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边陲山花(七)

编辑推荐 边陲山花(七) ——花香万里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0发表时间:2012-04-06 17:59:05

公而忘私
  
   石元英衣着朴素、大方得体,穿的是土布衣服或普通衣料缝制的衣服;一双解放鞋,鞋面发白。
   有人悄悄告诉清水坪镇学区新闻通讯员田亚君:“石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却没亲眼见过火车,没穿过名牌皮鞋。”说此话的时间是2005年6月。
   此话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石元英很久以来一直保守的一个秘密,这次才向笔者透露:她的半旧衣服,有很多都是亲戚送的!
   一个亲戚的亲戚,看到石无英穿着寒酸,甚至说:“她是教书的呀?”言外之意,她根本不敢相信石元英是教师。
   是的,教师,教书的,只有石元英才这么朴素。
   2004年以前,在石元英家惟一一件值钱的东西,是那台亲戚送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由于年月久远,早已锈迹斑斑。2005年,侄女石亚琴又送给她一台旧彩电,没用多久,就已报废。如今所用的半旧彩电,是一家亲戚因外出打工,寄放到她家,让她家暂时使用的。
   石元英的艰难处境,深深打动了历届校领导的心。校领导曾多次为她从上级部门或多或少地要来一些困难补助,但她领取后,暗地里分别送给了一些贫困学生,所以实际是领得少,送出的多。
   1998年,坝木小学决定,由学校出车费,让全体老师去离校最近的风景区——张家界风景区旅游一趟。大家认为,这下石元英可以坐火车、看飞机了。可是,在出发那天,只有一个人缺席了,就是她石元英,因为她还是舍不得花“冤枉”钱。
   然而,生活简朴的石元英,对学生、对别人却很大方。她认为,钱只能用在平时生活上,用在子女入学上,给贫困生用、给灾民用,才用得其所,才用得不冤枉。
   精神高尚的人,她的行为就处处高尚。
   对杨秀兵同学的资助,石元英一出手就长达6年之久;给缺文具特别是缺本子和笔的同学掏钱就买的事情,更是长年累月,家常便饭。除此以外,她还要和全校老师一起,为灾民、病民捐款,每年都有一、两次。
   石元英家安了一台座机,成了全寨人的免费座机。不仅免费,还服务上门:外地给同组人打来电话,石元英或家人再忙,也要喊人来她家接电话。
   保安乡龙家村党支部书记龙兴洲感叹道:“石老师是村民的福气。”此话说得一点不差。自从石元英来四川河小学执教特别是跨省执教后,该组学龄儿童人人读上了书,并全部小学毕业且升入初中,4人考上大学。不少人中学毕业后,还学了技术外出打工;靠打工挣的钱,不少村民修建了新房。
   如果与当年一些学生、寨上一些邻居的楼房相比,石元英家的住房条件改善不大,确实难与别人相比,石元英也没有时间来比。她要教好学生、服务人民,安此贫、乐此道,而且乐此不疲。《老师的背,学生的桥》这个专题片中石元英家那幢小木房,就是最好的见征。房屋虽然简陋,只是因为主人品行高尚,这陋房也就不陋了。
   石元英老师就是这样,事事处处,忘记了自己,记住了学生;忘记了自己,记住了人民。她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学生,只有人民。
   石元英是烂漫的山花。
   渝湘边陲山花开,山花更使边陲美。
   石元英老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对人民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感情。然而,她对家人、对娘家、对亲友的联系都相对减少了,因而她常常为此深感内疚;但家人、父母、亲友都很理解她,没有人责备她,没有人拉她的后腿。
   2003年1月,离期末考试只有十来天了。有人从大坝田捎来口信:父亲病重。石元英的父亲、孩子的外公,疼爱外孙跟疼爱孙儿一样,连王盈、王登两个外孙的名字都是他取的。一边是期末考试在即,一边是外公病重,怎么办?石无英毅然选择了前者,她抓紧期末复习,使她所任教的二年级(一个班)考得了全学区最好的成绩;下一学年,该年级由吴建英(教语文)、彭胜禄(教数学)接任,又考得全学区最好的成绩。
   直到期末考试完毕、改完卷子后,石元英才去探望父亲,虽然石元英心中为忠孝难以两全而抱愧,但父母及哥哥、姐姐都没有责怪她。
   石元英把慈母之爱对学生付出得多了,对自己的儿子王盈、王登也就相对减少了。
   1986年3月,她的儿子王盈出生。当时,她还在桥堡小学教民办。她要教书,谁来带孩子?丈夫王焕林九岁丧母,她没有婆婆;丈夫王焕林在石堤中学代课,公公在家种承包地。父亲方面,因石元英的三哥要接三嫂,家里找木匠打家具,父亲要给木匠开茶煮饭;母亲正在给“双职工”二哥二嫂带小孩。结论是:石元英只能自己带孩子。怎么带?找小姨。她的小姨就在桥堡小学背后,但她小姨正患着严重的风湿病,浑身发热,针线活与许多事情都不能做,一天还要推两磨豆腐卖。石元英让小姨帮带小孩,自己两头忙,学校里的事情忙完了,又在小姨家里忙。小姨风湿病严重时,两手僵硬,什么活也无法做,石无英就替他做针线活、做家务,每晚还要推两磨豆腐,有时甚至忙个通宵,连觉也睡不成。小姨的风湿病时好时歹,有时连孩子也没法带。小姨无法带孩子时,石元英又找好心人,你带一天,她带一天。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常常把孩子放到离桥堡小学2公里的二姐林英、三姐茂英两家去。
