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绿野荒踪.小说戏剧】采姝麒的故事

精品 【绿野荒踪.小说戏剧】采姝麒的故事


作者:天风海韵 举人,380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99发表时间:2012-03-25 14:56:59
摘要:天下江河向东流。她可是一条有个性的江,她的流向是独特的:出了大兴安岭后一直向南流,在接纳了甘河、奎勒河之后,折向西,再向南……在嫩江绕过哈达阳到诺敏河之间的弯折环抱之处,有一座与她同名的小城——嫩江县。也是一座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古镇…… 我的小侄采姝麒的人生起点,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的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地点是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的产科分娩室。

采姝麒的故事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过:从中国版图最北端的丛林中开始,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有一段是由一条玉带般的江水绘出的。这条玉带般的江水从大兴安岭的群山密林深处起源,在中途汇集无数个涓涓溪流,翻过一座座崇山峻岭,越过一道道险关沟壑,从大兴安岭腹地,冲波逆折地来到了坦坦荡荡的松嫩平原上。苍莽浓郁的森林护送着她,茂密如茵的碧草依偎着她,她便有了一个绿意盈盈的名字——嫩江,蒙古语意为:碧绿的江。
   俗话说:天下江河向东流。她可是一条有个性的江,她的流向是独特的:出了大兴安岭后一直向南流,在接纳了甘河、奎勒河之后,折向西,再向南……在嫩江绕过哈达阳到诺敏河之间的弯折环抱之处,有一座与她同名的小城——嫩江县。也是一座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古镇……
   我的小侄采姝麒的人生起点,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的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地点是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的产科分娩室。
  
   一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极冷。中午时分,空中还弥漫着凝重的寒气。路上行走人,帽子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眉毛眼睫毛上挂满了冰霜,汽车开着灯缓慢地行驶着。因为寒气重的能见度很低。
   元旦。新年。中午时分我回家去。得知嫂子住院待产了。爸爸说你妈妈昨晚在医院守一夜了,还没回来。
   我马上赶往本城最高规格的医疗单位——人民医院。
   这是嫂子的第二胎,第一次流产了。想来好像嫂子和冬天有缘,流产那次是初冬。头天下入冬来第一场大雪,旁晚时天气又有点回暖。转过天就极冷,稍稍融化的雪又结成冰,路滑难行。各单位职工和541部队的战士都上一马路铲冰扫雪。那天我拿着脸盆什么的去送给住院的嫂子,虽然走得小心翼翼,越紧张越出错,过一马路时,众目睽睽之下还是摔了个大跟头。
   今天不可以摔跟头,我也在孕育小生命了。
   再想妈妈,她的心脏有问题,经常生病。这么着急熬夜怎么会受得了?我匆匆的小心翼翼的走过积雪覆盖,人踩车压的路面像镜面般光滑的一马路,赶到医院。哥哥在病房,说嫂子进分娩室两个多小时了,还没动静,妈妈在里边陪着呢。
   我来到分娩室门前,听到里边传出呻吟。心里紧张,一会儿出来个护士,说你是产妇的家属吗,进去帮帮忙,那个老太太挺不住了。我急忙走进去,看护嫂子照顾妈妈。
   那时,县级医院不那么严格,家属可以陪在产妇的身边,但丈夫不行。不像现在强调人性化理念,丈夫可以全程陪同妻子生产,给予妻子慰问和精神力量,也增进感情,加强丈夫的责任感。
