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龙战于野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龙战·散文】在崩溃中重生

精品 【龙战·散文】在崩溃中重生


作者:老狼 童生,81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3发表时间:2008-12-28 16:12:08


   耶稣将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有许多老百姓追随他,其中有一些妇女痛哭不止。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泣,当为自己的儿女哭泣。”人将上帝之子钉上了十字架,他们得意的对耶稣戏弄且凌辱——你不是可以在三天之内建起被坼毁的圣殿吗?呼唤你的神来就你吧。而三天之后,耶稣复活了,一座高大的圣殿在人们的心里永远的矗立起来,人们在绝望中重新获得永恒的信仰。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般》,凤凰在烈火中获得了永生,在灰飞烟灭的那一刻得到永恒的辉煌。不同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同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在两千多年前孟子老先生就已经给了我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我想“苦、劳、饿、乱”等步骤就是把人击倒的过程,让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处于一种崩溃的状态。只有勇敢的站起来,只有那些陋习,恶习全部崩溃了,才能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象,而精神境界也就随之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过程跟凿玉是一个道理,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诗穷而后工”。虽然说的过于的绝对化,仔细探究一下,却又不乏有可取之处。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有许多大文人,大学者都是在遭受极端苦难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试想杜工部若不是颠沛流离,怎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疾呼;若没有亡国丧家之痛的辛酸,李后主哪能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若没有“乌台诗案”的莫名牵涉,东坡又哪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飘逸潇洒。
  
   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绝不少见,我也不想过多的罗嗦。
  
   二
   个人的成长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亦如此。
  
   记得高中的政治教材上把人类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我现在记不清划分的标准了,但显而易见,这种演变是建立在以一种制度的崩溃,另一种新的制度的诞生为标志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好像已经跳离了这个圈子,但如果从一个更深的层次——阶级,这个角度上来探讨的话,他们的本质还是符合“崩溃——新生”这条规律的。
  
   所有社会形态的变更。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阶级的蜕变成长为一个新的阶级的过程。一个阶级崩溃了,而在这个崩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新的阶级,从而就出现了一种社会形态的崩溃,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又相应的建立起来。我个人认为,这个“新”不是凭空出来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崩溃革新而已。而这样的周而复始,也就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善,劳动产品相应的丰富起来,于是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对立,中国历史也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有土地的出现,奴隶制度面临全面崩溃。拥有土地的人员在这场演变中就转变为地主阶级,而另外的则沦为农民阶级,中国的历史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在这个演变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的出现,仅仅是在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崩溃中“进化”过来而已。在后来到清朝末期资本主义的出现,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中华民国这个带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的建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国家的建立,都不可避免的遵守了“崩溃——重生”的定律,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历史文明也是遵从这个规律的,在这里我就不再做更多的阐述。
  
   由此看来,不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都需要一种形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崩溃,才能取得一种全新的发展。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合理的范围。我简单的认为,合理的范围就是崩溃但不导致灭亡。
  
   三
   在上面我谈到了一个崩溃的合理范围的问题。又让我想起了近几年来一个逐步引起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在这里我不敢说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崩溃,但有些现象还是值得我们担忧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始于十八世纪,也就是康熙年间,但那时候的文化交流也还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还谈不上是一种冲击。到了十九世纪中,也就是鸦片战争后,西学输入得到了部分开明人士的积极响应,但此后二十年间,天朝上国闭塞依旧,西学在中国的影响十分有限。庚申一役,危机加重,出自自强求富的需求,清政府发起了“采西学”、“制洋器”的洋务运动,近代中西文化争论也拉开了序幕。首先是洋务派与保守派之争,一派持“中体西用”,一派持“夷夏大防”。由此,两派开展了三次论战:六十年代的“同文馆之争”,七十年代的“海防之议”和八十年代的“修筑铁路”和“派遣留学生之争”。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维新运动逐渐崛起,他们开“新学”,倡“新政”,突破“中体西用”模式,介绍西方政教制度,中国思想界开始了由洋务派与保守派双峰对峙向维新派、洋务派与保守派三足鼎立的局面过度。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冲击,国内的一些学者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传播西方学说。
   到了“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一些激进派人士主张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打到“孔家店”的呼声不绝于耳。到了新中过成立后,这种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可改革开放以来,这中现象又有了抬头的趋势。举一个很小的例子,现在中国我了解的大学,绝大部分大学生学英语花的时间要比学传统文化的时间要多的多。还有近来有的学者竟然主张把汉字拼音化,还美名其曰,与国际接轨。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谁也不敢轻易的下结论,我还是那句话,对于一些现象我们应该要有必要的警惕。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对我提出尖锐的批评:你不是一直在强调什么在崩溃中重生吗?这些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希望大家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或许我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共 25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些东西只有毁灭了才能获得新生。编辑:泽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蒋溅右        2015-09-12 19:43:58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