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杂文】胜者为王 败者为雄

精品 【江南杂文】胜者为王 败者为雄 ——刘邦、项羽评论


作者:江边一碗水 举人,476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07发表时间:2012-03-24 18:27:06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已成公论。不管有多少反对者,事实就是如此。如果说有例外,恐怕就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两位领头人物刘邦和项羽了。刘汉由弱变强的过程,就是西楚盛极而衰的过程,两个阵营之间怎么争斗,不是我所关注的,让我感兴趣的是两位首脑,刘邦胜利了,只能评以枭雄,而项羽虽败,却可称英雄。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好恶之语,但是谁又敢保证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完全不受个人情感所束缚?鉴于此,我试对二人逐一评之论之。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皇帝,我认为只有两个,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在性格上、治理国家以及稳固政权的具体办法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关于刘邦,纵观后世对他的评价,总的看,比较复杂,《史记》《汉书》中将刘邦捧到了极致,但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是汉朝的史官,他们是不敢对太祖高皇帝指手划脚的,所以两部史书中关于刘邦的评价,可信度到底有多大,不太好下结论。那么,汉朝之后关于对刘邦的评价,民间流传的说法中,好的坏的都有,且以坏的评价比较出名。比如,元代杂曲《哨遍?高祖还乡》中写道: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从整个曲子的意思来看,充斥着对刘邦这个“小人物发迹”的愤懑。
   这个说法恰好符合了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不但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如此,一旦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突然发了大财、当了大官,原来的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甚至还有很多自诩很有才能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嫉妒的心理,下意识地认为这个人一定是撞了“狗屎运”,谈论起来,话里话外洋溢着浓浓的“酸味儿”。一言以蔽之,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出身”的,一介平民能当皇帝,这让很多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其实,关于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的遭遇也差不多,一些人甚至包括有的史学家,都对朱元璋的发迹史持一种“沐猴而冠”的认知态度。这其实就是国人骨子里的“血统论”在作祟,凡事都要追求个“名正言顺”。历史上,如果一个平民凭着自己的努力当了大官,人们也许能够接受,但是,一旦这个人当了皇帝,那就不得了,尤其那些自诩出身高贵的人,一开始心理上总会有些疙瘩。
   我个人觉得,虽然说“褒贬自由春秋”,但看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老是给人一种“一脚天上,一脚地下”忽上忽下的感觉,令人很不舒服。在历史的长河冲刷之下,人们似乎已经忘了,之所以我们现在自称汉族,正是从刘邦建汉开始的,从这点来说,刘邦完全称得上汉族之祖。
   评论刘邦,有一点不可忽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识人、用人本事。刘邦这个人,用我们现代话讲,年轻时就有亲和力,象萧何、曹参、卢绾、樊哙等人都是很早就追随刘邦的。起兵抗秦之后,在征战过程中,陆续又得了张良、陆贾、郦食期等谋士,与项羽作战时,本来处于劣势的刘邦,居然能从西楚方将韩信、陈平、英布、黥布等大将招募至旗下,这就太难得了。可以说,刘邦的识人、用人才能,自他之后,再无一位皇帝可比,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行。毛主席曾经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刘邦无疑是一位最善于识别干部、使用干部的帝王。在刘邦临死之前,吕后问他萧何之后谁可以担任丞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谁可任,刘邦回答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性格太憨,可以用陈平为助手,陈平这个人虽然聪明,但是有时候优柔寡断,难以单独担任此职。再有,周勃这个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日后保刘氏者必然是他。当吕后继续往下问的时候,刘邦说,以后的事情你就不会知道了。