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指间★文评』聊斋粗品之《叶生》

精品 『指间★文评』聊斋粗品之《叶生》


作者:黄河入海 秀才,180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42发表时间:2012-03-15 16:37:10
摘要:品评聊斋名篇

品评:
  
   《叶生》算得上聊斋的名篇,因为他涉及到封建时代的科举,也涉及到叶生的形象有蒲松龄的影子。
   故事写到叶生词赋冠绝却名落孙山,写到叶生受县令丁公赏识和接济,写到叶生在丁公解任时仍受邀同行,写到叶生用心辅导丁公子学业使其出人头地。这些情节,看似纷繁,其主要意思指向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这个故事,体现科举失败者的内心苦闷,表达他们在科场输得不服的心态,企图向世人指出:不是他们不行,他们很有本事的,只是种种原因阻碍了他们仕进的道路。你看人家叶生,教出来的学生都非常优秀,很顺利地在省里的考试中得了第二名,何况叶生自己呢!叶生不是这样说么:“我借公子的福气为文章吐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辈子沦落,并不是我才学不如人,而是时运不济,这也就满足了。”这就象拳师在大众广庭之下对大家一拱手说:“谁敢说我的功夫不行?我的徒弟就能把对手放倒!”又如书法比赛被淘汰下来的人不服气地说:“哼,说我不行,我左手都比他们右手写得好!”
   需要指出的是,此文涉及科举,并不意味着对科举制度的厌恶和批判。恰恰相反,说明叶生这类人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依恋,他们从小就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实现改变自己人生境况。如果对科举制度厌恶,他们就不会加入到参加科举考的大军中来,也就不存在落第后的失落与苦闷。正是因为看到这条路可以改变一些人的人生,有一些人通过这条路走了过去,而他们却没有走通。看着别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自己被陶汰,就象饥饿的人看着别人拿着奶油面包在那里大吃大喝,就象受冻的看到别人在温暖的客房中悠然享受,他们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真正的庸才,考不上也就算了。关键是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很有水平却考不上,所以他们才满腹牢骚,才不服气,才总想表明其他们其实很有实力。
   这样的思想情绪,在今天看来,比之于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去揭露和批判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或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意思要平庸得多,眼界要局限得多。但,我们不能对古人求全责备。其实,这样写,能更具体而又形象地反映当时落第知识分子的真实思想,这对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封建科举制度的实行,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制度既然能够千百年延续,自有应当肯定的地方。还有,涉及科举的作品,不一定每篇都要批判科举。这篇没有批判科举,但其他篇什有批判和揭露的。要说批判,这一篇也从侧面透出一些意味,也就是说,象叶生这么有实力的人,为什么就考不上呢?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作者没明讲,由读者猜去吧。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篇也还是有对科举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不公正的批评的。
   蒲松龄用四个字概括了叶生的死——文章憎命,这也是旧时代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可悲的一面。”当然,这只是站在叶生一类科举失败者的角度上的牢骚话。如果站在考官的角度去看,就会有完全相反的意见。比如青年及第、典试楚浙、春风得意多年的聊斋评论家但明伦,就给蒲松龄唱了反调,他说:“文章吐气,必借福泽,所谓冥中重德行更甚于文学也。时数何以限人?文章何以憎命?反而思之,毋亦仅浸淫于雕虫小技而于圣贤反身修行之道尚未讲乎?”大家看看,他要落第者反思自己是否未讲修行之道,这就象一个老师在训斥不听话的学生。
   有人说,叶生的形象,很象蒲松龄。聊斋评论家冯镇峦先生就说过:“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蒲松龄先世是读书世家,可惜功名一直不显,到蒲松龄时,“家业益贫”。蒲松龄少年聪颖,曾在初级考试中名列前茅,但后来却总是不顺。一直以为“缙绅先生家”教蒙馆为业,考了一辈子科举,终未有所成,穷其一生,未脱贫书生之窘境。而他在七十岁后,还把贡生的头衔拿到手,此后四年就离开人世,这也可以看到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奋斗与辛酸。在这一点上,他与叶生是多么相似呢。叶生的伤叹,又何赏不是蒲老头子的叹息呢。不止《叶生》这篇,从整个《聊斋志异》中都能看到这一点。蒲松龄在他的《聊斋自志》里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有人说:蒲松龄是有所寄托的,《聊斋志异》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而作者的心底却十分悲凉”。蒲松龄的写作,是在用小说从精神上为自己造一个海市蜃楼的幻境。小说中的穷书生,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一个做着举业梦的人需要什么?需要富贵、爱情,更需要有人赏识他的才华。不管怎样,读书人总会以为自己肚子里的那些货还是值几个钱的。不看见这一点,不容易理解聊斋;看见了不承认,则是假清高。所以,硬说他是封建斗士的人,不是误会,就是有某种自身的政治需要。蒲松龄的形象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高大。
  
