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无名教痴

  无名教痴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24发表时间:2012-04-07 18:27:12

一、磨难与坚强
  
   单眼麻面,面部残疾,全然不惧世俗白眼,一生都同命运抗争,并把这种抗争同边远山区的人民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在大山深沟里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培养了合格的人才,自己也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其事迹和精神都是闪光的。人生在在抗争中闪光,真理在搏斗中胜利,精神在为民中辉煌,辉煌在人心中感动。他是八面山的儿子,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八面山的青松,一身浩然正气。顶!赞!
   故事发生在渝湘鄂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八面山八面凌云,八面威风,巍峨耸立,大气磅礴。
   八面山东北麓是湖南省龙山县,是贺龙元帅在20世纪20年代未、30年代初创建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南麓的大溪乡,曾是贺龙元帅于1933年率红三军由湘入川(重庆直辖市原是四川省的一部分,四川省简称“川”)、准备开辟川鄂湘黔根据地时的第一个游击区,今属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八面山东面山体特别是燕子洞一带,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湘西时最后一次鏖战的地方,又是解放后电影《云雾山中》、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等影片拍摄的主要外景地之一,在全国小有名气。
   巍巍八面山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它在战争年代曾谱写了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颂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孕育了许多模范人物的故事。
   身残志不残的钢铁教痴彭永富,就是八面山南边大溪乡的一位无名英雄。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辛劳,参与改变了八面山二岩脚几个村寨没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半原始状态,在千山万水之间燃起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熊熊火焰。
   他执教33年,风雨不摧雷打不动。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上书,他公而忘私,殚精竭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作出了特殊的突出贡献。其用心之专,经历之艰,事业之诚,拼搏之苦,信念之坚,爱生之烈,爱民之深,天下少有,世所仅见。他为人民教育事业付出的生理和心理的代价比常人不知超过了多少倍。
   几座大山阻塞了发展之路,一个汉子开启了智慧之门。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实地调查走访了当年彭永富老师招生办学的地方,采访了方方面面有关人物,深受感动,深受教益,特在此一展彭老师的亮丽的人生与钢铁风采,一展彭老师的坚强形象和精神世界,以示天下,以传后人。
   彭永富1941年1月29日(农历辛巳年正月初三)出生于大溪乡力大村力大组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在他出生前的1939年,土匪猖獗,给他家和乡邻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灾难。1931年,石堤悍匪头子伍南卿手下的张营长,抓了彭永富的姑姑做他“弟弟”戴小小的小老婆,已种下了仇恨的根源。社会的黑暗注定了彭永富的童年必然在兵荒马乱、灾难深重的境况下度过,而他的家庭也饱经磨难,变故迭起:土匪张营长的遗孀田碧芝带领着张营长的残兵败将仍在川湘边境横行,抓了彭永富的堂姐,并扬言要打死彭永富的伯父彭云汉,扬言要抓彭永富的父亲彭正怀。彭家万般无奈,不得不逃往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街上谋生。1943年彭永富两岁时丧父;1944年,彭家迁回力大坳居住,不得不把其姐送到好心人家当童养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全面内战,大抓壮丁,彭永富的哥哥彭永发被抓去,此后杳无音讯。
   真是祸不单行,彭永富本人也于1943年患了天花病,不仅面容被毁,而且左眼生了“玉疔”,导致失明,终身残疾。年迈的母亲身边只剩下了这条独根,彭永富只能看到唯一的亲人,于是只有母子俩相依为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磨炼了彭永富的意志,他从旧社会挺了过来。母子俩和乡邻一起迎来了翻身解放。
   解放后,彭永富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在校一直努力学习,并且在读小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回到家里,他主动帮母亲干这干那,是个孝顺的乖儿子。