   屋里弥漫来苏尔消毒水的味道,也弥漫着痛苦和焦虑。医生和护士没受影响,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妈妈满脸疲惫,满面担忧的站在嫂子床前。看我进去,她说你嫂子一宿也没闭眼,折腾一宿了……我说你去病房的床上躺一会儿,妈不肯走,就坐在小凳上靠墙歇一歇。
   嫂子躺在产床上,不住的呻吟。不时袭来的阵痛,让她的脸颊都有些变形。我分担不了她的痛苦,只能握着嫂子的手,只能鼓励她要挺住。她的手湿漉漉的,额上覆着汗湿的头发。
   那时,我结婚才两个多月,没有分娩的经历,看着嫂子痛苦不堪的样子不知如何是好。等到我生儿子时,才知道女人产前的痛是多么巨大,多么可怕。再读小说和一些的老前辈的回忆录,说道当年那些参加革命的女红军、女战士把孩子生在路上、山洞里,战斗的间隙中的情节时,多了许多感慨,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些女人该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多么惨痛的折磨啊。
   ……
   妈妈又过来看嫂子,用纱布给嫂子擦汗。又一阵痛袭来,这时不是我握她的手,是她抓住我的手,从喉底发出颤抖的痉挛般的呼声。助产的大夫也站到产床前,开始紧张的操作,说,憋住气用力,用力……“哗地”,孩子冲出生命之门。我瞄一眼腕上的手表:一点四十分。也是那一瞬间,嫂子卸下千斤重担似的平静下来。
   大夫抱起孩子,提着两只小脚,拍他的后背,拿纱布擦他的嘴,一连串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嫂子问我男孩女孩?没等我问,大夫就说是个胖小子。
   大夫手上的孩子发出了不大,时断时续的审慎的哭声,以此来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虽弱了些,却是不容置疑的。
   是我第一次面对初生的婴儿,可没有听见有些文字上描写的刚出生的孩子就“发出清脆的啼哭声”。这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他的哭声好像是从我心里伸出的细线,扯得我心疼。
   妈妈在嫂子身边,看到小宝宝生出来,抱着带进来的包袱,不知干什么好了。我接过包袱来打开,是小衣小被子。大夫说室内的温度低,不给他洗澡了,先包上吧。
   妈妈要求给孩子称一下体重。
   我看到橱子上放个盘秤。这衡量初元生命重量的台秤和菜市场的别无二致。说这话大夫就要往秤盘上放孩子。
   铁秤盘多凉呀。我说等等,得垫上点东西。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妈妈打开被子想垫在秤盘上,又怕重量不准。嫂子躺在那儿说等等,她把头下的枕巾抽出来,道:快把这个垫上。
   纯棉的枕巾带着孩子母亲的汗渍和体温,铺在秤盘上,大夫把盘着小腿,挥着小手的小孩放上一量,嗨,秤盘上的指针“唰儿”的指向8。嗨呀,整整八斤呐。
   我小心翼翼的抱起小孩,摸摸小肩膀,肉乎乎的,又捧起花瓣般的小手看他的小手指,两手的小指最上一节都娇嫩的向里弯着。这特征本是我们姐弟遗传妈妈的标志,妈妈是从姥姥的,现在又传给了哥哥的孩子。这是生命的密码,是母系中的哪朝哪代的哪位先人遗传不得而知,无法改变,还要传承下去。在相连的几代人中,是血缘相通的某种见证。
   妈妈打开早已精心做好的小被,把小孩连着枕巾一起包起来。又包床大点的棉被,才放心的让我抱出产房。
   我抱着襁褓中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小侄,好得意呀!因为他来到这个世上,给他第一个拥抱的是我,是他的二姑。
   我把他抱回病房,哥哥也把嫂子接回病房来。那时的医院真是落后,产妇从产床回到病房这个过程,需要丈夫抱回来。还好,哥哥的身材魁梧,完成这个程序不成问题。
   那间病房在走廊的北侧,窗上结满了冰。室内四张床,嫂子的床在右侧靠门,哥用被子把嫂子的头围上,免得开门得风吹着她。
   小侄的大姨德荣姐也来了,端详一下小孩说,咋没给孩子洗澡?这么埋汰就抱出来了。
   嫂子说,那屋太冷,大夫没给洗。德荣姐找来脱脂棉,蘸着热水把小不点的脸,擦擦干净。柔软温暖的棉团触到小孩皮肤时,他闭着小眼,一动不动的享受柔软温暖的滋润。