   原文: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迎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痒。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若何!”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蜕委焉。大恸,抱衣悲哭。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审所自来,骇奔告母。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为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而况茧丝蝇迹,吐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译文:
  
  
   淮阳有个姓叶的书生,不知道他的名字了。文章词赋在当地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但叶生时运不好,每次应试都名落孙山。正赶上关东丁乘鹤来这里当县令,见到他的文章,认为是奇文,招他来谈话,很高兴,就让他到官府读书,经常用钱粮接济叶生家。县里预试时,丁知县在考官面前赞扬叶生,于是叶生夺得乡试第一名。丁知县对叶生抱有更大的希望。正式考试结束以后,他将叶生的试卷拿出来审阅,边打拍子边赞赏。没想到时运不济,文章和命运作对。公榜后,叶生又一次落榜。叶生很沮丧地回到家,觉得愧对知已,于是,形容日渐消瘦,神情也变得痴呆,像个木头人。丁知县听说后,把他招呼来安慰他。对知县的关照,叶生感激得泪流不止。丁知县怜惜他,约叶生在自己任满后进京应考。叶生非常感念,推辞着回去了,关上家门哪也不去,后不久就病倒了。丁知县经常派人去看望他。尽管吃了不少药,但叶生的病仍不见好转。
   这时,丁知县因触犯上司被免职,准备离开淮阳。他写信告诉叶生说:“我已准备回故乡,之所以迟迟未动,是为了等候你同行。你如果早晨赶到,我晚上就可动身。”叶生在病床上接到知县的信时,泣不成声,他告诉送信的人:“我病重一时难好,请丁公先行。”派人回去说明。丁知县不忍心离去,慢慢等着他。
   过了几天,守门人报告说叶生来了。丁知县高兴地迎接并问候他。叶生说:“因我的病,让您久等,真是不敢当。幸好现在我可以跟随您了。”第二天清晨,丁公和叶生等一行人便匆匆上路。到了家乡,丁公要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与叶生在一起。丁公的儿子叫丁再昌,时年16岁,还不会写文章,但为人聪慧,任何文章只要读上两三遍便烂熟于心。在叶生的帮助下,丁公子不到一年就能落笔成文。再加上丁知县的帮助,他就考取了秀才。叶生把自己生平所准备科考的文章全部口授给公子,省考时的七道试题,丁公子全部命中了,结果夺得第二名。丁公颇有感慨地对叶生说:“你仅仅发挥了一点点才学,就使我儿子成了名。然而你有满腹学问却未能考取,这真是无可奈何!”叶生说:“这是命中注定的。我借公子的福气为文章吐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辈子沦落,并不是我才学不如人,而是时运不济,这也就满足了。况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何必非要自己中举,才算是走运呢?”丁公考虑叶生长久在外客居,怕耽误了他的岁考,便劝他回家省亲。叶生听后很不高兴。丁公也就不再勉强他,并嘱咐丁公子在京城替叶生捐钱买个监生。丁公子在京城又中了进士,当上部中主政官。他带着叶生一同赴任,又和叶生早晚住在一起。一年后,叶生参加京中乡试,竟考中举人。这时,丁公子要到南方督办水利,他对叶生说:“我这次办事离先生老家不远。先生已赢得功名,应该高高兴兴地衣锦还乡才是啊。”叶生也很高兴。于是,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丁公子和叶生一同启程南行。到淮阳境界时,公子命仆人备马送叶生回家。