   但是,世俗的眼光盯着他,可怕的流言蜚语压着他。有人大泼冷水:“彭永富麻麻的,瞎瞎的,只是盘书,难道盘得出头吗?”彭永富听了这些话,不以为然,不予理睬,反而下定决心,要同命运抗争。“一苗露水一苗草,哪有草窠饿死蛇”,母亲用格言对他的教育,早已铭刻在心扉间,早已融汇到血液里。在彭永富看来,人言不足畏。
   彭母虽然是大山里的一个农妇,但她知道没有文化的苦衷。1956年山林入社,个别干部故意欺负彭家,别人的山林都补了钱,偏偏就不给彭永富家补钱。那个干部一语道破天机:“他家没有钱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书就出不了头!”
   这样一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彭永富的母亲李凤英非常坚强,她见儿子读书得行,就拼死拼活让儿子读下去;而且儿子读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彭永富到大溪读高小,社里不补山林钱,她就到大溪乡政府煮饭挣钱,供儿子上学。
   彭永富考上了秀山县第一中学后,只身到校报名。校长叶伊理听说彭永富家非常困难,学杂费交不起,就让彭永富回家把母亲接来,给叶校长家当保姆。16岁的彭永富头天进城,第二天回家,每天步行130多里,一路苦,两头黑,母亲听说后,非常感动,但有点不敢相信。没有办法,彭永富又往城里走去。叶校长给彭母写了一封短信。彭永富就这样往返几趟,终于把事情办好,可以进校读书了。
   母坚强,儿坚强,彭永富一边读书,一边向老师和其他人打听:“像我这样又瞎又麻的人读书有用吗?”问了一次又一次,谁也无法答复他。
   但是,母亲总是鼓励着他,支撑着他,他也很努力。母子俩都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三年初中读下来,秀山一中出了有名的“大溪三学子”:60级1班第一名陈文彬,大溪公社鱼塘溪人;60级2班第一名黄昌银,班长兼班团支部副书记,大溪公社邱窠土人;60级2班第二名彭永富,班团支部书记。
   当然,那两位同学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他们被保送到本校高中部学习;但又麻又瞎的彭永富就没那么幸运了,眼睛残疾决定了他不能升学、不能考干、不能进厂当工人,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师毕业生里的中共党员可以进入高等师范院校读书,虽然特别不容易,但彭永富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
   还好,他被保送到秀山师范学校就读了。作为团员考生,他优先得到了录取通知书。
   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后,第一句话就是:“我到师范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积极参加团组织工作,争取尽快入党,争取保送到高等师范院校学习,将来我要当个好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母亲很支持他:“行,就这样办吧!”
   秀山师范学校坐落在秀山县城南部平凯镇,地处梅江河南岸。
   1960年9月,彭永富荣幸地进入秀山师范学校读书。从进校学习的第一天起,彭永富就准备把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无比壮丽的人民教育事业。
   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他珍惜每分每秒,显示了超乎常人的刻苦。理想激励着他,他时时憧憬着当一名教师。他很少休息,一直信心满怀而执著地学习每一门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团组织生活。作为校团委宣传委员,他更感到搞好业余文艺宣传活动是他的本份,责无旁贷。
   校舍的简陋,他竟然视而不见;自己的残疾,此时也毫不在乎了。谁知未来的日子,他却经历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和坎坷,一圈又一圈曲折,一重又一重难关。大气候、历史、地理、自然种种因素,都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程,都制约着重每个人的人生。
   但是,彭永富深知事在人为,地在人耕,他以钢铁和信念,以大半生的自强拼搏、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已的理想和抱负。虽然他54岁才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但是并不觉得委屈,并不觉得这好事姗姗来迟,并不觉得有任何后悔,因为他把大半生心血都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伟大的党和人民,因而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家乡和祖国。
   对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及农村教育的状况,现在许多人并不了解。那是被左倾理想搅拌的年月,都搅拌成什么样了呢?
   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全国有7千万人口死于饥饿。党中央为了力挽狂澜,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秀山师范不得不停办,同学们愤怒而激昂。彭永富和其他几个同学在当晚学校召开的毕业晚会上,登上了主席台向全体师生大表而特表决心: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大有作为,我们要到活生生的阶级斗争当中去锻炼自己,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彭永富在讲台上,用非常激动的语言向党和人民、向祖国表决心:“我要到农村去书写最好最好的文章,画最美最美的图画,谱写最美最美的乐章,同学们,大家在劳模会上再见吧!”
  
