们缺少这样大声的呼唤声音。
   她在《野火集》里的批评,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他不像一般的文化人作品,小心翼翼,守着中国的人生哲学,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温良恭俭让。他不会使用八股调,总在写批评文章前先来一遍形势大好或者安乐祥和,也不会表示自己的批评是真正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也不去辨解自己不是别有用心,不解释自己的批评是良药苦口,也不会在最后道歉请人家包涵包涵。他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时间的推移,那里文明多了,也懂得了龙应台当初的良苦用心。她严峻地剖视了整个病态社会,她以锐利的词锋,缜密灵转的文字,让血淋淋的事实逼迫着社会、人民自己解剖自己,反省,展现了杂文强烈的现实意义。
   所以,我们这里读不到这样的文章,就去读读龙应台。
   温总最近说:要让人民讲话。
   读读龙应台,就懂得了,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也不会变色。社会只能越变越好,文明程度会更加进步,道德品质会更加巩固并传承下去。
   龙应台在《中国时报》上以胡美丽的笔名,用第三人称的方式,站在男女平等的地位上,用杂文形式观察、思考和评论女性问题。纵观她的女性问题杂文,可以说以女性的观点为出发点,言语泼辣大胆,还带了点骄横。他能用另一种观点、另一番意味,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有的地位。她抨击社会上的“愚女”政策和风俗、风气。她不会铁石心肠睁眼看不到这个社会,只关心股票、巴黎、唐宋,他屈尊纡贵地去关心小市民的喜怒哀乐,说出了女性要争取的、坚持的、应该有的女性权利。
   在1995年她在上海《文汇报》上开辟了“龙应台专栏”关注大陆的一切,抒写自己的感观。纵观龙应台的杂文,无一不是缘起于具体事物,无一不是有感而发,而且始终联系着对于观念的探讨。因此她的杂文洋溢着大写的爱国主义,她在当代杂文史上书写下了锦文华章,永远放出炫丽的光彩。
  

共 20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纵观龙应台的杂文,无一不是缘起于具体事物,无一不是有感而发,而且始终联系着对于观念的探讨。以女性的观点为出发点,言语泼辣大胆,还带了点骄横。他能用另一种观点、另一番意味,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有的地位。她抨击社会上的“愚女”政策和风俗、风气。他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时间的推移,那里文明多了,也懂得了龙应台当初的良苦用心。她严峻地剖视了整个病态社会,她以锐利的词锋,缜密灵转的文字,让血淋淋的事实逼迫着社会、人民自己解剖自己,反省,展现了杂文强烈的现实意义。读读龙应台,就懂得了,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也不会变色。社会只能越变越好,文明程度会更加进步,道德品质会更加巩固并传承下去。----龙应台,在作者的解读下,就这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解读人物有理有据,善于进行深入的辩证的分析,善于透过现象参透人物的内心。非常深刻的文章。社长隆重推荐。----玉树临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国风        2012-02-06 16:20:42
  从龙应台的书说起其人,说人重在介绍何为公共知识分子,从而我们了解了龙应台的杂文风格、龙应台的品格,给我们鼓励,让我们反思,我们解读了龙应台,也就解读了社会的良心。欣赏。问好作者。
北国风语,激扬文字
2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8-08 21:58:21
  大气磅礴,解读到位。不过文中有时他她混淆,如果不知道龙应台的人,一定弄不清她是男是女,因为她的名字也是中性化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