   叶生回到家,见门前冷落萧条,心里十分悲伤。他慢慢走到庭院中,正巧妻子拿着簸箕出来,她突然发现叶生在院子里,吓得丢下簸箕就跑。叶生心里很难过,他说:“现在我富贵了。你我三四年没见面,你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妻子站在远处说:“你已经死了很久,说什么富贵?之所以没有安葬你,是因为家里穷加上儿子又小。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马上就要厚葬你。请你不要作怪吓人。”叶生听了这番话,心里好生凄凉!他走进里屋一看,只见黑棺材明明白白地停放在那里,于是,他即刻扑倒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妻子惊恐地看着,只见他的衣冠像金蝉脱壳一样褪落在地上。她悲恸不已,抱着衣冠大哭一场。这时,儿子从私塾回来,见马车停在自家门前,问明情况后,惊慌地跑来告诉母亲。母亲流着泪对他讲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母子又仔细地询问随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随从回去报告丁公子,听说叶生这番遭遇,公子也为之伤心落泪,并很快赶到叶家哭灵,出钱操办丧事,按举人的级别来安葬叶生。临走时,丁公子还送给叶家很多钱物,让叶家请老师教叶公子读书。丁公子还向考官打了招呼,请他关照叶公子。第二年,叶公子便考取了秀才。
   异史氏说:“灵魂跟随知己真的忘记自己已经死去么?闻说这事的人怀疑,我却深信呢。与情人同心的美女,灵魂直至从枕上离去;好朋友远隔千里,还能认识梦中的路。而况蚕吐丝蝇留迹,吐留的都是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的是我们这些人的性命啊!啊!相遇难以料定,遭逢不能总有。行踪孤孤单单,对着影子长长的哀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感叹面目的酸涩,招来鬼物之嘲笑。频频地列在落第的行列里,就会每一根须发都被别人看不顺眼。考试不被录取,文章在别人眼里就觉得处处都有毛病。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痛哭之人,看献和氏璧得不到赏识的卞和就知道了;把优秀的和平庸的都看颠倒了,哪里还能找到识马的伯乐?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闭上眼睛随便走,以听从造物主的安排罢了。天下象叶生这样轩昂伟求却沦落不得志的人,也不少了,只是怎么才能让丁乘鹤这样的人再到身边而我也与他同生共死呢?啊!”
  
  
  

共 508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关于对科举制弊端的抨击讽刺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类作品中,《叶生》当是独具一格,写的非常意味深长的一篇了。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悲愤填膺,抑郁而死。但他死不瞑目,其鬼魂又幻形入世。一个本已经死去的人,竟然凭着一股怨气而又幻出一个人形去继续帮助自己的唯一知己丁乘鹤之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亦可谓没有什么大的遗憾了。这样的写法应该是这篇文章最明显的艺术特征了。黄河先生此品评的重点是分析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的利弊,历史的辩证的肯定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它的难以避免的局限和弊端,这种分析方法和观念对当今的高考制度亦有借鉴之处,推荐大家欣赏思考!-----秋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315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惆        2012-03-15 20:05:54
  解析精到,欣赏,问候。
王者的忧伤
回复1 楼        文友:黄河入海        2012-03-15 21:41:22
  问好,请多指点!
2 楼        文友:黄河入海        2012-03-15 21:40:48
  谢谢秋林,问好!
山东人,男,作家,诗人,网络写手,有《正话水浒》等书出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