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客栈评述】《﹤周易﹥原义》北京图书大厦讲座稿

精品 【客栈评述】《﹤周易﹥原义》北京图书大厦讲座稿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89发表时间:2012-02-07 22:42:58
摘要:《﹤周易﹥原义》 刘福田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再过两天就是元宵节了,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这年今天还没算过去,所以我这里先要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龙年大吉!大家牺牲节假日来参加讲座,这是对我的极大支持和鼓励,我在此还要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感谢!
   一、归零思维才能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发展
   我这本《﹤周易﹥原义》去年11月初刚一面世,有朋友就跟我说:你这本书可能赶上好时候了。为什么呢?胡锦涛总书记几个月前在建党90周年和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接连发表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并对传统国学提出了继承和发展的要求。这个时候推出这本《﹤周易﹥原义》,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国学经典,这本书又旨在继承和发展它,这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吗?我说何止天时啊!我生在北京通州运河源头,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地杰人灵人才济济,地利、人和也都占了呢!
   不过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国学经典卷帙浩繁,一个人皓首不能穷经,难以继承又如何发展?这胡总书记的讲话,开启的可是一项伟大工程,靠一人之力显然不行,靠少数专家学者也不行,必要大众参与,还要分工协作。有人偏重继承,有人偏重发展,有人继承而且发展,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
   在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应该说二者都很重要,侧重继承者奠定发展基础,侧重发展者必须在继承基础之上。这就像建房子,没有基础怎么建呢?空中楼阁是建不起来的。可见怎样处理好二者关系,是能否实现继承而且发展的关键。但一般人陷于自身习惯和能力,侧重继承很难发展,侧重发展又基础薄弱,前者为人作注难以实现突破,后者发展缺失基础,也很难取得很大成就,非要其中杰出者,才能由一而二、由二而一,或者打好基础之后厚积薄发顿悟突破,或者在发展思维下实现根本反溯再造基础,二者殊途同归都可能实现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后者就和在有限材料基础上建房子差不多,或者保证稳固不求规模,五间房的材料建三间,有浪费之嫌,或者追求规模基础薄弱,三间房的材料建五间,终于还要再固基础。比较而言我更多地属于第二种状况。在我《﹤周易﹥原义》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说明文字:归零思维,还原《周易》本义;通俗易懂,破解国学经典……这里面最重要一词就是“归零思维”。什么叫归零思维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思想研究领域世界范围内好像都有点今不如昔,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有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老子、孔子……这些人都被公认为古代圣哲,后人几千年都难以超越,那人类究竟是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笨呢?
   说人类越来越笨,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人类都已经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探索,怎么能说人越来越笨呢?可要说人越来越聪明,这思想研究领域为什么一直没能超越那些古代圣哲?这显然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矛盾。不过难以理解并不是不能理解,一旦打破传统,发现并掌握了归零思维方式,这种状况就会迅速改观。很简单,归零思维就是打破传统一切从零。古代圣哲为什么能在思想领域取得那么大成就?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依靠只能从零。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古人在生存斗争中摸索了数百万年,积累了很多直观经验,但在文明史前,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这些直观经验和内心感触只能口口相传,靠个人领悟,这些东西一旦落实到文字并传承下来,其成就当然不可小觑。一是在前地没有文字记载,圣哲一人所传就是史前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这本身也属开创,因为在前地没有人留下可以参照的样板。传承下来的经典未必就是最早,比如《周易》之前传说还有两《易》,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它们分别流行于神农时代和黄帝时代,可惜没有传承下来,如此《周易》就《易》的形式而言未必首创,但之前肯定有这种开创,一切从零没有禁锢,这种方式就奠定了古代圣哲们的伟大。
