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背叛约定

精品 背叛约定


作者:谈木人 童生,61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18发表时间:2008-12-29 20:52:54

任何翻过那本书的人,倘若都遵守书中善意的约定,那么下次你再翻取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总会发现书中所夹的物品:它依然在那里。那是一个女子的小像,一联九张;从小像上看,当是从不同角度拍摄成像所成;或者镜头没有变动,是镜中人变动了自己的姿势。但你是知道的,拍照时,任何一方轻微的变动,都会呈现出同一人的不同造像来,因而那一联九张的小像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像与不像的差异来。因了这样的差异,当你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地点对其进行分开来的观察时,你需要用心领会像中人的神态,才能得出同属一人的最初结论来。又因了在九张小像中呈现出至少九种神态的差异,在看时,你才会感到分别的困难。或者,你的本意并不在看出其中的差异,只是浮光掠影地窥视其容貌;自然,她的容颜已初具了摄人魂魄的力量,虽则她的面容显现出平静,只有其中一张略带笑意。
   摄人魂魄的力量,极力地促使你取走那张小像。“不要迷恋于她的容颜!”这不是劝诫,也绝没有引人向佛的意思。容颜在情人眼中,不会有精神上的衰老,又怎么会消极地予以遏止呢?不过是怕你陷入对伊的辗转反侧。现在,你最应当做的是把小像翻过来,看看后面善意的约定。是的,翻过来是另一番世界;贾瑞照风月宝鉴,性命也只在翻与不翻的一念。倘若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可能的另一面,即事物都具有至少两面(譬如一张纸,一张桌子,一面墙壁,等等),你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对了,影子有厚度吗?(厚度应当是决定事物有另一面的必要条件。)且先假设它拥有厚度,因为它永远都是附着在别的事物上,而不是与别的事物相融;那么,影子也将存在着另一面,相对的另一面(暂时无法到达的另一面)。即便你说可以假设影子没有厚度,也请你先接受这个观点,一起来探讨一下宇宙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宇宙已经冲破了地心说、日心说,直到现在的无定心。然而宇宙肯定拥有一个中心(绝对的中心,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任何一种以自己生存空间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其心理与绘制地图时的心理不谋而合)。如你所知,宇宙是一个由核子裂变而成的时空,也即宇宙之外还有一个宇宙的存在,混沌的或清爽的。内宇宙的使命因此似乎不是膨胀而扩展,而是去充满外宇宙而扩展,以求内外宇宙的合一。(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外宇宙之外尚有一重宇宙,如此以套娃的形式存在,且至无穷?那么天有九重或“三十三天”的说法也是可能的?)不管怎样,每重宇宙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方形的球形的抑或其他,它总有相对的另一面——相对的另一面面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无穷。探究宏观的宇宙,真是一件有趣而又令人烦恼的事情,如同探究微观宇宙一样:二者作为对立的双方,都是无穷的——“无穷”二字却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欲求。(共产主义的财富将极大丰富,近于无穷,是否也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难以解决?)
   你的欲求不正是难以满足的吗,虽则这个欲求不大?幸而,对于这次欲求,你暂时地克制住了自己,并且翻到了另一面。在另一面,你看到了一句话,明显的女性手迹:请不要把它拿走。一句十分清晰而清楚的话,细加品味,其中的乐意无穷。不知道你是否有意或乐意品下去?——可惜!你笑了一下,再次回到另一面容颜的迷恋中去,并在心里暗想着如何将小像带走。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把书借了。更为可惜的是,书不是你所欣赏与喜爱的(甚或书从书架上取下仅仅是因为封面对你的吸引——蓝色或紫色,都足以引起人的注意),虽则书脊上赫然印着“卡尔维诺作品”的字样,封面上也用金字写着“依塔洛•卡尔维诺”的字样,甚或书名都充满了灵性,充满了诱惑,你依然没有兴趣;或者,你并不知道卡尔维诺是谁。