这一段的描写,被后人演绎得近乎神明。现在看来,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但刘邦对属下人才的了解判断相当精准,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读《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汉初,刘邦大封诸臣,韩信、彭越、卢绾、吴芮、英布等人均被封为异姓王爵,但萧何、张良、樊哙、周勃、灌婴这些很早就追随他的部下,反而只封为侯爵,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个人以为,韩信这个王爷完全是先斩后奏的结果,卢绾呢,则是因为自己与皇帝是“发小”、“把兄弟”,那么,另外几个封王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有人讲,这可能与几个异姓王佣兵自重,不封王爵担心有变,对此,我持不同意见,萧何、张良、樊哙等人在功绩上,不比异姓王差,而且在忠诚度方面,甚至远远高于异姓王。他们都没有封王,那么完全可以将韩信等人也封为侯爵,情理上也讲的通。再者,以刘邦的智慧以及对属下的掌控能力,完全可以在分封诸臣之前,将危害消弭于无形。我分析,这里面恐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排除当时四海未靖,还需要几个人替刘邦征战,封王只是权宜之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给我的感觉,刘邦对手下这几个异姓王不是那么放心。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在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刘邦就先后利用各种机会及借口,逐一将几个异姓王予以铲除,到了高祖后期,天下就只有姓刘的王爷了。
   再从刘邦分封本家刘姓子弟为诸侯王来看,显而易见,刘邦的初衷当然是天下既然姓刘,就应当用姓刘的子弟来帮助看家。这一点,与后世各个朝代皇室子弟封王的做法,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汉初的刘姓王爵有兵权,而后世的王爵大多只有食邑,没有兵权。我在其他评论中说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论任何人,一旦权势、地位距离“金字塔”顶尖越来越近的时候,免不了会产生“再进一步”的念头,如果这个念头遏制不住,内乱就因此发生了。那么,刘邦显然是吸取了周朝诸侯国征战不休的教训,然而,在成功地消除了异姓臣子对皇权的威胁之后,却又开启了另一扇门,即王爵分封制度点燃了后世皇族贵胄觊觎帝位的希冀之火。
   那么,根据刘邦善于识人、用人的能力,以及对任何人都不完全信任的性格,可以得出他是枭雄的结论。所谓枭雄,并不是特指贬义,而是说作为一个帝王,形势所迫,必须要如此,否则大业难成。从这一点来看,项羽明显不具备枭雄的资质,尽管如此,综合他的所作所为,昔日的西楚霸王却完全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
   初识霸王,缘于易安先生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此诗,使得我心里早早种下了项羽“义不肯过江东”的印象。泱泱中华,自古而今,英雄人物辈出不穷,纵横疆场、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者有之,睥睨天下豪雄、视枪林箭雨如无物者有之,胸藏万甲、用兵如有神助者有之,可是,既有力能扛鼎、可敌万人的无上勇力,又有仁义、重情之心者几何?我以为,唯有西楚霸王项羽。
   倘若大秦帝国不是那样的短命,以霸王的勇武,或许会名震天下。可是,命运是如此的“无厘头”,竟然开了这样一个玩笑,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让项羽登上了逐鹿天下的舞台,在埋葬了暴秦的同时,也注定了自己悲剧的结局。
   上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在赐给项羽无上勇力的同时,却没有赋予他超人的智慧权谋。《史记?项羽列传》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楚霸王从小除了力能扛鼎以外,其他一无是处,不仅成不了士子,也缺乏成为游侠的资质,即便是兵法,也是一知半解,注定成不了兵家巨子。所以,项羽之所以成其霸业,乃是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雄霸天下终是昙花一现。
   看《史记》的记载,很显然,项羽不擅政治。现代诗人北岛有一句极为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用在这里,不是说擅政治者就是卑鄙者,而是说高尚者无论如何搞不了政治。在政治这个汪洋大海中,只有那些擅于玩弄权谋的人才能遨游自如。自古以来,能成就一方雄主的,无一不是权谋家,但项羽除外,在他身上,似乎那无穷的武力没有给权谋留下更多的地方。我曾经说过,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必然在性格上存在刚愎的缺陷。所以,尽管在项羽的征战过程中,有老迈的范增辅佐,但两个人在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不会君臣相谐,以至于范增多次对他发泄自己的怒火:“竖子不足为谋!”