   才下午一点多钟,外面的寒气重,光线暗,不知谁随手拉开电灯的开关。灯“哗地”一亮,我怀里的宝贝有了反应:先是随着灯亮本能的闭一下本来就没睁开的眼睛,小眉头蹙一下,随后小心翼翼的把眼睛睁开一条小缝,扬起小脸寻找光源。
   大家围着,看着他丰富的表情。他渐渐把眼睛全睁开,小脑袋在襁褓中左右的动着,小嘴蠕动着寻找可吃的东西,太有趣了。
   看着看着,我和妈妈都不吱声了。我把他放到嫂子身边,嫂子要和她儿子零距离接触,立马把宝贝搂进怀里。
   接下来,我荣升为爷爷的爸爸来了,我荣升为二叔老叔的弟弟来了。
   料理好嫂子的事情,我和妈妈回家,给嫂子熬粥煮鸡蛋。当了大姑的姐姐去给嫂子送饭。她做事情一向比我细致,人家到那儿就看出问题,因此对有小侄一个发现和一项贡献。
   姐姐的一个发现小痦子。她第一次抱起小侄一端详时,就看到孩子嘴唇的右上角有个极小的黑点,是痦子吗?妈看看,不确定。等小孩一天天长大,小黑点也逐渐清晰,真是痦子,天生的。小侄这颗痦子和毛泽东那颗著名的痦子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主席的长在嘴角的下边,我们的长在嘴角的上边。
   姐姐的一项贡献是起名字。嫂子一怀孕,她就宣称无论生的是男孩女孩,名字得归她起,谁也不许争。因为她早就起好的,男孩就叫采姝麒。蕴含的意义需要姐姐来解释吧。小名就叫麒麒。
   妈妈抽出功夫坐下,喘口气。自语道,真是个胖小子。转过头问我,你看孩子长得像谁(即长得像哥还是像嫂子) ?我多个心眼,说看不出来像谁。
   实际上,我看出有点像谁了,不想说。
   说到这,就要提到一个人,是我爸爸的亲表弟,我们叫他双头叔。
   二
   下面的叙述可能有点游离中心,还是讲讲。或许对读到这事儿的人,有点警示的作用?希望。
   双头叔是姑奶的儿子,姑奶家在河北省乐亭县带张庄乡的井坨村。双头叔是姑奶三十多岁才生的,从小娇生惯养得要命。说想吃刘美烧鸡,姑爷爷贪黑就得去买;要踩吹圆的气球听响,姑爷爷就得买回气球,鼓着腮帮子吹起来,扎住口,扔在地上,等他一脚踩上去,“啪儿”的一声爆了,才有笑模样,否则就拉达个脸。要星星不可以摘月亮,双头表叔就是这样宠惯大的。
   长大后再看,是“鹰嘴鸭子爪,能吃不能拿”。地里的活不会干,家里的活不爱干。快三十岁了,还娶不上媳妇。姑奶奶急得要命,就打发他来东北,说是让在嫩江给找个活干,实际上是让大家伙给介绍个对象。
   他是刚落雪时来的,住在我奶奶家。
   听说双头叔来了,妈妈让哥去奶奶家请他到我家吃个饭。我们也得以见到大名鼎鼎的双头表叔。
   穿一身超厚的棉袄棉裤,连棉袄领子都絮的厚厚的,好像脑袋被棉花墙倚着似的,脚上穿着趟绒面的大棉鞋。再看表叔,四方头,夹帮子脸,两个太阳穴往里陷,厚嘴唇,眼睛小,眯缝着。人家又总抹搭着眼皮,看不见他的眼仁,走路时向两边摆胳膊,身子一晃一晃的。
   妈妈正在给我们做棉衣。看他进来,忙站起来与他打招呼。他两只手无措地扎着,厚嘴唇动动,什么话也没说就坐下来。妈妈和他聊天,打听关里老家的情况,无论问到谁,他的回答就一个字:中,中。
   妈妈吩咐,给你叔拿沙果吃。
   我们那有两种本地产的沙果,一种叫红海棠果,鸡蛋大小,肉厚,熟了的时候红彤彤的,吃起来又甜又面;还有一种叫黄沙果,李子般大小,黄橙橙的煞是好看。可中看不中吃,咬一口酸得你倒牙。看,一写到这儿,我嘴里满是酸水,你说黄沙果有多酸呀。
   我那时也淘气,洗了一盘黄沙果端给他。他也不客气,拿起一个放嘴里“咔嚓咔嚓儿”地嚼。嚼得我牙根颤。他却像是津津有味似的,一个个往嘴里填。
   妈妈回头一看是黄沙果,就瞪了我一眼。我看他吃的来劲,心想可能他不怕酸,饶有兴趣地看他吃得我满嘴酸水。
   妈妈说,双头,这沙果好吃吗?
   不好吃。
   不好吃就别吃。
   中。
   原来,他以为这盘沙果是给他端来的,他就得都吃下去呢。看明白后,我和小弟跑到院子里笑得肚子疼。
   正好,一个林场的伯伯用汽车给我家送来两个柈子(就是用原木破四半成,两立方米叫两个),卸在东边大道上,得把这一大堆柈子再运到院子里,码好。主要运输方式就是人工抱回来。
   我们来回跑着抱柈子。心想表叔能帮助吧?就能快点运完。人家也出来了,扎撒着两只手,来到路边,围着柈子堆,转了两圈,扭扭哒哒回屋坐着去了。你说这人逗不逗?