   远古人类从山林迁徙到荒原,为抵御凶猛的野兽和雨雪严寒建起了第一座茅屋,尽管当时可能采用的建筑材料极其简陋,却是为人类居室开创了样板,此后人们的居室建造得越来越华丽,但作为样板的那间茅屋一直被人们祖考。祖宗两个字含义是不一样的,非开创者不能称祖,在开创基础上继承可以称宗,中国所有封建王朝都按这个规矩追授先皇谥号,祖宗差异一目了然。但祖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明朝太祖之后还有成祖,清王朝更是太祖、世祖、圣祖三祖一脉,后人也能立祖开宗,归零思维就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
   居室形制不断改进,改进的意义比不上开创,但一路而来也不乏进步,进步的形制也被奉为样板,只是越到后来越难创造奇迹……古代圣哲们在思想领域里的地位,大致就如那建第一座茅屋和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师们。其实后来随便一座居室都建得更漂亮,但地位已远比不过那第一座茅屋了。
   应该说这是一种错觉,但就开创意义而言,后来的建筑师们也确实没能超越,比之思想领域里的建树,后人更很少有人能称得上建筑大师。一般人都在原有基础上生存,甚至改进也谈不上,子承父业似乎天经地义,甚至黄鼠狼下耗子,一谈起超越圣哲还有人讥讽,殊不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高出前辈就是不肖子孙!确实也有人想要创新,但因为不懂得归零思维,创新中总习惯地被传统束缚,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有限了,更有甚者才疏学浅只能花样翻新,没有创新还背离了居室本质功用,这正是后来人类思想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
   果真出一位建筑大师会怎样做呢?我想他应该首先把老房子夷为平地,然后在居室功用这个本质上思考,以可能的建筑材料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设计……可惜,现实大多数所谓建筑大师们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已经缺失了全新创造性思维,新建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终于给人的感觉,还是离不开人类最早建起的那座茅屋。说起来这也不应该都怪他们,在他们和居室本质功用之间,从那第一座茅屋开始,已经填满了太多的标准和规范,这使他们习惯性地无法直观居室功用的本质。我说过中国文化未来希望在草根,草根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但因此也没有那么多规矩禁锢,反而更容易实现归零思维。
   习惯是人类认识基础,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初方式就是“重复影像”,这种重复可以使直观上升到认识,一旦形成又会阻碍认识发展……这正是归零思维方式难以被人发现、更难以被人掌握的原因。我们认可古代先哲们的历史贡献,还要摆脱他们对自身思维的禁锢,非如此不能实现真正的归零思维。譬如思想领域我们要直观事实真相,但在我们和事实真相之间,已经阻隔着太多古代圣哲甚至现代大师,在我们和事实真相之间隔着老子、孔子、庄子和董仲舒、王阳明等等太多的圣哲,我们又怎么可能直观事实真相呢?看到的也只能是这些圣哲和大师们了!
   要实现真正的归零思维,首先就要摆脱这些圣哲和大师们,抛开一切已有成见,在自己和事实真相之间直接面对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关事实真相的真知灼见。那些古代圣哲们只能这么做,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地位,但他们空前却不一定绝后,一旦这种方式被后人发现和掌握,人类在思想领域里的成就将必然超越他们。古代圣哲们比较今人,他们的归零思维是被迫的,因为前无依靠只能如此,而且当时科学基础薄弱,他们可能达到的高度有限。今人却可以主动归零,打破传统却仍然继承传统材料,现代科学知识相当雄厚,一旦实现归零思维,新成就当然地可以超越古人。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一部分基于血缘沉积,那也是人类前辈长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积淀。血缘之外就是生长环境以及个人习惯影响,比较而言后者成分更大。我这人天生性格比较逆反,初生环境里有祖辈、父母,还有3个哥哥1个姐姐,所以太多权威,反而养成了遇事不轻信别人的习惯,每遇事都会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最终竟导致我养成了归零思维的习惯。普通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一般人会变得循规蹈矩迷信权威,我却是广泛涉猎深入思考,虽然开始也只是一团混沌。
   但这种性格习惯却对我后来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式读书不少也不很多,但归零思维方式却让我受益匪浅,课堂读书思考之外,自身经历会去思考,看到听到也会思考,读书从不信书……其结果就是自我判断,对任何事都不是听人家怎么说,而是自己动脑子,对错非要自己结论。读书不多经历简单,却架不住什么都想明白,现实事物包罗万象,假以思考也会变成知识。为什么我们直观感觉文凭不等于水平?那就和思维方式有关,死读书,书读死,这样读书读多少都没用。反之只要有一定基础,生活中遇到任何事都伴随思考,那不读书也不比读书差。大脑是用进废退,为什么有人一离开学校就觉得记忆力下降?那就是因为放弃了思考,机器长期不用都会生锈,人脑也是一样。有思考习惯的人,事实上在不在课堂都能不断增长学识,那甚至比读书效果还好。
   归零思维习惯让我在离开校门后不间断地进步,脑子里知识积累越来越多,慢慢经纶逐渐融会贯通,一个全新创制的思想体系终于成形……我混沌哲学的诞生正得益于这种归零思维方式,《﹤周易﹥原义》的诠释也同样凭籍这种习惯,我读《周易》没受传统传注影响,一开始我甚至根本就没看那些文字。直观经辞卦图,用我已经成形的思想去理解批判,一套完整系统的远古思想体系展露原形……弄通经文之后我异常惊奇,没想到古老经义会与我混沌哲学诸多暗通!