   项羽不仅不通政治,更不擅于识人、用人。关于这一点,王立群教授曾有过论述。我们说,一个领导者如果无法留住人才,也就封锁住了自我上升的空间。项羽就是如此,在他的手下,其实是不乏能人的,比如:文臣有范增、陈平,武将有英布、黥布、韩信等。可是这些人在项羽手下过得非常不舒心,为什么?因为才能的发挥不仅受限制,更重要的是得不到起码的信任。结果,范增无奈之下请求告老还乡,死于途中。韩信等几人,则是改旗易帜,投了刘汉阵营,转过头来攻打昔日的主子。正象王立群教授所说的那样:楚霸王本应是一个被重用的人,偏偏让他处于用人的角色上。历史给项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个玩笑甚至要了他的命。
   但是,有一点,作为武将出身的项羽,与很多名将一样,爱兵如子,深受士卒爱戴。这是有证据的,垓下被围时,韩信以“四面楚歌”为计,成功瓦解了西楚军的斗志。然而,即使斗志消弭了,绝大多数的士卒却没有象英布等将军那样,投降汉军,而是继续追随霸王作最后的殊死搏斗。项羽突出重围之后,在乌江边上,身边还有百余骑,他们视死如归,面对强敌,仍然奋起余勇,最后全部死在了项羽身前。在我的心里,这些士卒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与政治、权谋相比,项羽却是极重情义。他的情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对自己手下的谋臣军将,甚至对自己胯下的乌骓马,处处有情有义。关于虞姬,“霸王别姬”的故事已传唱千古,我不再拾人牙慧。需要说的,是作为一方豪强,有史记载身边只有一个女子并深爱之,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显得如此的另类,又让我们这些后世人甚为敬重。另外,一部史书,几乎所有的君主,哪个手上不沾染自己手下人的血?项羽就几乎没有,对于曾经跟随过他、继而反叛他的文臣武将,甚至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愤怒。对待臣子是这样,对待士卒也是如此,他说:我起兵时,追随我的有八千子弟,现在他们都死了,我如果独身回去,有什么面目见江东父老?通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依稀看见了一位英勇无边、重情重义的西楚霸王就站在了自己面前!
   我们说,项羽作为一个君主,在政治能力上非常不合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比历史上的诸多君主更有尊严。他的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不利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尽管歌中充满了愤懑与迷茫,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妥协之意,更没有委曲求全的心态。对于项羽这个敢于自称霸王的人来讲,无论是投降,还是在战场上被对方杀死,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当他独自面对昔日的手下—吕马童等人时,仍然以无边霸气的口吻说:我可以送你一场富贵!言罢拔剑自刎。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就算是死也不愿意借助于他人之手!后人有词赞曰:天纵豪情万丈,生来气冠三吴。百二秦关如铁铸,视若吹灰俎上鱼。戟横万骨枯。勒马自封王霸,息兵笑划疆图。歃血为盟情意重,怎奈刘邦非丈夫。隔江绝唱书。
   光河浩荡,无论是枭雄还是英雄,如今都已经墓碑化土,王也好,寇也罢,皆为过眼云烟,留给后人的,唯有茶余饭后品头论足而已。

共 43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内容详实具体,分析有理有据,能启迪我们智慧的史论杂文。首先,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凭个人喜好,更不能用嫉妒心理去看,而应该冷静客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人物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文章开篇引述了世俗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分析揭示了这些评价里面包含着的嫉妒心理,给我们启发。第二,启迪我们的管理智慧。刘邦勇力不如项羽,为什么能打败项羽?作者分析了刘邦的用人胆略,揭示出了他善于识人、用人的智慧。另外,作者还从项羽失败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识人、用人智慧的重要性。第三,启迪我们,应该要有政治智慧。文章从刘邦封王和项羽失败的角度,正反面分析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第四,启迪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应该重情重情义。文章从项羽失败的豪情故事里给我们揭示了这些。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把刘邦和项羽的优势结合于一身,那当如何,这是作者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智慧启迪!一篇好文章,既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让我们受到智慧的启迪!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325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3-24 18:27:32
  这是一篇内容详实具体,分析有理有据,能启迪我们智慧的史论杂文。首先,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凭个人喜好,更不能用嫉妒心理去看,而应该冷静客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人物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文章开篇引述了世俗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分析揭示了这些评价里面包含着的嫉妒心理,给我们启发。第二,启迪我们的管理智慧。刘邦勇力不如项羽,为什么能打败项羽?作者分析了刘邦的用人胆略,揭示出了他善于识人、用人的智慧。另外,作者还从项羽失败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识人、用人智慧的重要性。第三,启迪我们,应该要有政治智慧。文章从刘邦封王和项羽失败的角度,正反面分析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第四,启迪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应该重情重情义。文章从项羽失败的豪情故事里给我们揭示了这些。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把刘邦和项羽的优势结合于一身,那当如何,这是作者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智慧启迪!一篇好文章,既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让我们受到智慧的启迪!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松声竹色        2012-03-24 18:49:04
  简单明了,有教化世人之意,达到了文以载道的高处。一并兼融,读之给人思索.学习欣赏,
感谢江山文学社给我们提供如此好的文学交流平台,希望大家多交流、探讨,为振兴伟大的文学事业而努力!!!
3 楼        文友:虚幻        2012-03-25 13:17:50
  笔哥哥,超赞!有力度有思想,有张力有深意,虚幻学习了!问好笔哥哥,问好夫子阳光老师!
凡尘中的一砂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