   不要紧,倘若你执意只是要拿走那一联九张摄魂的小像,卡尔维诺是谁并不重要,你自己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像中的人为谁——并没有留下名字的迹象。不过,历古以来,对一个不知名谁的人幻想入痴的事例已经不胜枚举:杜丽娘思念梦中不知姓名的柳梦梅,最终忧郁而死,不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吗?不惟女子,男子身上表现得也不俗。查阅典籍,《关雎》怕是数千年来第一次见诸文字的,其他的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见像而意淫者也不乏其人。想来,你是才刚坠入幻想当中,虽然你已经不肯匀出哪怕一分钟去想别的事情——相思之病,相思之愁,果然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你终于下定决心,要将小像从书中取出带走,而且想到另借一本书以为掩饰,而后你向借书处走去。且慢!——你难道不再考虑考虑小像后的文字了吗?那七个字真是犹如字形所示的出于女性之笔吗?小像后的字,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无奈的警诫?……很显然,这一联九张的小像是其本人或别的人有意放入书中的,难道其中没有阴谋或诅咒?法老的墓,孙膑的树,乃至许多民族至今依有的巫神巫婆之口,以及各样的典籍教义,到处都充斥着善意的警示或直接的诅咒,更多的都比这请求般的祈使句更严厉,带着单重或多重的命令性。
   倘若是一个阴谋,这样的例子也是难以数清的;说不定,将来你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此人违背约定”或“此人犯偷盗罪”或“此人是同谋者,是阴谋家,是肇事者……”。自然,盖棺定论的话都为后人评说——秦桧与岳飞究竟孰恶孰善,谁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更大,他们本人是无法参与其中的讨论的。可为什么鲜有人在盖棺前进行哪怕一次的忏悔,像奥古斯丁,像卢梭那样呢?他们为后人的忏悔做出典范。两部同名的《忏悔录》(书名的原文肯定不同,这样写是遵从了汉译本的相同),是可以让后人客观公正,甚至怜悯地对待他们的生前。将死前的一善,往往会获得当事人、当世人乃至后世人的谅解。譬如周扬。
   如此,是否可以说,临终的一善可以抹去终生的万恶呢?是否谅解是对历史人真正的评说呢?如你所知,不是的。对历史中人的评说,只能参照现有的善恶簿一一相对进行审查。这阳世之事,却历来被人附到所谓的阴世去处理,难道不可以称作是对阳世的一种消极回避吗?
   没有人(包括你)知道后人如何评价你,在你依然生活在现世之时;也没有人(包括你)知道你以后的生命中,善与恶如何分定。当伸手取出那张小像的一刻,你真就不去想想其后的各种可能后果吗?这才是最重要的。又或者,小像借不出去,该当如何?你会选择一生留在书架旁或揣着小像在一个角落直到终老吗?
   看来,你是心存侥幸地想把小像带出去。既然,你决心已下,且走近借书处,再多说也无益;何况你侥幸地带了出去。你是小像命运在书里的终结者;这是一篇悼文,不会再有第二次出现的机会——除非有一天,当你厌倦时、恐惧时、噩运不断时,你会忽然想到其中可能的关联,才会真正考虑当初是否真的有必要取走小像。但无论有济于事还是无济于事,都将与此文无干。也许当你送小像回到书中时,本文的开头会换做如下:
   “任何翻过那本书的人,倘若都最终遵守书中善意的约定,那么下次你再翻取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总会发现书中所夹的物品:它依然在那里。”

共 27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文字引古通今,哲理深切。也许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历古以来,有多少善与恶是无法定夺。作者的文字,如大千世界的史册,值得慢慢揣摩品赏。问好作者!【编辑:林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儿        2008-12-29 21:00:03
  “任何翻过那本书的人,倘若都最终遵守书中善意的约定,那么下次你再翻取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总会发现书中所夹的物品:它依然在那里。”欣赏!
2 楼        文友:谈木人        2008-12-31 22:16:03
  谢谢林儿对此文的认可。元旦快乐!!!
木人
3 楼        文友:苍建丁        2015-09-12 19:46:33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