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绛珠草林黛玉

精品 绛珠草林黛玉


作者:一江秋枫 举人,451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88发表时间:2012-03-16 15:14:42
摘要:分析林妹妹

这株绛珠草注定要用短促却美丽的一生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情,她偿还的方式是用自己的眼泪。作者曹雪芹写出了一个脱俗而高傲的林黛玉,这一缕芳魂也注定是脆弱而寂寞的。多愁善感、睹花落而伤春尽,见残红而悲泪洒,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就其生命的短促过程而言,刻骨铭心地爱恋,清灵曼丽的诗作,深孕于心的悲愁,无时不在的清泪,是全部的内容。除此,她几乎一无所有。
   情趣未妨高雅,而生存却是极其实际和繁琐的。林黛玉求灵性之雅,而痛生活之俗,这无疑是她生命过早凋谢的重要原因。
   黛玉葬花,几乎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然而这个美丽而凄切的行为加速了她的毁灭。花开花落两由之,这本是自然现象,正如同四季交替,聪明的林黛玉在这方面却陷入了一种偏执、一种绝望,她的生命核心是一个情字,正应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千年浩叹。鲁迅先生在其唯一的爱情作品《伤逝》中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只有生存着,爱才有所附丽,爱可以让人生死予之,然而这终究是太过于浪漫和酷烈了。没有生命的延续,爱注定要随生命殒灭而消失。曹雪芹试图写一个纯感性且近乎神话的爱情悲剧。这个悲剧的主角只能是为爱而生、因爱而亡的林黛玉。如王熙凤、薛宝钗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悲剧中承受过多苦痛的。因为于她们来讲,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当然有爱情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转型、身份的转型。当然她不可能预料到贾家已经大厦将顷,刹那间由盛而败,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林黛玉于贾宝玉,是纯粹的,甚至是灵魂高度的挚爱。她甚至可以忽略贾宝玉的所有背景和他这个家族的所有荣光。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倘若非要把爱情视做生命的全部,走下去,结局必然相当悲惨的。林黛玉早丧,是一个悲剧,然而倘若她真的嫁给贾宝玉,也许还会有更大的悲剧,是她柔弱的生命更难以承受的。
   世人皆爱林黛玉,认为她用全部的生命提炼出来的爱许给自己最爱的人。然而,真正要接受这份爱,也许不是幸福,而是灾难,须知爱并不是一切,只有爱而没有生存的各种条件,这份爱会让生命中充满了苦痛。毕竟生活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离世的太虚幻境,不是避秦的世外桃源。
   黛玉生命中最闪光的地方,大约除了她爱的执着和真挚外,就是对诗的钟爱和其诗作的灵秀。这是她短暂生命中唯一的行为方式。在人才汇集的大观园,林潇湘的才名绝非浪得,诗心卓然超逸,才思沛若春水。如果林黛玉未寄身贾府,饱尝篱下之苦,当然这种苦完全是心理感应的,而是成长于父母膝下,受尽百般呵护与疼爱,那么,她也许会成为一代才女,甚至可以步李易安的后尘。然而,现实是她只是贾府的白饭食客,在这种处境下,敏感的她,日夜严防风刀霜剑的凌厉之气,读书作诗成了她聊以明心隐志的唯一选择。她执着地以诗的形式存活着,于自己的未来仿佛根本没有规划,她的潜意识中的最大理想,大约是与贾宝玉做一对远离世俗隐逸红尘之外的神仙眷侣,这个理想说到底是虚幻和脆弱的。当贾宝玉另娶她人,她的理想彻底破灭,生命便因此而无意义、而终结。她可以看出世情的冷暖和炎凉,可以品味人生的种种苦痛与不幸,却没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理性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的命题,没有想过如何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更没有力气进行改变。贾府已是风雨满楼,岌岌可危,她也许已经看破,然而看破是一回事,而如何寻找新生,她是束手无策、消极以对的。这一点上,薛宝钗明显要比她深沉许多,考虑的周全得许多,而且也尝试着予以扭转。活在诗意中的林黛玉,灵性是自然而单纯的,然而于生命价值的错误定位和对生存方式的漠视,对一切俗务的排斥,让她的生命没有根基,如同一只风筝,当线断之后,美丽高洁的芳魂即渺渺而去。由是言之,林黛玉的悲剧,并非仅限于命运悲剧、爱情悲剧,还涵盖着深沉的生存悲剧。对林黛玉可以赞美、可以同情,在赞美之余,在同情之中,我们不能不对她的生存能力提出质疑,对她们高洁和脱俗产生困惑。
   林黛玉只应存活于寂寞广寒宫,那里没有是非,没有人群,可以宽容她孤傲的性格,可以保全她散淡的人生。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甚至拒绝与人相处,个性过于张扬,是林黛玉难以容身于贾府这个大染缸的主要原因。人难免在人群中周旋、难免要学会适应生活、适应他人。物竞无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格的弱点,在人的命运中往往起决定作用,性格决定命运,斯言不妄。贾府的是非更甚,是一个可比喻为洪水猛兽的大漩涡。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如果不匡正自己的性格,不做好人情练达的文章,没有掌握世事洞明的学问,注定要黯然殒落。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才情的女子,本来可以有能力周旋于险恶的环境中,并且活得很好。