   二、顽强的拉锯战
  
   彭永富回到力大坳老家,所见到的一切与他想象的简直有天壤之别:自家的阶沿都被别人种菜了,房子因多年失修,现已变成了生产队的牛圈,天通地漏,屋内所有的动用家私已不存在。生产队说要给他家退赔,彭永富知道那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行动上不知要等上多少年,目前到哪里去住呢?没有办法,母子俩只有投奔秋窠土姐姐家居住。
   一天,彭永富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来了衣帽非常破旧的两个中年人,开口就问“你就是彭永富吧?听说你是一大知识分子,请你到我们那里去居住好吗?”原来二位中年人,一个是再丰大队副大队长张贵华;一个是复员军人张兴富。
   彭永富好生奇怪:“难道说你们那里连一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如果有,我今天就不用来了。这两年,我们队连一个记分员都没有,实在没有办法分粮食就只好拿家私印,一年生产多少粮食,交多少公粮,留多少种子,大家分多少口粮都不知道。”在二位的一再请求下,彭永富一家从此由秋古土迁往比济福居住。由于再丰大队有文化的人实在太少,彭永富不但担任比济福生产队会计,还担任了再丰大队会计、第二生产队会计,另外又担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
   那时贫困落后的穷山沟,吃饭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饥饿和疾病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连做梦也不敢想办学读书的事,彭永富却深深地知道要想改变如此贫穷落后的面貌,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大山里的人识文断字,同时彭永富也清楚地知道要想在这里办学,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支持的,因为他们对办学的好处根本不理解。彭永富天生犟脾气――再难也要办,没有其它选择。
   彭永富所担任的三份会计工作本身就是很难做的了,部分社员对国家的分配政策不了解,对按工分、人口、肥料比例分配的方式不理解,大吵大闹的大有人在。彭永富算账时,一些不能上坡干活的老头就围在彭永富周围,监督他做账,生怕他做账不公。但时间一长,大家就信任彭永富了,总觉得比他们原来的用家私量要简单和准确得多了。
   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原生产队长吴明尧眼看他扶持上阵的几位亲信败下阵来,自己捞不到油水了,就千方百计在背后大搞阴诡计,想方设法要把彭永富排挤掉。
   小春预算、大春预算,吴明尧眼看彭永富在一、二、三、四队走来走去,他一脑壳火冒,歪起嘴巴说彭永富是游山玩水,专混大队报酬,其实彭永富既要给大队和一二三四队算账,又要去三队、四队辅导会计业务,到一个队或两天或三天不等。吴明尧什么也不懂,总觉得彭永富是懒惰,他说:“火热的大太阳天,我们在坡上晒,他在家里享福,太便宜他了。”
   更有甚者,吴明尧一遇到公社干部或县、区工作队的干部,就要借题发挥,夸大其词,以泄私愤,吴明尧多次采取同一个办法:“某同志,我们队上会计不见了,我已经登寻人启示了,你们要是在哪里看到彭永富,就把他带到我们生产队来。”
   由于“寻人启示”多次登载,干部们已司空见惯,都懒得理他了。干部们又知道彭永富是在干正常业务,谁也不去责怪彭永富。
   后来吴明尧一登“寻人启示”对方就立即反唇相讥:“你的寻人启示都登到省里去了,文章做大啦!”由于吴明尧做事不是出于公心,受到众人的反对,最后他就不再登“寻人启示”了。
   比济福人没有文化的难处,彭永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而比济福人却身处困境而不觉,反而觉得习惯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祖祖辈辈不都有这样过来了吗?彭永富提出办学的事,吴明尧等人一唱一合,振振有词,唾沫乱飞,说得头头是道:只要肯劳动就有饭吃,读书有什么用,书能当饭吃吗?
   比济福人由于没有文化,吃了不少苦头,他们还不以为然。如一个不识文化的人,一次上街买肥料,把猪税票当作肥料票;又一个用除草剂当农药使用,结果是几亩秧苗死掉了,教训十分深刻。
   可是,彭永富要招生办学的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不管难度多大彭永富就是初衷不改,信念不移。
   机会终于来了。
   1964年2月29日,石堤学区书记田维耕召集全区5个公社(大溪、石堤、海洋、里仁、保安)的有文化而又愿意教书的人到学区开会,向他们宣传介绍了外地办耕读学校(后改称民办学校)的情况和经验,发动和鼓励与会人员回到各地依靠党的好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大打文化教育的翻身仗。

共 25672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乡村教师彭永富,身残志坚,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不顾艰难的阻挡,突破重重困境,以坚定的信念,将青春与热血挥洒于讲台之上,从生活上、学习上,感动并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灵,送走了批批优秀学生,迎来桃李满天下的丰收之喜。文章皆是以事实说话,对彭老师成长的点滴、不同时代遭遇的不同磨难、对学生尽心尽职、对同事相互提携等事例详尽描述,将他光辉伟大的一面真切展现,读来为之震撼,致以深深的敬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4-07 18:47:39
  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详细介绍了彭老师坎坷却光辉的一生,是乡村教师之典范,致敬!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