   人类迄今数百万年历史,文明史只占其中极小部分,但是古代科技知识毕竟有限,只因为古人思维没被束缚,一切从零都取得如此成就,这要是基于现代科技基础呢?然而读完经文再看释文,我却发现存在着严重问题,其始作俑者就是孔子。孔子是传注《周易》第一人,然孔子传《易》六经注我,篡改歪曲太多谬误。后人不懂归零思维,再注《周易》受孔圣人影响,经辞与孔子注释二者同注,牵强附会漏洞百出!这种状况竟然沿袭两千多年,博大精深一部上古经典就此成了“天书”。
   不过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瓦解,儒教对思想领域的禁锢已逐渐打破,尤其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已成为大势所趋。古老文明古国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打开,如何才能把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推向世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必要通过继承和发展。继承可以通过学习,发展却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提倡和推广归零思维。我著作《﹤周易﹥原义》正是这么做的,打破传统全部重新解读,采取了归零思维方式,我这本《﹤周易﹥原义》比较传统《周易》传注著作,又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二、关于《<周易>原义》一书写作特色的说明
   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周易》有很多地方很特别,一是地位特殊,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文献就是《周易》,它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亦被道家与老庄一起尊为“三玄”,在古籍中同为儒道两家经典者,惟有《周易》,誉之中国传统文化肇源毫不夸张。二是许多人神秘《周易》,有人甚至把它奉为天书顶礼膜拜,既是天书,自然不是凡人可能明白。先入为主,再翻开书一看,先是“九二”“六五”没头没脑的爻题,再看经辞又有很多佶屈聱牙的生僻文言,这一开始头就大了……还有第三个原因是经注故弄玄虚和妄自臆测。孔子传《易》六经注我谬误甚多,后人依传再注更多误会,以讹传讹乃至颠倒黑白,再想明白反而难了。
   要读懂《周易》也确实不易,那起码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但除此也就没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了。开头那些“九二”“六五”的爻题不明白可以暂时让过,剩下的就是直观卦爻辞,那就和一般古文没什么两样了。读《﹤周易﹥原义》也可以这样,初级读者一开始可以让过爻题说明,直接看说明后面的内容会很容易明白。只要破除先入为主对《周易》的迷信和恐惧,这种状态很容易实现,要知道《周易》并不真是什么天书,由人所著也必然能让人看明白。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本身就是一本迷信的书,但其实里面内容根本没有迷信,当然这要看明白之后才能理解。我这本书在通俗易懂上下了很大功夫,起码是尽了最大可能,爻题开头是固有格式,这个就只能读者自己克服了。
   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就不能自我设陷故弄玄虚,必要破除迷信,并通过归零思维直观事物本身。比如1+1等于几这个问题,一个学前班孩子都知道答案,但如果这个问题出自一位著名教授之口,估计好多成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历越高越可能答不上来。许多人都有这种惯性思维误区:如果答案就是1+1=2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又何必非要一位著名教授来提?在人们的习惯感觉里,教师和教授最大差别,就是一个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个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简单问题出于教授之口,那答案就肯定不简单了,其结果是遇到教授连简单问题都答不上来了。

共 17717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详细具体,通过讲座详细地阐述写周易原义的目的,也说明了周易的来历,也说明了周易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周易的重要地位,整篇文稿详细而具体,事事俱细,有指导意义。【编辑:翠柳含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208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2-02-08 11:06:32
  敬仰先生才华!学习!感谢赐稿!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刘福田        2012-02-09 08:38:52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谢谢!祝龙年吉祥~~~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3 楼        文友:庞广龙        2012-02-09 17:48:21
  真诚阅读你的佳作,欣赏学习。新春愉快,创作丰收。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3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4 楼        文友:铁禾        2012-08-31 23:01:37
  比较有见地的解读,阐述客观又理性,可见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功底。
铁禾
5 楼        文友:石佛        2014-09-02 17:25:59
  学问根深方固道
   功名水到自成渠
中国作协会员。写字为生。出版多部长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