然而林黛玉偏偏不屑为之,虽有意远离是非,却又处于是非之中,虽有心疏离人群,却又难以与之绝决。许多人喜欢黛玉,把她的孤傲也视作美的神韵,事实上,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女子,喜欢会大打折扣,有心机、会做人、善周旋,不是缺点,而是一个人在万丈红尘中打拼的最根本的凭恃和本能,如果丧失这一点,悲剧就是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聪明如冰雪的林黛玉,对此却是不甚了然的。一味孤傲、一味脱俗,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保全生命,当发展到极致,悲剧由此产生。应该看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开始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要优于宝钗,然而由于这种孤傲的性格,不善周旋、不会变通的行为,渐渐地失去了主动,越来越被动,爱情最终成了海市蜃楼,离她越来越远,心理也越来越压抑,愁思缠满全身心,生命也因之断送,敛入东逝之水。
   林黛玉多愁善感,动辙饮泪,无一日不泪眼朦胧。这泪流得有些时候是有理由的,有些时候则有些小儿女状了,这既说明她的软弱和凄凉,也表明了她的性格中是缺少应有的放达和刚毅的。用绛珠草来形容她,是不合适的,草虽柔弱,却有韧性,从黛玉身上何处可以看得见韧性,与宝钗比,她缺少宽容,与同样寄食贾府的史湘云相比,她又缺少刚健。这无疑虽楚楚动人,却异常憔悴。从心理学角度讲,她是个不会自我进行心理疗养和调解的人,其心理是不健全,不完整的。这虽然由其自身处境所致,但是性格的柔弱也不能不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人有多少眼泪可以流淌,有多少愁郁可以熬炼,更何况她是泪珠儿由冬流到夏,愁情始终萦怀。女人的最强大的武器,并不是眼泪,而是微笑,而是宽豁,这也是林黛玉所欠缺的一门功课。泪流干了,愁堆砌了,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必然魂赴幽冥。《红楼梦》注定是不朽的,而林黛玉的芳魂寄于书中,也必将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然而,这个艺术典型,归根结底只会在这本曹雪芹呕尽心血的作品中,只会在少不经事或者厌世寂寞的人梦里。我们无法想象出林黛玉如果生在现实世界里,会怎样的生存和结局归宿。如果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她大约会有三种生存方式和结局归宿。其一,林黛玉仍是林黛玉,但她注定要做匆匆过客,即使与贾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会因贾宝玉的逐渐成长和变化而对那份爱情产生质疑,对婚姻生活生出绝望,即使不会病殁,也会自绝于红尘。其二,林黛玉变为妙玉,她的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她的情怀与俗世势同水火,理想终于冷却,情怀终于远逝,她的方向只有那一座荒庵,那一尊古佛,那一卷经书。其三,林黛玉变为王熙凤。林黛玉的聪明才干不逊于王熙凤,而性格又多有相近之处,当她恍然领悟到人生的真正含义,看透这世事的沧桑,而她不想过早离开滚滚红尘,必然会用于心机,周旋于大家庭内。然而,后两者都不再是林黛玉,而前者又归于既有宿命,这充分说明她要么以自己的形态绝于尘世,要么以他人的形态苟延于尘世。林黛玉本真的形态,便不会存在。生存是一门学问,活着是一种能力,而且在熙熙攘攘的尘世间,面对众多的是非与磨难,这门学问做得不够,这种能力学得不强,必然是脆弱易逝的。
   《红楼梦》人物众多,作为主要人物,林黛玉确实深入人心,曾经在许多读者心中形成了伤痛,引下了泪水。然而,我却认为,林黛玉大约只令二十左右岁的年轻人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人们越来越不会信服这个形象。林黛玉这个形象发展的到现在,就成了琼瑶式言情小说不食人间烟火,虚无缥缈的人物。
   木石前盟终于败给金玉良缘,海外仙姝寂寞林,终于芳魂为流水落花敛去流走。

共 32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林黛玉,红楼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敏捷的才思,独特的个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封建礼教中无形的反抗与批判,成就了她冰清玉洁、温婉凄苦的一生,一个存在于现代人心中理想浪漫型的人物,演绎爱情的经典。文章从林黛玉的身世、性格、才学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造成这一悲剧性人物的潜在因素,虚实结合,两相对比中,让人通过这个人物,对《红楼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深入现实的探讨,有着对黛玉自身的认识和见解,使得这个人物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仍让人感知《红楼》这部作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内心的份量,读来给人感思和回味,值得注重。【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3160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3-16 15:16:44
  文章脉络清晰,分析到位,表达恰切,通过人物看红楼,点面结合,让人对红楼这部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一江秋枫        2012-03-17 08:14:15
  谢谢编辑精彩的评论,祝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