   1987年3月,小王盈患了重病,石元英以为是感冒,买了点感冒药喂了,仍是继续上课、帮小姨家干活。谁知小王盈病情越来越重。石元英的二姐林英、三姐茂英一起来看望姨侄儿,见小王盈病重,三人连忙赶路五十里到坝木求医,诊得病情恶化,又连夜赶到清水坪,请医生急诊,医生责怪石元英:怎么这样不会护理孩子,重感冒引起急性肺炎,再迟来半小时就不行了。”当时,石元英喉头哽咽,在心里哭泣:“我怎么对得起儿子啊!”
   两个主治医生给小王盈吊了一整夜的针,小王盈得救了。小王盈住了一个星期的院,身体才得到恢复。此后,石元英把小王盈交给三姐石茂英带,母爱让给了姨母之爱。
   1988年,石元英到坝木小学跨省执教,每天放学后,还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补课。3岁的小王盈一个人呆在家里太无聊,他太想妈妈了,以为妈妈该到河边了,就在四川河中的石块上跳跃前进,去迎接妈妈。小王盈从一块大石头上跳往另一块大石头,没跳上石头,却一头栽进了水里;幸得石元英的大嫂彭翠莲发现及时,一把从水里救上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石元英觉得自己已是两次对不住儿子了,便让3岁半的儿子进了彭菊英私人办的学前班(村里给她提供教室)。小王盈5岁时,就正式读小学一年级了。
   就这样,石元英常常为对不起儿子的外公、外婆,对不起儿子而深感愧疚。
   到小儿子王登上了小学一年级以后,石元英才渐渐解除了这种愧疚,又把大部分母爱洒给了学生。
   石元英老师的事迹和奉献精神,像一座金矿。
   这座金矿的发现者是清水坪镇学区书记黄德宇。他看到坝木小学比石元英年轻得多的教师好多人都晋升小高了,而石元英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还是多年的小一职称一个,他想,石元英在坝木小学创造了闪光的事迹和辉煌的绩效,而重庆秀山方面却因隔省隔县,音讯不通,难以知晓。
   石元英卓越的贡献,低级的职称,这巨大的剪刀差,如一根鱼刺,鲠在黄德宇的喉头,他觉得不吐不快。他决心吐掉鱼刺,开发金矿。于是,他找到石元英老师,要她自己写一份先进事迹汇报稿件。但是,时间过去好久了,一贯谦虚的石元英还没写出一个字来。
   一计不成,又施二计,黄书记找来学区新闻通讯员田亚君,要他把石元英的事迹写出来。田亚君表现不错,开“矿”成功,他的通讯稿《四川河畔有位跨省女教师》发表于2005年6月29日《团结报》(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机关报)晚报版“边城百姓”专栏。
   “首战告捷”,影响深远。开采金矿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湖南教育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先后来到渝湘边,采访石元英。
   2006年2月18日,《重庆时报》特派记者在《重庆时报》上发表新闻稿《女教师18年背学生过河外省求学》。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编导刘剑魁同志带来一行人,采拍石元英的事迹,使“金矿开采热”达到了高潮。刘剑魁一行在渝湘边忙碌了一个多星期,拍摄成3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老师的背,学生的桥》,于2006年4月10日15:30—16:00在央视一套节目“中华民族”专栏播出,使石元英誉满全国,知名海外。
   2006年5月17日前后,《重庆晨报》、《重庆晚报》记者光临渝湘边,重庆广播台的电话采访也与石元英家的座机交流了几十分钟。
   多种媒体的传播,又使信息长了翅膀,飞往海外。还是5月17日,在美国纽约出版的华人汉语报纸《星岛日报》以《十八年如一日女老师背学生过河》为题,综合报道了石元英的感人事迹。
   石元英誉满全国、名传海外了,但是她头脑冷静,泰然对之,一点也不沾沾自喜,倒是对某些媒体的报道出现夸大其词、随意添加内容的地方而深感忧虑。
   某报报道曰:“初中毕业,杨秀兵出门打工去了,石老师还卖掉圈里一头百多斤的架子猪,为他缝制两套新衣服,送上两百块钱作路费。”
   听是好听极了,但是,他们误听了某人介绍,搞了个“本故事纯属虚构”。虚构的东西,怎么能跑到新闻报道中来?石元英对此十分反感。
   不久,中共秀山县委宣传部一同志来帮助石元英撰写报告发言稿《让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时,从某报上看到这一细节,觉得太感动人了,想听听具体经过,可是石元英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这件事!”于是,发言稿上就实事求是地避开了这几句假报道。
   无独有偶。及至看到了2006年5月22日至24日第1431期的湖南《文萃报》第11版刊载摘自5月16日某报的文章《女教师十八年背全校学生过河上学》,才知有人更是草率成文、破绽百出。该文标题是主谓句,就错了一个状语“全校”,夸大其词了;不是“全校学生”,而是“四川河组40多名学生”。石元英的好友姜蛟夫妇看了此文,不禁哑然失笑。
   文中“桥堡山区”应为武陵山区,“1987(跨省执教)”应为1988年。还有,“10多年来,石家用坏了六七个谷斗”之说既有夸张,又牛头不对马嘴,当作“船”的谷斗没有那么多;不是“石家”而是“王家”。而且,不是王焕林家,而是王焕林从邻居王焕杰家借的挞谷斗。
   还有,“去年,在湖南和重庆两方努力下,四川河上终于架起了一座友谊桥”。桥名不完全,应为“湘渝友谊桥”;年代是猜的,应为“1999年”。
   笔者采访石元英,时间用得最长,“开矿”采挖最深。石元英提醒他,上述几句报道事实上是没有的。笔者也为那个记者遗憾。报道石元英也好,报道别人也好,都要保证实事求是,都要保证“含金量”。
  