   中午,妈妈做大米饭。那时每人每月几斤粮食是定量的,家家都有粮证,每月到指定的粮店买粮。那时大米相当的金贵。年景好也只是到过年时,粮店每一口人配售给三四两的样子。不好一年都见不到一颗大米粒。我家的大米是省城的姨妈给的,准备过年是吃的。妈妈炒了几个菜,爸爸还烫了一壶酒。
   可是我这个表叔,看桌子摆好,也不客气,自己盛满饭,又把哥哥碗里的饭倒扣在他的碗里,端起来就吃。全然不顾爸爸的让酒,妈妈的布菜。足足吃了两大碗大米饭,吃得我和弟弟目瞪口呆:天呐,胃口太好了。那顿饭爸爸妈妈都没吃,饭不够了。
   后来,我们就笑话他,学他眯着眼扎撒着两手那份不知所措憨头憨脑的样子;学他眼睛看地面唐山味儿极浓的嘟囔着“中,中”的神态;学他“嘎嘣嘎嘣”地嚼沙果酸得蹙眉苦脸的窘相……
   有时,妈妈呵斥我和弟弟的促狭,说不许笑话人,笑话谁像谁。有时看着我们学表叔学得有几分神似,妈也随我们开心地笑,事儿也就过去了。
   现在,看着襁褓中的小侄子,特别是妈妈询问长得像谁?我不敢说。问姐姐,姐姐也不说。我们小心翼翼回避这个话题。
   嫂子回家坐月子。直到有一天,妈妈突然放下手里的活计,自言自语道,我怎么看着孩子长得有点像双头呢?
   看着我们都默许,妈妈陷入深深的追悔之中:笑话人不如人哪,笑话双头小眼睛,看看,应在我孙子身上了。
   是啊,哥哥大眼睛双眼皮,我们姐弟大眼睛双眼皮,嫂子眼睛没有哥哥大,也是双眼皮。怎么小侄眼睛小呢?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呀,我们。
   之后,妈妈也再三的告诫我们,再也不许说别人的七七八八,不许学别人的言行举止,不许笑话人家长得什么样子。
   她时常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是自己放纵孩子(我们)的结果。我觉得妈妈自责的没道理,可又说不好为什么小侄的眼睛小,有点像双头表叔,困惑。其实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刚出生的小不点,都不是太好看,需要成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遗传特点继承轨迹。
   在又讨论起大家的困惑时,爸爸说,双头是我姑的儿子是我的表弟,有骨血连着,我们相貌肯定有相似的地方。我孙子长得像我,就是这么回事。什么笑话谁不笑话谁的。

共 1761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篇史诗一样的人物撰写,洋洋洒洒一多字,从东北地方特点特色,嫩江的来历,嫩江的个性。到小侄儿的出生全过程,再就是侄儿成长过程,侄儿生众星捧月一样的环境里,家里添了个男孩,全家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如获至宝一样,孩子长得小摸样偏偏像大家都不喜欢很丑的双头表叔,可是,这并不影响孩子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孩子慢慢长大,那种调皮,聪慧,淘气,都活灵活现得益于笔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境并不怎么好的侄儿,慢慢地开始懂事,孩子聪明好学,学写字,学唱歌,学电视剧里的任何动作。充分表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的天赋。孩子在一个下岗工人家庭一点点的长大。可是这孩子学习特好,总是考前几名,并且以优异成绩考取理想的高等院校,大一的时候就知道兼职两份家庭教师,尽量减少家庭负担。毕业保送硕博连读,今年获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天意怜幽草”小侄就像一棵森林边的小树,勤勉努力的潜心学习,用一个个骄人的成绩,拂去嫂子眼里的忧愁,增添哥哥的力量,也让他的叔叔姑姑心里自豪舒畅。如今侄儿已经成家立业,开始了他事业家庭人生赛跑。作者以饱满的情怀不仅仅简单的叙述了侄儿的出生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故乡情结,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树一山,一座小破屋,都是作者眷恋的情怀。这种脚踏黑土地,心系故乡情的精神值得推崇。强烈推荐共赏。问好荣梅。【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325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03-25 15:02:13
  一篇情浓于血的文字,看似平淡,字字句句都关情,欣赏拜读,问好荣梅。常回家看看。
秋心如水
2 楼        文友:天风海韵        2012-03-30 06:05:46
  谢谢姐姐,费心费力的扶持。若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吩咐。
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楼        文友:铁禾        2012-10-08 23:51:44
  小说的如此构思,应该算是很成功了,这魅力的细节值得学习。
铁禾
4 楼        文友:送人玫瑰        2014-07-24 13:48:27
  第一个感觉,不禁翘起自己的嘴角,发现了你行文的俏皮意,但是你笔锋突然一转,似乎充满焦急。呵呵 。一点一点的直叙,娓娓道来,不急。。。读文的人,能静静的看,徜徉在想象里。。。哈哈,小孩子的感染力很是亲切,让人不自觉的作出该有的动作。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