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永不上岸的灵魂

编辑推荐 【江南散文】永不上岸的灵魂


作者:子夜歌 秀才,230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49发表时间:2012-04-07 22:08:08

日暮倚修竹,落花人独立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惊艳的感觉,那日暮中落花旁,倚竹而立之人的孤独最是动人心弦。
   曾经,有人对我说,她最怕的就是孤独,最讨厌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自修室,一个人离家外出。那种凄清和难堪多么难耐。我知道,生活中有这种经历和想法的人绝不止这女孩一人,但我认为,这只是孤单,一种因缺乏独立而产生的恐惧和依赖心理,它不是孤独。
   孤独是自愿的,是令人愉悦的。是一种源于精神而睥睨天下的气势。它属于月下独酌,不为贪恋心中浊物,而为了穿越夜空,思哲成人;它属于阔海泛舟,不为追逐远方灯塔,而为了循其心志,抵达彼岸;它属于坐看云起,不为诠释凡俗爱恨,而为了静候流星,闲数落花。
   孤独,它是清幽幽的,也是巍巍然的。
   如果说,大海是洁净高远的,那么,孤独就属于那些永不上岸的灵魂。
   墨西哥诗人帕斯就认为孤独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与一个世界隔离;另一方面是企图创造另一个世界。
   《海上钢琴师》就诠释了这样一种孤独的境界,甚至让我尝到了一种窒息般高贵优雅的孤独感。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它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1900的船上钢琴师,于1900年代出生在一条远洋客船上并遭人遗弃。从此,他就在这条船上拥着他那颗沉迷于孤独的灵魂,度过了他堪称完美的一生,没有踏上陆地一步。
   这种孤独按张爱玲的理解,就是一种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地方所产生的一种生的欢悦之情。它所要拒绝的恰恰就是一个哗众取宠,娇揉做作的庸俗凡尘。
   1900的欢悦之情就产生在这干净的大海上。
   那时候几乎全世界所有不甘寂寞背负着梦想和欲望的人都通过这艘船这块跳板上岸,奔向自由港,拥向城市,拥入那些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殿堂。在这里,他们忙着去生,忙着去死,在这生与死之间,他们匆匆忙碌的只不过是生活。有人实现梦想,有人魂断红尘,却再也没有人望得见城市的尽头,再也没有人坚守着那青山明月、蓝天碧波的孤独感。
   只有1900不,他有一颗永不上岸的灵魂。
   在那无数的移民中,在那无数的做梦者中,在那无数的匆匆过客中,只有他从不上岸,只有他紧紧地抓住了自己的孤独感,也只有他明白,失去了孤独感就失去了一切的意义和价值,包括生死。
   这是一个由现代科技操纵的物欲生活时代,从辽阔的大海到喧嚣的都市,是一个从云淡风清到醉生梦死的过度。上了岸,就意味着在面对万千灯火中迷失在众多的选择和诱惑中,从此,沉醉不晓归路。
   所以,1900固执的与陆上的世界对抗着并将之毫不犹豫的隔离开来,并籍此通过手下的琴弦创造了另一个丰满的世界,一个海般阔大的世界。
   在岸上那个世界里,他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父母亲人,没有名字生日,没有官方证明也没有祖国和籍贯。在岸上的世界里,人是没有办法望到尽头的。上了岸,放弃了作为人的孤独,人就注定要迷失自己,因为无数的摩天大楼会绵绵不绝的延伸下去。人可以飞过沧海,但却望不透那用物质堆积而起的奢华,因为那被阻止的视线蒙污的心灵是怎么也构建不了纯粹的孤独感的。人,早已经丧失了孤独感的人,就只能沉迷在这种物欲中,面对沉浮喧嚣的世界,再也不需要进行心灵的选择。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的奴隶,上帝的奴隶。因为,大地这张琴弦太大也太复杂了,它只适合上帝来弹。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其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走向绝对自由的孤独者知道自己无依无靠,却对世界,对善恶,负有责任。他们为此感到焦虑。
   1900太聪明也太清醒了。他知道对那个善恶的世界负有责任,却不愿意为此而承担焦虑,更不愿意为此抛下自由、弃绝孤独。所以他拒绝上岸,拒绝去那个善恶的世界里去买醉、去生活,去依附庸众。
   他只属于这个他一手创造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为孤独所以少了牵绊,因而也有了绝对的自由可以放任他对海奏乐,安放灵魂。
   在这个世界里,他选择了一条船,在这条船上出生、成长和死亡;在这条船上呼吸、快乐和忧伤。在这条属于他一个人的船上,他眺望大海,一直可以望到它的尽头;他倾听海的呼唤,一直可以听到自己灵魂的回响。对他来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人的存在目的就是在88个琴键上演绎精彩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来;对他来说,这个单纯封闭的世界就像他的黑白琴键一般丰富而又浅白,深邃而又直接。随着大海这幕天地的徐徐拉开,他的生活就如那双魔术般的手指一样上下翻飞出神入化,又如那华丽的音乐一般变幻神奇美妙异常。在这个音乐神殿中,他恣意妄为得意忘形,他高傲的就像一个君王,饲养着他的孤独。他就是他的音乐,他的音乐就是他;他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他。他认为这才是属于凡人的生活:选择大海在一条船上度过一个完美的人生,拥有一颗永不想上岸的灵魂。
   坚守了孤独就意味着坚守住了自己高贵的生活和心灵。因为只有在这个独立王国中,他才承认自己是完全存在的,并且因为这分孤独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并把握掌控自己。
   老舍说:“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如果这个绝对自我和私人的领域遭受外界的浸染遭到时代的嘲弄和抛弃,如果这颗拥有绝对自由的灵魂将被迫上岸走入世俗,那么,他将毫不犹豫的与它一起沉沦,一起沉入深海,进入永恒。
   1900,这个注重品质和感觉,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也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时代的控诉者。他企图抓住的是人,迷恋的也只是当一个自我的人。所以,他爱孤独,所以,他死在了孤独上。当他为死后害怕上帝会因为疏忽而装错他的两只胳膊而担忧时,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却有更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平庸而死于心碎。
  