   反响巨大华侨情深
  
   各种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石元英先进事迹的报道,在全国、在海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6年4月10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专题节目《老师的背,学生的桥》播出后,在全国各地收看的观众心中刮起了一阵阵飓风。
   石元英的二哥、石堤中学高级教师石敦智没有亲眼看到上述节目,但他从别人那里知道这个喜讯后,立即对笔者说:“石元英以前和你们在桥堡小学一起教过书,现在她上中央电视台了!”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在福建打工的村民田玉兰自己看了不算,又喊丈夫王先友、女儿王玲看,还喊老板娘看。看完这个节目,田玉兰立即向远在家乡的石元英打电话,劈头就是“满娘,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你了!”并问候满娘(婶娘)的身体、生活,并说满娘背生过河引起了风湿病,要给满娘买药寄回来,石元英不愿麻烦侄儿侄媳,就说家里有药,谢绝了侄儿侄媳的好意。
   接着,在浙江打工的四川河组村民王焕挺也同他的大嫂石元英通了电话,也如是说,石元英照样谢绝了好意。
   为了纪念中央电视台在《中华民族》栏目中播放该校教师石元英的事迹这件喜事,由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保安乡中心校捐资2000元,在坝木小学校园内修了一口中华民族井。井水是从磨鹰嘴下凉风洞引来的泉水,泉水清澈,水质良好。中华民族井于2006年暑假建成后,不但方便了师生饮用,也方便了附近的村民。
   2006年5月31日,中共秀山县委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的25名学员,践行“八荣八耻”,为贫困学生捐资,人均捐资100元,共2500元。他们在团县委书记周丰贤带领下,到保安中心校所属各校看望贫困生,给他们送捐款、送文具。他们发起这件事,也是因为受到石元英先进事迹的感染而引发的,所以特意资助了坝木小学11名贫困生,其中10名是四川河组的。
   1990至1993年曾在坝木小学学前班代过课的胡晓辉,于1993年离开坝木小学外出打工,发了大财,仅自办学前班注册的固定资产一项,就有几十万元,加上房产及其它收入,已成为家有专车的百万富翁。正当黄香菊、吴秀云“逼”石元英买衣买鞋之时,巧遇了回家乡办户口迁移的胡晓辉,大家见面分外亲热。胡晓辉对几位老同事、老姊妹说:“石老师现在出名了,上了央视台,事迹确实感人。现在我物质上比你们好,但精神上的荣誉是无法同石老师比的!”

共 86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组文字,真切地记录了石元英老师一生的教育历程和光荣事迹,那种舍已为人、甘愿自我奉献的精神,对学生是引导,对同事是启示,在家长,是千言万语难诉尽的师恩师德。文章对石老师的生活条件和教学环境上作了大量的介绍,倾心付出不计回报的品行和她高尚的作风,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终获得了正式的教师的执教资格,令人无比欣慰。祝福好人一生平安!【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4-06 20:44:54
  好老师是一座金矿,蕴含着无尽的财富,丰富孩子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