共 22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者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一个总体的深层意义上的挖掘和总结。相对来说,作者这篇文字是沉重的,也是十分睿智的。一种沉着的论述在凝练的文字里展开。透过影片的表象,着重挖掘影片下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孤独于主题的流露。委实能够引起一番深幽的思考,对人生走向更是有一个深层次的引导,引人深思。生而为人,无可避免产生孤独的心理。孤独是一种奇妙的心情,仿佛在旷野无人之境盛开的一朵奇葩,总是能在副仄的境遇里幻现出别样的迤逦。那是穿过迷蒙的尘俗与心灵的对话,自我的真实阐述和表达。关于孤独于人生的关系,作者透过敏锐的眼睛,智慧的文思,为我们道尽这其中的牵联。孤独是人生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它仿佛一块阴影,浓重滴罩在我们头顶,于内心的影响,是一个层面上的进步和思索。孤独不同于寂寞,孤独是磨砺人心的一种形态,孤独可以使人进步,陷入对人生的深层思考,具有非常必要的华丽的一面。就如文者所述:坚守了孤独就意味着坚守住了自己高贵的生活和心灵。亦或在孤独中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从某个层面来说,文者这篇散文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作为一篇影评出发,小编本人也仅仅停留在对影片的介绍上,而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就是挖掘出隐藏在内里的东西,引出读者对人生深层意义的思考。从这点出发,作者是非常成功的。对于《海上钢琴师》小编也算是看过的,最深刻的一个感触,就是始终贯穿影片前后的孤独。影片中的主人公1900,在他船上出生,对钢琴有着极端的天赋,然而作为艺术家来说,他又是悲催的。一生生活在海上,沉浸于自我的世界里,享受无边无迹的孤独,唯一邂逅的一段爱情,也只能匆匆结局。他生在海上,灵魂在海上,最后也死在海上。对于一个不肯上岸的孤独灵魂来讲,他始终都是高贵的。也是让人敬佩的。而作者的这篇文字恰到好处揭露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文字精练凝重,叙述结构缜密严紧,思想更是超越了寻常层面的认知,很是具有可读性。浅见,感谢作者的支持,推荐共赏!【编辑:消失若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消失若默        2012-04-07 22:10:27
  话说,小狐狸,你这文,看的我头晕……
   不过我表示,我很喜欢,不影响继续崇拜,哈。
2 楼        文友:消失若默        2012-04-07 22:11:56
  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太沉重。1900身上的悲剧,让我觉得压抑。
   明明是钢琴天才,却偏偏,唉。
  
   祝生活愉快,创作愉快。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